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5|回复: 0

十字架的反讽(D.A.卡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5 00: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常荣幸能与你们一起参加这次大会!在这三堂解经信息中,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耶稣基督的十字架》,这一堂我们要讲的是《十字架的反讽》。

请将圣经翻到马太福音27章27到50节,我们要很仔细地来查考这些经文。不过,我要先引用另一处经文(撒母耳记下12:1~13),那里提到的是一个伟大的君王——大卫。

大卫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和军事领袖,上帝自己也把他称作合神心意的人。但在他中年时,竟然勾引一年轻女子并使她怀了孕。而此时,该女子的丈夫却在前线为大卫打仗。为了掩盖自己的罪,大卫竟安排该女子的丈夫在战场上丧了命。大卫以为这样他就可以逃脱罪责,但先知拿单前去指责他。

拿单没有直接指责大卫,而是对他讲了一个比喻:

“尊贵的王啊!”他说,“有个地方刚刚发生了一件极其不公平的事:有两个农户相邻而居,一个非常富有,拥有千万头牛羊;另一个穷困潦倒,仅有一只瘦弱的小羊羔,但他现在就连仅存的一只小羊羔也没有了。因为有个客人来拜访那个富人,那富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好客而宰羊招待他,可他杀的却是那只穷人家的羊。”大卫听了非常愤怒,“这个人在哪里?我要去制止罪恶!告诉我他在哪里!”

大卫却不知道自己的话具有深深的反讽意味。

我们都知道什么叫做反讽。有的话直接讽刺人,有的话取笑人,而最妙的却是反讽,它能告诉你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卫在不知不觉中用自己说的话来为自己定了罪,他讲的他自己却不知道。但上帝知道,撒母耳记的作者知道,读者也知道,那就是大卫给自己定了罪。

而在今天的经文里,马太就用了这种强有力的“反讽”来阐述耶稣基督的十字架。

我们要看四点。

首先,这个被人嘲笑戏弄为王的人是真正的王

我们好好来看马太福音27:27~31这几节经文:

“巡抚的兵就把耶稣带进衙门,叫全营的兵都聚集在祂那里。他们给祂脱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红色袍子,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祂头上,拿一根苇子放在祂右手里,跪在祂面前,戏弄祂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又吐唾沫在祂脸上,拿苇子打祂的头。戏弄完了,就给祂脱了袍子,仍穿上祂自己的衣服,带祂出去,要钉十字架。”

要知道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司法行为,罗马兵丁事实上是很残酷的。他们常常严刑逼供犯人;更过份的是,即使犯人被判钉死后,他们还是要照惯例再鞭打犯人。这些事在这一章的前半部分已发生过了,但现在的鞭打有所不同。这是一种低贱的兵营式的“幽默”,耶稣被指控叛国罪,假称为王,所以他们用荆棘做的冠冕戴在祂的头上,还将一根棍子放在祂手里当作皇杖。他们用一件长袍将祂扮成君王的样子,他们还在祂面前跪拜假装表示敬意。“万岁,犹太人的王啊!”他们喊叫着,他们这样做以为是在讽刺耶稣。当他们说耶稣是犹太人的王时,他们真正的意思是耶稣根本不是犹太人的王。

但是上帝知道,马太知道,读者也知道,耶稣正是犹太人的王,而这些嘲笑耶稣的人却不知道。

那么这个福音到底是怎样开始的呢?在这本福音书的一开始讲到耶稣的根源:“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第一节经文就告诉读者基督是大卫王的后裔。整个家谱分成3个14代,而中间的那个14代就是大卫王的朝代。当耶稣开始传道的时候,祂宣称“天国近了”。事实上,大卫王朝时代的许多故事都已经在暗示:耶稣才是真正的王。更重要的是,在耶稣受审判的过程中也带出了这个主题。在27章11节耶稣站在巡抚面前,巡抚问祂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说:“你说的是。”

