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3|回复: 0

温伟耀:追求属灵的得与失——评基督教灵修学四大传统的优点与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4 11: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追求属灵的得与失>
  
前言 引 言
   ——评基督教灵修学四大传统的优点与危机
   温伟耀博士著
   引言
   【本书是温伟耀博士《神的形象》录音带的文字本让不懂粤语的弟兄姊妹也能分享不同灵修传统的信息。】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均会深入探讨基督教的灵修传统。
   二千年来基督教的灵修传统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罗马天主教、基督教或称更正教/ 新教、引起广泛争论的灵恩运动和对一般人较为陌生的东正教。
   这四个灵修传统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灵修或多或少总离不开这四个灵修传统的方式从而可以与神亲近。简单来说属灵经历就是追寻和神的关系。属灵经历并不是一种修养 更不是一种修身。有些人以为属灵经历是一种修养是去操练自己好象练功夫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修炼自己并没有用处修炼自己的终极目的其实是要与神建立一种很密切的关系。每一段关系都需要有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建立而不同的人又会采用不同的步骤那么究竟有什么方法能够使我们与神建立一个更深的关系呢要和神建立一个更深的关系有时很在乎透过何种途径去与神发生关系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神的形象与属灵经历
   一个人或多或少会用一些形象去了解神卢云在他的一部作品Gracias中也提过祈祷和人的想象有关意即当我们来到神的面前时其实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想象方式想象神。有些人想象他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你也可以想象他是一个鼓励你、支持你的姐姐你更可以想象他是一个无微不至、呵护你的母亲。有些人会想象神是一位严峻的老师或者你可以想象神是一位公正严明的法官又或者你可以想象神是一位同行的旅伴(FellowTraveller)你可以想象神是一个很亲切的知心朋友有时你会想象神是一位很温柔的医生有时你又可以想象神是一位挑战你的领袖甚至可以想象神是一位要求很高的统帅。卢云说这一切的形象对于他来说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形象会令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灵修方式带领着不同的属灵经历。想象神是这样或是那样是很有意思的因为那就表示了当我们把神想象成某一个形象时就会使我们用什么方式去与神相处。意即当我们想象神是姐姐时我们就是与姐姐相处想象神是老师时我们就好象和老师亲近所以说我们每个人的属灵经历和如何设想神有很深的关系。
   人最深切的关系     神是可以设想的吗在某个意义来说是可以的。当然你不能设想他是魔鬼但我们要记着神是无限的。虽然世间的关系不可以把他和人的关系完全表达出来但是每一种关系或多或少也可以表达与神的完美关系。每个人与神的关系也会受他所设想的神的形象所影响。举例说当你很难过时你会设想神是一个很知心的知己恐惧时你会设想神是大能的保护者。其实你在不同的景况中正在用某一个形象去了解你与神的关系。我们在一生中不同的时期会用不同的感受与神相处这些相处方式是很个人的。环顾或回顾二千多年的灵修神学传统大大略略有不同的传统以大部分人都接受的形象去表达神。我们可以设想神是一位与我们旅行的朋友这是可以的但这种设想较为独特。当我们描述与神最接近的关系时可以透过人世间一些最深切的关系来描述。那么人世间最深切的关系有哪几种呢答案是
一、婚姻关系配偶之间的关系是平辈的、异性之间的关系
二、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三、母亲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亲与子女的关系和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不同的一个人想
   起父亲和想起母亲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两者皆是上辈和下辈的关系
四、知己之间的关系是同性之间的关系
   人世间最深切的关系大略是这四种。
   我研究时发觉在灵修传统中用这四种关系去表达人对神学的了解是非常有意思和有趣。本书就是根据这种方式与读者分四方面一起去研究灵修神学的历史源流和传统然后指出各种传统的长处和弱点。
            
前言 本书大纲
   我会在每一部分先点出该灵修传统历史有何流弊有何代表人物和该代表人物所著述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如果读者有心继续研究可以阅读那些著作会对这些灵修传统有很深切的了解。然后我会论述该灵修传统在当代(即二十世纪)的代表人物这样读者们必会对该个流派非常熟悉。
   第二步是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去点出每个流派的灵修观念最后指出这个灵修传统的长处何在最精彩之处又在哪里再以坦诚和客观的态度指出其弱点所在。
   人世间没有一种经验可以完全表现神因为神实在太伟大了但是每种关系都可以表达其中精彩奥妙之处只是必定有其缺憾之处如果过分的以某一种传统作氛唯一的关系诠释就会很危险。我出于一片苦心希望读者认识了这四种传统以后思想一下自己较适合何种传统也希望读者小心谨记这种传统有长处也有短处每一种都有其危险的地方当我们知道其危险之处时便会懂得去防范第三个希望是能够帮助不同传统作出沟通进而化解彼此的矛盾。我们不能把不同传统的长处一手抹煞例如有人喜欢吃苹果也有人喜欢吃橙一样这是不必也是毋须作出任何争论的。但当我们接触不同的属灵经历认为这种经历适合我时却往往不自觉地排斥他人。上文提过当你觉得与神的关系仿如婚姻关系时你会觉得很享受也有人会觉得神是他的父亲他亦会有他的享受。但若果我们排斥他人时情况就如我觉得耶稣象我的配偶或爱人我会享受而当别人把神当成父亲时我便觉得他们的关系很疏离一样。其实两者都是表达对神的关系的方式不必去争论。我希望在澄清这个误解之后大家都抱着客观的态度不要多作争论反而会因知道对方有什么好处而尊重对方。
            
