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87|回复: 7

杰克·腓利玛: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5 09:57: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杰克·腓利玛
出版社: 改革宗出版社
译者: 乔兰山以妲
出版年: 2018
编者按:《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这本书从神的主权出发,按系统神学和圣经神学穿插介绍基于圣经的世界观和教育观。这本书并没有多少教育的实用建议,但对信仰和基督教教育两者结合的原则,有提纲契领的总结。这也是今日教义缺失的教会所需要的。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前言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一章 神是谁?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二章 我们如何认识神?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三章  神对教养孩童有何指示?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四章  什么是圣经世界观?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五章  序:耶稣是道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六章  创造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七章  堕落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八章 救赎,重塑生命的道路,收复真理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九章 新创造  新约的完成
《怅宗下的基督教教育》附录: 改革宗教育的47个原则
《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前言有一次,我与一所大型基督教大学的教务长一起午饭。先前没有见过面,我们尚未开始典型的暖场闲聊,他就脱口而出:“我实在厌倦了参加高等基督教教育会议,对于基于信仰的教育,只有罗马天主教和你们这些改革宗人士有一定的严密架构,我自己的信仰传统对教育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贡献。”他刚刚参加了一场基督教大学会议,显然对他的发现(或没有发现的)很是激动。 我认同这位教务长的观点,但我这么说是带着谦卑、感恩和强烈的责任感。 谦卑,是因为我 生在 改革宗信仰传统下,我对抵达这一传统毫无贡献。从幼儿园到大学,我去的学校都是改革宗的,即使它们在凸显改革宗传统上常常薄弱。我的一生中,神为我填补了许多空隙,这正是本书副标题背后的驱动力——Semper Reformata:改革仍在继续。今日,我谦卑地将这一整全的图像呈现给你,如同乞丐分享手中的一片面包。 这也是感恩的起点。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我经常换工作,这于家庭无益,可能也于我无益,但神却从残片中成就完整。这么多年来,我从许多不同人士那里学到什么是改革宗教育,神要我学的大概还在继续。我作为一名五岁的幼稚园小朋友领受的改革宗视角,多年来就像五饼二鱼一样不断加增。我诚然是感恩的。
第三,如果改革宗传统的确为基督教教育提供了一个高度成熟的架构,我当然有责任将它写下来,以便广大的基督徒群体能从中受益。在这一点上我们同舟共济。 然而在继续之前,需要澄清一下本书的书名。“改革宗”一词并非要取代“合乎圣经”一词,似乎与之同等;我只是在指代一套特定的释经神学体系。圣经诚然是信仰、实践以及教育的终极权威,改革宗人士并非垄断了全部真理,但我相信他们的确持有一套发展成熟的基督教教育体系。然而其他神学传统在其他主题上各有所长,多年来我从它们里面汲取洞见、蒙受祝福。实际上,有好几种神学传统,其长处正是对改革宗阵营里一些领域的补足。这本书的首要目的是按着圣经、以基督为中心,因此对于所有基督的门徒而言都是适用的,欢迎来到共享筵席。 最后,我担心那位教务长在论及改革宗传统的时候未加区别,这一传统由三种各有侧重的流派组成:敬虔派、教义派以及改革派(又称凯波尔派)。他主要是指着第三派而言,请允许我加以解释。 救恩加尔文主义在使徒保罗、奥古斯丁、加尔文和约翰·诺克斯的教导中皆可发现,它是基于一系列的教会大公信条:威斯敏斯德信条、荷兰改革宗教会三项联合信条(海德堡要理问答、多特信经和比利时信条),以及伦敦/费城信仰告白(London/Philadelphia Confessions of Faith)。这些信条主要处理救恩问题,对于创造和文化本身鲜有论述。尽管它们对于改革宗教会具有无可争议的价值,但它们对基督教教育的贡献却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文化加尔文主义从荷兰诞生,以亚伯拉罕·凯波尔(Abraham Kuyper)为先锋,他是牧师、学者、记者和总理。后来有其他来自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同僚加入:赫曼·巴温克(Herman Bavinck)、赫曼·杜伊维尔(Herman Dooyeweerd)、德克·瓦伦霍芬(Dirk Vollenhoven),以及简·沃特润(Jan Waterink)。带着不断改革的精神,他们将加尔文主义原理应用于自然、社会与文化。1880 年凯波尔于自由大学的开学致辞中概括说:“……我们的精神世界没有任何部分当与其他部分相锁相隔,在我们人类存在涉及的整个疆域,没有一寸是基督不能说:‘这是我的!’祂对万有皆有主权。”1 1898 年,凯波尔在普林斯顿大学发表的“磐石讲座”也针对这一主题论述,此外还有他在北美基督徒改革宗教会所讲的“当代见证:我们的世界属于神”2 一文。今日,文化加尔文主义的推动力主要来自具有荷兰信仰传统的教育者和牧师,他们分布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
改革宗教育原则 #1: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主要由文化加尔文主义引导,而不是救恩加尔文主义3  总结来说,这本书主要是为三个群体而写。首先,前面已经提及,是福音派世界。论到基督教教育,福音派做对了很多事,但他们的异象通常都有所缩减,因此有必要述说“余下的故事”。第二个受众是改革宗群体本身。我曾与宣信改革宗教育学的学校合作多年,痛心地发现处在这一传统下的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陈述改革宗特色,也就无法将之应用于教学。因此,这本书可以为西方改革宗基督教学校的在职教师提供一个工具。这也导向了第三个受众群体:世界上基督教教育运动发展兴旺的其余改革宗群体。中国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愿这本书能够成为这三个群体的祝福!
问题与讨论:1.你认同前言里面那位教务长的话吗?请解释你的答案。2.为什么救恩加尔文主义最适用于教会,而文化加尔文主义最适用于学校?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根基。第一部分的焦点“起初,神”与形而上学(神是谁?)、认识论(我们如何认识神?)以及教育学(神对教养孩童有何指示?)相关。

第二部分呈现了一套应用于教育的圣经改革宗世界观,其焦点围绕两个核心:神的国和神的 道(Logos)。这些主题透过四章传统改革宗世界观的内容加以发展:创造、堕落、救赎和新创造。每一章都跟随圣经的两大主题:神的主权统治与神的圣约之爱。



1J.布拉特(J. Bratt),《亚伯拉罕·凯波尔:百年纪念文集》(Abraham Kuyper: A Centennial Reader),大急流城(Grand Rapids)艾德蒙出版社(Eerdmans)1998 年出版。 2https://www.crcna.org/welcome/be ... -world-belongs-god.3本书分布有一系列的改革宗教育原则,旨在突出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特色。为了增强清晰度,每一条都包含一个鲜明的观点。完整的改革宗教育原则清单可在本书末尾查阅。《改革宗下的基督教教育》 第一章 神是谁?第一部分:起初,神

这是我在大学任教的第一年,教的科目是教育心理学。我知道自己肩负将信仰与学习在教学中“融会贯通”的期望,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坦白说,我在自己所受的教育中对此鲜有经历。我的策略是先教行为派、人文派和认知派的动机与学习理论,之后用圣经关于这些主题的真理“电击”我的学生。不幸的是,到了该讲真理的时候,我却不知道如何开口。我的策略之所以错误,原因有几种,但主要原因是它的出发点错了。神应当是我教学大纲的第一行,应当首先戴上圣经的眼镜,为课程内容提供一个正确的视角。因此,缺失的是一个以神为中心的大背景。

教育者要想建立并维系神为祂的百姓设计的教育学课程,必须以神为起点,从这一属神的阿基米德支点建造一切。神是教育革新的源头和出发点,神不当作为一种后知后觉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从神和祂的永恒国度开始。

改革宗教育原则#2:教育应当完全以神为中心(因此必须由神开始)。


改革宗教育原则#3:神对万有的主权统治,呼吁教育中当存在一种“基督教”形而上学(对于实际的观点),以及一种“基督教”认识论(关于认知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基督教”伦理。
  




第一章 神是谁?


这本书是关于教育的改革宗护教学,引用神学家范泰尔的观点:“(改革宗)护教学必须基于改革宗神论……”1范泰尔相信,护教学必须以基于信仰的前设为前提,其中一个前设便是“神存在”。我们怎么知道神存在?透过神的启示,以及对于启示真理的信心前设。我们无法从经验证明神启示的真确性,也不能证明神的存在。因此,教育的护教学,其出发点是信心以及基于这一信心的前设。我们知,因为我们信。

起初——神。诚然,神是基督教教育的改革宗护教学起点。然而这位神是谁?这是一个本体论的问题(“什么是?”)2,是基督教教育学发展的第一步。

对于难以形容的存在,我们该如何描述?你选择用什么词来描绘神?你认为神会喜悦什么描述?十诫的前四诫提供了一定线索。作为一位忌邪的神,祂要作为独一的真神被人严肃地宣认,除祂以外,决不能跟随或敬拜其他“神”。祂的名——祂的性情与名声——不能妄称,不能不逊地使用,或是当做无关紧要。祂是万有的创造主,创造不能归给任何其他存在。因此,拒绝承认神创造世界、更不承认神存在的教育,对神而言是可憎的。

圣经告诉我们,没有人见过神。祂不可见,因为祂是个灵。尽管我们不能看到神本身,但我们可以透过创造看到祂“神性”和“永能”的明证。3祂透过祂的属性和作为,向所有人见证祂的存在。


神有两个居于主导的属性:祂的主权和祂的爱。





神是主权的神4

约翰·布拉特(JohnBratt)博士在加尔文大学(CalvinCollege)教授加尔文主义课程时,会首先邀请学生确立课程的中心主题。有些学生(包括我在内)选择由郁金香首字母(TULIP)代表的加尔文五大要义。布拉特说:“错,是神的主权!

“改革宗教育原则#4:神是万有的主权之君(祂所治理的并非一个圣俗二分的宇宙)。



神本质为一、位格为三

希伯来文的示玛(Shema)说:“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申命记六4)。十诫的第一诫解释了示玛对于神的子民具有什么含义:“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申命记五7)。基督教是一神论,而世界曾经是、也继续是多神论。因为神是主权的神,因此祂是唯一的真神,除祂以外没有别神存在。

神是宇宙的创造主和维系者

神创造了万物,因此,祂统管万物。祂创㐀它们、拥有它们。但祂也是一位护理的神,按照祂神圣的终极计划治理和运筹万物。神的主权废弃了二元论。


1)反对二元论是让神做神

二元论否定神是掌管万有的神,将世界分为圣俗两部分——例如,基督教教育和公立教育,实际上是宣称神并非对万事万物具有主权。既然世俗教育被认为是无神的教育,因此就不在神的权柄之下。

神是万物的创造主、维系者和救赎主,因此,神对万物具有主权。使徒约翰看到的异象清楚表明这一点:“每逢四活物将荣耀,尊贵,感谢,归给那坐在宝座上,活到永永远远者的时候,那二十四位长老,就俯伏在坐宝座的面前,敬拜那活到永永远远的,又把他们的冠冕放在宝座前,说,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启示录四9-11)。

神是配得的,因为祂创造了万物。这也正是无神进化论的狡猾之处,透过否定神对宇宙的著作权,无神论者否定了神的主权,因此也否定了神自己。

改革宗教育原则#5:全世界都属于神(没有任何部分属于那恶者)。



2)反对二元论让圣洁教育重归圣洁

圣洁的定义是“为了神的目的分别出来”。因此,一切神所创造、维系和救赎的都是圣洁的,因为它们都为着神的旨意被分别出来。圣洁不是一个二元论下的附加物,表述如下:

圣洁(神圣的)+教育(世俗的)≠基督教教育

“世俗”教育并不需要透过某种神圣的“洗礼”而“基督化”,即使在堕落以后,创造的架构仍然维持着它原初的神圣性。加上“基督教”一词并不能拯救被造的实际(例如一门学科,比如数学),或是使之比现有的更加圣洁。

神应当是一切教导的起点和持续的参照物,因此,为了避免二元论的错误,在教导的最初就应当由神的灵来更新。神统管一切学科,因此必须让神透过各个学科说话。一切都是神圣的,没有什么是世俗的。一切职业都当被视为神的呼召,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属灵的,因此,工作也是敬拜。






神的主权产生“领域主权”

领域主权(spheresovereignty)这个概念首先由亚伯拉罕·凯波尔提出,后来由哲学家赫曼·杜伊维尔进一步发展。领域主权也被称为责任区分,指的是人生的每一个领域(或部分)都有它自己的权柄和独特的责任,因此与人生的其他领域平等。领域主权关乎一个包罗万象的创造秩序,由神设计与管理。这一创造秩序包含社会群体(例如以教育、敬拜、民事正义、农业、经济劳动、婚姻家庭、艺术表达等等为目的的群体),他们的历史发展及恒常规范。领域主权的原则旨在肯定并尊重创造界限与历史区分。

领域主权意味着人生或社会当中,并不存在一个统管其他领域的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其自身被㐀的端正性。既然神㐀万物“各从其类”,因此多样性应当得到承认与感激。例如,家庭生活与经济生活之间从神而来的不同常态应当得到认同,如此家庭不必像生意一样运作,生意也不必像家庭一样运作。类似地,教会与政府都不当试图管制或掌控彼此。理查德·穆尔(RichardMouw)写道:“当我们混淆不同领域,例如违反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合宜界限,或是将学术生活简化为一种商业活动,我们就是违反了神所设立的模式。”5

5 理查德·穆尔(R.Mouw),《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1998年10月26日刊。

另一方面,领域共性(sphereuniversality)又将我们带回到神的主权,它宣称我们不当忽视各个独立领域之间的共性。领域之间的界限不当僵硬死板,因为它们的确具有一定的重叠与渗透。多样性必须总是与基督里面的合一性相辅相成。





神是爱
     
神是立约的神——雅威


神对世界的爱从起初就透过祂与人类的立约关系彰显出来,改革宗传统总是包含“圣约神学”,其整全性与内在关联不但对生活具有广泛应用,还对信徒的孩童与他们的未来有重大意义。

神宣布信徒的子女是分别为圣的(为着神圣的目的分别出来,哥林多前书七14),这些孩童应当按照主的方式(申命记六4-9;以弗所书六4)养育(教导与规范),以便将来的世代能够信靠神(诗篇七十八1-8)。这与被视为仅仅是教会一种福音事工的教育形成对照,与之相反,圣约教育是对于基督徒家庭当中已经发生的教育的补充与拓展,是神的三脚架的第三只腿。学校与教会、家庭一起协作,共同教养神的孩童。

婴儿洗在大部分改革宗教会都有实践,反应了这里的故事。给婴儿施洗是基于原初神给亚伯拉罕的圣约应许:“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创世记十七1)。今日,改革宗群体认为当初圣约应许的记号——割礼,已经由洗礼取代,即给所有婴孩施洗、使他们成为新约的一员(使徒行传二39;十44及其后;十六13-15,30-34;歌罗西书二11-12)。婴儿洗既不是婴孩在说话,也不是父母在说话,而是神在说话。它是圣洁的标志与记号,是神将信徒父母的孩童分别为圣的表现。这一实践就好像是神签署了一份合约,承诺要做这孩子信实的神。但这合约还有一行是留给孩子长到懂事负责的年龄签署的,到那时,孩子要选择接受神的应许还是拒绝神的应许,若是拒绝,自己便成了背约者。生活是从“你是圣洁的(分别为圣的)”到“你必须成为圣洁(成圣)”。

婴儿洗的实践在改革宗群体中也有例外,那就是改革宗浸信会。他们只接受信徒洗礼,通常不会给他们的婴孩施洗,而是行奉献礼,追随撒母耳的母亲哈拿的榜样。然而,他们也承认自己的孩童已经被神分别为圣,成为属神的孩子。

在所有改革宗社群中,立约关系是集体而非个人的,整个基督教群体都肩负着按照圣经养育神的孩童的责任,而不仅仅是父母。这一责任包括为教育神的孩童建立基督教学校。圣约群体相信,这些特别的孩童需要特别的教育,因为他们已经因着某个特别的任务“蒙召”,即在地上寻求神的国度。

改革宗教育原则#6:圣经改革宗教育的焦点主要放在教养已经被神分别为圣的孩童上面(而不是以给非信徒家庭的孩子传福音为焦点)。

神是救赎主

神的圣约之爱在救主耶稣里面得到最完全的彰显,约翰福音3:16告诉我们:“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这一主题在第八章中有更完全的论述)。







问题与讨论:
1.你如何向一个初次听到神的人描述神?


2.为什么二元论是基督教的大敌?


3.什么使得被造界的万事万物圣洁?为什么这一点对于正确理解教育很重要?


4.神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与当今的基督教学校之间有何关联?


1J.穆德(J.Muether),《范泰尔:改革宗护教家与牧师》,新泽西州菲利普斯堡(PhillipsburgNJ)P&R出版社(P&R)2008年出版,114页。
2在这个例子中,本体论问题变为:“谁是?”神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是(IAM)!”
3注意以赛亚6:3下,以及罗马书1:20。
4罗马书11:33-12:2。11
第二章 我们如何认识神?
在一所公立大学的教育心理学课堂,教授向全班提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真的?作为未来的教师,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值得思考,因为我们都想要教导真理。但真理的源头是什么? “第一个回答的学生20岁,她的回答体现了她的后现代思维:“真理取决于个体,你有你的真理,我有我的真理。因此,真理是主观的。真理也可以随着环境而改变。因此,我要教的就是我自己相信是真的。” 第二个回答的学生40岁,他的答案体现了他的现代启蒙运动思维:“真理是主观的,取决于研究以及所采用的科学方法。如果实际的某一面可以观察与测量,那么它的精确性就可以从统计学上进行量化。如果研究可以复制、结果保持一致,那么它就很有可能代表真实的数据。” 第三个学生是耶稣的门徒,提供了第三种观点,相较于其他学生的答案而言似乎显得迂腐守旧:“一切真理的源头是神,神已经藉着祂的启示向我们提供祂的真理。祂已经藉着祂的儿子——活的道,圣经——成文的道,以及祂的整个创造启示自己和真理。透过普遍恩典中的亮光,创造的真理可以发掘而出,又可经受其他两种真理形态的检验。” 遗憾的是,第三种答案在21世纪的公立大学里被视为是不可接受的。


第二章是关于认识论,一个人如何确定什么是真的。基督徒教育者常常挣扎于这个领域,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而言,形成一套基督教认识论仍然是艰巨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再次成为这一学术惰性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首先,一个人可能接受耶稣为救主甚至是生命的主,但耶稣作为永活的真理,却常常仍是个谜。祂作为创造主、神的启示之道,并非是人们常常考虑的。其次,尽管圣经可能被作为救恩与道德生活的真理接受,但使用圣经作为教导“世俗”学科的亮光与眼镜却常常是个奥秘。最后,对于大部分基督徒教育者而言,由被造界推测真理是一种16未知技能,因为从没有人向他们展示过怎么做。结果就是基督教学校的教育常常与世俗学校差不多。 许多基督徒教育者都无法给出上面的第三种答案,这一点需要改变。
启示 一个人如何以一种距离客观地认识神,或是如何个人性地、主观地认识神?不论哪一种,答案都是一样——透过神的启示。但这个答案包含两个部分。 首先,神可以透过祂的自我启示被认识。祂必须居于主动,是发起者。我们透过自己的努力既不能找到祂,也不能认识祂。 其次,神的自我启示唯独在圣灵的大能下透过祂的圣道发出(约翰福音十四6)。圣子是到父那里去的唯一通道,神透过三种圣道形态启示自己:创造之道、成文之道,以及成为肉身之道。 启示是认识神和神的真理的属神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如此。然而今日对于许多人而言,绝对真理不复存在。就如士师时代一样,各人行自己眼中看为正的事(士师记二十一25下)。 改革宗教育原则#7:神只能透过祂的启示被人认识(而不是透过人的努力)。改革宗教育原则#8:神的道是信仰、生活与教育的终极权威(而不是个人观点、社会舆论或是文化习俗)。 创造之道 我们认识上帝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藉着宇宙的创造、保存和管理来认识上帝。正如使徒保罗所说的那样(罗1:20),宇宙的创造、保存和管理在我们面前正如一本绝妙的书籍。一切受造之物,无论大小,都如许多字符,引领我们思想上帝那看不见的属性,就是衪永在的大能和神性。这些东西足以使人确信上帝的存在,使他们无可推诿。 其次,上帝藉着衪的圣言使我们更加清楚、完全地认识衪自身。这就是说,我们今生凡是为了衪的荣耀和我们的救恩所必需的一切,都已经尽在其中。 ——比利时信条,第二条 正如引用的信条所说,圣父启示自己的第一条通道是藉着祂创世的话语。神发命、透过圣灵的权能,就有了被造界。今日,被造界的万事万物都由神的创世之命托住,这被称为一般启示,因为世上广大的一般人群都可以从世间观察到创造主的性情与作为。“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一20)。创造将神的主权和护理展现给所有人看。 因为神已经透过创造启示自己,因此创造是值得研究的。诗篇19如此宣告:“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这日到那日发出言语。这夜到那夜传出知识”(诗篇十九1-2),以赛亚说“祂的荣光充满全地”(以赛亚书六3下)。研究被造界可以将研究者指向神,因为神从起初就已经使自己为我们所知。 改革宗教育原则#9:神首先透过祂的创世之命(即一般启示)启示自己(而不是透过特殊启示)。
成文之道 正如年老、眼目昏花或视力微弱之人,如果你向他们迅速展示一卷最美丽的书卷,虽然他们能认出这是某种书卷,却几乎无法识别几个字,除非戴上眼镜才能看得清晰。如此,圣经也驱散我们的迷雾,将我们脑海中原本模糊混乱的对神的认知清晰化,清楚向我们启示真神。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 人类堕落以后,一般启示不再足以胜任神与人交流的清晰管道,信号变得纷乱而模糊,对于有限的堕落人类而言,不再可以识别与理解。眼睛变得昏暗、理性变得迟钝,世界也黯然失色。人们不再能透过创造启示个人性地认识神,也无法从中明白世界与人生的真义。这一“眼目昏花的微弱势力”是堕落给理智带来的果效。 然而,父神以恩慈的护理提供了两种额外的启示通道:圣经和成为人的圣子。这些被称为特殊启示,因为圣灵必须提供特殊的光照,以便人的眼睛能看见、耳朵能听见、心灵能领悟神的事。圣经成为了眼镜,让我们以神的背景看待被造界,也提供了光照,驱散堕落世界的黑暗。 改革宗教育原则#10:成文之道圣经,是理解被造界的镜片与亮光(而不仅仅是救恩与伦理之书)。 成了肉身的道 “主啊,我将真心立献于你。”——加尔文 我们在约翰福音读到:“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一14)。耶稣取了人的样式,过了完美的一生,为我们承受代赎的死。“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翰福音一11-12)。道成了肉身,作为救赎主来拯救并复原。 圣约孩童应当被教导将生命委身于这位救主,我们不当“假设”他们的信心,相反,应当按照他们年龄的理解程度呼召他们领受婴孩时期神赐给他们的应许,接受耶稣这位到父神那里的唯一道路。 改革宗教育原则#11:当圣约孩童到了具备理解力的年龄,应当鼓励他们将心灵与生命委身于耶稣(而不是假设他们已经重生)。
藉着圣灵 如上所述,耶稣基督是神的道,是认识父的唯一道路,但圣灵是神的第三位格,是执行代理与能力,是生发这一认知的。祂参与了创造——一般启示(创世记一2),也是圣经这一特殊启示写成的媒介(提摩太后书三16;彼得后书一20-21)。 祂也是使人能以重生的视角看待属神之事的必要有效临在。尼哥底母是一个圣约孩童,耶稣告诉他若不由圣灵重生,就不能见也不能进神的国(约翰福音三3,5-6)。应19当鼓励神分别为圣的孩童(哥林多前书七14)屈膝宣认耶稣基督为主,只有到这时,他们在主里的养育(以弗所书六4)才能结果子。 回应 关于圣经众所周知的一点是:学习真理之后,应当以践行真理回应。圣经称真理是活泼的,总是呼吁人以顺服回应。耶稣这位成了肉身的真理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行我的诫命”(约翰福音十四15),耶稣的门徒会遵行耶稣的教训。真理应当管制我们,而不是被我们掌控或操纵。与其问“我能拿这个做什么?”真理的学徒对所学内容的正确回应当是“它对我有何吩咐?” 圣经论到“认识”(希伯来文yadah)这一举动,是整全的、回应式的。真理的学徒应当以思维理解真理、以心灵委身真理,并积极地以全人回应真理。我们应当教导相对应的功课,因为目标是引导真理的学徒进入回应式的门徒训练。被动的基督教是矛盾的悖论。 改革宗教育原则#12:神的启示总是呼召人以顺服回应(而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上的信息堆积)。