但耶稣到底是哪一种王呢?祂可不是那种带着坦克、火箭等各种武器的王。相反,祂来这里是要受鞭打。

祂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王呢?在北美,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和国里,做美国的君王可不是件令人羡慕的事。美国的最后一任君王是乔治三世,大部分美国人都不太尊重他。事实上若我们想到君主制度,我们联想到的是英国伊丽沙白二世陛下。但她是属于立宪制度下的女王,委婉地说就是她本身并没有什么权柄。她可以解散国会,但若没有首相的同意,她那样做就会导致危机。理论上她有道德上的劝勉力,但由于这几十年她自己家族中发生的很多事,看来她连在这方面的作用也丧失了。所以对很多西方人来讲,这种君王的概念是很薄弱的。

但在圣经记录的年代,“王”是一个极有权柄的字。那时候没有什么君主立宪制,你若是君王你就完全统治。所以当那些兵丁讥笑耶稣时,他们正是讥笑祂没有权柄。但马太坚持说耶稣是王,理由是祂要走上十字架。事实上,在最初三百年的基督教会里,基督徒不断地宣告着一个极大的“反讽”——基督在十字架上做王!

我们必须了解,在新约时代所讲的十字架,与我们今天所知的有很大不同。罗马时代的处决方式有三种,而钉十字架是最残酷的一种。在古时的文学中它总是和羞辱连在一起,在我们今天画面上耶稣在腰间还束着一块布,但事实上罗马人是在公共场所将人赤裸裸地钉在十字架上。古代文学告诉我们,那时的父母甚至不允许孩子提到十字架。钉十字架这种刑罚只用在奴隶和非罗马公民的人身上,罗马公民永远不能被钉十字架——除非由君王亲自批准。

但耶稣却被挂在了十字架上,在祂头上挂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而马太告诉我们祂就是王,这个被讥笑为王的人,祂实在就是王。的确在新约记载中祂不单单是犹太人的王,借着死与复活祂显明自己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祂是太初与神同在的那一位。歌罗西书第一章告诉我们,万物都是借着祂造的,又是为祂造的。马太福音的最后几节耶稣自己说“天?系叵滤械娜ū即透伊恕薄5k是万王之王!腓力比书中说万膝当跪拜,祂是苏联人的王,是非洲人的王,是美国人的王,是中国人的王,是印度人的王,是所有人的王。所有的人都当在祂面前屈膝。

祂虽是至高无上的王,但祂却在十字架上掌权。

这个真理也包含着道德上的意义。耶稣自己也教导过,从马太福音20章20节开始,西庇太儿子的母亲来见耶稣,想在天国里为他两个儿子要一块特别的地方,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太20:22)换句话说,他们期待的是一个可以掌权的天国,而耶稣即将要喝的苦杯却是十字架。但他们竟然骄傲地回答说:“我们能。”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也就是说,他们必要经历他们无法想象的苦难,“只是坐在我的左右,却不是我能赐的。”

然后在24节中我们知道,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这只是因为他们自己也要争夺那两个座位。耶稣指责他们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随后耶稣将自己与十字架联系起来说:“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换句话说,耶稣的十字架是基督徒领袖的基础,正如十字架是罪人得赎的基础一样。这是第一个反讽,这位被讥笑为王的人实际上就是王。

第二,这个完全无能力的人却是大能的

让我们接着看马太福音27:32~40:“他们出来的时候,遇见一个古利奈人,名叫西门,就勉强他同去,好背着耶稣的十字架。到了一个地方,名叫各各他,意思就是髑髅地。兵丁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祂尝了,就不肯喝。他们既将祂钉在十字架上,就拈阄分祂的衣服;又坐在那里看守祂。在祂头以上安一个牌子,写着祂的罪状,说:“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当时,有两个强盗和祂同钉十字架,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从那里经过的人讥诮祂,摇着头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吧!”