第一部分 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 第一章 罗马天主教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罗马天主教灵修学在二千年历史里面可以分为四种最主要的传统
   1、方济会(Augustinian-Francican)灵修学傅统
   (1)重点人物
    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其灵修心得为《忏悔录》(Confessions)。他对灵修学有深刻的了解影响深远。其后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由圣方济(FrancisOfAssisi1181-1226) 承继发扬他的代表作是TheLiHeeFlonersofSt.Francis这是别人写关于他的著作他自己则很少著书。这本书很代表他的味道。第三个是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a1217-1274) 他是集这个传统的大成其代表作是Soul-sJourneytoGod。
   (2)重点体验
   奥古斯丁与神的关系可说是三部曲就是由外至内再由内至上在哪里可以找到神呢神与人在哪里有深度的接触呢由开始放下对外在世界的注意然后往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在他的神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心灵是自己最重要的地方。由于人是按照神的形
象来造所以人心灵里最深切、最真实、最真的我就是神的形象所在的地方。
   人有时由于受到世界的引诱会不知自己的真我何在所以奥古斯丁认为寻求神的第一步是由外面散乱的自己找回内心的真我。真我在那里可以碰见神的形象在神的形象里就可以开始接触到神。神的形象有爱有神的真理有神的知识。但由于那是在你的心灵里面所以最后一步是由心灵超升上去和神的形象进至拥抱然后和神自己连合到此人才寻索到真正的我满足地找到自己。
   到圣方济时他更提出静观万物的观念。圣方济本身不是一个神学家不会有深澳的神学但他在思想上对自然万物很有感受他在所写的诗歌中曾说太阳是他的父亲、弟兄月亮是他的姊妹所有花草树木也可以和他谈话。相传圣方济会对雀鸟讲道对花对鱼讲道。他不是有神经病而是他从世界每一样神所创造的事物都可以看见神自己。这一点补充了奥古斯丁的由外而内、由内而上的属灵体验。他认为奥古斯丁的内在很真实但是从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去到上面。于是波拿文土拉总括两者认为无论在自己的心灵或是看见这个世界每一处都彰显神自己。有属灵深度的人由朝到晚无论向内心看向别人看甚至向一朵花看 都会看见神的同在这是最高的境界。
   2改教前的英、法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
   第二种传统不是很有系统的传统。在宗教改革前特别是英国和法国一群个别的灵修学者所著述的一些代表作品有雷同之处。宗教改革之前是天主教最黑暗的时代教会黑暗民生和社会亦充满混乱和痛苦十四世纪的欧洲陷于战争时期经过百年战争再加上黑死病令欧洲大部分人口死亡在如此痛苦无助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个别很有属灵深度的灵修作品。这些作品并不多作者是在痛苦困难之下对神仍有绝对的信心追寻神的慰藉。其中一本《不知之云》(CloudofUnknowing)是一位不知名的英国作者所著述他与神的关系的作品 表达得很深切其深切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出来。同期的英国灵修作者诺立赤的犹利安 (JulianofNorwich1342-1413)著有《神圣之爱的启示》(RevelationsofDivineLove)。他年青时患病在医学上已经宣布他死亡但他后来又复苏过来。他在昏迷期间见到神给他的异象。他苏醒后反覆思想这异象究竟是什么他不断思想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在晚年时写出这本著作。在他之前的法国人克勒窝的伯拿尔(BernardofClairvaux1090— 1153)亦是一个有深度的属灵作家他的作品较多代表作是 ConsiderationsonLove。这几个人中有英国人、有法国人但他们却有接近类同之处。
   (2)重点体验
   他们体会的重点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爱』。他们对神的爱特别敏锐这是一切属灵经历的核心他们对神的爱体验很深而这种体验可以用爱情来表达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他们最喜欢用来表达爱的书卷是圣经中的雅歌。雅歌表达了情侣之间深深的爱从而表达信徒和耶稣基督之间的爱。伯拿尔写了很多文章去诠释雅歌他表示信徒和耶稣基督的属灵经历可以分三个步骤而三个步骤可以用三个吻来表达。第一个吻是吻耶稣的脚代表人对自己的罪的忧伤和忏悔第二个吻是吻耶稣的手吻手是表示耶稣将你提升代表耶稣赐给你的恩典使你不再时常匍匐在地上忏悔和认罪而是因为耶稣爱你恩待你你本来并不配得, 但耶稣给你的恩泽把你提升,故此使你得以吻耶稣的手。第三个吻是吻耶稣的嘴吻嘴代表与他拥抱代表属灵意义上与耶稣结婚是情侣最深的关系。吻耶稣的脚代表忏悔吻耶稣的手代表他给你恩典把你提升而吻耶稣的嘴代表与他一起这样表达了与神建立关系的三部曲。
   爱的关系是很感性的表示和象征男女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犹利安在他的作品中提到我默想了这么多年一直在思想究竟神给我的异象有什么意义答案就是爱一切异象就是爱。为什么人与神会有关系答案就是爱。
    这一群人对爱有很深切的了解也了解神的爱是透过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表达出来。古时人由于黑死病及战争而受苦但耶稣基督的爱及痛苦却透过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表达出来解开痛苦的迷惘。
  3圣衣会(Carmelite)灵修学傅统
   第三个传统是圣衣会的传统。圣衣会传统重要人物有三个第一个是大德兰
(TeresaofAvila1515—1582)西班牙人她的代表作是《内在心灵的堡垒》(InteriorCastle)。
她在这部作品一开始便说人的心灵象一座堡垒一进一进地入去一共有七进这段属灵的经历愈走愈深入。就是她开始将属灵经验分成七个层级。第二个继承者是圣约翰十架
(JohnoftheCross1542-1591)西班牙人代表作分别是《攀登迦密山》(AscentofMountCarmeo)和《心灵的黑夜》(DarkNightoftheSoul)。第三个人物是十九世纪的一个传奇女子她二十四岁已经去世这个人就是小德兰(TeresaofLisieu1873-1897)。她是法国人生前籍籍无名死后有人在她的自传和书信中发觉她充满童真在属灵上与耶稣是完全单纯的关系使人感觉她象一个天使吸引了无数的人那是最高的境界。那种单纯一如马利亚看见天使因绝对对神信任所产生的单纯。