问题与讨论: 1. 认识论这一哲学领域寻求解答“我们如何知道什么为真?”或“我们的真理源头是什么?”这一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教育者而言至关重要。针对这些问题,当今世界提供有哪些典型答案? 2. 透过创造本身认识神,与透过神创世的话语认识神,二者之间有何区别?是否有一种方式更合乎圣经? 3. 为何“镜片”或“眼镜”是对圣经的合宜比喻? 4. 什么是“假设的重生”?它合乎圣经吗? 5. 哥林多前书2:6-16对于基督教教育有何指示? 6. 圣灵在教育中可能扮演哪些角色? 7.为什么以顺服回应神的启示是合理的?
第三章 神对教养孩童有何指示?

除了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以外,第三个需要基督徒教育者拯救的领域是教育学。基督教教育的参照物常常是世俗教育,要么加以效仿,要么作出反应。尽管其他的教育模式也有可取之处,神的话却当作为首要参照物,神话语的大光应当渗透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第三章旨在形容这一过程,从圣经对教养孩童的命令开始,接着探讨荣耀神的教育的圣经异象与使命。

圣经的命令

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且爱耶和华你的神,听从他的话,专靠他。因为他是你的生命,你的日子长久也在乎他(申命记三十19-20)。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十七3)。

圣经告诉我们,终极意义上,我们和我们的儿女有两种选择:生命或死亡。忠于神的话(守约)导向生命,相反,背叛神的话(背约)导向死亡。

我们被劝勉拣选生命,以便我们和我们的儿女得以存活。这一新生命诚然延展到永恒,我们可以透过全人认识神、听祂的声音、忠于祂而体验新生。认识父与子就是生命。

生命的应许既是给父母,也是给他们的儿女(申命记三19)。父母领受了“在主里”教养子女、使他们迈向新生命的命令(以弗所书六4)。这样的养育包括正式的教育,终极意义上责任人是父母(尤其是父亲,以弗所书六4;歌罗西书三20-21)。

教育旨在引导孩童拣选生命;接着教导孩童如何生活。我们为儿女的祷告是“父啊,愿他们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因为这就是生命,丰盛、永恒的生命。

有时人们会问:“圣经哪里说要将我的孩子送到基督教学校?”这个问题的答案既是“没有”,又是“到处都有”。圣经里没有提到学校,因为我们今日所知的学校当时尚未存在。此外,“基督教、基督徒的(Christian)”这个词在圣经中从未应用于教育。然而,“在主里”教养孩童的命令却是贯穿整本圣经的。

改革宗教育原则#13:在主里教养孩童是圣经给信主父母的命令(不是一个选项或一种奢侈品)。
改革宗教育原则#14:神将教育子女的首要职责交给父母(不是国家,甚至不是教会)。

以下是三个信徒的儿女应当接受荣耀神的教育的圣经依据。

1. 因为神是神

有一段经文很少被用来支持基督教教育,然而却可能是其最强力的依据:

“当乌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满圣殿。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个翅膀。用两个翅膀遮脸,两个翅膀遮脚,两个翅膀飞翔。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因呼喊者的声音,门槛的根基震动,殿充满了烟云”(以赛亚书六1-4)。

为什么要有基督教教育?因为神是神,全地——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祂的荣耀。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被造界的每一面都受造彰显神的性情与属性,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每一个学科都揭示了关于神的本性的一些内容。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任务是揭开这一荣耀,两倍、四倍甚至更多地将荣耀归给神。

每一间学校的课程都涉及到对于实际的研究,基督徒教育者称之为“受造”的实际或是神关于自己的一般启示。罗马书一章告诉我们:“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一20)。罗马书的一段颂赞经文形容了这位可畏圣洁之神的不可见品质: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十一33-36)。

再一次呼应以赛亚书的话语,神配得一切荣耀,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包括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所有学科。神藉着教育彰显的荣耀,由承认神是神开始,虽然简单却意义深远。

2. 因为教育应当作真理的见证

真理很重要,尤其在教育当中。光明的国度与黑暗国度之间的争战,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是围绕真理而争。自堕落以来,世界一直被那恶者的谎言笼罩,不正常的成了新常态,错谬变为正确。今日,错谬常常被当作真理接受。耶稣来为要颠覆普世的谎言,宣告真理本来的样子,宣告神原初创造生命与世界的旨意。实际上,耶稣到地上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见证关于祂国度的真理(约翰福音十八37下)。这一将要来的国度关乎传讲与践行真理,耶稣的到来引入了新世界的秩序,因为旧有的将要过去。祂在侍奉的早期就论及这一主题:“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他将所见所闻的见证出来,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那领受他见证的,就印上印,证明神是真的。神所差来的,就说神的话”(约翰福音三31-34)。

耶稣见证了从父所听见、所看见的,祂传讲真正的真理、天上的真理。门徒们领受的使命也是为这一真理作见证,使徒约翰的第一封书信也表明了这一点: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约翰一书1:1-3)。

正如约翰为他从耶稣那里看到、听到的作见证,信主的父母也领受了双重使命,一方面要生养众多,另一方面要使自己的儿女做耶稣的门徒(创世记十五、十七)。父母要透过行为及言语——做出榜样并教导,在儿女面前见证他们自己所看见、所听见的真理。

3. 因为这是信主的父母对儿女(以及儿女的儿女)具有的圣约义务

神与亚伯拉罕所立的永远的约(创世记十七7),其应许是做亚伯拉罕的神并他后裔的神,这应许既是给亚伯拉罕,也是给将要来的世代(诗篇七十八1-7)。诗人呼应这一主题说:

“我的民哪,你们要留心听我的训诲,
侧耳听我口中的话。
我要开口说比喻。
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
是我们所听见所知道的,
也是我们的祖宗告诉我们的。
我们不将这些事向他们的子孙隐瞒。
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他的能力,
并他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
因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设律法,
是他吩咐我们祖宗,要传给子孙的。
使将要生的后代子孙,可以晓得。
他们也要起来告诉他们的子孙。
好叫他们仰望神,不忘记神的作为。
惟要守他的命令。”(诗篇七十八1-7)

这一多代养育的职责也是摩西对旧约以色列所昭告的,在他们进应许之地以前预备他们:

“这是耶和华你们神所吩咐教训你们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们在所要过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好叫你和你子子孙孙一生敬畏耶和华你的神,谨守他的一切律例诫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长久。

以色列阿,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与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数极其增多,正如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应许你的。以色列阿,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1(申命记六1-9,添加着重标识)。

为什么要有属神视角的教育?第一,因为神是神。第二,儿女应当被教导真理。第三,神如此命令。荣耀神的教育的这一三个维度的使命,应当与教育的异象与使命宣言相结合。异象宣言常常是未来导向的,是广义的。因此,关于教养孩童的宣言可能直到他们长大成人才会实现。相较之下,使命宣言则更加紧促,包含可观察、可测量的目标。

异象与使命

教养的异象如先前所言,教养神的孩童,首先是父母的职责。圣经时代,家庭实际上是孩童受教育最多的地方。然而今日父母可以在更广大的基督徒社群中间将这一职责委派他人,常常是教会或学校。每一个机制都当与其他两个和谐互助、彼此支援,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异象。

我们对儿女/学生的教养异象是,他们能够:
1.尽心、尽性、尽力地爱神,并且
2.2.凡事荣耀神、以神为乐、直到永远2

教育使命

然而,要想我们的孩子能够爱神、荣耀神,他们必须首先认识神。再次强调,这一认识只能从神的启示而来,并且回过头来要求人以顺服回应。启示与回应这两个教育目标形成了基督教教育的使命宣言:

今日,一切学科都被人渴求,但关于神的知识却遭人忽视……然而认识神是人的首要目标,是人存在的目的。纵使我们有一百条生命,这一目标也完全充分。
——加尔文

我们对儿女/学生的使命异象是,他们能够:

1. 透过神话语的三重显现,透过圣灵,完全充分地认识主权与慈爱的父,因此领受完全的新生命(zoë)。并且,作为回应,
2. 2.透过在凡事上以一切方式作基督忠心的见证、透过在地上过充实有意义的生活(bios),为了荣耀神,首先寻求神将要来的国度,即祂有效而荣光万丈的临在。


这一使命宣言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进一步解释:

按着圣经,“认识”是什么意思?

这一认识是什么性质?是什么样子?对我们许多人而言,“认识”是一种“认知上的理解”,完全是一件用脑的事情。但是这并非圣经使用这个词语的含义,希伯来文的“认识”(yadah)的确包含头脑的认知,但比这还要深远,还包含心灵的委身与顺服的回应。圣经中的认识是全人的,涉及到头脑、心灵和行动。

圣经中的“认识”也是关系性的。当亚当与他的妻子同房,他就认识了她(创世记四1)。这里,“认识”指向一种夫妻之间最亲密、最神圣的关系。亚当认识夏娃、爱夏娃,这是以认知上的理解、心灵的委身和行动的表达彰显出来。他以亲密的方式爱她、以全人爱她。

当使徒保罗写到神“预先知道”我们时(罗马书八29),这个词也暗示了亲密的个人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然而关系性的认识是相互的,我们也被命令要“尽心、尽性、尽力爱主你的神”(马太福音十二30),换句话说,我们要以全人爱、理解并相信神,没有什么能够拦阻。我们应当将一切降服于神,因为祂是主权的主!在圣经的意义上,认识是全面的、关系性的。

“认识主权与慈爱的父”是什么意思?

神的主权与慈爱是祂的两个首要特征与属性,它们对应着神的主权统治和圣约之爱这两个概念,后两者正是圣经的中心主题。

“充分完全”地认识父是什么意思?

圣经宣告神是一切实际与真理的源头,祂唯独选择透过一种方式启示自己:透过祂的道,耶稣基督(约翰福音十四6下)。但是这往父那里去的唯一通道以三种模式彰显自己。

认识父始于接受耶稣基督这位肉身之道为主和救主,接着涉及对圣经成文之道的全面理解,并采用一种圣经的世界观生活。第三,它涉及到透过创造之道(话语)学习神“不可见的品质——祂的永能与神性”(罗马书一20)。

“透过神的话的三重显现,透过圣灵”是什么意思?

圣灵彰显耶稣是那成为肉身之道、成文之道,以及创世之道。父由这三种模式启示出来,教育就是合并这三者。“

领受完全的新生命(zoë)”是什么意思?

Zoë是希腊文的“从圣灵而来的生命”,与bios生物意义上的生命相反。KJV版的圣经引用耶稣的话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十10),这就是完全,丰盛的生命指向国度中的新生命。

首先寻求神将要来的国度,即祂有效而荣光万丈的临在是什么意思?

神的国是神在万事万物中、天上地下有效(活跃的)而荣光万丈(发出光辉)的临在。“先求神的国”意味着无畏无惧地透过言语和行为宣告神国整全的福音,正如耶稣所做,而不担心那些神应许要顾念的事(马太福音六25-34)。在时间的起初,寻求神的国意味着建立一个荣耀神的普世文明,作为神的形象将神彰显出来,是拓展这一国度的主要媒介。然而堕落以后,光明的国度被黑暗的国度所取代,创㐀受到了玷污,真理被谎言替代。世界与其中的生命都下滑,180度转离神和神起初的目的。

基督的第一次降临标志着光明国度的复原,随着祂开始毁坏恶者的工作、见证真理,万物开始更新,透过更新与纠正回归原有的方位。这一复苏的过程将在基督的第二次到来中完全成就,这也是主祷文的第二句的祈求:“愿你的国度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28上,如同行在天上。”耶稣就是那国度的有形彰显,因此寻求神的国就是见证耶稣有效而荣光万丈的临在。

“过充实有意义的生活(bios)”是什么意思?

生活(bios)指的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是我们每一天所过的生活。神所赐的丰盛生命让我们能够充实有意义地过每一天的生活,因为我们被赐予能看的眼睛、能听的耳,以及能够思想属神之事的思维。我们如今可以用一种返照真理的方式看、想、说与行,这正是神对人生的原初设计。

充实有意义的生活不仅仅是重生,还包含以整全的世界观思考,并透过言语和行为活出神国度的伦理。基督引进了新世界的秩序。

“作基督忠心的见证”是什么意思?

作基督忠心的见证,是作为神形象的承载者返照神的临在,是作为耶稣的肢体和门徒继续祂的工作。按着这些方式,三位一体的神得以被全世界认识。

“以一切方式”是什么意思?

以一切方式寻求神的国,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先知、祭司和君王返照基督这位大先知、大祭司和大君王。在主里得救的人领受了既包含义务又包含权柄的“职分”,这些职分的功能,真理、仁义和圣洁的实践,是逐渐重得我们在堕落中失去的神形象的一些方面。

“在凡事上”是什么意思?

“凡事”意味着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各个部分,也就是被造界的方方面面。

“为了荣耀神”是什么意思?

人生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荣耀神,荣耀神是透过言语、行为与生活彰显神的性情、返照神的形象。


问题与讨论:

1. 请根据以赛亚书6:3“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论证为什么要有基督教教育。

2. 除了上述的清单以外,还有哪些经文命令荣耀神的教育?

3. 上述的异象宣言是你可以接受的吗?你会加以改动吗?如果会,如何改动?

4. 你赞同还是反对使命宣言中的两个教育目标?请解释你的答案。

5. 将“圣经中的认识”应用到一个课程计划,可以有哪些方式?

6. 认识神与爱神是同一回事吗?它们有何区别?

7. 为什么完全充分地认识父是基督教教育必须存在的理由之一?

8.在堕落前寻求神的国度,与在今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中寻求神的国度,有何区别?


1其他关于教养的经文包括:申命记 4:9,30:15-20;约书亚记 24:15 下;诗篇 8;箴言 22:6;以赛亚书 6:4;马太福音 18:5-6,19:14;以弗所书 6:4;歌罗西书 3:21;提摩太后书 1:5,2:15,3:14-16。

2 《信仰告白》(The Confession of Faith),佐治亚州劳伦斯维尔(Lawrenceville, GA),基督教教育与出版委员会(Committee for Christian Education & Publication)1990 年出版,第 3 页。
第二部分:圣经世界观

“我自己的信仰传统对教育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贡献。”

这是前言中那位教务长的话,既然我们在第二部分要介绍圣经世界观,那么进一步解释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显得合宜。下面是另一所基督教大学的世界观宣言,与他的学校类似。

“我们相信,你在这里所受的教育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建立一个强大的伦理根基,透过在课堂上结合信仰与学习,我们旨在促进建校的根基,就是基督教信仰的价值与原则。

教育学硕士是为那些肩负以价值观为导向教育学生的老师们设计的,你会从基督徒老师那里学习,他们以圣经作为课堂行为的根基,也会将这一能力传递给你。你的一切课程都是以这一圣经世界观为指引。”

这一基督教大学程序上的“附加价值”,尽管值得称赞,却仅仅处理了哲学三个主要方面的其中一个方面,即价值论。其主要焦点是伦理,这一程序忽视了学术的关键,即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他们没能回答这两个问题:“这一学科中什么为真?”以及“在这个领域的学习中,我们如何知道什么为真?”学生被教导正确的行为,但没有被教导正确的思考。他们可能过一个得救的生活,但没有参与一个得救的学术生活。他们并没有加入与非信徒学者的对话,因此在学术界也很难为基督的国度发光发热、产生影响。实际上,他们既不属世界,也不在世界。因此,他们没能在他们所选择的领域,作为神的先知之声,实践神对万有具有的权柄。

改革宗教育原则#15:圣经世界观是从圣经中神国度的故事而来(而非仅仅是从圣经伦理而来)。


第四章 什么是圣经世界观?

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发明了“世界观”(德文Weltanschauung)一词。自那时起,人们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一套世界观,或是有时被称为“世界与人生观”的观念。个体看待与理解世界的方式主要是基于他们的个人经历,因此,每套世界观都与他人的世界观相异,因为每个人的信念与人生经历都是独特的。世界观与神学和哲学不同,它是这些学科的根基,因此也塑造了它们。

那么,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是一套个体用来看待、解释与回应实际的观念与信念,好像镜片一样。许多人将世界观与思想联系起来,他们将之视为一种思维的网,或是观念的框架,用以理解言语与行为。就好像是世界的认知“地图”或“图像”。

世界观解释观念,但它也指导思想、言语和行为,如此,它的功能很像是指南针、地图或卫星导航系统。因此,在神学意义上,或许将世界观与心灵而非思想联系起来是更加精确的。因为按照圣经,属灵的心是“生命的泉源”(箴言四23),人一切的动机、思想与行为都是从心发出,心是“小我(mini-me)”,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泉源。

总结来说,世界观为我们解释实际并引导我们回应实际,既处理观念又处理行为。尽管世界观的确涉及认知过程,但它的源头却是心灵。

试着描述你在下图所看到的:


世界观作为一种背景语境

基督教教育的关键在于对实际的真实语境化。这一句话是通往荣耀神的教育的大门。教导的每件事物都当在神的大故事背景的真理语境下看待,每个实际都被赋予了更广义的内涵。比喻地说,每一个实际都在拼图盒子上印的图画中各归其位,我们得以判断每一片与其他小片之间的关联,以及它与整体图画的关联。

精确判断上面的图片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图片完全没有背景。图片剩下的部分是不可见的,正如我们的处境一样,故事的其余部分还没有讲述。上面的图片的确展示了一部分的实际,它的确有其存在意义,但若没有背景为其提供含义,就无法被视为真正的真相,反而是无意义的,也就是缺乏意义(完整的图片在下面可见)。教育也是一样,若没有背景,我们顶多有一些真实的内容,它们的确反应了一些实际方面,但却没有意义,因此也就没有彻底的理解。只有将这些真实的事实与观念放在一个属神、永恒的背景下,也就是放在神的故事下看待,我们才能完全理解所看见、所听见的内容,这时候我们才能有意义地学习。1

背景的本质是统一,统一只有在完整中找到。如第一章所说,希伯来文的示玛“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申命记六4)宣告了神的独一性——祂的完整、合一和正直。神诚然是本质为一,但神也是位格为三:父、子和圣灵。旧约时代,敬拜的焦点是独一的神(父),新约时代,焦点转向神的三个位格,同时没有忽略神的独一性。

“一而多(oneandthemany)”——且是按着这个次序——为理解神所创造的统一世界提供了一个属神的模型,示例包括:

1. 宇宙是完整的(一个整体),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

2. 整体的为个体的提供含义。

3. 背景使人可以“连点成线”。

4. 整体总是大于部分的总和(例如自行车)。

合一性先于且包含多样性。自堕落以来,人的倾向总是颠倒这些原理:“多”的呼声先于“一”的呼声。例如,当今美国公立教育体系中,大部分情况下多样性都战胜了统一性,焦点更多放在差异而非共同点上面。过去将公立教育连结在一起的粘合剂,大部分都脱落了。整体已经让步给碎片,“大熔炉”被“马赛克”所取代。“一”的缺位导致了一种思想中空,进而导致无意义,因为失去了一个可以为部分提供结构、形态与目的的整体。2
“思想中空”与“无意义”

查理斯·斯伯曼(CharlesSilberman)1970年的书《教室里的危机》(CrisisintheClassroom)中的一个词,在我的脑海中盘旋多年,我甚至不敢相信有这么久。这本书里大部分内容我都不记得了,除了一点,他说美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思想中空”,他认为这是因为“没能严肃地思考目的与后果”,以及“盲目屈从课程表和课程计划”。他接着说:“很少有老师能扪心自问,自己为什么在做自己所做之事。”3

也许我把“思想中空”这个词记得很牢,是因为它与我作为学生和教师督察的个人经历产生强烈共振。作为一个学生,我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学这个?”我不知道意义何在。作为一个教师监督者,我将这个问题重新组织:“除了因为内容出现在教科书的下一页,所以必须讲之外,这堂课的目的是什么?”个人性、普世性的意义常常缺位。

斯伯曼的控诉对于他的时代而言相当尖锐,然而“思想中空”仍然很适用于我们时代的教育。盲目跟从课程表和课程计划,可能被盲目跟从标准与高风险的测验所取代,然而“没能严肃地思考目的”却仍然是一个实际。大部分教育都无所来、无所去,它们只是发生而已,是思想中空的。为什么会这样?