这里有很多详细的描述,讲到耶稣是多么的软弱无力。照当时的惯例,在犯人被处死的地方,是将十字架中那根竖立的木头先钉在地上,而在犯人被判决后要被鞭打,他自己还要再将十字架中那根横木,扛到钉十字架的地方。但耶稣此刻极其虚弱,已无力扛那根木头,所以32节中我们看到兵丁强迫一个过路人去扛那根木头。然后到了行刑的地方,犯人被钉或绑(耶稣是被钉)在那根水平的木头上,再往高处提到那根竖立的木头上。那时,在第一世纪的时候,要有四个兵丁看守被钉的犯人,原因是早年有时犯人的朋友会来将犯人的身体放下来,而这人会被救活。所以那时候,就要有四个兵丁看守被钉犯人的身体,不让人碰。被钉的那个犯人要伸开他的手和脚来打开胸腔,这样才能呼吸。然后肌肉开始痉挛,那是最痛的,这是身体上的刑罚。但当他要松一下以减轻疼痛时却又无法呼吸,然后他要再伸开他的手和脚来呼吸更多的空气,然后肌肉再次痉挛,他就要再松一下……这样状态会持续几个小时。而兵丁就一直看着他,而且是在公共场所如一个街角或在广场上被这样钉死的,所以就有人会来看或讥笑他,他随身的衣服会被兵丁瓜分。换句话说,这是一幅完全贫穷和软弱的画面。用人的话来说,除了死,他一无所有了。

这时讥笑就开始了:“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从十字架上下来吧,我们就信你了。”这一点也曾在耶稣受审时提出来过。在26章59节中讲到祭司长和全公会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要治死祂。虽有好些人来作假见证,总得不着实据。最后有两个人前来说:“这个人曾说,我能拆毁神的殿,三日内又建造起来。”

为什么这是个很大的罪呢?这是因为罗马帝国认为亵渎任何神殿是罪大恶极的,在罗马有很多宗教并存,为使他们和平共处,罗马帝国不允许任何人亵渎任何神殿,否则要被处死。而正好有证人来作证说耶稣说过拆毁圣殿的话,但这些话真的是亵渎圣殿吗?我们真的能因为“拆毁神殿”这句话来定耶稣的死罪吗?你有没有记得祂当时说的原话?见证人没有将整个事情正确地说出来。事实上罗马帝国判耶稣死罪的罪名是“叛国罪”,因为祂自称为王。但其实我们应该记住耶稣说话的原意到底是什么。祂的确说过“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起来”。这些都完整地记录在约翰福音第二章。当耶稣讲这些时,反对祂的人根本不知道祂在讲什么,连耶稣自己的门徒也不知道祂在讲什么。

那时候建一座殿要用很漫长的时间。在今天的现代工业城市中,打好地基之后,只花两三天就能盖好一幢房子。但在第一世纪,人们当然没有电动工具,没有预制板,也没有水压升降机。而圣殿是用石头建的,而且律法规定,在建殿的地方不能听到锤子敲打石头的声音,所有的石头都必须在别的地方被切割好,再用人力搬到建殿的地方。建一座殿要花很多年的时间。正如欧洲的很多大教堂,没有一个建筑师能在他的有生之年看到他所设计的建筑。而现在耶稣竟说人若拆毁神的殿,祂三日内能再建起来。反对祂的人认为祂太愚蠢了,祂的门徒承认他们不懂耶稣说的。但约翰在约翰福音第2章里评述道:“所以到祂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祂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

最伟大的殿是神与人相遇之处,是献祭之处,是神为我们设立的盛宴之处,是罪人在赎罪日来到圣殿、大祭司献上公牛和羊的血为罪人赎罪的地方。而耶稣宣称祂自己就是神与人相遇之处。在旧的圣约中,圣殿就是神与人相遇的地方,但耶稣借着祂的死,祂自己就成了伟大的神与人相遇的地方,成了新的殿:“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起来。”这些人却嘲笑耶稣说:“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从十字架上下来吧,我们就信你了。”他们嘲笑耶稣,因为他们确信祂不可能从十字架上下来。祂现在被挂在十字架上了,祂所讲过的拆毁圣殿之类的话还有什么意义呢?