   这个传统有很深切的属灵经历包括大德兰和神的七重经历圣约翰十架之心灵的黑夜提到神透过苦难去炼净我们内心的世界以至我们与神有更深切的了解以及小德兰对神完全的、单纯的信任。无论如何这个传统最重要的重点是他们与神的关系是很甜蜜的接近纯粹是情感的接近。
   4耶稣会(Jesuits)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
    第四个传统在感觉上较为强硬有些军人的气质因为创办人以前曾是军人。耶稣会的创办人依立爵(1gnatiusofLoyola1491-1556)是十六世纪的西班牙人。他的代表作是《属灵操练》(SpiritualExercises)他在作品中表达出属灵的操练方式与经历。跟着的便是赛尔的圣佛兰西斯 (St  FrancisdeSales  1567-1622) 法国人他的代表作是
IntroductionfoDevoutLife。
   (2)重点体验
   这两人对属灵体验的共同点是人与神的关系并不神秘不是密切至不可言传而是可以透过属灵的操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或表达出来。耶稣会最大的贡献是退修操练《属灵操练》一书就提到四星期的退修四星期的静修是帮助信徒学习如何安静自己、除去罪恶。过程主要是按照耶稣的生平主要事迹去默想耶稣的生平经历体验耶稣心灵的进路最后在自己到达心路历程的最高昂时踏出自己的世界。四星期有步骤的无声静修在属灵产生很大帮助因为静修最主要的内容便是默想他对默想的操练产生了许多教导和分析包括如何投入 如何想象和想象耶稣的生平等。默想除了是自己默想之外最好是有师傅的指引。当有问题时可以和师傅研究这是属灵的指引因而有属灵导师(Spirtualdirector)这种提议与制度的设立。这在我们属灵的成长路程上很重要因为属灵的成长并不是大规模制作『属灵成长』不是写一本书而是建立一个人。每个人与耶稣的关系都是度身订造的度身订造的意思就是说不可以进行大规模制作。这种属灵的指导在东正教传统是缺乏的大规模制作是没有深度的生命的建立方法但耶稣会在这方面有很精彩的教导。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当代传统的属灵大师包括梅顿(ThomasMerton)在六十年代已逝世另一位是亚德良
(AdrianvanKaam)他将天主教的灵修学传统与心理辅导结合再另一位就是卢云神
(HenriNouwen)。
            
第一部分 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 第二章 罗马天主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婚姻的象征
   天主教灵修学最重要的体验何在重点何在如何用一种形象代表天主教的灵修学答案是婚姻的形象。人与神的关系在天主教传统里面好象一段婚姻关系就是配偶与配偶之间的关系。想起婚姻就会想起爱情同时联想起的意象有温馨、浪漫和感性用这个角度去了解就可以把握罗马天王教对神关系的了解。婚姻是两性之间最浪漫感性的契合。罗马天主教最喜欢用的圣经书卷便是『雅歌』许多属修学者均用雅歌代表他们与神的关系。雅歌是爱情的诗篇或爱情的故事但雅歌所叙述的事比较露骨令人有点尴尬这并不是错的因为谈及两性身体的契合当然离不开性的关系所以当我们看灵修作品时有时会很感性谈及吻耶稣的脚、手和嘴表达两者的关系很密切。
二、属灵追寻的高峰
   与神的密契关系可以用两性关系中的性关系作为类比。我们要从一个很神圣的角度去性。性并不是污秽的而是神所设立的在婚姻关系中两个异性透过心灵的了解进而一起生活到两个身体联合无论在感性方面、直觉方面、情意方面均是一个最高峰的发展。性关系中的高峰是性的高潮在性高潮中两人完全浑然忘我两人的关系已不是理性可以表达只有在感觉与经验才可以完全表达。两人成为一体可以用来描述人与神的关系和婚姻关系中那种完全忘我和联合是一样的。天主教的灵修神学学者经常尽量去描述这种深切关系和高峰经验(Peakexperience)高峰经验就是完全浑然忘我自己已经不是自己甚至经验过后亦说不出那种经历那是一种完全令整个人消逝的关系。天主教神学传统就是向往和神的关系到这种高峰关系。他们追求最高峰就是与神联合(UnionwithGod)恰如两夫妇在婚姻中的联合一样。伯拿尔、大德兰、圣约翰十架这几位灵修神学家不约而同地表达与神的关系是一个属灵婚姻(SpiritualMarriage)的关系他们在属灵上与神结婚。除此以外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作品再具体一点去了解他们。
   圣约翰十架所写的诗《爱的焚焰》(LivingFlameofLove)是一五八五至一五八七年的作品 是他属灵经验中高峰时期的作品。他用诗来表达与神的关系内容非常精彩甚至到一个地步他的弟子亦不能明白于是他将这首诗诠释(commentary)出来后来的人觉得这篇诠释出来的作品很精彩反倒忘记了原来的作品。他在诠释的序言中说明原诗才是表达属灵的经验属灵的经验不可能用普通的字句去表达只可以用诗去表达。假如读者不明白的话我可以尝试去解释但要清楚一点就是无论怎样都不会解释得清楚明白。这首诗分为四节代表与神的四段经历
1啊!爱的焚焰你何等温柔地灼伤了
我的心灵最深处!既然现在你不再折磨
   我倘若你愿意就把这一切都带向幸福的终局吧!
   请撕破那遮掩着我们甜蜜邂逅的怅惘。
   2啊!甜蜜的烙伤!啊!令人欢愉的创痛!
   啊!那温柔的手那微妙的触摸!
   正是求生的滋味偿还了一切的亏欠!
   透过杀害你把死亡变成生命。
   3啊!燃点的灯台!在亮光之中
   那感情的深洞本来曾经是昏暗和盲目的
   却因着绝妙的爱将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所锺爱的那一位
   4何等温柔和可爱你在我的怀里苏醒过来
   在那隐密之处独有你躺着
   在你甜蜜的呼吸中溢出良善和荣美
   你是何等优美地使我堕入情网!
   Olivingflameoflove
     howrenderlyyouwound
     thedeepestcentreofmysoul!
   Sincenownomoreyouafflictme
   Bringallifyouwilltoahappyending;
   Breakthewebofhissweetencounter
   Osweetcautery!
Odelectablewound!
Ogentlehand!Odelicatetouch!
   Thattastesofeternallife
   Andpayseverydebt!
   Inkillingyouhavechangeddeathtolife
   Olampsoffire!
   Inwhosesplendors
   Thedeepcavernsoffeeling
   Whichwereonceobscureandblind
   Withexquisiteloveliness
   Giveforthbothwarmthandlighttotheir
   Beloved!