思想中空来源于背景语境的缺位,后者导致了一种连结的缺失,进而导致意义的缺失。教育应当从确切的地方而来,它应当有一个背景和起点。教育也应当往某个确切的地方而去,它应当具有一个目标和终点。因此,要想教育有意义,它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背景语境而生,也必须指向一个确立好的结果。

思想中空的教育在真空里运转,这通常是由一个封闭运转的系统制造而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视宇宙为自给自足,用来自我维系的每件事物都可以在本系统内找到,因此,也就不再需要系统之外的任何事物。举个例子,北京有块宣传公立教育的牌子写着:“我们相信学习!”在中国,教育被视为国家一切问题的自足解答。世俗人文主义的哲学,也就是当今世界大部分教育的驱动力,也是作为封闭系统运行。“世俗”意味着其中没有超越的神,“人文主义”宣称人类可以靠自己做一切事,人生问题的答案来自于系统内部,每件事都在横向的平面上运转。

另一方面,有意义的教育是在一个开放的系统内运行,向外部的影响开放,通常是一位神;它也依赖于外部的资源来维系与支持自己。因此既有了背景又有了目的,有一个起点,也有一个目标导向的结局。开放系统下的教育有所来、有所去,事物仍在横向平面上运转,但因着包含超越的纵向维度,它们也在纵向平面上运转。有一种更高的力量指引一切教育活动按照充满目的的设计运行。留意以下的模式:


法兰西斯·薛华论这两个系统说:“如果自然仅仅是无意义的个体……没有什么普世性可以为之赋予意义,那么自然就并不奇妙。除非有一个个体之上的普世性,否则就不存在意义。”薛华接着说:“与个人建立关系的无限的神,是一切个体的普世共性,因为祂创㐀了一切个体,并且,祂在圣经中以命题式的语言给范畴分类,使我们在其中处理被㐀界的万事万物: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一切。”4

总结来说:真正的教育建立在这一信念上:真正的意义只能透过关系找到,当那超越的神为许多互相关联、互相依赖的部分提供背景意义,这一切部分又都在耶稣基督里同归于一(歌罗西书一17)。

鸟瞰视角

一些年前,我的妻子芭芭拉和我去我们的第二故乡亚利桑那州的大峡谷游玩,我们在大峡谷的南缘漫步,那天晚上看到峡谷里多彩的日落。第二天早晨,我们决定花一大笔钱进行一个一生一次的体验——坐直升机飞越大峡谷。飞机上的视角非常壮观,我们从东到西沿着地上蜿蜒的科罗拉多河飞过大峡谷的中心,左边是南缘,右边是北缘,中间是五彩缤纷的峭壁和峡谷。那实在是鸟瞰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观,我们因着所处的有利位置,美景尽收眼底。

圣经视角下的语境也是一样。首先,焦点放在核心上面,即耶稣基督和祂国度的降临。其次,我们看到整个大图景,看到广阔的图像——开始与终局,也就是创造与新天新地。最后,我们察看图像的内在结构,观察各个不同部位是如何彼此连结。在这里,堕落与救赎成为故事主线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国度与圣约的里程碑。

从直升机的有利视角欣赏大峡谷的美景,为我们赋予一种“世界观”形式的意义我们以非常有形的方式看到并领略了全局。



世界观的核心要素

圣经世界观的两个核心部分是神的国和神的道(Logos)耶稣,结合起来,它们为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提供了世界观背景。以国度为导向、耶稣为中心去看待教育,可以带来宇宙性、永恒的洞见。

改革宗教育原则#16:圣经世界观下的教育,其中心围绕着神的国和神的道(虽然包含创造或救赎,但并非以它们为中心)。

神的国

神的国在地上的三重设立,是世界观的两个核心要素之一。事实上,神的大部分故事都是处于两个国度争战的背景下,即光明的国度与谎言的国度为了真理相争。

神的国是神有效、荣光万丈的临在。“临在(Presence)”这个词(在英文圣经中有一个大写的“P”)首先出现在摩西与神的对话中,那时神的百姓预备好要进入应许之地:“耶和华说,我必亲自(Presence)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摩西说,你若不亲自(Presence)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们从这里领上去”(出埃及记三十三14-15)。

这是圣约的语言,使我们回想起神指派摩西带领百姓出埃及时的对话: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IAMWHOIAM)。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神又对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纪念,直到万代”(出埃及记三14-15)。

神是神,神是“我是”。祂的实际、祂的临在,既彰显在祂荣耀的光辉中,又彰显在祂有效的大能作为里。

圣经中的“Presence”这个词字面意思是“面”,这使我们联想起拉丁文的inCoramDeo(在神的面前)。民数记中亚伦的“国度祝祷”描绘了这一点:

“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
愿耶和华使他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
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
(民数记六24-26)。

活在神面前,就是一个人在神的面光中、在神的权柄下,为着神的荣耀过整个的人生。

圣经中另一处提到临在的经文出现在出埃及记:“又要在桌子上,在我面前,常摆陈设饼”(二十五30)。原文的字面意思是“见面之饼”,因为它是摆放在至圣神的面前。这一陈列象征着以色列持续地活在神的看顾、祝福与光照下,也就是活在神面前。5但这个饼也象征着耶稣,祂是为我们掰开的生命的粮,是取代之前的陈设饼的一位。

神在地上的一般性临在——即祂的永能与神性,起始于创造,甚至在堕落之后仍然成为恩泽所有人的普遍恩典。这在耶稣的登山宝训可以证实,神的良善使人的义行惠及信徒与非信徒。实际上,耶稣劝勉我们要爱仇敌,要转过另一边脸,要多走一里路。这些命令是为了什么目的?拯救灵魂吗?按照讲道并非如此。实际上,神是命令我们将光照在人前,以便“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五16)。我们就是见证神信实临在的媒介,以便神能得荣耀。我们这么做是祈求我们的行为能够具有感染性,使领受我们恩惠的人渴望与父建立关系。传福音并非恩慈待人的唯一动力,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动力。我们行善首先是因为神是良善的,我们是按着神的形象被造。总结来说,所有人都从神的一般性临在中领受了神的祝福,这常常是藉着有神形象的人实现的。

然而,神的特殊性临在唯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特定的方式向选民彰显,这一特殊性临在是以色列人首先在旷野的会幕中体验的,神的下一个特殊居所是耶路撒冷的圣殿,接着是基督的第一次到来:“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一14)。神使我们认识祂,作为人子住在我们当中,“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翰福音一14下)。

接下去,神增加的临在——即祂所发出的荣光与护理,证明了神的国度降临在地上。三十三年的时间里,耶稣基督都是神的亲自临在。今日,神在地上的临在透过圣灵显现,祂也使祂重生的“殿”作为圣灵所充满的先知、祭司和君王彰显祂的形象。这些蒙救赎的“神的儿女”(罗马书八21)在世上忠心作神临在的见证,蒙召传讲并活出神国度的新伦理。

在基督的第二次到来中,随着父与子取代所有其他庙宇,神的国会在地上完全坚立。约翰在启示录中写道:“我未见城内有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二38十一22)。这一事件将标志着圣约的终极应验:“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示录二十一3)。

总结来说,神的国在地上始于创造,我们看到一个完整却未完成的国度正在到来(马太福音二十四34下)。然而堕落几乎抹灭了这个国度的能见度,因为它被恶者玷污、世俗化。神的国度在救恩中部分降临,体现在道成肉身的基督身上。最终,在新天新地中,一个完全成圣的国度将要到来。诚然,自永恒的过去到永恒的将来,神的国诚然是神的临在。


神的道

耶稣作为神的道(Logos)或神的话,是圣经世界观的另一核心要素。祂是神故事的重心。祂是阿拉法,是神故事的起点;祂是道,是神故事的中心;祂是俄梅戛,是神故事的结局。祂既是创造主,又是救赎主,祂也是国度的君王。第五章将继续探讨耶稣作为神圣的道,祂的位格、地位与目的。

神的故事始于三位一体——父、子、圣灵。最终,一切荣耀都归回这一位神。神的故事是“好消息”,讲述了耶稣基督这位弥赛亚的故事,祂是神的道,参与了神的国度在地上的三重降临,也参与了关乎真理的宇宙战役。

在这个故事的开端,神的主权统治这一圣经主题居于主导,但堕落之后这一主题退居幕后,神的圣约、救赎之爱这一第二主题愈加明亮。按着这两大主题,故事的发展经过了四个普世性的事件:创造、堕落、救赎以及新天新地的最终立定。

下面的图表描绘了这一点。 1.png

一个“好消息”
讲述弥赛亚耶稣基督参与了神的国度在地上的三重降临



耶稣基督也参与了关乎真理的宇宙战役 2.png



两个圣经主题
四章世界观



注意下面的图表中两大主题如何同时对应: 3.png


4.png

问题与讨论:

1.为什么圣经世界观对于基督教教育很重要?

2.圣经背景如何为教育提供意义,好比舞台设计为戏剧提供内涵?

3.有意义的学习是基于洞察连接于关系,这与“一和多”有何关联?

4.基督教学校的教程是否可能错误地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运行?

5.请为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提供一幅关于神荣光万丈的临在的图画,或是神的有效临在。

6.请给出这里所说的“国度”的定义,你如何解释“愿你的国降临”和“你们要先求神的国”?

7.为什么耶稣必须是圣经世界观的首要与核心?

8.请解释神的主权统治与圣约之爱这两大圣经主题如何同时对应


1 这一比方来自克里斯丁·奥芙曼(ChristianOverman),http://www.biblicalworldview.com
2 这一原则在教育上的一个应用是,课程应当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
3 查理斯·斯伯曼(CharlesSilberman),《教室里的危机》(CrisisintheClassroom),纽约随机库出版社(RandomHouse)1970年出版,第11页。
4 法兰西斯·薛华(F.Schaeffer),《污染与人类的死亡》(PollutionandtheDeathofMan),惠顿(Wheaton)丁道尔出版社(TyndaleHouse)1970年出版。
5 参阅出埃及记40:34-38,历代志下6:1-42,以及以赛亚书6: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09: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序:耶稣是道

“起初,在时间以前”



圣经世界观的主要设定是神的国,这一世界观的中心是神的道(逻格斯)——耶稣,祂作为“道”的角色,对于教育具有重大派生意义。耶稣作为救主和神的中保之道,祂的影响力常常被限定于救恩和门徒的道德培育上面;但作为神的启示之道,祂基本上对教育的所有维度都有话说。耶稣作为创造主,也将焦点转向救恩基督教之外,同样拥抱文化基督教。学术学科派生自被造界的各个方面,其起点都在神的逻格斯当中。因此,在逻格斯的光照下看待教育,对于基督教教育而言是一个制胜法宝。道影响一切!



根据一个人的神学倾向,通常圣经世界观要么是在创造中发现,要么是在救恩中建立。但耶稣的第一次降临改变了神的历史救赎故事中的所有事物,整本圣经都以祂的一生、死、复活以及祂在地上建立神的国的终极使命为枢纽。因此,约翰福音的第一句话——“太初有道”——可以作为发起一场世界观讨论的合宜地标。值得注意的是,约翰福音的序言将两个圣经主题都包含在内:创造与救赎。



圣经的所有书卷中,约翰福音最清晰地讲述了耶稣,耶稣在序言(约翰福音一1-14)中就作为逻格斯出现,即希腊文的“话”,也就是神的道。



约翰称耶稣为道,力图向两个非常不同的受众讲话:希腊人(也就是外邦人)和犹太人。他给这两个群体的神学都带来了一些新概念,这也标志着福音信息范畴的拓展,从仅仅给犹太人,到将外邦世界也囊括在内。



对于希腊人而言,约翰对逻格斯的使用指向理智——头脑中尚未出口的话语,同样也指代宇宙中管辖万物的原理,逻格斯为宇宙带来秩序与和谐。约翰告诉这些外邦受众,耶稣就是那宇宙动力。



另一方面,对于犹太人而言,逻格斯体现了神的三个方面:祂的本质、祂的话语和他的行动。在犹太人的思维中,这些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因为神的话语和行动被视为祂位格的一致延伸,在这个背景下,犹太人得知耶稣既是神,又在太初就作为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与神同在。



约翰显然是在写耶稣,但他使用的词语既能在外邦人中引起共振,又能在犹太人中引发共鸣。耶稣作为三一神的第二位格,是创造主、维系者和救赎主,是宇宙间那统管一切的原理,祂是那神圣的逻格斯。



在介绍了耶稣是道之后,使徒约翰宣布耶稣既为宇宙性的耶稣,又为救赎主耶稣。他是在宣告,耶稣既是神的启示之道,又是神的中保之道。圣经在约翰福音、歌罗西书和希伯来书的第一章里,对这双重角色皆有论述(参加以下图表)。







“万有”的教义



“万有”这个词或同义词,在上述圣经中出现十次。改革宗神学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一个根基教义便是神对万物具有主权,课程的每个部分都已经被神分别为圣。这一教育切入法要求人承认并尊崇耶稣基督的整全性、丰富性,每个学科的每个思想都要顺服于耶稣这位逻格斯。



改革宗教育原则#17:神的话或逻格斯,耶稣基督,是宇宙和其间一切事物(而非仅仅人类)的创造主、维系者和救赎主。



作为启示之道,耶稣是先于万有、支持万有和在万有之中的逻格斯。作为中保之道,耶稣是在万有之上和之后的逻格斯。



基督与我同在,基督在我里面,

基督在我身后,基督在我前面,

基督在我身旁,基督在我以上。

基督在我以下,基督在我以上,

基督在安宁顺境,基督在危机险境,

基督在一切爱我的心灵之中,

基督在朋友与陌生人的口里。



——圣帕特里克(SaintPatrick)的祷告





创造的启示之道



1. 耶稣是创世以前的道:万有都是为祂而造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这道太初与神同在。

——约翰福音1:1-2



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

在一切被造的以先……他在万有之先,

万有也靠他而立。

——歌罗西书1:15,17上



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

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

——希伯来书1:2上



神为什么要创造世界?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与目的。实际上,神已经在一般启示和特殊启示中为我们提供了好几种解答。一个答案是神喜悦创造的过程与成果,我们只需问一个问题便可得出这一结论:承载神形象的人为何要创造东西?答案是:因为他们有时候就是喜欢创造的过程,同时也对所造的产品感到满意。圣经告诉我们,在创造过程的好几个阶段,神形容祂的创造是“好的”。创造结束时,神宣布祂所造的“甚好”。祂喜欢祂所看到的,然后便“安息”了。我们很容易想象,在第七日,神安息欣赏自己所造之工。因此,我们看到神进行创造是为了自己的愉悦。诗篇十九篇为创造提供了第二个原因:“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神为天上的星辰设定轨道,以便见证祂的荣耀与神性。第三个原因与第二个相关,是神的自我启示。神透过创造彰显自己的性情与大能(罗马书一20)。诚然,神创造世界有好几个原因。



然而圣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强烈的原因:世界是为了圣子被造。中东有好些特定的习俗可以帮助解释这一概念。耶稣是神的独生子,是神所爱、所喜悦的,神两次公开宣告这一点。神在耶稣的洗礼上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马可福音一4411)。这一声明在耶稣登山变像的时候再次出现,神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马可福音九7)。希伯来文化中,长子或独生子既享有长子继承权,又享有父亲的特别祝福,这在旧约雅各和以扫的故事中可见一斑(创世记二十五24-34,27)。长子有特定的权力与特权,长子继承权包含双份的财产,并领受有关后裔、土地和权柄的祝福。圣经的宣告也是类似的形式,耶稣作为首生的、在一切被造之先(歌罗西书一15),是父所设立要“承受万有”的子嗣(希伯来书一2),也是万有为祂而造的那一位(歌罗西书一16)。世界是为耶稣而造,创造的终极目的在神圣的逻格斯里面找到。



这一主要目的很可能包含第二重目的:地球也是为基督的新娘——教会而造的家园。中东的另一个习俗是为继承人——即父亲所“喜悦的”儿子安排婚姻,1再次留意旧约中的例子,以撒和利百加的婚姻安排。父亲能给儿子、尊荣儿子的最大礼物便是一位新娘,因此神选择以一位新娘荣耀祂的圣子、并为这位未婚妻预备一个地上的家园,是符合圣经的。



这个创造的目的指向一个特定的结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并非是因着一种巨大而偶然的机遇来到一个陌生的星球。如同一首歌所唱:“这是天父世界”。诚然,这个星球是家园,是神为祂的爱子和爱子的新娘预备的地方。



世界是我们的家园



有一首歌的副歌“这世界不是我的家”,其实说错了。我们的世界是天父为基督的新娘而造,尤其是为人类这一神的创造之冠而设计。在所有人当中,神的儿女尤其应当感到宾至如归,因为这个世界实在是天父创造的,祂是大工师和建造者,每一个角落和缝隙都是神宣为“甚好”的,这非同小可!神所造的宇宙不是监狱,让人想要逃离;相反,它是一个值得看护、发展和享受的所在。



遗憾的是,我们地上的家园如今被仇敌占领,就好像二战时期欧洲和亚洲的国家一样。人们在自己的祖国反而像寄居者一般,盼望有朝一日重获自由,奴役他们的锁链能够打碎。我们今日的处境也类似。



有一句格言叫“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bloomwhereyouareplanted)”,即忠于所在,与圣经中地方与任务的观念相似。即使在被掳时期,神也教导祂的百姓在世上开垦家园、努力寻求同胞的福祉与兴旺:“你们要盖造房屋,住在其中。栽种田园,吃其中所产的。娶妻生儿女,为你们的儿子娶妻,使你们的女儿嫁人,生儿养女。在那里生养众多,不至减少。我所使你们被掳到的那城,你们要为那城求平安,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耶利米书二十九5-7)。要活在当下,而非过去或未来,如此行便是在被栽种的地方扎根,这是神要我们在祂恩慈预备的世界中采用的生活方式。



神因着许多原因创造这个世界:祂创造的愉悦、祂的荣耀、祂的自我启示,以及为祂爱子的新娘预备家园。但是首要原因圣经说得很清楚:万有都是为耶稣这位逻格斯所造。



改革宗教育原则#18:神的百姓应当寻求在这个世界繁茂生长,寻求世人的福祉(而非从中撤退或逃离)。





2. 耶稣是创造的支撑之道,万有都是藉着祂而造



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

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

——约翰福音1:3



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

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

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

或是有位的,主治的,

执政的,掌权的,

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

——歌罗西书1:16



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

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

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

——希伯来书1:2



“起初”是圣经的头两个字,也是约翰福音的前两个字(太初),这一点意义重大,因为两处圣经都是介绍创世,创世记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创世记一1-2)。



约翰福音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约翰福音一1-3)。



将这两处经文放在一起,很显然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都参与了世界的创造。简单地说,创造是来源于父、透过子、藉着圣灵所造,父以圣灵的能力说出话语——耶稣,地便受造。



使徒保罗和希伯来书的作者都论到耶稣基督是万有藉之被造的话:“因为万有都是靠他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又是为他造的……神既在古时借着众先知,多次多方的晓谕列祖,就在这末世,借着他儿子晓谕我们,又早已立他为承受万有的,也曾借着他创造诸世界”(歌罗西书一16;希伯来书一1-2)。神发出话语——逻格斯,世界便成形。耶稣就是神创造背后的话语。



改革宗教育原则#19:作为万有的创造主,基督统治撒旦及牠“不可见”的仆役(尽管撒旦暂时作为“世上的神”运行)。



3. 耶稣是创造里面的道:万有都由祂托住



万有也靠他而立。

——歌罗西书1:17下



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

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

——希伯来书1:3上



当父发出话语,被造界便成形。但父也将话呼入被造界,圣经说万有都靠基督而立(歌罗西书一17下),这是论到我们生活的宇宙的合一性与内在关联。“多”是那一个“一”的一部分,就是那独一的一位。宇宙性的“一”将个体连结在一起。



基督的话语也被织入创世的实际,没有基督“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希伯来书一3上),宇宙便是一片混乱。没有神圣逻格斯的临在托住一切,宇宙便不宜居住,会是一个混乱的活生生的地狱。



耶稣为人生与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原料——连通性。没有连通性(或关系、关联),就没有意义。因此,没有耶稣基督用祂权能的话语托住万有,世上的一切事物对我47们而言都没有意义。那也自然不会有学习,因为宇宙将变得不可知。但是赞美神!永活的道为宇宙带来秩序与意义,耶稣就是为世界提供秩序与原理的一致动力。



改革宗教育原则#20:作为创造中的道(逻格斯),耶稣的临在既影响被造的实际,又影响教育课程(而非仅仅对救恩与伦理产生影响)。





逻格斯(thelogos)与逻格斯(theLogos)



耶稣是创造中神生动活泼的道,祂是将神圣的本质——即一致的结构与合法的功能置入被造界的方方面面的逻格斯(theLogos),这一圣洁的本质也被称为逻格斯(logos),开头的“l”是小写。神藉着祂的话为祂所创造的一切事物注入属神的意义与目的,因此目的与意义并非由人提供。被造界的每一个方面都启示了关于创造主的某些信息,神的指印遍布万物。藉着这一创世之举,我们既承认道,也承认道的权能话语。



起初,地是空虚混沌,神从无中造出一个有秩序的宇宙,祂为空虚混沌注入结构。神学家和基督徒教育者们称这一结构为“创造秩序”,这个词意味着神是从无结构的混沌中创造出一个合法有序的世界。诗人说:“因为他说有,就有。命立,就立”(诗篇三十三9)。



创造的每一面都与创世的大背景(即整体)相关,又与被造界的多样面(即其他部分)相连。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形成体系——一个互相关联、互相依赖的系统。因为连通性是一切学习理论中的那个恒常,我们很容易就可看出逻格斯在创造中产生的教育学功用和影响。



创造的统一结构



·道荣光万丈的临在——不是泛神论。要理解耶稣如何是父神呼入创造的话语,因此为被造界提供规范,以及祂如何“用祂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其实是相当困难的。然而泛神论却不是答案,泛神论将基督要么等同于创造中的一致结构,要么等同于被造界本身。基督不是创造的一部分,因为祂是超越的。祂在创造里面,但祂并非在被造物当中成为它们的一部分。然而祂的临在的确在创造中无所不在。



·道有效的临在——不是自然神论。当圣经说万有靠基督而立、基督托住万有,这里的两个词“立(holds)”和“托住(sustains)”都是现在时,它们是正在进行的活动。耶稣今天就在创造中活跃,祂不是钟表匠式的神,创造后拧上发条,让宇宙自行运转,不需要进一步的个人参与。耶稣基督一直作为三一神的第二位格护理着被造界,道即逻格斯,具有持久而信实的临在,即一种有效的临在。祂是在场的神!