但上帝知道,马太知道,读者也知道,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成了神的殿。十字架不是故事的终结,十字架引向复活。因神的大能,耶稣成了最完美的殿,成了神与人相遇的地方,这圣殿我们唯一的盼望。再一次,我们看到“反讽”——这里是第二个反讽:这个被嘲笑为完全无能的人却是大能的。

同样,这个真理也包含着道德上的意义。你记得马太福音第16章吗?耶稣问祂的门徒祂是谁。只有彼得回答说,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然后在16章21节,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很快就要经历死亡。但彼得这时候还没有把耶稣同钉死的弥赛亚连起来,他认为弥赛亚应当是赢得胜利的。被钉死的弥赛亚这个概念对他来讲,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彼得就拉着祂,劝祂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但耶稣转过来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然后24节以后,我们看到,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耶稣说你要做我的门徒吗?那就准备着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要做我的门徒,就要背起你的十字架,来跟从我。今天我们一讲到背十字架,就往往将它等同于生活中我们面临的某一个难处。我们有时候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十字架,也许我们认为癌症、离婚、失业,甚至一些小事,如一个长进肉里的指甲,都成了我们的“十字架”。我们每个人都有十字架要背。或者我们生活在一个基督教受逼迫的环境中,我们就会说,我们有十字架要背。但要知道在第一世纪时,背起十字架意味着你已经被定了死罪,你要背起十字架走上刑场。换句话说就是向自己死。耶稣就真的背起了祂的十字架,自己死了,为了使我们活。现在祂说,若我们要跟从祂成为祂的门徒,就必须要向自己死。所有这一切是出于祂说的“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这个完全无能力的人却是大能的,但祂的能力竟然是从顺服以至于死而来的。

第三个反讽是:这个不能救自己的人却拯救了众人

请看马太福音27章41和42节:“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祂,说:‘祂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祂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祂。’”

这里又是一个很大的讽刺。不是吗?新约里“拯救“这个动词有时用作“医治”。众人曾经看见耶稣医治别人,但现在祂在十字架上怎么来救自己呢?换句话说这种讥笑又是一个反讽,他们的观点是:那个人虽然能救别人,但却无法救自己。在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个“反讽”之前,让我们先关注一下“拯救”这个动词。在英文中,我们说我们在银行中存钱,“存”用的是save这个字;在运动项目中如足球我们说救回了一个球,用的也是save这个字;在操作电脑时,“存档”,保存你的数据和档案用的也是这个字。但马太说的拯救是什么意思呢?

马太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天使告诉约瑟,要给这孩子起名叫耶稣,因祂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这里的拯救不是存钱,不是救一个球,也不是“存档”。耶稣这个名字的真正来源于旧约中的约书亚,意思是耶和华拯救。祂拯救什么?祂将我们从罪里拯救出来。马太福音一开始就讲到了“耶稣”这个名字的来历,这就如同一个标记来告诉我们怎样读整本福音书。例如耶稣在登山宝训中讲的内容,就是关于祂如何将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的一部分;而第8、9章耶稣所行的神迹也是为了将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所有的疾病死亡或被鬼附的,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因罪带来的诅咒。将我们从罪中拯救出来不仅意味着赦免我们,还包括把我们从罪引起的后果中拯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在8~9章中,耶稣行了神迹后,祂自己引用以赛亚书53章的经文:祂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这些是祂将祂的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的整个异象中的一部分。马太福音10章中,耶稣训练自己的门徒出去传福音,也是为了将祂的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在第13章我们读到关于天国的比喻,也是因为祂要将祂的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可是现在祂在十字架上,所有的福音书都将我们带到了十字架与复活。祂在十字架上,是为了将祂的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

我有一儿一女,他们现在都是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了。当我的儿子十多岁时,他喜欢穿印着标语的T恤衫,有些很有趣。有时我们也允许他穿那些带有一点过头字句的T恤。当他热衷于橄榄球时,他有一件T恤,背后的字很有趣:“早晨起晚了,没赶上数学考试,代数不及格。音乐课迟到了,但打了橄榄球,今天还不算太坏!”