   Howgentlyandlovingly
   Youawakeninmybreast
   Wheresecretlyaloneyoudwell
   Andinyoursweetbreathing
   Filledwithgoodandglory
   Howdelicatelyyoumakemefallinlove!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爱情诗圣约翰十架终生从未结婚。若说他曾结婚他只和耶稣结婚他就是耶稣的新娘耶稣就是他的新郎。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所写的代表些什么呢?我们可以细心研究和欣赏。第一这首诗用了很多意象和象征(imagery)去描述凡是人不能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象征去表达例如你觉得神是一个父亲这就是一个象征。第一节和第二节是一幅图画——爱的焚焰表示木在燃烧意即烈火干柴这是第一个意象。木代表作者的心灵 火代表神自己的圣灵神自己的同在这是爱的火焰。第三节的图画是灯、灯光与感情的深洞。在黑暗无底的深洞有光照射下去表示心灵象一个无底的深潭幽暗、永远不会满足但当神自己成为亮光照耀时便可得到满足。第四节的图画是一个温馨浪漫的房间里面有一对情侣一个躺在另一个的胸前苏醒后在黑暗中融融细语蜜蜜情怀双方贴近得可以感受对方的呼吸然后两人双双堕入爱河。三幅图画加起来就是在黑暗中有亮光、有火焚烧,一双情侣互相依偎。作者用不同的象征去描述与神的关系究竟用火的象征是什么意思 火就是爱火。火一方面代表焚烧、炼净另一方面则代表温暖和能力。作者用很特别却有冲突的字眼来表达与神的亲密经历和默契『温柔地灼伤』、『甜蜜的烙伤』、『令人欢愉的创痛』。为何温柔又会灼伤温柔灼伤就是一块木在火中被燃烧的感受在焚烧中令自己愈来愈消失。火焰来时令木块变乾木块干后被破坏随即消逝但是在消逝的过程中木与火已经分不开。如果木仍是湿的话则火仍然不可以贴近木。作者就是透过在焚烧的过程中藉着自己这种消失与神再无隔阂。这是第一幅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意义。
   第二个意象就是第三节的光和深洞。感情的深洞就是人的心灵。作者受奥古斯丁的影响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最精釆的说话是『神啊!你创造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空位除了你之外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满足!』有肚子便会感到饥饿除非有食物充饥才会舒服。由中世纪至现在由奥古斯丁至圣约翰十架都相信人的心灵仿如肚子一样饿了要吃饱人生出来就有渴求神的饥饿要满足心灵的饥饿只有得到神自己。但是人很多时候都很愚昧不知道或是不相信只有神才可以充饥故一生转往寻找其他食物渴望可以充饥引致『昏暗』与『盲目』。这种情况代表着心灵上的渴求但人在过去的日子中往往用很多其他东西去填补这种渴求这种行为和现今社会上许多现象很相似。一位著名的心理学者 JerenyMay 著有《沉溺与恩典》(AddictionandGrace)一书研究上瘾的人。沉溺的行为包括饮酒、抽烟和吸食毒品除此之外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其他的事情上上瘾只不过并不明显。有人对钱、某人、某种事业、某类生活上瘾。总之上瘾的人没有这些东西便会整个人不舒服。上瘾最大的特色是没有了自由那种东西其实控制着你普通人说毒品控制着人的一生令人变得没有希望其实基督徒也会在某种事奉上上瘾只是我们看不见或感受不到而已但两者的发生其实也是同一个原理就是我们尝试用神以外的其他东西去填补心灵上的饥渴。根据奥古斯丁和圣约翰的了解这是错误的。人在半饥渴的状态中人的心灵好象个菱形那些东西象一个半圆形永远不能把这个菱形的心灵填满。例如抽烟抽第一口时往往令人咳嗽跟着有人对你说抽烟的样子很帅令你觉得满足这种满足感来自朋友的欣赏跟着你抽第二口、第三口到一个地步你便上了瘾。人的生命中亦有一个深洞我们要用某种东西来填满它填的时候似乎有少许满足但又会愈来愈不满足结果一生人就被这种东西控制着。
   再谈钱的问题钱能使人满足但绝对不能完全使人满足结果人的一生就被钱所控制。心灵的深洞是一个无底深潭曾经昏暗过盲目过但却因着这个微妙又绝妙的爱将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它们』是指当时的心理学所相信人心灵中的三部分记忆、理性和爱每一样都有其胃口只有神自己才可满足它们的胃口。只有神的同在才可满足记忆理性要神的真理方可吃饱人的意志要神的爱方可满足。但人却朝其他方向到处寻找以致永远不能满足要到神自己来到才可带给人真正的满足。
   到第四节时发觉没有痛苦没有追寻是完全的满足用的是正面、相当感性和与身体有关的字眼例如『温柔的手』、『微妙的触摸』、『在胸怀中』、『懒洋洋的苏醒』、然后是他的『呼吸』等都是相当感性的字眼。苏醒是什么连接着第三节来看其实很有趣究竟是谁人苏醒呢这儿所指的应该是心灵的苏醒。人一生的追逐到后来才发觉『原来是你』这是对神一种的了解了解只有神自己才能满足自己。这种苏醒并不是一种纯粹在描述上的苏醒而是真正的经历过、体验过的苏醒。圣约翰十架在他的作品中说『神是很残忍的当你知道这种东西有用的时候神就将它取去。』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我以前以为有一个好家庭便很满足但神就取去我的妻子。我现在再婚但后母与女儿的性格不同形成了一种压力。你会发觉世界没有一样事物可以满足你却会带给你痛苦给你压力因此其实经历痛苦也很有意思。我以为传福音可以带来满足但又发觉它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当你到了一个地步经历过痛苦如木在焚烧之中你的生命便会扭转(transform)到再没有木在你生命的时候那就是一个苏醒的生命『主啊!除你以外我再无别的在天、在地也不要紧』说这些话要经历过一连串的痛苦和琢磨然后才可说出来。当你苏醒时就可以看见一个崭新的世界呼吸时可以看见一切的荣美。你因得到神的满足而以崭新的角度看事物世界虽仍然是这个世界但世界已成为美丽的世界美丽得来没有引诱因为我已经得到了满足。例如美食当前你也没有被引诱,这是与神联系和产生默契之后的经历。你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世界变得美丽美丽得使人堕入情网中这表达出神的关系就是很甜蜜的爱情关系也就是高峰的关系。
   三、爱的追寻——属灵经历的层级与境界
   大德兰的《内在心灵的堡垒》由外到内心灵好象堡垒一进一进地进入到最深处就是与神联合。
   第一层离开世界的吸引及支配。虽然世界上有很多引诱但却不希望被世界支配。世界令人烦躁于是心灵由外转向内。
   第二层开始对神有一种敏锐触觉。第一层的重点在于与世界竞争,而现在心灵开始转向
