这个时代的需要 路9:37/43 许多人认为参加聚会是主耶稣对我们的最终要求,其实参加聚会只是我们学习和装备的方式和手段,我们对神的敬拜,明白神的旨意,自身的改变和山下的需要才是我们聚会真正的目的。 一、 世人在劳苦中寻觅。37 “…他们下了山,就有许多人迎见耶稣。” 我们所处的时代,科学的高速发展带来经济的腾飞。收入的增加带来生活的提高。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从温饱到小康,有了丰厚的收入、丰富的物质、便利的交通、快捷的资讯。人们的内心应该心满意足安享天年才对,许多人生活在世界上,并不认识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更不知道自己要去何方。他们厌倦童年的生活,急于长大成人。而已经长大成人的人,又是多么渴望自己能青春永驻、返老还童;年轻的时候用健康来换取金钱,忙忙碌碌、努力向钱看!到年老的时候,又用大把大把的票子来换取健康;吃好药,住医院竭尽全力多活几年,哪怕几天;他们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努力致富,积攒钱财,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然而却对未来不寄予任何希望;当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觉得两手空空,抱恨终天。当我们进入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内心却不难看出,没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现状心满意足。各种危机接踵而来;道德每况愈下,心灵俞觉空虚,需求比收入更多;人的内心对物质世界的追求没有止境!渴饮海水,越喝越渴哪! 二、 后代在潮流中浮沉。38 “夫子!求你看顾我的儿子,因为是我的独生子。” 在今日的每一个家庭中,孩子处在一个很核心的地位,尤其是独生子女,更使许多做父母的投入全部心血,寄于全部希望。我们今天社会的策略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是我们看看今天的孩子们吧;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特别大的时代,电影、电视、网络等无不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他们给同学都留下这样的“祝福”:早生贵子、天天向下、笑口不开、学习退步、考上一所幼儿园、笨到傻、变成猪……。孩子们所表现出的成人化着实令人担忧。他们被包围在成人世界的“汪洋大海”中,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与成人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父母们没有目标的人生;社会上每况愈下的道德;使孩子们无所适从,滑向深渊!! 三、 撒旦在苟延时肆孽。39 “被鬼抓住就忽然喊叫;鬼又叫抽风,口中流沫,并且重重地伤害他,难以离开他。” 我们从启示录可以看见,撒旦知道牠自己的时候不多了。(启12:12)牠下在我们中间做偷窃、杀害、毁坏的工作。看看我们外面的世界吧!借着发展经济,以开发旅游为名,到处都在兴建庙宇;拜偶像已经成为民族之风,贪污受贿已经成为社会本色;多少的孩子被魔鬼抓住,从书籍、从影视、从网络来的烟鬼、酒鬼、色鬼……使多少的儿童成为罪犯。特别是网上玩游戏,他们在残杀和血泊中消遣,许多孩子都乐此不疲,每次都玩得天昏地暗,尽现“英雄本色”才肯罢休。尤其在假期中家长很难管理,孩子们常常会沉湎于上网、打游戏、看电视。 四、 门徒在训练中成长。40 “我求过你的门徒把鬼赶出去,他们却是不能。” 主耶稣在大使命中要万民做主的门徒,在今天的教会,到处是缺少工人的局面。而工人的素质更是阻碍教会发展的主要原因。多少教会处于头羊没看见,群羊不增长的局面。初来教会的人看不见彼此相爱的见证,得不着心灵深处的安慰。他们来教会难处没解决,就不再来了;难处解决了,也不再来了。门徒的装备和训练已经成为今天教会的当务之急!我们求主打发工人,收割祂的庄稼。 五、 救主在焦急中叹息。41 “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将你的儿子带到这里来吧!” 嗳!我们的不信与悖谬让主的心多么的伤心和焦急啊!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追求玛门的人比我们更殷勤,敬假神的人比我们虔诚!千禧年来到的时候,主耶稣没有回来!祂不是耽延,祂在宽容着今天的世代。彼后3:8/9把你的儿子带到这里来吧!这是主耶稣对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要求,让我们的儿女在基督里找到人生的目标,永恒的价值。哈利路亚! 六、 儿子在恩典中释放。42 “正来的时候,鬼把他摔倒,叫他重重地抽风。耶稣就斥责那污鬼,把孩子治好了,交给父亲。” 当一个人听信福音信靠主耶稣作救主的时候,撒旦和它的差役就必施行诡计,破坏人的信心,拦阻人来到神的面前。一个被罪恶缠累的人,魔鬼会藉着罪恶的缠绕和诱惑破坏他的信心,拦阻他来到主的面前。求神赐我们充足的信心、智慧和胆量,依赖的大能大力做刚强的人,争战中靠主得胜。使一个个孩子在基督里得着释放,得着永恒的生命。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把孩子交给主,孩子还是你的孩子,主会还给你一个治好的孩子。 七、 福音在万民中传扬。43 “众人都诧异 神的大能…” 荒凉的教会让人诧异,‘你们的神在那里呢?’甚愿我们的主在今天的教会做工;甚愿我们今天神的儿女追求生命的长进,肩负福音的使命。打破撒旦的诡计,拯救失散的灵魂!让众人都知道,这个时代需要耶稣!让世人都诧异这是神的大能!将荣耀归于我们的神。哈利路亚!
普润网站:http://www.godblog.cn/user1/838/archives/2008/170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