这虽然不符合家庭传统,但很有趣。但有一天,他要穿一件T恤,我们却说:“尼可,你不可以穿。”

那件T恤上面画了一个足球网,一个守门员在球要射进门的一瞬间跳起,球掠过他的手指弹出了球门。但守门员打扮得像第一世纪的人,下面有一行字:耶稣拯救(Jesus Saves)。不,尼可,你不能穿这件。因为救一个球根本无法和耶稣的拯救相比——耶稣是将祂的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

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天马行空地突发奇想。当我读故事书的时候,常常读到一半停下来,想象如果我改变一下故事的细节,那会怎么样呢?这样做有时候很有悖常理,有时我甚至将圣经故事也做这样的想象。下面一个就是我经常想象的:耶稣在十字架上,嘲笑者们在说,祂救了别人,却不能救自己。让祂下来,我们就信祂了。我的想象就是耶稣真的从十字架上下来了,那会怎么样?他们真的会信吗?从某程度上来说会很有意思,从某程度上来说他们会相信眼前发生的奇迹,他们无疑会跪拜在耶稣脚前,但他们会不会按照圣经的真理来相信呢?当然不会,他们只会相信祂只是一个行神迹的人而已。他们不会相信祂就是神的羔羊——在万有以先按神的心意被杀的羔羊。你看那些嘲笑祂的人又一次用反讽在讲祂,但这个反讽更深刻。上帝知道,马太知道,读者知道,有一点他们讲得对:祂不能又救别人又救自己。如果祂从十字架上下来,祂就不能拯救别人了。耶稣自己难道不知道吗?耶稣不是提醒过祂的门徒:你们难道不知道我甚至可以叫来十二营的天使吗?但祂来是要成就祂父的旨意,父的旨意在耶稣的名字上已经显明了:祂来是要将祂的百姓从罪中拯救出来。所以当那些嘲笑者说,祂无法救自己、祂的身体不能从十字架上下来时,上帝知道,马太知道,我们知道:从道德的角度说,祂不能从十字架上下来救自己又救别人。我们很难明白这些真理,其中一个原因是今天的西方道德规范使我们难以明白。我的意思是,我们里面的道德规范应该促使我们去做正确的事,而不是靠外在的约束。

你们中是否有人看过15年前的泰坦尼克这部电影?影片中的主要镜头是:当这艘游轮下沉的时候,许多人要爬上救生船,但救生船不够。所以当人们涌向救生船的时候,船员大叫着:“让妇女和孩子先上救生船!让妇女和孩子先上救生船!”这就是当时英国的道德命令。电影里,水手甚至拔出枪来、向空中开枪来吓走那些抢着上船的有钱男人。你还记得那个场面吗?

但事实是,在1912年当这艘游轮下沉的时候,水手哪有什么枪呢。大多数的英国警察都没有武器的,别说水手了。事实上从当年灾难中生还的人都说,那时根本没有男士爬上救生船的事。这艘船上有很多非常富有的人,有个叫约翰·雅各·艾斯特的人,当时他的富有相当于1912年的比尔·盖茨。他冲上去将他妻子推上救生船,有人说你也上来你也上来。他说:不,这些船是给妇女和儿童的。他最后被淹死了。西门·古根翰也在那里,他与妻子分散了。他对一位认识他妻子的女士说:你告诉我太太,西门明白他的责任!他最后也被淹死了。没有一处记载说有任何一个有钱的男人要上救生船的。

纽约时报中有一篇这样的影评:当他们被问道:为什么影片的制片和导演不顾历史事实而杜撰出水手向空中开枪的镜头呢?影评家的回答深深地抨击着西方文化,他说:“若电影将当时真实的一幕显示出来,今天没有人会相信那是真的。”

请不要误会,我不是说1912年,人人都是基督徒,但当时的确盛行犹太基督教的文化传统。当时的人比今天的我们更明白在他们里面的道德规范。今天很多文化倡导“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今天要动用更多的武器来迫使人们做他该做的。