神与神同在开始稍微听到神的声音世界的声音开始减弱而神的声音开始增强。
   第三层在属灵生命的祈祷会经常听到神的声音经常得到神的启示生命较为成熟较为安顿。
   第四层较为特别和复杂是一个转折点(transtion)。由主动努力变成被动由自己主动追求到神带领属灵的提升。有一段时间会经历心灵的黑夜经历靠自己不能离开原处。心中想谦卑下来但信心不足对自己无能为力于是神在此时提升你。我多次试过在讲道前头痛欲裂只得呼求神帮助之后便经历到圣灵亲自讲道所讲的不是自己的说话。第四层就是受过挫败而深深经历神的力量和提升。
   第五层让神自己工作经历与神同在有一种满足才发觉与神同在和与神绝对联合原来是这样美妙的。
   第六层内心变成火焰被神的爱火焚烧向往与神同在发觉原来除了神之外世间没有其他事物可以令自己满足。
   第七层真正的与神同在。心灵融化在神里面完全溶为一体再无其他。
   天主教灵修传统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或三步骤。第一步相当于第一和第二层是涤净之路(Purgativeway),将自己由外放弃外面的引诱到里面开始对神有些敏感第二部是光照之路(Illuminativeway)被神光照看见神的恩典尝过天恩的味道然后透过神的改造、焚合之路(Unitiveway)这成为经典的划分属灵的三部曲——避世离罪被神吸引然后与主联合代表了天主教最重要的灵修学传统。
   附图
   洁净之路
   PurgativeWay)(第一层)回转向神努力摆脱世界
   (第二层)对神的声音较敏锐涤净之路
   光照之路
   IlluminativeWay)(第三层)祷告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灵命成熟
   (第四层)由主动努力变被动(神)提升光照之路
   联合之路
   UnitiveWay)(第五层)经历与神绝对联合的滋味
   (第六层)神的爱火焚烧向往彻底联合
   (第七层)属灵的婚姻心灵融化在神的里面联合之路
            
第一部分 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 第三章 罗马天主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属灵经历是一份感性、浓浓的情(passion)
   天主教最大的贡献是点出属灵经历并不是一种修养也不是对自己一种修练而是你与神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一种很感性、很浓烈的情(passion)。很多人还未明白这种『情』有多重要我也经历了六、七年才开始明白。很多时,我们论到属灵经历所说的都是指方法甚至是潮流但其实属灵经历所说的是与神的关系这是情。情是指你与神之间的关系不是指你有没有祈祷有没有读经,而是你与神之间的情是不是比其他事物的情更强烈。纵然你有祈祷但是你在祈祷中你与神之间的情是不很浓烈是不是神最能满足你呢我曾诚实地反问自己发觉自己并不是。虽然我曾教灵修学但也不能欺骗自己。当我念到腓立比书第一章保罗说他『情愿离世都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时我突然被『情愿』这两个字抓住保罗说他『情愿』表示这是一份情表示保罗最喜欢的就是与耶稣在一起。当时我不禁反省自己究竟是不是情愿与耶稣在一起比其他事物更深我发觉我自己情愿讲一篇好的道情愿设计一个好的课程,使学生满足情愿听莫札特的音乐情愿与太太拍拖 情愿看一本深奥而精彩的书我情愿&#8222;&#8222;。虽然我很喜欢阅读圣经但是我不是最情愿与耶稣在一起我不能欺骗自己。如果你觉得圣约翰十架的诗很陌生你便没有圣约翰十架那种情。有没有情是不能骗人的情是一切属灵经历的动力。不管你一切属灵经历和一切信仰活动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在天主教属灵的动力就是情。因为与神之间的爱情而产生动力去做事情。克勒窝的伯拿尔(StBernardofClairvaux)认为与神的爱有四步就是(1)人为自己的缘故而爱自己属于最低层级是自私的(2)为自己去爱神因为神曾经帮助自己对自己有利所以爱神(3)为神的缘故而爱神因为被神吸引被神的爱和荣美感动没有其他原因(4)纯粹为了神的缘故而爱自己。第一层与第四层都是爱自己但分别是动机已经转变
第四层的爱自己和爱世界都是为了神的缘故而爱。这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经历。
   经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在积极方面一个人经历过以后从今而后去做一些事情全是因为与神有很深的情而做的。他会因爱的缘故可以做一些本来不愿意做的事。因为有爱他可以用新的角度去享受自己本来喜欢的东西例如我以前喜欢深沉的颜色蓝色、灰色等我以前在英国念书时一切都是灰沉沉的但我的太太是在日本和夏威夷留学一切都是色彩斑斓。我因爱的缘故受了她的影响穿衣服的色调也转为鲜艳。我看见她的笑容便乐于改变。这种改变是不知不觉的。又例如听音乐以前我只喜欢自己一个人去听 但现在一个人去音乐会会觉得不舒服一定要与太太同去。同是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与她分享时感受会不同。与神的关系也是一样。与神的关系甜蜜时得到满足时看见这个世界本来就很美丽但现在却看见更有深度的美丽。当与神同在时会觉得音乐更加好听。又例如我喜欢教书当我与神的关系深切之后我仍然会喜欢教书但是在下课以后不用理会别人怎样看自己而是因为教得好而感谢神。因为可以与神分享本来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变得更加甜蜜。因为与神同在可以分尝那种兴奋那种享受这就是爱。与神有深切的爱会产生一种完全崭新的能力无论做一些本来喜欢做或不喜欢做的事情都会变成美丽、快乐。反之当你是因被迫或被鼓励去做时你就不会明白什么是爱。
   在消极方面因着你对神的爱你会不去做错事。很多时我们不去犯罪就是出于恐惧神的惩罚或是恐惧被人看见。如果是因为恐惧而不去做错事便是不明白爱。在传统的灵修学中人是因爱神的缘故而不会去犯罪。我在一次中学同学的团聚中其中很多位都是做生意的他们分享出外公干时通常第一晚都会花天酒地尽兴之后便各自带一个妓女到公寓去。但是其中一位同学虽然不是基督徒他却拒绝诱惑。他说『我不是纯情我亦是男人每次当我遇到这种诱惑时也会有冲动但是当我想起我的太太可能正在哄三岁的儿子上去睡觉并且告诉儿子说父亲很快便会回来不用害怕父亲会带礼物回来。每次当我想到太太和儿子正在期待我回家时我便会拒绝诱惑。』他的话提醒了我他之所以不受诱惑不是因为他害怕被太太知道而是因他对太太的情。因为他的太太对他充满信任对他的爱和期待所以他没有办法做出对太太不忠的事。今日我们抚心自问自己不犯罪是否因为与神之间的情还是因为害怕被人揭发呢!真正的情令人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之下不会因为恐惧 不会因为怕事败而会颜面无全而不去犯罪而是因为对神的情而令自己不会犯罪。这是属灵经历中最重要的一点。『情』在与神的关系中是历代中讲得最好的。