创造的合法功用



然而神的护理目的并非仅仅是维系,除了一致的结构之外,创造的本质还具有合法的功用,要忠实照着结构本身的目的运行。被造界的方方面面都是按着“各从其类”的独特目的设计,也都按着这个原则规范。这些规范应当在合法功用上体现出来,结构先于功能,并且定义功能。



耶稣正在引导被造界走向一个国度的终局,因此存在一个目的明确的迈进。在其中,作为神圣的终极目的(Telos),耶稣对创造的参与是目的明确的,被造界的设计是要向着末了基督国度的成就合法地运行,万有都相互效力,朝着神所命定的终局迈进。



作为逻格斯,耶稣为宇宙提供了完美的端正性。祂是保障世界和谐、一致和凝聚的合法动力,自然律和创造常态都体现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神的话管制与托住、充满目的的被造界。



改革宗教育原则#21:神将祂的逻格斯(logos)注入被造界,为之赋予意义(人类不能为被造界提供意义)。





救赎的中保之道



1. 耶稣是万有之后(afterallthings)的道:祂提供了和解之道。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

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约翰福音1:12



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

在他里面居住。

既然借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

成就了和平,

便借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

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

——歌罗西书1:19-20



因着堕落的缘故,一切被造实际都处在奴役之下,叹息等候得赎。我们读到:“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马书八22)。正如罪玷污、影响了被造界的每件事物,万事万物也都被耶稣基督的和解工作所影响。堕落的影响的确是普遍的,但因着基督完成的工作,救赎的影响也同样全面。耶稣在十字架上说“成了”(约翰福音十九30),之后发生的事件可以证明这一点。马太福音告诉我们:“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到耶稣复活以后,他们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二十七51-53)。诚然,在基督工作完成的刹那,被造界也如同经历生产之痛一般叹息(罗马书八22)。这使得万物都有可能同父和好,圣经说:“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他里面居住。既然借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借着他叫万有,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与自己和好了”(歌罗西书一19-20)。耶稣是为被造界的一切事物带来和解的逻格斯,包括人类、自然、社会与文化。



然而自然、社会与文化的和解却有两个条件。第一,透过神圣逻格斯的中保工作达成的被造界的复原,必须进一步由信徒执行,就是更新、重归他们原初对被造界的圣约职责。我们读到:“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罗马书八19-21,添加着重标识)。



信徒通过耶稣的宝血与父神和好之后,应当作为其余被造界与神和好的执事:“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于神,他借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这就是神在基督里叫世人【希腊文:cosmos(宇宙)】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哥林多后书五17-19)。



我们蒙召与创造主同工,将祂医治的平安带给万物。尽管我们对原初的创造条例仍然具有管家职责,需要治理与发展全地,但首先必须个人与神和解。这奇妙、超乎理解的和平是我们其他工作的根基。我们必须先认罪并处理罪,之后才能重新敬虔地治理。



第二个条件是,被造界完全而完美的和解与复原,唯有在基督国度完全成就时才能实现,那时祂会到来、使一切都更新。我们不能透过自己的能力成功地带入神的国,只有耶稣基督能这么做,祂也会在时候完全的时候成就。



歌罗西书所说的和解是基于耶稣所说的“重生”或“更新”,祂说:“到(万物)复兴的时候(Attherenewalofallthings),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马太福音十九28)。诚然,当基督再来时,被造界的万事万物都要更新,形成新天新地——一个永恒的新创造。



改革宗教育原则#22:和解的侍奉关乎整个宇宙(而不仅仅是关乎失丧的个人)。





2. 耶稣是万有之上的道:祂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

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约翰福音1:14



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

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

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

——歌罗西书1:18



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

——希伯来书1:3下



你有没有想过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可以概括人生核心意义的概念声明?是否有一个真理可以向我们保证,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是受神所看为最重要的事物导引?我相信它是存在的,这个总结声明就是:“耶稣基督是主!”(歌罗西书一18)。



使徒保罗用以下的话表达了这一观念:“他也是教会全体之首。他是元始,是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歌罗西书一18)。耶稣基督是万有之上的逻格斯,祂复活以前所享有的尊荣、荣耀和权柄并没有减少,祂成为了“从死里首先复生的”,完全确立了祂在创造中卓越超然的地位。父神已经给了基督超越性,基督又藉着祂的复活完全持有、宣告、彰显了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



保罗接着扩展这一主题,形容基督的升高是建立在祂的降卑之上:“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立比书二9-11)。



注意这里的祈使语气:“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有一日所有人都将公开屈膝宣告耶稣基督为主(以赛亚书四十五23下),但是这个命令今天就有效,父已经将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赐给了耶稣基督(马太福音二十八18)。



这个命令也适用于教育,耶稣到来之前的今天以及每一日,耶稣的名号都当被高举,在全世界的教室中居于该有的地位,因为祂是万有之上的道。诚然,耶稣基督是主!



改革宗教育原则#23:基督已经被膏立为王,今天就在神的右边统治万有(祂的加冕无须等到“做王一千年”后)。







问题与讨论:



1. 为什么约翰福音的序言是论述圣经世界观的合宜位置?



2. 如果基督教教育要么以启示之道为导向,要么以中保之道为导向,但却不是两者兼顾,那么基督教教育何以与众不同?



3. 上面的经文多次提到“万有(allthings)”,这对教育有何应用?



4. 为什么“天父世界歌”和“世界非我家”,这两首歌曲代表不同类型的基督教教育?



5. 神创造世界是为了耶稣,这个事实意味着什么?



6. 请解释“没有连通性就没有意义”这句声明,并将之应用在教育上。



7. 被造界如何“叹息”?



8. “逻格斯(thelogos)与逻格斯(Logos)”的标题是什么意思?



9. 你认为耶稣说“到万物复兴的时候”是什么意思?



10. 有人说信仰与教育的底线是应用“耶稣基督是主”这句声明,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11.赞美诗唱“万膝将要(will)跪拜”,圣经说“万膝都要(should)跪拜”,这其中有何差别?



1参阅创世记24,也请参阅马太福音3:17和1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0: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09:59
第五章

序:耶稣是道

第六章

创造

“时间伊始”

主权统治的确立

(创世记1:1-2:3)



创造:回答“神的故事始于何处?”这一问题



时间伊始,神造天地。六日之内,三一神创造宇宙,宣告它是“好的”——完全忠于它的设计目的。藉着这一举动,独一的真神、万有的创造主以罗欣,在地上确立了祂的国度。



“起初神创造天地”是圣经的第一节经文,然而它也是教育的“第一节经文”。时间伊始,教育有两个前提:(1)神存在,(2)神是万有的创造者。这个立场与当今世界大部分教育者采用的立场截然相悖,他们以世俗人文主义的双重前设开始:(1)神不存在,(2)地球是通过无神论的进化形成。



神的故事始于何处?始于神是万有的创造主、维系者和救赎主。





创造论与进化论



神造万物的世界观,其护教学自然导向关于进化论的讨论,即替代创造论的世俗选项。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本否定神造世界的进化论生物书。从那以后,一切都变了。



历史上,教会一直按照圣经教导神造世界,但是科学家(包括许多基督徒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是经由一个宏观进化过程成形的。进来,人类基因工程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立场予以支持。于是,圣经与科学、一般启示与特殊启示之间就似乎存在了一种断裂。



十六世纪出现了一场类似争议,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而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他的学说首先受到了罗马天主教的抵制,因为与教会所信的圣经教导相异。然而在那个例子中,一般启示却最终胜过了特殊启示,因为教会对圣经的解释出了差54错。今日,我们似乎在进化论的问题上遇到了类似的一般启示与特殊启示之间的冲突。但事实并非如此。



如先前所说,神的启示只有一个,它是合一、一致的。特殊启示和一般启示不可能彼此冲突。所有人们宣称的矛盾,都存在于解经之内,而非存在于启示本身。矛盾向来是人类的矛盾。因为特殊启示是以成文的形式存在,因此更好理解,除非其他结论确证可信,否则领受圣经的教导而非科学立场,总是正确合宜的。但是哥白尼的故事提醒我们,我们是透过“镜子”观看,有时候我们会错误解读,却认为自己是对的。向这个可能性开放总是明智的。



然而,圣经原初的前设是不容商榷的:神存在,神创造。这就使得无神进化论没有立足之地,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排除进化过程本身。圣经告诉我们谁、是什么、为什么,但科学告诉我们怎么办和何时。







一般启示:回答“我们如何透过被造界认识神?”这一问题



我们再次回到我那位教务长朋友的故事,他工作的大学在伦理上做得不错,但他的怨言是合乎圣经的伦理型世界观并不能对所教的课程内容产生影响,教室里教导的与街对面的公立大学并无二致。形而上学处理实际,认识论处理认知,但都没有受到圣经的镜片与亮光的影响。用罗马书12:2的话说就是,课程没有被更新,也就不具备更新的能力,相反,课程是在效法这个世界的模式。按照认识论来说,课程没能透过学习被造界来认识神。按照形而上学来说,对被造界的学习并不是在一个国度的背景下进行,学术学科没有透过圣经的镜片或亮光审核。



答案是什么?首先,认识神应当作为基督教教育的一个公开目标。其次,在教育中,认识神的主要方式是对创造进行一种透视性的学习。这一部分就试图这么做,以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如何透过学习实际——即神所创造的实际来认识神?”



起初,神创造世界。我们用教育的语言重新组织这句话就是:起初,神创造了教育的课题,因为我们所教导和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从被造界汲引而出。



改革宗教育原则#24:被造界彰显了神的性情与作为(而不仅仅是一堆描述性事实的堆积)。



想象一下耶稣基督这位神的启示之道如同父神所发的一束光辉,照亮祂们共同创造的世界。想象一下世界好比一个棱镜,这束神圣的光辉照在其上并被折射,发散出无数种多样面。下面的图描绘了这个概念,一成为了多,道的多面临在透过创造表现出来。

5.jpg





基督的每一道光都彰显了神性情的一个维度,告诉我们关于父的一些知识。因此,创造的每一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镜片,我们从中观看并认识创造、道以及终极的创造主。



荷兰哲学家赫曼·杜伊维尔检验整个神的创造,透过一般启示的亮光,确定了被造界大概十五个独特的方面,列表如下。1尽管这一模型更多是从一般启示而非特殊启示汲引,它仍然与圣经真理保持一致,可以作为基督徒教育者的一个正当工具。2



这些被造界的各个方面是按照从大到小的子集架构排列,高的包含低的,因此,最完整的集合是信仰维度。这一架构也将一般启示放在较低层级,特殊启示放在较高层级。因此,那些可量化的领域,透过研究被造实际本身可以最好地理解,而信仰维度则是透过学习圣经获得最好的领悟。



下述的表格列出了各个方面的核心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各个领域的功能与目的。
6.jpg


改革宗教育原则#25:课程应当体现宇宙的智慧设计,其统一性以及彼此关联性(而不是被视为一堆不相关的部分)。







注意12到15是关于物体,11到15是关于植物,10到15是关于动物,1到15是关于人类。



杜伊维尔相信,神在每一个领域都注入了对自己性情的某种描述,使这个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类别与定位(参见第五章关于逻格斯logos的部分)。如此,每个领域的结构(即实质、本质、属性)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指向神这位创造主,彰显了神的神性,承认万事万物都被基督“权能的话语”托住(希伯来书一3上)。每一个领域也被设计以57神所赋予的本性与原理彰显神的永能。因此,神在创造中注入的潜能,应当以忠于它原初的设计目的的方式(即这一领域的被造常态)开启并使用。



最后,被造界的每个方面都具有指向性,将我们指向神,即在上帝面前(CoramDeo)。因此,每个领域都被设计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返照神的荣耀。再次留意以赛亚书的话语:“祂的荣光充满全地”(以赛亚书六3下)。



我们的神何等伟大?让我们数算一下可以透过被造界的不同方面看待神的方式,尽管无限的神永远无法被有限的被造物理解,但我们仍然应当尽可能多地以启示的各个方式追求认识祂(申命记二十九29)。我们如此做就是预尝永恒的滋味,那时候我们要更加亲密、完全地追求认识神。



有一个相关点需要注意,论到一个普世性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个起源问题。尽管每个国家的内容可能有些差异,但各国教学的学科基本大纲惊人地相似。但这个“常规”大纲是怎么产生的?也许杜伊维尔提供了一条线索。下图是略微改动的杜伊维尔架构,并将之应用于教育学科。

7.jpg







实际与“被造”实际



想象一下,我正在一艘美国飞往中国的航班上,邻座是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我们开始交谈,很快便发现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而且教的学科也一样:教育心理学。我们还发现我们用着同一本教科书,作者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教授安妮塔·伍尔福克(AnitaWoolfolk)3。形而上学意义上,我们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因为对“什么是真”和“什么是实际”的回答,都处在教育心理学的领域。



然而这一对话却给我的教授朋友带来一些困惑,他问如果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为什么我们不将学生送到北师大去学教育心理学,为什么我们觉得有必要教授自己的课程?



我很高兴他认为我们有很多共同点,因为我想在彼此之间建立桥梁,而不是筑起高墙。我回答的第一点是,尽管我们对于实际持有类似观点,但对于实际源头的认定却可能并不相同。我分享了我的前设是神存在、神是万物的创造主,因此,我选择使用“被造实际”这个表述。尽管我们的形而上学可能一致或至少类似,我们的认识论却不一样,对于“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真”这个问题,我们可能有着不同的答案。这很快将话题导向不同的世界观,即我们检验与定义一般实际的镜片。我们承认,尽管我们处理的是大致相同的内容,但我们实际上是提供关于同一内容不同视角的解读。



然而,对于不同的视角如何清楚地塑造和影响教学,我的教授朋友仍然有些困惑,他问我如何从神是一切实际的创造主和维系者的前设,去教导1+1=2这个简单的公式。我们到底还是在处理相同的内容。我仍然想要表达尊重、寻找共同点,我说这个公式在我们两个课堂里都是真实的,属于开放给所有人的普遍恩典范畴。我不会宣称我的教导为真、他的教导为假,两个教导都是真的。但我接着说,如果透过圣经世界观的视角去教这个公式,我还会认为我的课是真理性的真实,而非仅仅是普遍恩典下的真实。



我制作了以下图表进行说明:
8.jpg 9.jpg








我的教授朋友立刻挑战我为这个简单的等式提供一个圣经背景,因此将之转移到真理性的真理的范畴。我回答说:



1. 数学公式返照它们的创造主——神的性情,因此是荣耀神的。在这个例子中,神和谐、平衡、信实和永恒不变的属性得到印证。



2. 数学公式也是神提供的一个工具,以帮助人完成文化使命(例如用在工程中)。我将这一等式放在一个超越的背景下,进一步加以解释。它因此有了一个终极(神圣、永恒)含义,因此对我来说,可以保证是真理性的真理,是“从上头”来的真理。



飞机抵达北京,我们下机前对彼此的不一致达成一致,但能尊敬彼此为朋友和同行,因为我们的对话是基于我们之间的共同点而非差异。真理性的真理使我们能够为我们的孩子解锁宇宙的奥秘,遗憾的是,我的朋友并不具有那把钥匙。



如此,理解教育的关键在于我们对于实际的视角。实际本身对于所有教育者而言都是一样,差别在于我们看待实际的角度。真理性的角度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待实际,即透过神话语的纠正镜片和光照。但是因着堕落给理性造成的影响,即使对信徒而言,对实际的看法也可能有些模糊不明。



改革宗教育原则#26:真正的教师教导真理性的真理,即圣经世界观背景下的真理(而世俗教师不论教导的是真是假,都不具有永恒意义)。







神形象的承载者: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神在创世的第六日创造了承载祂形象的活物,他们是神的“创造之冠”。我们读到:“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创世记一26-27)。



作为刚刚在地上建立的国度的主权统治者,神创造了祂形象的承载者,有男有女,他们将以神的名义、作为神的代表治理神的创造。



今日,地上的统治者将自己的形象(个人相片、雕像)安置全国,以便无人质疑他们的权威。例如,在中国,M的照片印在所有纸币上,又位处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中心。神也希望祂的形象能够在被造物中彰显,这些被造物能够像神,且如神一样行动。关于谁是宇宙的主权统治者,应当毋庸置疑,因为祂的形象承载者会充满全地。耶稣指着钱币上的凯撒像论到这一概念说:“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但祂接着说:“神的物当归给神”(马太福音二十二21)。换句话说,神所造的承载神形象的人,应当忠心地在全世界作神的见证与代表。他们应当在凡事上彰显神的形象。神的国度和神的临在应当在各处显现。神在哪里?只需看看周围,看看神的形象!他们就是神在世界临在的忠实见证。



创世记1:27说:“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人类的一致性,因为人彰显的是独一的神(申命记六4)。但是,在一致性之后,我们立刻看到了多样性:“乃是……造男造女”。神没有使用祂对其他受造物“各从其类”的宣告模式,而是宣布祂所创造的人类是有男有女,以性别将他们区分开来。既然男人女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那么独一的神必定同时兼具男性与女性身上的特质。







结构、功能与指向(重述)



历史上,关于按着神的形象被造存在继续的争议,有些人主张神的形象意味着像神(作为名词,animage),另一些人主张神的形象意味着像神一样行动(作为动词,imaging)。实际上,人类是神的形象,也是被造要像神。从结构上说,人以有限的方式“像”神,他们返照神的性情,具有特定的属神特征,例如理智、语言、创造力和社交属性。但人类也被造要像神一样行动,虽然是以有限的方式。他们被设计要执行先知、祭司和君王的功能,具有真理、仁义和圣洁。如此,他们被造要凡事荣耀神,因为他们的心灵指向神。堕落以后,人类虽然在结构上仍然具有神形象的特征,但不再能活跃地在功能上彰显神的形象,因为他们已经转离了神,开始偏行己路。然而失落的功能与方向,可以透过基督的救赎重新获得。



文化使命:回答“我为什么在这里”的问题



六日的创造之后,神宣称宇宙“甚好”,因为达致了神所希望的完整。创造被称为完整的,但却没有完成。它是神分别为圣的(宣布为圣洁),但它仍然需要由神形象的承载者来圣化。神已经将宇宙为祂的目的分别出来,但它仍然需要由神的代表透过文化发展来“分别”,这一举动是彰显神的永能和神性的。因此,神指派他们在地上建立一个处处荣耀神的文明,这是透过完成文化使命达成,包含两个方面:“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记一28)。



1. 遍满地面



第一个命令是“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基于这一使命的背景,合理的结论是这里要加增的数目是指有神形象的人。4命令似乎不止于“生养儿女”,而且父母和其他孩童养育者应当生养有他们君王的样式、像祂一样行动作为的人,他们应当使这个国度的君王明明彰显出来,因为每个国民都在性情与行动上彰显祂的形象。如此,随着神的临在逐渐如万丈光辉一般充满全地,神的国度也将完全降临。



2. 治理全地



第二个命令是作为神的第二把手“治理”。刚刚受造的神形象的承载者是有君尊的人类,他们是君王的儿女,将作为王的代表治理王的国度。诗篇8重新表述这一使命说:



“耶和华我们的主阿,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

你因敌人的缘故,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

建立了能力,使仇敌和报仇的,闭口无言。

我观看你指头所造的天,并你所陈设的月亮星宿,

便说,人算什么,你竟顾念他。

世人算什么,你竟眷顾他。

你叫他比天使微小一点,并赐他荣耀尊贵为冠冕。

你派他管理你手所造的,使万物,

就是一切的牛羊,田野的兽,空中的鸟,

海里的鱼,凡经行海道的,都服在他的脚下。

耶和华我们的主阿,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



每个孩童和婴孩都从神领受了“管理祂手所造的”这一使命,他们当被装备去执行他们治理的职责,以此彰显并代表神。



改革宗教育原则#27:文化使命直接决定改革宗教育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一个过时的圣经知识)。



国度指令。随着这一双重文化使命的实现,人类应当发展出一个指向并彰显独一真神的社会与文化。神的旨意成就,神的国度降临,意思是神的临在将被普世公认。创世记一章的焦点是神是国度的主权君王,这国度是为了在凡事上荣耀神而设立的。使命是一个国度指令,神在其中说:

“我是雅威,独一的真神。作为三一的神,我是天上地下万事万物主权而慈爱的创造主、维系者和救赎主。除我以外没有别神,因此,唯独我应当被敬拜。



如此世界能知道,你应当作为我忠心的代表为这些真理作见证,为了我的荣耀,为了我的国度在地上降临,当在凡事上做我形象的顺服承载者。”



这一国度指令要求以色列作为神忠实的代表生活,以便世界能够知道雅威实在是独一的真神,除祂之外没有别神。实际上,应许之地处在一个战略地位,是欧亚非大陆的连接点,是世界的商贸枢纽。在这个地方,神的百姓应当作为雅威的可见代表和鲜活见证,见证与他们立约的这位上帝。



神透过先知玛拉基说:“万军之耶和华说,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为大……因为我是大君王,我的名在外邦中是可畏的”(玛拉基书一11上,14下)。这个主题也回响在以色列的其他历史时期,例如大卫对歌利亚发出挑战说:“今日耶和华必将你交在我手里……使普天下的人都知道以色列中有神。又使这众人知道耶和华使人得胜,不是用刀用枪,因为争战的胜败全在乎耶和华。他必将你们交在我们手里”(撒母耳记上十七46-47)。



所罗门的献殿祷告也呼应了这个主题:“我在耶和华面前祈求的这些话,愿耶和华我们的神昼夜垂念,每日为他仆人与他民以色列伸冤,使地上的万民都知道惟独耶和华是神,并无别神”(列王纪上八59-60)。



希西家得救的祷告提供了第三幅图景:“耶和华我们的神阿,现在求你救我们脱离亚述王的手,使天下万国都知道惟独你耶和华是神”(列王纪下十九19)。



神国度叙事的首要主题是唯独雅威是神,因此,唯独祂当受敬拜。随后的国度义务是传讲这一真理,诗人如此总结:“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诗篇四十六10)。神在地上的国度起初就已建立,是一个当传讲的实际,如此全世界都能知道!