当耶稣要上十字架时,祂去了,祂完全明白祂若救了自己就不能救别人,所以祂甘愿受死。祂没有救祂自己,祂却救了众人。

最后一个反讽:这个在绝望中向神呼求的人是完全信靠神的

我们来读43到46节:“祂倚靠神,神若喜悦祂,现在可以救祂;因为祂曾说:“我是神的儿子。”那和祂同钉的强盗也是这样的讥诮祂。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一方面,从43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又一次讥笑祂说,“那人倚靠神,可结果怎样呢?”耶稣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时候,他们在想,这刚好证明了这个人最后的绝望,祂没有倚靠神嘛。祂最后还不是和普通人一样,自哀自怜吗?所以他们说的所谓祂倚靠神,其实是一种讽刺,他们的意思其实相反。

上帝知道,马太知道,读者知道:祂最后的喊叫刚好说明祂是完全倚靠神的。这不正是客西马尼的意义吗?——“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也就是说,祂完全明白,祂经历十架的痛苦之时,也正是遵行父神的旨意之时。十架苦难的意义决不是祂感到自怜和绝望,祂觉得被出卖了,祂完全明白祂正在遵行父神的旨意。正因为祂的确信靠父神,祂才会(此处有一段乱码——整理者注)所引用的是诗篇22篇。大卫王在绝望中向神呼叫,但在22篇的最后,大卫王仍然信靠神。我们岂不应该这样认为,那就是大卫王的伟大的子孙用同样呼叫来告诉我们祂对神的信靠。这些经文的意义在于,它是与当时的情景连在一起的:黑暗掩盖了大地,经文在持续不断地提醒我们当时所发生的事。祂因我们的过犯被压伤,祂在木头上担当了我们的罪,祂担当我们的过犯,以至于我们可以在神那里称义。在三位一体神的奥秘里,基督担当了我们的罪。公义的父神掩面不看祂的儿子,按照祂自己的旨意,将黑暗盖满了大地。这位荣耀永恒的三位一体中的神子,祂担当了我的罪、我的羞辱。即使在那绝望的一刻,祂清楚知道自己背负的是什么,祂也完全信靠父神,所以祂呼叫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18世纪伟大的圣诗作者威廉·库帕,是圣诗《奇异恩典》的作者约翰·牛顿的好朋友。库帕不但是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杰出的学者,也写出很多感人的圣诗。但很多人不知道他有精神和情绪的问题,他曾经4次在精神病院住了很长时间。每一次他出院后,约翰·牛顿所在教会的人就会照顾他,而他又会写出很多圣诗。100年以后,英国伟大的女诗人伊利莎白·布朗宁写下一首名为《在库帕的墓前》的诗。在这首诗里,她将库帕描写为一位伟大的学者,描写他在牛津和剑桥大学中的杰出。随后,她开始描写他的基督信仰,还有他写的圣诗。诗的最后一段,这位女诗人给出这样的信息:“因着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耶稣,库帕在永恒里永远不用这样哭喊。”

库帕一生中受了那么多精神和情绪的困扰,受着精神病的折磨,但在永恒里他永不再哭泣。因为那位以马内利的神哭喊着“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时候,祂已经粉碎了罪的枷锁、将祂的百姓从罪中拯救了出来,这是十字架最大的反讽。

让我们一同祷告:

“求怜悯的上帝帮助我们从此不轻看十字架。十字架不单单只是基督教的一个标记,乃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救主所受的苦难。我们感谢主,因主基督的死使不义的我们在神面前得称为义。慈悲的上帝啊,今天求你让我们记住,当耶稣被挂在十字架上的时候,他最大的痛苦不是肉体的苦,乃是因为他背负着我们的罪而与父神的隔绝。主啊,帮助我们,使我们能在十字架的亮光里省察我们自己的罪,使我们清楚地看见,因着基督为我们受死,我们得着了何等的释放、赦免和救恩!主啊,愿我们以悔改、赞美和感恩的心俯伏在你的面前,愿我们的敬拜得蒙你悦纳!奉耶稣基督的名祷告,阿们!”

【注】:此信息由陈佐人牧师口头传译,周帼英姊妹等根据录音记录整理,特此致谢!

【注】:卡森,著名新约学者,基督教思想家。在“中国福音大会2006”担任解经讲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11 04:09 , Processed in 0.0319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