   2属灵经历是一种有进程的探索历程
   情是一个高峰之前有一段进程有探索的历程。譬如两个人结婚之前有拍拖和成长的过程这是感情发展和进展的过程。罗马天主教最重视层级层级有一种吸引力因为不断向上攀簦会有发现的兴奋和进步的挑战。这种属灵的进度有令人向上的动力。举例来说在游乐埸中年纪较大的朋友喜欢玩过山车而年纪较轻的小朋友则喜欢骑旋转的木马。旋转木马没有变化初时好象很刺激但是转了一个圈之后又是一样过山车就不同了不断有高有低不断有变化。如果有向上追寻属灵层级的体验就有很强的挑战性。当爬到最高的时候有一种独特境界的魅力。当境界到达最高峰时便会完全的超越自己、没有自己与神完全在一起这种境界不能以言语形容所以有一种神秘性令人觉得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好了。这种最高的境界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所以这灵修学传统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不断描述一种最高的境界令人不断的向往而向上爬。这是天主教灵修传统的第二个特色。
   3神很亲切而且在万物之中(immanent)
   上面提到神与人的关系有如婚姻的关系可见得神是很亲切的。在属灵的传统天主教的神是最亲切的甚至亲切到一个地步是在人的内心里面。人在心灵的深处便可以接触到神。神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人很亲近遍在万物之中。因为神是人的配偶所以与人之间没有隔膜。神将人心灵之间的隔膜除去与人完全直接地拥抱人仿似躺卧在神的胸怀甚至亲切到感觉到神的呼吸人与神的关系亲切到像夫妻一样融合成为一体。万物就是神自己的一部分神直接与人在一起例如一朵花虽然不是神但也是神自己的一部分。正如文学作品说『人生如梦』是不足够的而『人生是梦』就更为直接。『人生如梦』表示人生正如梦一样有许多变幻这是透过理智去推理。文学家这样说是不够力的如果真是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话『人生是梦』就无需推理因为人生就是梦。这样就会感觉到那种味道。又例如在情人节时收到住在外国的情人寄来的情人卡虽然感觉甜蜜温馨但彼此间仍有距离纵然手中持着对方的一部分仍然只能了解对方一部分。天主教则不然天主教的灵修观仿似神就在你身旁拥抱着你把卡送给你然后与你一起看情人卡读这卡给你听赞你是世间上最温柔的人。他一面读一面握着你的手神就是这样的与你视近有人问德兰修女为什么会有这般的爱心可以在印度如此落后的地方面对着躺在地上肮脏的人而去抱起他们呢德兰修女回答说『当我看见每一个躺在地上肮脏的人向我伸出双手的时候我就看见他就是耶稣基督所以他伸出双手时我不会理会他是否肮脏马上就会把他抱起。』这就是一种爱的经历。她在那人的面上看见耶稣基督于是马上把他抱起。她与我们的看法不同。有些人会说这个肮脏的人也是神所创造的人所以有价值因此不能让他躺在地上受苦所以我们凭着基督徒的责任与爱心就要去帮助他于是扶起他。这种服事是出于理性的推理是理性的责任感驱使你去做。而德兰修女的动机却是出于她视地上的人就是耶稣所以她要拥抱他。这就是理论和情的分别。
   二、弱点
   1缺乏对神尊崇敬畏的心
   因为婚姻是平辈(reciprocal)的关系以这种意象和感受来了解与神的关系是很接近 但是弱点就是不够远。因为神与我们的关系虽然很接近但是神永远都比人大。用婚姻关系来完全表达与神的关系永远都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因为神永远不可能是人的配偶。神的地位比人高所以这种密契不能完全代表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灵修观对有很深经历的人来说就很精彩但却忽视了神与人有永远无法完全打破的距离。从神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无限的差距。神就是神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如果信徒在高峰时以为神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神那就很可怕和危险了。保罗说『我活着就是基督』其实也有危险的地方只不过保罗的看法有他的神学根据。但是以纯感性来说『我就是神』那就不对劲了。感性很容易混淆『感性的爱』(eros)和『神圣的爱』(agape)。爱有许多种有『感性的爱』是指异性之间强烈的吸引甚至是指向性欲的爱。这并不是完全的错误因为如果以神圣化的角度来了解也是非常美丽的。圣约翰十架的诗中也曾暗示他与神在树下造爱这是相当感性有性欲的爱存在。但是我们知道神与我们之间的爱除了这种感性的爱之外我们还有一种『神圣的爱』是超越了性欲的感性。如果纯粹将两性之间二人成为一体的婚姻关系来看与神之间的爱会浓烈到一个地步容易混淆地将『感性的爱』取代了『神圣的爱』。这种浓烈的感情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曾有一位姊妹透过默想与耶稣有亲密关系时每一次也幻想与耶稣有性
的关系这就有点走火入魔了。这种感性十分危险与耶稣的关系也不是正常的关系。
   2容易发生在教义上的扭曲
   第二个危机是因为纯感性。感性强时容易发生在教义上的扭曲或信仰上的危机。上述那种联合是纯感性和个人性圣约翰十架在第四节的诗中所说的是十分私隐他与耶稣好象一对小情人在房中关了灯彼此融融细语十分甜密但是个人性到一个地步全世界的人也不能干涉。这种纯粹个人的关系也有危险的地方因为缺乏了客观的标准去衡量教义的对错。客观性对教义的挑战少了而纯感性又是完全的接纳什么都可以包容耶稣是什么也可以那么只要能帮助感性更加深的便什么也是对的。天主教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发展到一个地步就是其他宗教的经验也被接纳这就是发展的危机。因为神是遍在故在其他宗教的经验的高峰中也可以接触到神因为缺乏了客观教义上的分辨。容我大胆地说我们所佩服的德兰修女都有她危险的地方在她精彩的祈祷文中到结束时却是一段印度教的祷文。这危险在于太过强调纯感性的接纳以致没有教义上的排斥性(exclusive)。若完全接纳的话 可能会引致教义上的偏差。
   3由于向往内在化容易忽略信仰在群体和社会的意义
   由外至内已经排斥了这个世界由内至上又是完全满足因而令人不会走出这个世界这是修道主义最大的危机。与神在一起便满足就不理会这个世界忽略了对世间社会群体的意义变成退隐式的修道满足于向上的感觉而忘却反回社会。当代的灵修学者如梅顿和卢云神父等已超越这界限可以反回世界已经有了改变但是还有许多人没有留意这个弱点就会很热烈地追求有些弟兄姊妹追求到一个地步花了很多时间祈祷积极地学习禁食很是满足和感谢神很享受与神在一起于是不理会社会上公义的问题这不是健康的属灵气质。
            