今日,这一国度指令对我们仍然有效,我们应当作为忠心的代表见证我们从上头看到和听到的,我们应当作为忠心的真理管家见证这些真理,如此世界能够知道。教育的第二个目标可以表明这一点:透过在凡事上以一切方式作基督忠心的见证、透过在地上过充实有意义的生活(bios),为了荣耀神,首先寻求神将要来的国度,即祂有效而荣光万丈的临在。





文化使命与福音使命



当基督教教育的倡导者从圣经论证其必要性,他们常常引用诸如申命记六章和以弗所书六章这样的经文,很少引用创世记第一章。然而,如我们先前所说,圣经第一章就已经出现荣耀神的教育的根基。



归根到底,我们作为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装备学生完成创世记一章的文化使命。但是因为人类已经堕入罪中,这一使命只能首先在耶稣基督里以及马太福音28章的大使命里才能实现。大使命是基于父已经将一切权柄赐给基督,因此需要我们个人顺服基督的权柄。要行使对被造界的权柄,只能首先个人地顺服基督的主权。因此,我们从基督和祂的大使命开始,以便我们能够回到原初的任务,即履行文化使命。

10.jpg





注意,大使命有两个部分与文化使命相对应,两个使命的第一个部分都处理了“为什么教育”或“为什么教育孩童”的问题,答案是合乎圣经的忠心教育,是培养孩童返照父与子形象的首要途径。两个使命的第二部分都处理了“什么教育”或“我们应当教他们做什么”的问题。大使命指教我们教导孩童顺服并跟随耶稣,他们应当顺服基督的权柄。另一方面,文化使命呼吁人行使这一权柄(参见上面图表中像基督的权柄的三个方面)。前一个教导如何在基督的主权下生活,后一个教导如何奉基督的名治理被造界。顺服基督的主权是行使这一主权的先决条件。



改革宗教育原则#28:文化使命与大使命彼此互补(而非彼此割裂,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



引荐圣约之爱

(创世记2:4-25)



“贯穿整本圣经”的约



“国度”的观念非常自然地延伸到“圣约”的概念,国度代表神的临在,圣约则是神应许要使这一临在成为一个慈爱的实际。圣经中的“约”指的是神与祂的百姓达成的协议,由神发起,包含应许和条件。应许是神会作我们的神、住在我们中间,成为一个信实的临在(出埃及记三十三14-15;民数记四7);条件是我们作为祂的子民必须忠心地敬拜独一的真神(即遵行十诫的第四诫)。“圣约之爱”的概念贯穿圣经的始终,是圣经的第二大主题,第一是“神的主权统治”。留意圣经至始至终都涉及一个强烈的愿望,即神能够“住在祂的子民当中”:



“我要在你们中间立我的帐幕,我的心也不厌恶你们。我要在你们中间行走,我要作你们的神,你们要作我的子民(利未记二十六11-12)。



并且我要与他们立平安的约,作为永约……又在他们中间设立我的圣所,直到永远。我的居所必在他们中间。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以西结书三十七26-27)



我要领他们来,使他们住在耶路撒冷中。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神,都凭诚实和公义(撒迦利亚书八8)。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示录二十一2-3)。”



改革宗教育原则#29:“圣约”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主题,从创世记开始(而非一个仅仅与基督的救赎工作相关的主题)。



“起初”的约



“圣约”的主题渗透创世记的第二章,创世的第二记叙开头的话是“雅威以罗欣(YahwehElohim)造了天地”【译注:这句为英文直译】。神被介绍为创造的圣约之神,摩西是圣经前五卷书的作者,他使用了神的立约名号,这个名称是神呼召以色列人出埃及时所用的名号。



“摩西对神说,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说,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的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



神又对摩西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耶和华你们祖宗的神,就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发我到你们这里来。耶和华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也是我的纪念,直到万代”(出埃及记三13-15)。



雅威Yahweh(或耶和华)是代表着伟大的“我是(IAM)”的圣约之爱的永恒名号。



神对百姓的圣约之爱,影响着人生的三个主要关系——人与神的关系、人与创造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







1. 与神立约



创世记第二章关于亚当被造的记叙中介绍了约的概念:“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世记二7)。在亚当身上,神改变了祂的创造方式,神没有用话语直接将亚当“说”出来,而是温柔地用手将亚当塑造成形,就像窑匠从泥土制造器皿,或是母亲分娩孩子一样(参阅约伯记八10-12)。祂接着亲密地向亚当吹入生命之气,既给了他生物意义上的生命(bios),又给了他属灵的生命(zoë)。亚当被一位慈爱的天父赐予了身体和灵魂。



父与祂的第一个形象承载者之间确立了特殊的关系,紧接着是另一个独特的举动,神提供了工作之约。亚当被禁止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以此证明他对神的爱。果子本身并不重要,它不过是一个试验的记号,允许亚当自由选择爱的顺服或是自我中心的悖逆。顺服的选择会带来与父的永恒团契,然而如果他吃了果子,他们的关系就会破坏,亚当和他的子孙就要经历身体和灵性的死亡。



2. 与创造立约



“约”这个概念接着被应用于文化使命当中,后者在创世记一章首次出现。创世记第二章写道:“耶和华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二7)。这两个从属使命,既具有立约的本质,又是在关系的语境之下。这一次,神的代表被指派(1)“修理”神的创造(workcreation),(2)“看守”(takecareofit)。两个功能都体现出一种与创造之间的立约关系。



修理神的创造。这些从属使命的第一个是“修理”神的创造,为人类引进了工作的教义。神正是透过工作,为祂形象的承载者提供尊荣感。遗憾的是,今日许多基督徒的工作观都非常二元化,他们认为存在全职基督徒侍奉,接着是稍微不那么荣耀的“世俗”工作。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因为所有工作都是、也应当成为对主的敬拜。实际上,工作在这里的希伯来文(avodah)也具有“敬拜”和“侍奉”的含义。5



修理被造界的命令意味着为了神的荣耀“服侍”被造物,或为被造物“寻求福祉”。它呼召人培育创造资源,使之最大化,实现神置入创造中的潜能(例如开发创造秩序的潜能)。所罗门说“将事隐秘,乃神的荣耀。将事察清,乃君王的荣耀”(箴言二十五2)。神要我们去圣化神已经分别为圣的,正如查理斯·科尔森(CharlesColson)曾经说过:“第六日神创造人类,并命令他们在祂停止的地方开始工作。”



用一个故事打比方,一个旁观者问两个砖匠他们在盖什么,第一个砖匠回答:“我在盖一座办公大楼。”第二个砖匠回答:“我在盖一座将要为神的荣耀分别为圣的圣堂。”另一个故事中,中国两个街道清洁工被问及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我在清扫街道,以便周五能拿工资。”第二个回答说:“我在照管神美好的创造,以便我走时它能比我来时更美好!”



职业是耶稣的门徒对耶稣呼召的一种回应模式,因此,每种职业都当成为一个人从神领受的神圣呼召的表达。



看守神的创造。实际上,“看守”神的创造,是创世记第二章中的第二个从属使命。我们被任命替创造主维护创造的健康,保护它免遭滥用与虐待。亚当受命作为一个立约的看护者,作为一个本于泥土、也要归于泥土的人,去开发创造的潜能。他应当与神所造的一切具有一个“我-你”的主观、神圣的关系,而非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我-它”关系。【更多关于这一观念的论述,参阅马丁·布伯(MartinBuber)的经典之作《我和你》(IandThou)】。6他受命看护神的创造,后者正是神所供应来护理他的。



这两个以神的名对创造行使治权的部分,体现了圣经权柄概念的两个维度。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解释,神所赋予权柄的人,既是作为神的代表“奖善”,又是作为神的代表“罚恶”(罗马书十三4)。同样的,作为神忠心的使者,我们应当藉着我们的治理寻求被造界及其中居民的繁旺和福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藉着保护受造物来扼制罪恶。与创造立约意味着两个呼召,既要作为发展者来“修理”,也要作为环保者来“看守”,这是创造权柄的两个方面。







3. 与他人立约



最后,随着夏娃由亚当的肋骨被造,圣约关系披上了一个社会性的维度——人类与人类之间。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世记二18)。随着女人的被造,神设立了婚姻关系:“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记二24)。神的圣经历史始于婚姻(参见创世记第二章),也将终于婚姻(参见启示录二十一章)。夫妻在神圣婚姻中连结,是神永恒计划的一幅显著图景。



“二人成为一体”和“离开父母”的概念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微妙暗示。耶稣的话进一步解释了创世记的这段经文:“耶稣回答说,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并且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马太福音十九4-6;同时参阅以弗所书五3)。这里有两件事是明确的,第一,既然人类具有男女的多样性别特征,因此他们在婚姻中“二人成为一体”最能完整地彰显神的形象,返照神的独一性。第二,神提供的婚姻定义表明婚姻存在于一男一女之间,并且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这就排除了同性婚姻的正当性,因为违背了神的创造秩序。



第二个应用涉及到延伸的大家庭,有时候婚姻中姻亲的参与度高于神所意图的。圣经的第一幅图景是两个独立完整的人彼此托付终身、形成一个新的整体。他们本当是从父母(情感、心理上的依赖)独立的。我们看到的第二幅图景是儿子离开父母独立要甚于女儿,我相信这就暗示了如果要讨论新婚夫妇应当住得离哪方父母更近,新娘应当受到优先考虑。



如此,婚姻应当是在彼此补足中彰显创造主形象的一个神圣之举。未婚的男人女人诚然是“完好的”,因为他们都是神美好创造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可以透过与另一性的婚姻结合找到一种“完整”。然而,终极意义上的“完整”,即合一,只能从与基督的联合而来。当基督为了迎接祂的新娘在末了显现,这一“婚姻”会完全成就。



神的圣约之爱从起初就显明出来,神与人、人与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得到确立。由亚当所代表的神所拣选的人,受命完成在地上建立神的国度的使命,使神的临在,即祂的主权统治与圣约之爱在凡事上彰显出来。这一分别为圣的国度已经确立,神的圣约子民如今受命为着神的荣耀圣化这一国度。



改革宗教育原则#30:婚姻制度是神于时间伊始颁布的,婚姻的设计是要返照基督与教会之间的圣洁关系(婚姻不能由人类定义)。







问题与讨论:



1. 如果我们从人群中取一个多样的样本做一个调查,询问“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可能会听到哪些答案?



2. 请解释这句话:“形而上学上,基督教学校与公立学校有许多共同点。然而在认识论上,他们却鲜有相似。”



3. 请解释你赞同或反对这一论点的原因:“为了正确地理解救赎,必须在创造和堕落的背景下看待它。”



4. 请解释“神从起初创造了教育的课程内容”这句话。



5. 一般启示和特殊启示之间有什么关系?



6. 你认为宏观进化论是否可能与圣经中的创造记叙彼此兼容?请解释你的答案。

7. 宇宙的结构以何种方式影响着课程结构?



8. 请解释耶稣基督如何是神创造中的启示之道。



9. 抵达真理性的真理的过程是什么?



10. 你能否将一所公立学校包括其中所有教材、不加增添就转变为一所基督教学校?请解释。



11. 你是神形象的承载者,这会带来那些可见的不同?



12. 文化使命如何与基督教教育的目的相关?“工作的教义”又如何呢?



13. 请给出“婚姻之外没有性”的一个圣经理由。



总结来说,作为第六章和第七章——创造到堕落的衔接,我想分享一个经历,可以形容一个整全的圣经世界观的重要性。



我曾审阅过一本关于海洋生命的童书,是有意从基督教视角写作的。书中的确许多次地提到神是奇妙海底生物的作者,圣经世界观的第一个元素——创造,的确清楚出现。但这也是圣经世界观终止的地方,书中没有提及堕落和罪给海洋生命带去的有害影响,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因此也就没有提到可以采取哪些矫正措施来改变这些影响。作者呈现的世界观是删节版的,因此也是不精确的。自然界、社会和文化中的所有事物都同时受到了堕落和救赎的影响,因此,忠于圣经世界观的教育必须坦诚直率地既处理堕落带来的毁坏,又涉及救赎为神美好的创造带来的建造性影响。



在忽略堕落与救赎的整全图景下单单聚焦于创造,是不充分、不足够的。





1凯斯比克(L.Kalsbeek),《基督教哲学概论:赫曼·杜伊维尔思想导论》(ContoursofaChristianPhilosophy:AnIntroductiontoHermanDooyeweerd’sThought),多伦多(Toronto)韦奇出版社(WedgePublishing)1975年出版。这一架构也出现在哈罗·范布伦(HarroVanBrummelen)的《教程进阶》(SteppingstonestoCurriculum)一书的第83和102页,科泉市(ColoradoSprings)国际基督教学校协会(ACSI),2002。这里列出的次序与杜伊维尔原初提供的次序相比稍有改动。



2这一模型不能被视为与圣经同等,相反,它应当接受与之相关的圣经真理的检验。另一方面,也不能主要因为它不是从圣经而来就加以否定。自然律也是一样,两者都是从神的一般启示而来,因此应当予以严肃考量。直到一个更好的模型出现(你不能用尚未存在的事物攻击已经存在的),我们应当采用我们已经拥有的。



3伍尔福克(A.Woolfolk),《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Psychology),新泽西州上鞍河(UpperSaddleRiver,NJ)美林出版社(Merrill)。



4普拉特(R.L.PrattJr.),《尊荣的设计》(DesignedforDignity),菲利普斯堡P&R出版社(P&R)1993年出版,第26页。



5参阅出埃及记8:1和约书亚记24:15。



6马丁·布伯(M.Buber),《我和你》(IandThou),纽约试金石出版社(Touchstone)1971年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0: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堕落
主权统治遭遇挑战
(创世记3:1-20;罗马书1:18-32)

堕落之前,我们的始祖具有清晰、纯洁的视力,他们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看法是纯净无杂质的,他们的视角没有受到任何玷污,一切事物看起来都如神宣称的那样“好”和“甚好”。他们的认知体系与神的想法与目的一致,他们的生活方式便是顺服创造的常态。他们的心灵、思想和行动都与神一致。

首先失去真理,
接着失去通往生命的道路
然而堕落改变了一切。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形容罪进入世界、伊甸园事件发生的那天说:“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一25)。亚当和夏娃做出了两个罪的选择:首先,他们为了撒旦的谎言弃绝了神诚实的话语。第一个后果便出现了:人失落了真理。第二,他们与神的关系遭到破坏,真神被赝品取代。第二个后果出现:人失落了通往生命的道路。恶者成功挑战了神的主权统治。
许多年后,耶稣称自己为“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十四6上)。这也可以理解为:“藉着我,永活的真理,你可以找到通往父和生命的道路。”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通过真理到达平安的生命。撒旦提供的是相反的:藉着牠这个起初的骗子与谋杀犯,一个人可以找到通往死亡的道路(约翰福音八44)。下图将两个平行信息作对比:
堕落切断了真理这一中枢与生命的道路之间的连接,这导致了谎言这个普世的虚假成为了全人类的“道路”,其通往的终点是死亡。人生伴随着其中的抑郁、绝望和毁坏,开始散发出死亡的恶臭。死亡既是身体的也是属灵的,成为人类经历下的反常的常态。
改革宗教育原则#31:人类的第一个罪是不信神的话,结果是真理的失落(这第一个罪导向第二个罪,即将真神替换为假神,结果是生命的失落)。
堕落的首要后果:真理的失落
堕落以来,每个罪都是撒旦原初谎言的延伸,每个罪都是不信神诚实的话语。人类自堕落以来经历的普世属灵战役,一直是关乎真理的议题。
我们在罗马书读到:“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一21下)。接着28节告诉我们,神“任凭他们存邪僻的心(depravedmind)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这里的“心(mind)”的希腊文是nous,意思比我们目前的用法更丰富。南希·皮尔西(NancyPearcey)写道:
“(Nous)可以被翻译为理性、理解或智性上的知觉。(这个词也出现于希腊文的悔改metanoia的词根,意思是改变一个人的nous,不仅仅是理性,而且是全人的更新)。教父们经常将nous翻译为评估和指引人生活的能力——‘灵魂的眼睛’。因此,将这个词翻译为世界观并不为过,正是我们用以指引人生的信念。”1
皮尔西继续说,“邪僻的心”可以翻译为“毫无价值的世界观”。
我们的始祖将对世界的真理视角替换为虚假视角,即无用视角。人生罗盘上,他们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视野一落千丈。亚当夏娃的确仍然“知道善”,但只能是在渐行渐远的遥远意义上,将“善”的观念以一个玷污世界的罪恶实际替代。对他们来说,善已经变成了恶,而恶则成了善。一个堕落的世界与其世俗化的思想和行为,如今被接纳为常态。他们已经将神的真理换作谎言,就在这个过程中失落了真理。
堕落的进一步影响(第一部分)
1. 亚当埋怨夏娃(和神),夏娃埋怨蛇,人们不再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2. 罪咎感和羞耻感如今成为常态,罪咎感是一种达不到标准的失败感,羞耻感是一种在别人眼前失败的失败感。
3. 撒旦被神咒诅,贬为无用——失败、必死和必败。
4. 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
5. 神诚实的话语被人类虚谎的“智慧”所取代。
对照
十九世纪哲学家黑格尔创建了一个基于进化论思维的衡量更高真理的模型。首先,他以一个真实的论点开始(例如神真理的话语),接着,他找出相反的立场,被他称为“对立面”(例如撒旦虚假的话语)。第三,他将两者的核心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他称为“综合体”的中间立场(例如由真理环绕的谎言)。(举例是我的,不是黑格尔的)。这一综合体变成新的论点,这个过程以一种变化的方式不断重复。黑格尔辨别真理的论证法与当今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定方法类似,都是主观、情境化和不断变化的。
黑格尔相信,人生一切处境下,至少存在三种选择。与之相对,圣经教导只存在两种基本选择。对于每一个论点(即每一个真实的观念),都只存在一个对立面(也就是一个谎言),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兼容性,也就不存在第三选择。
在神学圈子,这个现象被称为“对立(theantithesis)”,表明两个极端的不可兼容。对立来源于堕落以后神在祂的光明国度与撒旦的黑暗国度之间宣告发起的战争:“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创世记三15上)。尽管善与恶、义与不义、圣经中的忠心与不忠,这些两极在神如此宣告之前就已经在属灵领域存在,但地上成熟的属灵战役却起始于这一宣告。
特土良的问题反映了这一对立:“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何相干?”或者说,世俗主义思维与神圣思维之间有何共同地带?又或者更进一步,基于世俗人文主义的教育和基于神话语的教育之间有何共性?后一个问题有两个答案,当透过对立的角度看教育,它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但当我们透过普遍恩典的角度去看,确实存在共同基础。这是一个视角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对立角度检验,其次再透过普遍恩典去审视。
从对立角度看数学,的确出现两种不同的数学,但不同并不在于数学的本质,因为形而上地说,数学对所有人都是一样。如我们先前所说,1+1=2的等式在所有课堂都是真实的。但不同点在于看待数学的世界观镜片不同(一定意义上,真理是观察者所看到的真理)。
一方面,透过圣经世界观的角度去看这一等式的教育者,能看到某种神圣或圣洁的事物。神创造并分别了被造界的数值领域,基督权能的话语也托住它,因此,数学的每一面都具有一种敬虔的氛围。圣经好似一架特别的3D眼镜,增加了超越的维度,启示出向未成圣的眼睛隐藏的事物。信徒可以看到数学等式彰显了神的属性:一致、信实、合法、平衡与完整。他们也能明白等式是一个工具,帮助人们完成文化使命(思想一下电脑的二进制体系)。诚然,成圣的眼目以超越的眼光看待数学,会看到相当不同的面貌,数学开始具有永恒意义。
另一方面,透过世俗主义世界观(例如没有神)去看数学等式的教育者,声称数学不具有任何敬虔关联。他们说数学是道德中立的,不具有任何宗教意义。如果你不用滤镜去看,数学就是客观的数学。
因此,如果真理性的真理是一个人的思维可以领会,而另一个人却无法领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实地说,的确存在两种不同的关于数学的视角或观念。
然而世俗主义者却不轻易放弃,他们给这样的数学贴标签,说是“有神论的数学”,不再是纯粹的数学。他们争辩说,有神论数学不过是往数学里添加了神学或宗教,把学科掺杂了。换句话说,因着加上了神圣维度,数学就不再是纯粹的数学了。他们不接受两方都在学习数学实际,内容没有变化,数学仍是数学;不同的只是角度,是世界观的产物,世界观是个体对于普遍实际的认知来源。
遗憾的是,当信主的教育者论及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将“神圣”与“世俗”混合,他们自愿地落入这种世俗主义陷阱。为什么?首先要说,数学没有任何世俗的方面,如同前面所强调的,一切实际都是神起初创造和宣告为圣(为祂的目的分别)的。圣经世界观认为这是一个既成事实,因此,要想自然界成为圣洁,并不需要往里面加上恩典。即使在堕落后,数学本质上仍然是神美好创造的一部分(提摩太前书四4)。罪导致了道德指向和功能上的改变,因此使数学“世俗化”了,但是数学的本质仍然不变,它仍然是为着神的目的分别为圣的。努力将信仰与学习综合起来,将神圣与世俗混合起来,采用的是黑格尔的真理判定法,是不合圣经的。
改革宗教育原则#32:试图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是不合圣经的(因为被界已经被神分别为圣)。
形而上地说,信徒与非信徒看到的数学等式没什么区别,两者都视之为一个实际。然而,认识论上,两种视角导致两种不同结果,因为信徒和非信徒有两种不同的真理出发点,他们从相反的两极出发。有神论者认为神是源头,而另一方面,世俗主义者以问题对象本身为起源。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在整个过程中,信徒和非信徒一直处在相反的两个对立立场。前一个的结果是真理性的真理,后一个的产物则是“真实但非完整的事物”。从认识论角度来说,雅典与耶路撒冷之间确实不存在共同立场。