第一部分 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 附录一问题解答—
   1天主教在整个灵修进程中圣经有什么位置如果有是否可以免除你说弱点中的第二点
   答天主教灵修学不可说没有圣经基础他们也有引用圣经的经文。圣约翰十架的作品中也经常引用很多圣经但是相比之下圣经的地位和重要性却不及经历那么强烈。例如他们引用雅歌的意象他们便发挥到有很多东西都是雅歌中所没有的。他们越过圣经加上了许多经验又如谈及与神之间黑暗的关系他们会引用摩西进入会幕在黑暗当中与神相处又会引申到以利亚在山洞中听到细微的声音。他们所说的本来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将这些事件引申到很多经验上发挥得愈来愈多以致圣经在天主教的地位不在于规范性(normative) 而是触发灵感(inspiration)的渠道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经验的描述虽然未至于和圣经冲突但却超越了圣经。如果强调圣经及神的原则则教义上偏差的危险性就可以降低。因为灵修学的接纳性很强他们的经历都可以被接纳因而缺乏了标准甚至到一个地步圣经中所说『除了耶稣之外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天上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都被忽略。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之后天主教更觉得其他宗教每一条路也可以通到神里去。甚至曾经有人说从来都不知怎样经历耶稣基督直到有一天他在一位尼姑面上的平安才知道耶稣基督是怎样的。开放到如此的地步就十分危险了。在这情况下圣经已完全失去应有的地位因为这很明显违背了圣经。
   2灵修学者如圣约翰十架终生没有结婚怎会在婚姻关系上有这样深的体验
   答从心理学上来说容格(CarlYong)认为每一个人内里都有第二性。即是男性的潜意识中有女性女性的潜意识中亦有男性。总括来说人的潜意识中最深处都有倾向女性因为那种纯直觉的感受是有女性的感受。灵修学者自己本身有一种女性的感受所以神父并不表示就对女性完全不认识。虽然他没有结婚但是如果他与神有很深的关系尤其是如果神代表一切关系的话他便可以体会到一些很深切的关系甚至是夫妇的关系。耶稣没有结婚但他也可以向我们讲及婚姻和离婚的问题。卢云神父也没有结婚没有儿女但他对家庭问题也可以一矢中的比许多已婚人士对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理解更深。他不是应用心理学来理解问题而是用属灵的角度来点出问题的症结。第一是因为他属灵的深度第二我相信是圣灵给他的启迪。他的著作中有提到独身的关系他的Intimacy提到两性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他的另一本书OutofSolitude也提到关系。他的见解比许多结婚十多年的人的更精辟。
   3据我的理解中国哲学中如儒、释道都有一些思想与灵修学颇接近而基督教和中日哲学有没有契合之可能在儒家的思想如脸自至微冲至大直言不动感而通这思想能否补充天主教的缺点
   答属灵的经历一定是关系是神与人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如果儒、道、佛的思想重点不是在于与神建立关系的话就在这一点有不同之处。儒、道、佛虽然有『天』但是『天』没有位格我们不可能爱『天』因为『天』是道德最崇高的基础和标准但是与人没有情的关系(1—thourelationship)。只能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是人生中最基础的背景是道德标准的源头所以关系是不同的。在中国佛学的观念中基本上无需相信有神因为佛学基本上只是一种解脱。昔日佛教从印度教中分出来的时候是因为佛教不信需要梵天的帮助所以佛教基本上是人生的哲理而不是一个有神的宗教。只不过后来才发展成民间信仰的传统。道家主张与自然调协更加不需要有神。如果我们要与神建立关系却建立不到的时候问题永远不会在于神因为神永远都爱我们永远都愿意与我们相亲神永远都想将他的旨意告诉我们不然就不会给我们一本圣经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往往都在于我们因为我们接收不到神的声音。神就正如一个电台电台本身没有问题随时都在播放音乐或其他节目但是我们就好象一部收音机有时因调较频率不准确有时因为收音机坏了又有时因为电池耗尽了以致收听不到电台的节目。这就是我们属灵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属灵操练。操练就好象修理我们的收音机目的是要收到正常节目。因此基督教需要属灵操练需要修养也需要下苦功。这是一个很长的阶段。我们与神的关系也是一样我们透过改造自己以至可以听到神的声音可以贴近神。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较为接近中国人儒、释、道修身的功夫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这种修身的功夫。譬如无我、放下自我就是我们修理这部收音机的其中一种方法。要放下自我才可以有空间容许神与我们有更深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自我很强烈、只顾自己的话神就会被排除之外。因此放下自我本身就是一个先决的条件以至我们可以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在佛教的文献中也有教我们放下自我不要执着摆脱自己。这些方法我们都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修理自己的收音机但是不能代替电台。所以我们可以借用儒、释、道的修养工夫但是只可以作为参考。他们有时也会有很深的体会。在中国人的自我修养功夫中真是有些很深的体验。例如王阳明毕生反省体验良知的声音。如果我们用他的方法虽然我们不是要听取良知的声音但是也可以敏锐到圣灵声音。王阳明认为因为日头的纷乱以致人不能听到良知的声音。他的第一个办法是静坐。当静下来的时候外间的活动完全停止内心平静的时候就可以看见良知的活动。同样当我们安静的时候就可以听到神的声音。当良知出来的时候人欲也同时出来这时情形就好象猫捉老鼠猫完全静止地停留在洞口老鼠的影子有动静时猫都可以看得清楚由于有足够的准备到老鼠出来的时候就把它捉住。静坐的人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当人欲出来的时候便立刻把它掉丢。如果当引诱来到时我们立刻把它弃掉愈弃掉得快那引诱所产生的支配力就愈弱。这些都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引用到属灵生命的一部分帮助我们调较我们的接收器使我们可以接收到神但是不能代替神。
            