对立居中而非环绕
然而除非一个人自以为是,将世界分为“好人”和“坏人”,以信徒、教会和基督教学校为“好人”,否则我们必须显然地说,对立存在于所有人、所有机制、以及所有人为产物之中,而非围绕它们存在。俄国作者索尔仁尼琴论到这一现象说:“如果一切都这么简单就好了,要是恶人犯了恶行,只需把他们与我们其余的人隔离并摧毁即可。但是善恶的分界线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谁又愿意摧毁己心呢?”2
每个人都经历着善与恶的内在挣扎,不论重生未重生之人都是一样。使徒保罗论到自己生命中的这一实际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马书七18-19)。尽管保罗已经重生、具有一颗渴望讨父喜悦的心,但先前掌控他的那属罪的自我仍然徘徊,耸立着它那丑陋的头颅。尽管基督已经保障了得胜,他仍然持续经历着善恶之间的斗争。
不仅每个人都经历着对与错、善与恶的争战,每个机制和人类产品也既在一些方面合乎圣经,又在另一些地方不合圣经。简单地说,自堕落以来,一切实际都是一个被污染了的大杂烩。因此,我们应当持有的态度是:“若不是神的恩典,我也是!”我们与被造界的其他部分其实有很多共通之处,对立鲜活存在于我们所有人、所有机制和所有产品当中。
改革宗教育原则#33:每个人、每个机制、每个产品都是善与恶、真与假、对与错的混合体(而不是百分百的非此即彼)。
文化分析与判断
在被造界弃绝邪恶、拥抱良善,需要眼光与洞察力,这两者可以从圣经和圣灵获得。尽管“所有真理都是神的真理”是对的,不论源头如何,然而并非围绕每一小块真理的事物都是真的,我们需要审慎的判断力。训练分辨力和洞察力的一个方法,是试着找出某个特定行为、运动或产品背后的世界观或驱动的“灵”。学习分辨善恶、真理和谎言、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例如文化分析)是基督徒成长与成熟的一个重要部分。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的话就很适用于此:“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十5)。要想装备学生成为寻求天国的人,教导他们洞察力是至关重要的。


普遍恩典
自从堕落以来,一切都坏了,但还没有坏到极致。神一直在世界做着遏制的工作,免得世界沦为人间地狱。神学家称这一现象为“普遍恩典”,“普遍”是因为所有人都经历到,“恩典”是因为它遏制着罪恶发挥完全的影响力。一切恩典都是不配得的祝福,但是普遍恩典不能与救赎恩典混为一谈。经常用于帮助理解普遍恩典的经文是“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马太福音五45下;使徒行传十四17)。这节经文宣称所有人都从天父护理性的祝福——即祂信实的临在中获益,不论他们的道德光景如何。但是普遍恩典不只包括阳光雨露,例如,还包括每个人都有的良心(罗马书二14-15)。因此,即使是盗贼也盗亦有道。此外,神给了政府官员奖善罚恶、保护我们的权柄(罗马书十三4)。因为神普遍恩典的恩赐,我们的世界尚存一点文明。
对我们来说,普遍恩典的首要意义在于,人类是全然败坏(totally depraved),而非绝对败坏(absolutely depraved)。在这个语境下,“全然”的意思是“完全遍布、弥漫的”,每个部分、里里外外都受到了罪的影响和玷污。罪使我们的理性昏暗、使我们的感知退化,并使我们的意志为奴。但是这里仍然存在一点需要注意:人类在道德方向上变为恶,因此也就在功能上如此,但是他们在本质上仍是“好的”,因为他们形而上的存在仍然忠于神创造他们的样式。因此,每个内心由罪主导的人,都仍然在一定意义上是神形象的承载者,包括有能力做自然、社会和道德上的好事(但不是属灵上)。另一方面,“绝对”败坏则意味着完全没有好的余地,人与现实都是坏到不能再坏的极致。打个比方,全然败坏就好像被染料染了色的水,全部的水都受到了污染,但是水还没有变成染料,水还是水,虽然是被污染的水。而绝对败坏则意味着水变成了染料,水已经消失了,只有染料取而代之。类似地,在败坏的例子上,人与创造永远没有变成罪(哥林多后书五21)。罪是附着于我们的寄生物,但是它从未成为我们存在的一部分。
改革宗教育原则#34:因着普遍恩典,所有人都可以行自然、社会与道德上的“好事”(他们没有坏到所能坏的极致)。
按照圣经,当神完成了世界的创造,祂宣布最终的成果是“好的”、“甚好”。这个宣布是什么意思?意味着每个被造物的本质都与神的意图一致,每个人和每个被造物都全然地忠于神的设计。“全然”这个词适用于这里,意思是“统一而完整,不缺少任何要素”。万物具有完整性,树是树,牛是牛,人是人。当他们初次被造,每一个都以忠于神的设计的方式运作,因此荣耀神。而人作为神形象的承载者,具有真理、仁义和圣洁,承担了先知、祭司、君王的功用。
罪的介入是否导致这一“好的”创造变为“坏”或“邪恶”?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在结构上说(形而上地说),创造秩序在堕落后仍是好的,存在着延续性。创造的本质仍然忠于神的原初设计,树还是树,牛还是牛,人还是人。堕落后写成的圣经也支持这一点:“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着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提摩太前书四4;参阅哥林多前书八,十23-十一1)。然而道德指向变了,因此创造的各个功能也变了。树、牛和人都远离了神和神的荣耀,不再以忠于神的创造的方式运行(参见马可福音十一12-14,20-21无花果树的例子)。神形象的承载者如今失去了真正的真理、仁义和圣洁的功能,寄生的罪切实影响了万物。
改革宗教育原则#35:堕落后,被界在其核心结构仍然是“好的”(本质上并没有变为恶)。
为什么理解这一点很重要?首先,如上所说,圣经说神称为好的,我们不能弃绝。注意这个表述:“别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作为神的形象,我们应当以圣道和圣灵的权能,寻求救赎被罪奴役的被造界的每一个角落。神美好的创造固然受到了扭曲,常常以恶的方式运行,但是基督的救赎使得每一个被造实际都能在此时此地就复原到原初的目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如此。有一日,它们会完全更新。因此,我们不当逃避文化,尽管它有时看起来很邪恶;但我们应当向文化彰显基督拯救的主权。我们的确应当逃避罪,但是我们不当逃避已经被罪玷污的一切。例如,曾经许多基督徒都错误地反对好莱坞制造的所有电影,然而电影在结构上是神美好创造的一部分,需要“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罗马书八21下)。电影产业需要救赎和改道,以便按照本来的目的运行、荣耀神。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传媒形态也需要救赎。既然罪的影响是全面普遍的,神的儿女必定有许多进行救赎工作的机会。神仍然对祂美好创造的各个部分具有主权,因此作为天国的子民,一个核心任务便是作为拯救与更新被造界的代理人去服侍,以便父的旨意能够行在地上。
第二,末时神不会摧毁祂亲手做成的“好的”作品,因为它们是可挽回的,因此,它们也就是可救赎的。祂的确会摧毁影响美善创造的寄生罪恶(以火净化),但是被造界的结构仍然保留完好。神从起初的做法就是救赎性的更新,而非完全的灭绝,堕落后仍是如此。挪亚时代的洪水如此,末时也是如此。创造并不会摧毁,而会被更新。基督的救赎在范畴上是宇宙性的,涵盖神称为“好的”一切。

最后,普遍恩典对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透过普遍恩典中的亮光。即使是非信徒也是神形象的承载者,因此可以发掘神置入创造的真理。他们也许没能归荣耀给作者,但是未重生之人仍然具有真实的洞见,从他们的生活与产品可见一斑。所有神形象的承载者都被世界的光照耀,至少存在些许神圣的光照。使徒约翰写道:“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一3-4,9)。

改革宗教育原则#36:因为普遍恩典,非信徒也可以发现神的真理(而非只有信徒才能具有真实的洞见)。
遗憾的是,因为非信徒不能分辨他们发现的小块真理在神的整全图画中处于什么位置,因此他们倾向于将之绝对化(或神化),宣称它们就是全部,而非更大实际的一部分。发掘出的一点片段很容易就变成某种“主义”,披上一种宗教外衣。行为心理学之父斯金纳(B.F. Skinner)就是一例,他在小说《桃源二村》(Walden Two)中将行为主义的理论绝对化。这本书中,世界和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是由行为驱动的。基督徒教育者对这种绝对化当有什么回应?应当分辨。被绝对化的真理片段,应当被神的话“装裱”,裁剪到本该有的大小(就像裁剪相片一样),然后进行语境化处理,在神的大图景中给予它当有的位置,就像拼图一样。
因为全人类都具有神形象的微光,因此重生之人和未重生之人可能在特定时间、地点与事件中找到合作的共同根基,凯波尔称之为“有原则的多元主义”,薛华称之为“同盟状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主张基督徒为了促进社会和平的缘故,与“人类之城”的公民合作。但是这里需要留心一个警告:神的话禁止不敬虔的联盟。作为神的圣约子民,意味着有所分别。问题不是是否分别,而是何时、何处、什么程度。分辨力再次显得不可或缺。
总结来说,对立的原则与普遍恩典的原则之间存在张力。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认识论上,对立原则胜出,不存在共同地带。然而形而上学上(实际的性质),普遍恩典标志着的确存在共同地带。
有些信徒想要活在黑白分明的对立世界,那样凡事都会非常简单,不存在灰色地带,也不存在共同地带。遗憾的是,这经常导致一种“要么我们要么他们”的敌对情绪,人与他们的观点一起遭到弃绝,人们被妖魔化,爱心失落。这也可能涉及到一种为了与世界分别而分别的动机,一种被动的反抗,而非主动的应对。其参照物是错误的,在这里的情境下参照物是“世界”。我们的参照物或比较标准必须总是圣经,而非其他的某人或某物。因为普遍恩典和一般启示的通道开放的缘故,非信徒也可能在有些事上无心插柳而“忠于”圣经。例如,1+1=2是为重生和未重生的教育者准备的。在许多事上,世俗教育和国度教育具有共同地带,而非彼此相异。因此接纳还是弃绝的标准必须是圣经,而非为了与世界分别而分别。
相反,有些信徒可能渴望基于普遍恩典更多地进行囊括,并且不断扩张分界线。灰色地带扩张,强调共性而非不同。这种情况下,妥协、多元主义或混合主义的问题变得相当真切。
总结来说,对立和普遍恩典都是存在的,因此,信徒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合乎圣经的平衡。我们生活在世界,却不属世界,我们必须接受一个包含这两种实际的生活。

新约的展开
(创世记3:15,21-24——玛拉基书)
堕落的第二个主要后果:生命道路的失落
人类被造要返照神的形象,以此荣耀他们的创造主。神造他们的心具有宗教本质,正是为着这个目的。起初,他们的位置是在神的面前,他们的行动都是指向神。
然而随着罪的到来,人类的心灵转离了神。圣经说: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他们将神的真实变为虚谎,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主乃是可称颂的,直到永远。阿们”(罗马书一21-23,25)。
这是180度大转向,完全朝着与神唯独敬拜祂独一真神相反的方向。再也没有比这更加公然的逆转,人类被造要服侍神、以神的名义治理神的创造,堕落以后,等级次序完全逆转,如今人敬拜被造物,并且“治理”按他们样式所造的假神。在人的心中,宇宙的创造主被被造物的形象所取代,人们如今敬拜假神,这些假神必定使他们的希望落空,并且最终摧毁他们。因着失去了通往父的道路,人类如今也失去了在父里面的生命。

堕落的进一步后果(第二部分)
正如神与亚当所立的约定义了人生的三个基本关系,堕落也为这三种关系带去了消极影响。
1. 与神的立约关系
因着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亚当夏娃违背了神与亚当所立的工作之约,他们与神之间的关系也因此破裂。需要一位神人在多年以后活出完美的一生,为所有人履行工作之约(参见希伯来书八)。
对于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子孙而言,罪的工价就是死(罗马书六23),永恒的死。他们与创造主的关系已经破裂,他们无法跨越与神之间的那道鸿沟。他们是失丧的灵魂,就像灰尘在外太空的黑暗虚空中漫无目的地漂游。
2. 与创的立约关系
创造本身被放置于束缚之下,开始哀求拯救。因为亚当的罪,神将祂所造的整个世界都“下在监里”。祂对亚当说:“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世记三17下-19)。
多年以后,使徒保罗解释这一咒诅说:“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出来。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神儿女自由的荣耀。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罗马书八19-22)。
圣经清楚宣布,全人类都受到罪的玷污,但是圣经也告诉我们,一切被造实际也都被罪的咒诅所侵蚀,我们便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万物不是它们本当有的样子,因着罪的影响,一种毁坏式的世界秩序已经诞生,它玷污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改革宗教育原则#37:界的“万物”都受到了堕落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人类)。

3. 与他人的立约关系
不仅全人类都永恒地失丧,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种关系也都包含痛苦与破碎。圣经继续描述这一景况说:“他们……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后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罗马书一28-31)。
这实在是一幅丑陋的景象,每个人都变成这样!如今所有人都是罪的奴仆,被捆锁、被奴役。与他人的关系也毁坏和失落,人生变成了活生生的地狱。
但是这还不够,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她们在生产时要经历痛苦,这是确实的,然而母亲一生也要为儿女特别地操心,这也会带来痛苦。丈夫与妻子之间的立约关系也受到了严重的毁坏,神对夏娃说:“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创世记三16下,这里的语言也出现在创世记四7)。丈夫和妻子之间必定存在权力斗争,妻子如今试图通过操纵掌控丈夫,尤其是使用她们女性的巧记。丈夫们也试图控制他们的妻子来施展权柄,对他们来说,强大就是正确!
与自己的关系。然而堕落还以严峻、毁坏性的方式影响了个体自己,圣约大学(CovenantCollege)的哲学教授比尔·戴维斯(BillDavis)博士说:
“自堕落以来,我们每个人都挣扎于一种自我厌弃。对自己的不满有多种形态:抑郁、嗑药、暴怒、工作至死、试图通过疯狂消费来寻找满足、傲慢自大,等等等等。有时候因着堕落的其他影响,比如基因和化学性的失衡,这些景况会恶化。但是这些景况通常具有一个属灵元素,我们被造要与神团契,不从爱神而来的自爱,一定是自我毁灭的。我们没有能力做自己的神,倘若如此努力,必定无比沮丧。”3


新约的设立
亚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没有遵守他在工作之约中的义务,如此自愿选择了违背神,并承受背约的后果,就是属灵的死和身体的死。在他堕入罪中以前,亚当有能力犯罪,也有能力不犯罪。堕落以后,他再也没有不犯罪的能力。他的每个思想、言语和行为都带着罪的污迹,他不再有能力履行工作之约。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约,一个可以由一个新亚当——神以人的样式——完全实现的新约。
这个新约是恩典之约,而非工作之约,是透过基督耶稣完成的工作提供的。祂要代替我们过一个完美的生活,如此履行了原初的约的要求。此外,罪的刑罚也会由祂的死付清,透过祂的复活,与父同在的生命保障得以复原。
新约展开的第一步是神发起的,紧接着亚当的堕落,神学家称这一应许为“原始福音”。约的更新自伊甸园里的应许开始,神应许一位救主君王,祂要击败那恶者。神对蛇说:“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世记三15)。我们已经处理了敌对的问题,属灵争战会一直存在,直到基督再来。但不仅如此,女人的后裔——弥赛亚耶稣,要击碎蛇也就是撒旦的头。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耶稣需要经历死亡,也就是祂的脚跟要被蛇所伤,但是撒旦所引入的邪恶要被彻底击败,那恶者自己也要被彻底驱逐。这些新约的最初暗示为国度的新秩序设立舞台,神的美好创造将要得救、重塑和更新。
恩约的保护立刻就开始了,首先,神用衣服遮盖亚当夏娃,遮盖他们的羞耻,接着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因着被赶出伊甸园,他们就无法吃生命树上的果子,否则吃了便会进入罪与死的永恒光景,救赎就不再可能。
“旧约”的意思是“旧的约”,指着工作之约而言,基于完美遵行神的律法。在真实意义上,整个旧约时代的所有人都处在旧约的轭下,包括神所拣选的以色列。然而与之同时,神给祂的子民提供了新约的应许,这新约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渐进地展开,透过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摩西之约以及大卫之约,其内容逐次拓展。如同光照在黑暗里,旧约余下部分的一个中心主题便是神守约的信实,尽管祂所拣选的百姓常常不忠。
改革宗教育原则#38:新约是神与亚当设立的,接着在旧约时代逐渐展开(在基督的第一次降临中实现)。
1. 挪亚之约
第一个“迷你约”是神与挪亚设立的,在灭世的大洪水之后,挪亚和他的全家幸存,挪亚向神献祭,神的回应是:“耶和华闻那馨香之气,就心里说,我不再因人的缘故咒诅地,也不再按着我才行的,灭各种的活物了。地还存留的时候,稼穑,寒暑,冬夏,昼夜就永不停息了”(创世记八21-22)。
神接着设立彩虹为这约的记号:“神说,我与你们并你们这里的各样活物所立的永约,是有记号的。我把虹放在云彩中,这就可作我与地立约的记号了……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物了”(创世记九12-13,15下)。在这里,我们已经初见新约被应用于一切受造物。
2. 亚伯拉罕之约
接着,神与亚伯拉罕立约,他要成为希伯来人的祖先以及一切信徒的属灵之父。神对他说:
“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我要与你并你世世代代的后裔坚立我的约,作永远的约,是要作你和你后裔的神”(创世记十七4-7)。
这个约的记号是所有男丁必须在第八天或更大的年纪受割礼,这是神将“敬虔的后裔”为了侍奉祂的缘故分别为圣的记号与象征。藉着这一仪式,生养之举被宣告“归耶和华为圣”4。它象征着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委身于敬拜雅威为他们独一的神,是他们所信靠和侍奉的,他们要为了神的国度分别出来作圣洁的国民。终极说来,神希望他们的心灵也受割礼(申命记十16,三十6;耶利米书四4,六10;以西结书四十四7、9)。
神给亚伯拉罕的圣约应许继续传给他的儿子以撒,接着是以撒的儿子雅各。这些人经常被称为以色列人的三始祖,神在伯特利提醒雅各祂的圣约应许:
“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你的后裔必像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必向东西南北开展。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创世记二十八13-15)。
稍后,与雅各夜里摔跤之后,神(也许是三位一体的第二位格)给雅各改名为以色列:“因为你与神与人较力,都得了胜”(创世记三十二28)。雅各的十一个儿子和两个孙子成了以色列众支派的祖先。(利未祭司支派没有自己的土地,需要由其他支派供养)。耶稣将从犹大支派诞生。


3. 西奈之约
到了救赎历史的这一步,以色列被宣告为“被拣选的族类”,但他们还不是“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彼得前书二9-10)。要达成这一点,他们必须被授予一系列的礼仪和律法才能作为一个神政国运转,成为一个由神直接治理的国家。圣约进展的第一步便是西奈山的摩西之约,正是在那里,神这位神政国的君王赐下了一系列的道德律、礼仪律和民事律。
道德律即十诫,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工作之约的进一步说明。如今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吃伊甸园里的果子,而是顺服与他们立约的神。既然他们已经无法不犯罪,那么十诫要么成为定他们罪的工具,要么成为他们通往救恩的路标。透过献祭的礼仪(由礼仪律指导),认罪的问题得到解决,献祭象征着神羔羊的最终献祭,祂要除去世人的罪。这些赐律事件背后的立约属性,在神对摩西的这段话中彰显出来:“你要这样告诉雅各家,晓谕以色列人说,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作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十九3下-6上)。
在西奈山上透过摩西颁布的圣约,确立了以色列作为“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的地位。数百年后,使徒彼得写给教会的书信,将各族各国的人都囊括在这一圣约应许之内:“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神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彼得前书二9-10)。
摩西稍后进一步解释了神的这些圣约应许:
“这是耶和华你们神所吩咐教训你们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们在所要过去得为业的地上遵行,好叫你和你子子孙孙一生敬畏耶和华你的神,谨守他的一切律例诫命,就是我所吩咐你的,使你的日子得以长久。以色列阿,你要听,要谨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89奶与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数极其增多,正如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应许你的”(申命记六1-3)。
4. 大卫之约
最后,神与大卫立约,应许他的王朝要统治到永远。神藉着先知拿单对大卫说话:“我必使你安靖,不被一切仇敌扰乱,并且我耶和华应许你,必为你建立家室。你寿数满足,与你列祖同睡的时候,我必使你的后裔接续你的位。我也必坚定他的国……你的家和你的国必在我(原文作你)面前永远坚立。你的国位也必坚定,直到永远”(撒母耳记下七11下-12、16)。
这一应许已经且正在由耶稣基督成就,祂是大卫的后裔、永恒的君王,此刻正在父的右边统治万有。
5. 恩典之约
如上所述,新约首先由创世记3:15的原始福音引入,夏娃的后裔耶稣基督要藉着祂的死与复活击败恶者,并重塑圣约关系与真理视角。这些事件将在第八章中进一步探讨。
旧约时代的继续
性从堕落到基督第一次降临之间发生的大部分事件都具有不稳定性,因为光明的国度和黑暗的国度之间进行着至死的战役。然而尽管旧约时代国度活动微弱,时代黑暗,神的主权与信实仍然多次多方地显现出来。以色列的黄金时代——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即使在以色列和犹大的历史后期,仍然可见一种继续性,尤其是透过神的先知传讲的国度伦理。基督在祂的第一次降临中引进了这些伦理,呈现了初熟的果子,即祂的国度在末了完全成就时万物将有的样式。但这些伦理在旧约时代就已经存在。先知们不断地对质以色列和犹大的君王,因为他们在统治中忽略了边缘群体和无权无势的人,这就显出公平与公义的双主题构成了他们信息的中心。君王受命特别看顾百姓当中的穷人、饥饿的人、寄居的、孤儿和寡妇,这些人不能为自己发声,然而这些王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神指派的职责上惨败。
先知弥迦以这些话总结了国度伦理的本质:“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六8)。先知以赛亚也发出同一个命令:“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以赛亚书一16下-17)。行善的标准就是按照至高国度的“末世伦理”而活(例如,神完美的平安)。“求神的国”意味着寻求医治、复原、关系、公平、公义、慈爱、怜悯、和平,以及诸如此类的永恒“伦理”。
不向无助软弱的人施行公平和公义,其后果由“主的日子”——即最后的审判预言和表明出来。旧约先知文学中,“主的日子”出现了26次,既指向暂时的审判,又指向基督再来时的最后审判。暂时的审判发生于北方十个支派被驱散到列国之中(犹太人大分散的开始),以及南方两个支派——便雅悯支派和犹大支派被掳巴比伦的七十年。在活出国度伦理上失败,总是有其审判与后果。
改革宗教育原则#39:国度伦理由旧约先知预示(然而它们由基督在地上侍奉期间完全揭开序幕)。


问题与讨论:
1. 堕落事件如何是一场真理与谎言的较量?
2. 受造物“完全而普遍”地被玷污,具体是什么意思?
3. 试图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有什么问题?
4. 从圣经角度教导的数学和从世俗视角教导的数学有何不同?请解释你的答案。
5. 从你的个人生活、你的学校或你的教学举一些例子,解释“对立居中而非环绕”。
6. “人与创造并未成为(become)罪”是什么意思?
7. 人类在道德上是好、坏还是中立?请为你的答案提供圣经依据。
8. 请为下面这句话举一些例子:“我们应当逃避罪,但是我们不当逃避已经被罪玷污的一切”。
9. 一神普救教会(TheUnitarianUniversalistChurch)不相信三位一体,因此不是一个“基督”教会。然而它的信徒经常殷勤寻求社会公义这一合乎圣经的主题,在一些共同事业上,基督徒能与他们一起工作吗?
10. 普遍恩典的教义伴随有哪些危险?
11. 你能看到对立与普遍恩典之间的张力吗?对于如何处理这种张力你有何建议?
12. 恩典如何在堕落后的伊甸园里显明出来?
13. 创世记第三章里何处可以发现耶稣?
14. 旧约的各个迷你圣约中,各有哪个方面与今日的我们相关?
15. 旧约的各个约与耶稣基督里成就的恩典之约有何关联?
16. “受造物叹息”是什么意思?
17. 以弗所书5章21节往后如何可以被视为基督对堕落给婚姻造成的影响的回应?
18. 新约的条款是什么?与旧约的条款有何不同?
19. 如果神没有提供新约,今日的生活会有何不同?
20. 下面这句话能以何种方式指导今日的生活与教育:“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


1南希·皮尔西(N.Pearcey),《寻找真理》(FindingTruth),科泉市大卫·库克出版社(DavidC.Cook)2015年出版,39-40页。
2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TheGulagArchipelago),纽约哈珀出版社(Harper)1973年出版。
3戴维斯(W.Davis),《万有之先》(InAllThingsPreeminent),瞭望山(LookoutMountain)圣约大学出版社(CovenantCollege)2014年出版。
4新约中,婴儿洗包含男孩女孩(加拉太书3: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0: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10:14
第七章
堕落主权统治遭遇挑战(创世记3:1-20;罗马书1:18-32)
堕落之前,我们的始祖具有清晰、纯洁的 ...

第八章

救赎

首先,重塑生命的道路

接着,收复真理



问题:耶稣对祂来到世界给出了什么原因?许多信徒的回答是:“为了拯救我们脱离罪恶,以便我们能在天堂与天父享受永恒的生命。”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答案,然而耶稣却给了一个不同的原因。罗马官员本丢彼拉多称耶稣是王,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约翰福音十八37下)。这不是圣经为耶稣的第一次降临提供的唯一原因,但却是耶稣自己给出的唯一原因!并且,它与罗马书第一章记载的堕落的第一个后果——真理的失落密切对应。



约翰一书3:8为耶稣的降临提供了另一个原因:“神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这个原因对应着保罗所说的堕落的第二个后果——生命道路的失落。请注意以下的表格:









堕落的第一个后果是真理的失落,作为回应,基督到来收复真理,为失落的真理作见证。堕落的第二个后果是去往父那里的生命道路的失落,作为回应,基督到来重新恢复生命的道路,败坏了魔鬼的死亡工作。



但是,在真理得以收复之前,必须首先恢复通往父那里的生命道路。首先,新约必须实现。









新约的实现

(福音)



堕落的第二个后果是与父的关系失落了,也就是生命的道路失落了。耶稣在地上侍奉时称撒旦为“从起初杀人的”(约翰福音八44下)。确实,失去了父里面的生命,的确导向死亡。魔鬼的工作导致了关系的毁坏、疏远和迷惘,人类灵魂的死亡也在肉体的死亡中到达顶峰。耶稣来正是要毁坏魔鬼的这种死亡工作,提供与父和好和生命复原之道。



堕落是宇宙战役的一部分,这战役在世界被造之前就已开始,撒旦和其他天使因着悖逆神从天上被驱逐(彼得后书二4;犹大书6)。撒旦成功地试探了亚当夏娃,玷污了创造,战役如此继续。牠貌似的成功使牠成为“世界的神”(约翰福音十二31),因为罪以死亡扼住了万人万物的喉咙。原本应当在凡事上荣耀神的文明不复如此,至少尚未如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敬拜和侍奉被造物而非创造主的世界。邪恶猖獗,痛苦与苦难成为常态。神完美的生命平安的道路,如今被魔鬼的混乱死亡所取代。从人类视角来说,黑暗的国度似乎已经胜过了光明的国度。



人类身处一个不可能的困境。一方面,人自己必须满足工作之约的要求、付上罪的工价。然而另一方面,只有神自己能够过一个完美的生活、承担罪的后果,并再次提供新生命。只有祂能够跨越深渊、重塑祂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变得完全无能为力。在这悲惨的光景中,圣经宣告了好消息:“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赎出来,叫我们得着儿子的名分”(加拉太书四4-5)。神的介入是提供自己的一部分——祂的独生子,取了人的样式。耶稣由马利亚所生,却由圣灵感孕,因此既是人又是神,是人子又是神子,蒙差遣拯救被玷污的世界。



为了成就这一切,必须处理亚当和他后裔的罪,以满足神的公义。如此就需要三件事:(1)工作之约由一位人类代表完美履行,(2)必须付上罪的赎价,以移除刑罚,(3)必须复原与父的生命之道。要想神的约民能再次享受神的国度与临在,这三件事都必须达成。



改革宗教育原则#40:按照约翰一书,耶稣就是永生(因此,永生是一个位格,而不仅仅是在天堂里度过的一个时间跨度)。



1. 过无罪的一生



为了履行工作之约,第二个亚当——一个新的人类代表,必须取代第一个亚当。我们读到:“经上也是这样记着说,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哥林多前书十五45)。遗传的罪即“原罪”,是从伊甸园里的亚当开始,从那以后,每个亚当的后代都生来具有一个属罪的本性和自我中心的倾向。圣经说:“因一人的悖逆,众人成为罪人,照样,因一人的顺从,众人也成为义了”(罗马书五19)。必须出现新的“一人”,才能拯救“众人”。



耶稣作为第二个亚当代表全人类过了无罪的一生,我们得知祂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没有罪(希伯来书四19)。祂也受过试探,但是试探并不等于犯罪(参见以弗所书四26-27)。祂没有像我们一样向试探屈服,祂在凡事上顺服天父,甚至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书二8)。耶稣完美地为众人遵守了工作之约,即亚当失败的约。



2. 代赎的死



耶稣工作的第二部分是为百姓承担罪的刑罚,经历属灵的死和肉体的死。首先,祂必须经历属灵的死,就是与父完全的隔绝。圣经记载:“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二十七46)。使徒保罗写道:“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哥林多后书五21)。罪的工价就是死,神将全世界的罪的工价都放在圣子身上。这一超乎我们理解的举动为我们提供了“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罗马书六23)。所有信靠耶稣的人都可以称义(就好比我从未犯过罪)。



当象征着基督身体的圣殿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下(这是唯有神才能成就的),黑暗国度的时代与氛围结束了,光明国度的时代再次拉开。



3. 经历得胜的复活



要想耶稣的工作真的完成,祂必须完成第三也是最后一个任务:藉着复活战胜肉体的死亡。使徒保罗写道:“若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但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成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死既是因一人而来,死人复活也是因一人而来”(哥林多前书十五13-14,20-21)。



藉着身体复活,基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确定的盼望,当祂在荣耀中降临,我们也将从死里复活,永远与祂同在。著名的耶鲁大学教会史专家雅罗斯拉夫·裴礼康(JaroslavPelikan)思想道:“如果耶稣的确复活了,那么其他什么事都不再重要。如果耶稣并没有真的复活,那么其他什么事也都不重要。”



完成赐生命的侍奉,基督毁灭了魔鬼的死亡作为。去往父的道路得以复原,生命的应许再次成为实际。耶稣如今可以在地上自由重建神的国度,祂与门徒分享逾越节晚餐时,提到这一新约的国度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马可福音十四23-25)。诚然,新约已经成为实际。



改革宗教育原则#41:永生自重生的一刻就立刻开始(而非要等到死后进天堂)。





重新立定主权统治

(福音书-启示录20)



黑暗国度与光明国度之间的宇宙战役是为了真理,真理也是堕落的第一个牺牲品。当神的真实被变为虚谎,就好比所有氧气都从大气中抽走了,指引生命、维系生命的真理蒸发了,呼哧一下子不见。先前全地都充满了神的荣耀、神赐真理的临在。跟随神的道路曾经是人生的常态,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但随着谎言的到来,在地上按真理生活从此一落千丈,消失了。


要想失而复得,除非永活的真理能够降临到地上,以言语和行为“为真理作见证”,重新收复失地。祂作为君王成就此事,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赐给祂了。祂的国度确实是光明与真理的国度。



耶稣来“为真理作见证”——使弯曲的变直,撤掉撒旦的普世谎言1。我们也许会问:“是关于什么的真理?”我们察看耶稣先前的话语,是关于国度的真理,祂就是君王。



改革宗教育原则#42:耶稣说祂到地上来的目的是“为真理作见证”(然而讲道人和教师很少提到这个原因)。



弥赛亚的到来——受膏者



许多世纪的等待之后,神应许的救主降临,这实在是一个宇宙性的事件。绝望的寒冬过后是希望与复苏的春天,万物都在改变。



但是这一位救主是谁?历代以来,耶稣的神性一直是正统信仰的试金石。当耶稣问门徒这个问题:“你们说我是谁?”彼得的回答是正确的:“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马太福音十六15-16)。新约希腊文的“基督”是Christos,与旧约希伯来文的弥赛亚称号一词mashiach相对应,两者的意思都是“受膏者”。彼得宣认耶稣是历来盼望的弥赛亚,但是也是一位新受膏君。



旧约时代,油的膏立象征着神指派一个人承担一个职分,这适用于三大主要职分:先知、祭司、君王(列王纪上十九16;出埃及记二十九7;撒母耳记上十六13)。旧约应许那位将要来的耶和华的义仆(以赛亚书四十二1-9),祂是一位像摩西的先知(申命记十八18-19)、像麦基洗德的祭司(诗篇一百一十4)、像大卫的君王(以赛亚书五十五3-5;耶利米书三十9;以西结书三十四24;何西阿书三5;撒迦利亚书十二8)。以色列盼望弥赛亚的到来,他们的大先知、大祭司和永恒的君王,祂要带来胜利,胜过仇敌,建立和平的统治2。耶稣的洗礼是祂作为受膏者公开就任的典礼。



基督与国度



约翰福音中,耶稣两次被认作弥赛亚,第一次是安德烈将耶稣介绍给他的兄弟西门(彼得)时:“我们遇见弥赛亚了”(一41)。稍后,耶稣在回应井边撒玛利亚妇人时自称为弥赛亚:“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他”(四25-26)。



人们热切盼望的弥赛亚到来要使人与神和好,以便祂国度的伦理氛围得以重塑。为了完成这个任务,父已将天上地下一切的权柄都赐给祂,这首先在先知但以理的异梦中预言出来:“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像人子的,驾着天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权柄,荣耀,国度,使各方,各国,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权柄是永远的,不能废去。他的国必不败坏”(但以理书七13-14)。



基督在升天之后宣告所得的这一王权说:“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马太福音二十八18)。使徒保罗也肯定了这一宣言:“所以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无不口称耶稣基督为主,使荣耀归与父神”(腓立比书二9-11)。



真理是国度的根本



耶稣来到世间为要给神国度的真理作见证,祂想要使弯曲的变直、传讲真理、回击谎言。但是国度的真理是什么样子?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察看一下耶稣的一生和侍奉。马太记载耶稣的传道、教导和实践天国的福音(马太福音四17,23)。这一好消息包含传悔改的道、教导天国伦理,以及医治疾病。



马太记载,在开始传道时,“从那时候耶稣就传起道来,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四17)。然而天国的悔改却远不只是简单地说“我很抱歉”,希腊文的悔改是metanoia,意味着思想和行动的更新,意味着人生发生一个范式转变,活出一套天国的世界观。神要求人悔改,并不是要他们帮助天国降临,因为不论他们准备好与否,天国都在降临。相反,他们是被教导洁净自己的行为、按计划行事,因为一位新的君王已经出现,他们面临一系列新的期望。神的流亡政府已经归来,要开辟一个失落已久的价值体系。



下面是教导天国伦理,耶稣在登山宝训中介绍了这一改变生命的范式转变(马太福音五-七)。祂将“你们听见有话说……”换成“但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世界的伦理被天国的伦理所废弃。神学家达拉斯·维拉德(DallasWillard)称这一现象为“神圣的计谋”,一个试图“以真理、自由和爱的力量……破坏邪恶架构”的计谋。3这就是有效的天国伦理的“秘方”,也是使徒保罗所说的:“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罗马书十二21)。基督用榜样带路,祂呼召门徒跟从祂。



路加为天国福音的本质提供了进一步洞见:



“耶稣来到拿撒勒,就是他长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规矩,进了会堂,站起来要念圣经。有人把先知以赛亚的书交给他,他就打开,找到一处写着说,



主的灵在我身上,因为他用膏膏我,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报告神悦纳人的禧年。



于是把书卷起来,交还执事,就坐下。会堂里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稣对他们说,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加福音四16-21)。



注意“传福音给贫穷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以及“受压制的得自由”。福音是耶稣已经到来颠覆撒旦的奴役——自堕落以来弥漫在人生方方面面的谎言,并宣告神悦纳人的禧年。这一“禧年”并非一个日历上的年份,而是宣告救赎与收复的弥赛亚时代的到来,与希伯来纪年中的大赦年类似(利未记二十五8-55),每五十年就释放奴隶、免除债务、将祖先的田产还给原初的家族。福音就是真理降临、使人得自由(约翰福音八32)。



最后,耶稣行出天国。藉着祂的神迹,祂逐渐颠覆和毁坏魔鬼的作为(约翰一书三8)。“那里的人把一切害病的,就是害各样疾病,各样疼痛的,和被鬼附的,癫痫的,瘫痪的,都带了来,耶稣就治好了他们”(马太福音四24)。至高国度的初熟的果子,成了一切受伤、破碎之人的医治。



基督命令祂的跟随者继续祂已经开始的工作:“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二十八19-20上)。换句话说,要作为我临在的忠心见证去服侍,在世界上作为有我形象的门徒为我作见证。全世界必须听到福音,即神的国度今日已经临到。他们必须听见、看见、经历到这福音实际,因为“耶稣基督是主!”的天国宣言必须大声地透过言语和行为宣告出来。



改革宗教育原则#43:真理是有机而动态的生命之道(而非仅仅是一种认知架构)。





君王的大使



圣经告诉我们,神所更新成为“新造”的人蒙召作为“基督的大使”去作“和好的执事”(哥林多后书五17-20)。基督教教育的任务便是预备学生从事这一为主出使的任务。耶稣的跟随者是两个国度的公民,他们活在一个特定的国家,同时又是神国度的一员。一只脚仍旧站在现今的罪恶时代里——即“未然”,另一只脚则站在将要来的时代里——即“已然”。因此,认信的信徒对两个权柄效忠,他们要将凯撒的物归给凯撒,又必须将神的物归给神。



传讲天国的福音



基督的大使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天国的福音。福音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典型答案通常围绕着基督是救主、得救脱离地狱、天堂的应许,但是这种对福音的认知太片面了。全面的福音已经在创世记3:15的原始福音里宣告,也在圣经其他各卷书中宣告,是关于耶稣和神的国降临在地上,是“天国的福音”。



正是这个信息将真教育与其他教育形态区别开来,教育首先不是关于“学东西”、通过考试、考上好大学或是找到好工作,教育也并非首先和主要关乎事实、观念、技能甚至价值,在这些之外还有更多!真正的教育全部是关于耶稣和祂的国度降临在地上!是传讲神与基督在万有中有效而荣光万丈的临在。



改革宗教育原则#44:圣经传讲“天国的福音”(圣经没有使用“救恩的福音”这样的表述)。



“已然而未然”的国度



基督复活四十天后升天,这是天国再次建立的又一个里程碑。作为国度的君王,基督在父神的右手边登上荣耀与权柄的宝座。(这个观点反对时代论的前千禧年论,后者宣称基督在末日再来时才作为君王开始统治)。祂如今正在那里统治天上地下的万有。同时,祂国度的子民已经被委派奉祂的名在地上“治理”全地,直到祂来。



信徒被放在一个独特的位置上,如前面所提,他们活在两个时代:“将要来的时代”和“现今的罪恶时代”(加拉太书一4;马太福音十二32;马可福音十29;以弗所书一21),因为“将要来的时代”已经入侵了“现今的罪恶时代”(希伯来书六4)。他们也是两个世界的公民:至高国度的“已然”以及现在世界的“未然”。



1. 已然



耶稣应许,万物都要更新。启示录肯定了这一更新,论到神对将来的指示说:



“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启示录二十一3-5上)。



后面的这一声明暗示了现今的世界与将要来的世界之间的确存在延续性,只是不再有罪以及罪的果效,也不再需要诸如医院和监狱这样的机构。新创造中的生命将会是生命本该有的样子。



注意这里的现代进行时:“我将一切都更新了(I am making every thing new!)”。



从基督在地上侍奉以来,这一新创造的初熟果子此时此地就可以享受。神在下一节经文中说:“都成了”,神说这些话就好像万物都已经更新。在这个异象中,神给约翰指示它们的实际应验。在基督里,天堂已经亲吻了大地!



信徒就是“已然”的一个例子,信徒已经在基督里成为“新造”,他们被赐予了圣灵、盼望将来,因为他们已经经历到了天国生活的一些特定方面。



最后,“将一切都更新”也包括教育。诚然,我们这些仍旧生活在堕落的“未然”世界的人可以欢喜,因为我们已经品尝到未来要完全成就的,包括教育在内。注意下面的图示:







有趣的是,主祷文中的祷告“愿你的国度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标志着天国的完全性的确已经在天上存在。我们在新创造中盼望的奇妙事物,包括得赎的教育,在天上已经是一个实际。因此,真教育的模范今日就存在,因为神不受时间限制,因此祂在“永恒的当下”中运行。




改革宗教育原则#45:神的国已经部分降临(我们不需要等到末了才看到天国初熟的果子显现)。





2. 未然



然而天国只是部分降临,天国的“未然性”仍然是我们每日生活经历的实际。罪与罪的果效仍然存在,我们持续行走在死荫的幽谷(诗篇二十三4)。



有时候,跟随耶稣被呈现为一种必胜主义:“到耶稣这里来,你的问题就会消失!”人们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财富与兴旺,但我们内心深处知道这个必胜主义的信念并不真实。除非我们面对面地看见耶稣——要么是通过死亡要么是耶稣再来,否则我们将继续活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一个“未然”的世界。



圣灵的降临



复活之夜,耶稣向门徒显现,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祂又向他们吹气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翰福音二十21-23)。这一举动使我们想起起初神向亚当吹气,我们在这里看到,新创造的黎明出现了与起初类似的生命的吹气。



耶稣升天后,祂的门徒们“问耶稣说,主阿,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使徒行传一6-8)。五旬节十日之后,圣灵如应许的降下,象征着三个重大事件的发生。



第一个五旬节事件是使徒们真的“明白了重点”。从先前的经文显然可见,即使在耶稣地上的侍奉的盈亏期,使徒们仍然指望祂为以色列重建大卫和所罗门时的荣耀,他们不明白基督国度的永恒性和超越性。但是随着圣灵在五旬节降下,他们的眼目如今向这一国度的本质属性开启。



在如今末后的日子,天国透过圣灵在新造之人里面有效的内住与运行显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存在圣灵的果实与圣灵的恩赐。圣灵的果实包括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拉太书五22-23;注意:是一个果子、九种特征)。这是圣灵的果子,但不是我们的果子,因此也就无法教给我们的学生,而必须是一种个人的经历。相较之下,每个信徒都具有至少一种属灵的恩赐,应当为了教会的益处加以开发和使用(罗马书十二6-8;哥林多前书十二1-11;以弗所书四11-13)。正是圣灵装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代表基督、作祂忠实的见证。



第二个五旬节事件是天国的扩展。先前,天国仅仅局限于以色列,如今天国扩展临到所有地方的所有人。我们读到敬畏神的犹太人从各国赶来,听见使徒们用他们自己的方言说话,在那一日,有三千个从各个地方赶来的人得救了。五旬节标志着“各国、各族、各民、各言”的人被囊括在天国之内(启示录七-九)。基督的门徒蒙召在全世界忠心见证基督的临在。



第三个五旬节事件是我们今日所知的教会的正式设立。有些人说教会起源于旧约时代的第一批信徒,即神的约民以色列。对于有机体的教会而言,确实如此,教会作为有机体是无形大公教会,包含历史历代、所有地方的真信徒。但是教会作为组织体却起源于五旬节,即包含信徒和非信徒的有形教会。





问题与讨论:

1. “他们敬拜侍奉被造物而非创造主”与“耶稣来为要毁坏魔鬼的作为”有何关联?



2. “基督完成的工作”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与父和好、得着永生,需要基督三方面的工作?



3. 你能看到弥赛亚如何将新旧约联系在一起吗?



4. 我们承认基督已经是国度的君王,与我们等候基督再来、宣告做王相比,两者会带来哪些不同?



5. 救恩的福音与天国的福音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教育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6. “天国的好消息”在当今世界是何面貌?



7. 请列举一些登山宝训中的天国伦



1参见《真理工程》(TheTruthProject),关注家庭事工(FocusontheFamily)。



2《宗教改革研习版圣经》(TheSpiritoftheReformationStudyBible),马太福音1:1注释。



3达拉斯·维拉德(D.Willard),《神圣计谋:重新发现我们隐藏在神里面的生命》(TheDivineConspiracy:RediscoveringOurHiddenLifeinGod),纽约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1997年出版,188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0: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新创造

新约的完成

(启示录19,21-22)



伊甸园里开始的故事要在上帝之城新耶路撒冷中圆满结局,这是一个爱情故事,教会是新娘,基督是新郎。施洗约翰是基督的先驱,他宣告新郎的到来:“我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们自己可以给我作见证。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约翰福音三28-29)。



使徒保罗进一步扩充这一图景,他教导丈夫们用基督爱教会的爱(agape)去爱他们的妻子:“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以弗所书五25-27)。



基督对教会的爱是(1)牺牲的,(2)无条件的,(3)永不止息的。丈夫们应当用同样的爱去爱妻子,这是一个人靠着自己的力量无法达成的。只有基督的灵藉着丈夫去爱他们的妻子,才能够实现这一命令。因为如今不是我们活着或去爱,而是基督在我们里面活着、透过我们去爱(加拉太书二20)。



以弗所书第五章31节如此开始:“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保罗所说的缘故是什么?答案在25-26节:“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使她)成为圣洁。”丈夫们被鼓励在圣灵的大能中效法基督,激励他们的妻子“如花绽放”,成为神创造她们意愿她们成为的人。



耶稣在另一处经文里也说了“为这个缘故”的话,祂回答法利赛人关于离婚的提问说:“因此(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马太福音十九5-6)。我们再次要问:是什么缘故?答案出现在耶稣先前的话语中:“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十九4)。耶稣引用神起初将婚姻分别为圣的话语,婚姻的被造常态是神在创造秩序中设立的,创造秩序是神为人生和世界设计的道路。因此,男女是婚姻的基础;“为这个缘故”,这个宣告没有给同性婚姻留下余地,从起初就是这样。任何人试图离弃神的创造秩序,都有祸了,因为圣经婚姻的被造常态,其原型是基督与教会的婚姻,这是一个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



保罗关于婚姻的教导,第二个应用是我们应当在婚前为伴侣保持贞洁、婚后对伴侣保持忠诚。基督与教会的婚姻是男女婚姻的模范。



启示录中使徒约翰的话也如此指向:



“我听见好像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哈利路亚。因为主我们的神,全能者,作王了。我们要欢喜快乐,将荣耀归给他。因为羔羊婚娶的时候到了,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天使吩咐我说,你要写上,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启示录十九6-9上)。



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拿着七个金碗,盛满末后七灾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来对我说,你到这里来,我要将新妇,就是羔羊的妻,指给你看。我被圣灵感动,天使就带我到一座高大的山,将那由神那里从天而降的圣城耶路撒冷指示我”(启示录二十一2-3,9-10)。



起初,父为祂的爱子创造了一群百姓和一个地方,爱子是一切被造物中首生的,是万有的继承者。在末时,这一关系要在首生的爱子与祂的新妇教会的婚姻中完满成就。



这个婚礼的高峰是一个盛宴,基督在赴死前夜与门徒共进的最后晚餐,将要如祂所应许的那样重新继续:“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马可福音十四24-25)。



最后,婚礼的完美联合将代表着恩典之约的完美成就,再次引用启示录的话说:“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二十一3)。圣经的第二大主题,神的圣约之爱将完全彰显,完美的关系、完全的生命将持续到永永远远。







主权统治完全显现

(启示录21-22)



末时,基督这位君王要做成犯罪的人类无法做成的,建立一个不仅完整而且完全的文明。起初被分别为圣的创造如今要完全成为圣洁,完全献于神的荣耀和神的目的。天堂要降临与新地合并,起初神命令的荣耀神的文化如今终将成为实际,神的国度即祂完全的临在将要实现。听一下使徒约翰对这一事件的描述: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我又看见圣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里从天而降,预备好了,就如新妇妆饰整齐,等候丈夫。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



坐宝座的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又说,你要写上。因这些话是可信的,是真实的。他又对我说,都成了。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初,我是终。我要将生命泉的水白白赐给那口渴的人喝。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儿子。



在城里有神和羔羊的宝座。他的仆人都要事奉他。也要见他的面。他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神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二十一1-2,4-7;二十二3下-5)。



当基督再来时,祂要完全建立祂的国度,万物的新秩序将要生效,旧约先知和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所讲的天国伦理将成为实际,基督完美的平安要覆盖一切:“如同水充满洋海一般”(以赛亚书十一9下)。





耶和华的日子



基督的再来将带来“耶和华的日子”,旧约先知经常预言这一日的到来,那些拒绝耶稣和天国伦理的人将面临最后的审判。先知俄巴底亚指着这一日警告说:“耶和华降罚的日子临近万国。你怎样行,他也必照样向你行。你的报应必归到你头上”(俄巴底亚书15)。



耶稣也论到这审判说:



“王又要向那左边的说,你们这被咒诅的人,离开我,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里去。因为我饿了,你们不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作客旅,你们不留我住。我赤身露体,你们不给我穿。我病了,我在监里,你们不来看顾我。



他们也要回答说,主阿,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作客旅,或赤身露体,或病了,或在监里,不伺候你呢?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作在我身上了。



这些人要往永刑里去。那些义人要往永生里去”(马太福音二十五41-46)。



耶和华的日子即审判日,也是启示录中使徒约翰的异象的一部分(启示录六12-17)。当基督揭开第六印,末时临近,人与自然都遭祸:“因为他们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启示录六17)。



活出天国伦理是一件严肃的事,“先求神的国”不是一个建议,而是一个命令。它意味着将基督医治的平安——祂的临在——带给那些受伤的、无法发声的群体,那些边缘人、无权无势的人,如同耶稣所做的。每个人都会因遵行这一天国使命的程度受审判。



大地更新而非被毁



有些耶稣的信徒相信,末时耶和华的日子将完全毁灭世界,因此,他们看不到护理、治理被造界有何意义,毕竟“船都要沉了,何必忙着给船体抛光?”,他们的主张是基于使徒彼得和约翰的话:



“但主的日子要像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得后书三10,12下-13)。



“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了。海也不再有了”(启示录二十一1)。



但是这种完全毁灭说是对这些经文的误解,地球不会被摧毁,相反,它要被更新。



对于完全毁灭说有好几个反对理由。第一,彼得后书的经文是关于末日的审判,而非毁灭。那里的火将使地球“被火烧尽”,使审判一览无余。火也会起到炼尽和洁净的功用,是一切都更新,为国度的完全设立作预备。糠秕要被烧灭,而麦子将要得救(马太福音三12)。先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论到这一炼尽的过程说:“耶和华说,这全地的人,三分之二,必剪除而死,三分之一,仍必存留。我要使这三分之一经火,熬炼他们,如熬炼银子,试炼他们,如试炼金子。他们必求告我的名,我必应允他们。我要说,这是我的子民。他们也要说,耶和华是我们的神”(撒迦利亚书十三8-9);“他来的日子,谁能当得起呢?他显现的时候,谁能立得住呢?因为他如炼金之人的火,如漂布之人的碱。他必坐下如炼净银子的,必洁净利未人,熬炼他们像金银一样”(玛拉基书三2-3)。



神学家安东尼·赫克曼(Anthony Hoekema)提供了四个反对完全毁灭说、支持更新说的附加理由:



“首先,彼得后书3:13和启示录21:1中,对新宇宙的新,用的希腊文并非neos,而是kainos。Neos的意思是在时间、起源上是新的,而kainos的意思是性质或质量上是新的。‘新天新地’(ouranon kainon kai gen kainen,启示录二十一1)的意思并非出现了一个与先前的宇宙完全不一样的宇宙,而是创造了一个荣耀更新的宇宙,是先前的延续。



第二个支持更新说而非完全毁灭说的理由是保罗在罗马书八章的话。他告诉我们,受造物切望等候神的众子显现,以便它们能够从衰退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得以自由(20-21)。他说在末时,现今的创造将从败坏中得救,而非出现完全不同的创造。



第三个理由是新地与信徒身体复活之间的比方。我们先前指出,我们现今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既有延续性,又有间断性。现今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的区别尽管奇妙,却无法磨灭延续性:复活的仍然是我们,也将是我们永远与主同在。那些与基督一同复活的人不会是完全的新人类,而是曾经生活在地上的神的子民。透过这个比方,我们可以指望新地不会与先前的地球完全相异,而是现今的地球奇妙地更新成为新地。



第四个支持更新说、反对完全毁灭说的理由是:如果神要毁灭现在的宇宙,撒旦就赢得了一大胜利。因为那样的话,撒旦就成功败坏了现在的宇宙现在的地球,以至于神除了完全灭绝其存在以外别无他法。但是撒旦并未取得这样的胜利,相反,撒旦要被彻底击败。当神更新撒旦曾经在其中欺骗人类的地球、从中驱逐撒旦邪恶阴谋造成的一切后果时,将完全揭示撒旦的失败。”1



如先前所说,希腊单词palingenesis(“第二创世”或“第二起点”)在圣经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提多书3:5-7论到人的重生,另一次是马太福音19:28论到整个宇宙的重生:“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这跟从我的人,到复兴的时候【译注:或作‘到万物更新的时候(attherenewalofallthings)’】,人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神的做法是更新而非毁灭,这由洪水可见一斑,当世界在末日再次净化时也会是如此。



改革宗教育原则#46:圣经告诉我们,在末时,全地要从罪中得以净化和更新(而非被毁灭)。





继续性与中断性



现在的地球与新地之间既存在继续性,又存在中断性。使徒保罗论到被造界一切可以得赎的事物将要经历怎样的炼尽过程说:



“我照神所给我的恩,好像一个聪明的工头,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只是各人要谨慎怎样在上面建造。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若有人用金,银,宝石,草木,禾楷,在这根基上建造。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因为那日子要将它表明出来,有火发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人在那根基上所建造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就要得赏赐。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哥林多前书三10-15)。



这个世界中最好的文物——从米开朗琪罗到莫扎特,将要在圣化的完全中留存,因为它们彰显了神的性情,因此返照了神的荣耀。再次强调,被造界的结构并未被堕落玷污,因此仍然是可救赎的。生活在这个堕落的“未然”世界的我们可以欢喜,因为我们已经品尝到了将来的实际。



改革宗教育原则#47:基督再来时,(从罪中净化的)生活将要在新地上继续(我们不会在一个与地球分离的天堂里度过永恒)。



平安国度的降临



基督再来时的更新具有完美的平安,是神国度的平安。这一平安与旧约的“公平”及其新约副本“义”相关。祭司性的医治从耶稣在地上的侍奉开始,并由教会实践,到了将来要完全成就。因此,我们读到“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示录二十一4)。



平安在起初就存在,但是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平安。虽然整体性已经存在,但是完整性尚未达成。堕落使平安失落,以嘈杂、苦闷和不和谐取而代之。耶稣透过祂对万物的救赎给这些弊病带来医治。当耶稣再来时,完整性终将达成。



一个安息日的安息



起初,只有安息日被神分别为圣(出埃及记二十11),神自己完全圣化的安息日的“安息”从创世的第七日开始,即祂的创造之工完成的那日(创世记二2;希伯来书四4)。“完成”整个被造界的任务落到了人类身上,只有当一切都为了神的荣耀成为圣洁、分别为圣时,神的百姓和一切被造物才能也进入他们安息日的安息(罗马书八18-25;希伯来书四1-13)。既然神形象的承载者没能完成这一圣化的任务,就需要人子-神子来圣化创造,使之进入永恒的安息。



以色列曾被应许在迦南地得享“安息”,这是将来末时的预表,但他们因不顺服并没有进入并完全得着这安息。希伯来书的作者警告我们不要重蹈覆辙:“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四8-11)。



使徒保罗也警告说:“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机会,就当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加拉太书六9-10)。所有在等候的时候忍耐作主工的人,都将得着这一安息日的安息。





恢复真敬拜



当罪进入世界,真敬拜被割裂。自那时起,没有任何有形教会在完美的和谐与平衡中敬拜神,各个部门可能在特定的敬拜元素上做得不错,但是没有教会在所有元素上都很完美。然而随着基督的第二次降临,真敬拜要得着完全的恢复,教会的唱诗班将是和谐的多声部,将会出现人类先前从未经历过的敬拜形态。



敬拜要以两种方式恢复完美。首先,主日的集体敬拜要被更新。我们也将唱起新歌,“彼此呼喊说,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耶和华。他的荣光充满全地”(以赛亚书六3)。第二,当我们探索并发展“祂的荣光充满全地”,另一种敬拜将要出现,工作与敬拜要完美地结合,正如在伊甸园里所命令的那样。工作的概念要在更新中获得崭新的动力,社会与文化中的万事万物都将返照神的荣耀。先知撒迦利亚曾经预言说:“当那日,马的铃铛上必有‘归耶和华为圣’的这句话。耶和华殿内的锅,必如祭坛前的碗一样。凡耶路撒冷和犹大的锅,都必归万军之耶和华为圣。凡献祭的都必来取这锅,煮肉在其中”(撒迦利亚书十四20-21上)。



使徒约翰在启示录中延续了完全圣化的敬拜这一主题,当主权之主威严显现,我们将归荣耀与羔羊说:



“我们的主,我们的神,你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因为你创造了万物,并且万物是因你的旨意被创造而有的。



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尊贵,荣耀,颂赞的。我又听见,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沧海里,和天地间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说,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四11;五12-13)。



问题与讨论:



1. 你认为神为什么选择用新郎与新娘来形容基督与教会的关系?



2. “恩典之约的成就”如何证明了“神是爱”?



3. “先求神的国”与“安息日的安息”有何关联?



4. 根据圣经,新天新地中的敬拜会是什么样子?



5. 请解释“教会敬拜”与“工作敬拜”之间的区别。



6. 你是否赞同本书所主张的教育目标将在新天新地中继续有效?请解释你的答案。



1安东尼·赫克曼(A.Hoekema),《圣经与未来》(TheBibleandtheFuture),大急流城(GrandRapids)艾德蒙出版社(Eerdmans)1971年出版,280-281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5 10: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

改革宗教育原则



改革宗教育原则#1: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主要由文化加尔文主义引导,而不是救恩加尔文主义。



改革宗教育原则#2:教育应当完全以神为中心(因此必须由神开始)。



改革宗教育原则#3:神对万有的主权统治,呼吁教育中当存在一种“基督教”形而上学(对于实际的观点),以及一种“基督教”认识论(关于认知的观点),而不仅仅是“基督教”伦理。



改革宗教育原则#4:神是万有的主权之君(祂所治理的并非一个圣俗二分的宇宙)。



改革宗教育原则#5:全世界都属于神(没有任何部分属于那恶者)。



改革宗教育原则#6:圣经改革宗教育的焦点主要放在教养已经被神分别为圣的孩童上面(而不是以给非信徒家庭的孩子传福音为焦点)。



改革宗教育原则#7:神只能透过祂的启示被人认识(而不是透过人的努力)。



改革宗教育原则#8:神的道是信仰、生活与教育的终极权威(而不是个人观点、社会舆论或是文化习俗)。



改革宗教育原则#9:神首先透过祂的创世之命(即一般启示)启示自己(而不是透过特殊启示)。



改革宗教育原则#10:成文之道圣经,是理解被㐀界的镜片与亮光(而不仅仅是救恩与伦理之书)。



改革宗教育原则#11:当圣约孩童到了具备理解力的年龄,应当鼓励他们将心灵与生命委身于耶稣(而不是假设他们已经重生)。



改革宗教育原则#12:神的启示总是呼召人以顺服回应(而不仅仅是一种认知上的信息堆积)。



改革宗教育原则#13:在主里教养孩童是圣经给信主父母的命令(不是一个选项或一种奢侈品)。



改革宗教育原则#14:神将教育子女的首要职责交给父母(不是国家,甚至不是教会)。



改革宗教育原则#15:圣经世界观是从圣经中神国度的故事而来(而非仅仅是从圣经伦理而来)。



改革宗教育原则#16:圣经世界观下的教育,其中心围绕着神的国和神的道(虽然包含创㐀或救赎,但并非以它们为中心)。



改革宗教育原则#17:神的话或逻格斯,耶稣基督,是宇宙和其间一切事物(而非仅仅人类)的创造主、维系者和救赎主。



改革宗教育原则#18:神的百姓应当寻求在这个世界繁茂生长,寻求同胞的福祉(而非从中撤退或逃离)。



改革宗教育原则#19:作为万有的创造主,基督统治撒旦及牠“不可见”的仆役(尽管撒旦暂时作为“世上的神”运行)。



改革宗教育原则#20:作为创造中的道(逻格斯),耶稣的临在既影响被造的实际,又影响教育课程(而非仅仅对救恩与伦理产生影响)。



改革宗教育原则#21:神将祂的逻格斯(logos)注入被㐀界,为之赋予意义(人类不能为被㐀界提供意义)。



改革宗教育原则#22:和解的侍奉关乎整个宇宙(而不仅仅是关乎失丧的个人)。



改革宗教育原则#23:基督已经被膏立为王,今天就在神的右边统治万有(祂的加冕无须等到“做王一千年”后)。



改革宗教育原则#24:被造界彰显了神的性情与作为(而不仅仅是一堆描述性事实的堆积)。



改革宗教育原则#25:课程应当体现宇宙的智慧设计,其统一性以及彼此关联性(而不是被视为一堆不相关的部分)。



改革宗教育原则#26:真正的教师教导真理性的真理,即圣经世界观背景下的真理(而世俗教师不论教导的是真是假,都不具有永恒意义)。



改革宗教育原则#27:文化使命直接决定改革宗教育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一个过时的圣经知识)。



改革宗教育原则#28:文化使命与大使命彼此互补(而非彼此割裂,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



改革宗教育原则#29:“圣约”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主题,从创世记开始(而非一个仅仅与基督的救赎工作相关的主题)。



改革宗教育原则#30:婚姻制度是神于时间伊始颁布的,婚姻的设计是要返照基督与教会之间的圣洁关系(婚姻不能由人类定义)。



改革宗教育原则#31:人类的第一个罪是不信神的话,结果是真理的失落(这第一个罪导向第二个罪,即将真神替换为假神,结果是生命的失落)。



改革宗教育原则#32:试图将信仰与学习相结合是不合圣经的(因为被㐀界已经被神分别为圣)。



改革宗教育原则#33:每个人、每个机制、每个产品都是善与恶、真与假、对与错的混合体(而不是百分百的非此即彼)。



改革宗教育原则#34:因着普遍恩典,所有人都可以行自然、社会与道德上的“好事”(他们没有坏到所能坏的极致)。



改革宗教育原则#35:堕落后,被㐀界在其核心结构仍然是“好的”(本质上并没有变为恶)。



改革宗教育原则#36:因为普遍恩典,非信徒也可以发现神的真理(而非只有信徒才能具有真实的洞见)。



改革宗教育原则#37:被㐀界的“万物”都受到了堕落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人类)。



改革宗教育原则#38:新约是神与亚当设立的,接着在旧约时代逐渐展开(在基督的第一次降临中实现)。



改革宗教育原则#39:国度伦理由旧约先知预示(然而它们由基督在地上侍奉期间完全揭开序幕)。



改革宗教育原则#40:按照约翰一书,耶稣就是永生(因此,永生是一个位格,而不仅仅是在天堂里度过的一个时间跨度)。



改革宗教育原则#41:永生自重生的一刻就立刻开始(而非要等到死后进天堂)。



改革宗教育原则#42:耶稣说祂到地上来的目的是“为真理作见证”(然而讲道人和教师很少提到这个原因)。



改革宗教育原则#43:真理是有机而动态的生命之道(而非仅仅是一种认知架构)。



改革宗教育原则#44:圣经传讲“天国的福音”(圣经没有使用“救恩的福音”这样的表述)。



改革宗教育原则#45:神的国已经部分降临(我们不需要等到末了才看到天国初熟的果子显现)。



改革宗教育原则#46:圣经告诉我们,在末时,全地要从罪中得以净化和更新(而非被毁灭)。



改革宗教育原则#47:基督再来时,(从罪中净化的)生活将要在新地上继续(我们不会在一个与地球分离的天堂里度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7-16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admin 发表于 2020-7-15 10:16
附录:

改革宗教育原则

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可从附件下载

改革宗传统下的基督教教育.pdf

2.76 MB, 下载次数: 9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10 04:19 , Processed in 0.0679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