第一部分 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 第一章 罗马天主教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罗马天主教灵修学在二千年历史里面可以分为四种最主要的传统
   1、方济会(Augustinian-Francican)灵修学傅统
   (1)重点人物
    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其灵修心得为《忏悔录》(Confessions)。他对灵修学有深刻的了解影响深远。其后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由圣方济(FrancisOfAssisi1181-1226) 承继发扬他的代表作是TheLiHeeFlonersofSt.Francis这是别人写关于他的著作他自己则很少著书。这本书很代表他的味道。第三个是波拿文土拉(Bonaventura1217-1274) 他是集这个传统的大成其代表作是Soul-sJourneytoGod。
   (2)重点体验
   奥古斯丁与神的关系可说是三部曲就是由外至内再由内至上在哪里可以找到神呢神与人在哪里有深度的接触呢由开始放下对外在世界的注意然后往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在他的神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心灵是自己最重要的地方。由于人是按照神的形象来造所以人心灵里最深切、最真实、最真的我就是神的形象所在的地方。     人有时由于受到世界的引诱会不知自己的真我何在所以奥古斯丁认为寻求神的第一步是由外面散乱的自己找回内心的真我。真我在那里可以碰见神的形象在神的形象里就可以开始接触到神。神的形象有爱有神的真理有神的知识。但由于那是在你的心灵里面所以最后一步是由心灵超升上去和神的形象进至拥抱然后和神自己连合到此人才寻索到真正的我满足地找到自己。
   到圣方济时他更提出静观万物的观念。圣方济本身不是一个神学家不会有深澳的神学但他在思想上对自然万物很有感受他在所写的诗歌中曾说太阳是他的父亲、弟兄月亮是他的姊妹所有花草树木也可以和他谈话。相传圣方济会对雀鸟讲道对花对鱼讲道。他不是有神经病而是他从世界每一样神所创造的事物都可以看见神自己。这一点补充了奥古斯丁的由外而内、由内而上的属灵体验。他认为奥古斯丁的内在很真实但是从外面的世界也可以去到上面。于是波拿文土拉总括两者认为无论在自己的心灵或是看见这个世界每一处都彰显神自己。有属灵深度的人由朝到晚无论向内心看向别人看甚至向一朵花看 都会看见神的同在这是最高的境界。
   2改教前的英、法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
   第二种传统不是很有系统的传统。在宗教改革前特别是英国和法国一群个别的灵修学者所著述的一些代表作品有雷同之处。宗教改革之前是天主教最黑暗的时代教会黑暗民生和社会亦充满混乱和痛苦十四世纪的欧洲陷于战争时期经过百年战争再加上黑死病令欧洲大部分人口死亡在如此痛苦无助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个别很有属灵深度的灵修作品。这些作品并不多作者是在痛苦困难之下对神仍有绝对的信心追寻神的慰藉。其中一本《不知之云》(CloudofUnknowing)是一位不知名的英国作者所著述他与神的关系的作品 表达得很深切其深切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出来。同期的英国灵修作者诺立赤的犹利安 (JulianofNorwich1342-1413)著有《神圣之爱的启示》(RevelationsofDivineLove)。他年青时患病在医学上已经宣布他死亡但他后来又复苏过来。他在昏迷期间见到神给他的异象。他苏醒后反覆思想这异象究竟是什么他不断思想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在晚年时写出这本著作。在他之前的法国人克勒窝的伯拿尔(BernardofClairvaux1090— 1153)亦是一个有深度的属灵作家他的作品较多代表作是 ConsiderationsonLove。这几个人中有英国人、有法国人但他们却有接近类同之处。
   (2)重点体验
   他们体会的重点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爱』。他们对神的爱特别敏锐这是一切属灵经历的核心他们对神的爱体验很深而这种体验可以用爱情来表达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他们最喜欢用来表达爱的书卷是圣经中的雅歌。雅歌表达了情侣之间深深的爱从而表达信徒和耶稣基督之间的爱。伯拿尔写了很多文章去诠释雅歌他表示信徒和耶稣基督的属灵经历可以分三个步骤而三个步骤可以用三个吻来表达。第一个吻是吻耶稣的脚代表人对自己的罪的忧伤和忏悔第二个吻是吻耶稣的手吻手是表示耶稣将你提升代表耶稣赐给你的恩典使你不再时常匍匐在地上忏悔和认罪而是因为耶稣爱你恩待你你本来并不配得, 但耶稣给你的恩泽把你提升,故此使你得以吻耶稣的手。第三个吻是吻耶稣的嘴吻嘴代表与他拥抱代表属灵意义上与耶稣结婚是情侣最深的关系。吻耶稣的脚代表忏悔吻耶稣的手代表他给你恩典把你提升而吻耶稣的嘴代表与他一起这样表达了与神建立关系的三部曲。
   爱的关系是很感性的表示和象征男女之间的关系和意义。犹利安在他的作品中提到我默想了这么多年一直在思想究竟神给我的异象有什么意义答案就是爱一切异象就是爱。为什么人与神会有关系答案就是爱。
    这一群人对爱有很深切的了解也了解神的爱是透过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表达出来。古时人由于黑死病及战争而受苦但耶稣基督的爱及痛苦却透过在十字架上的牺牲表达出来解开痛苦的迷惘。
   3圣衣会(Carmelite)灵修学傅统
   第三个传统是圣衣会的传统。圣衣会传统重要人物有三个第一个是大德兰
(TeresaofAvila1515—1582)西班牙人她的代表作是《内在心灵的堡垒》(InteriorCastle)。
她在这部作品一开始便说人的心灵象一座堡垒一进一进地入去一共有七进这段属灵的经历愈走愈深入。就是她开始将属灵经验分成七个层级。第二个继承者是圣约翰十架
(JohnoftheCross1542-1591)西班牙人代表作分别是《攀登迦密山》(AscentofMountCarmeo)和《心灵的黑夜》(DarkNightoftheSoul)。第三个人物是十九世纪的一个传奇女子她二十四岁已经去世这个人就是小德兰(TeresaofLisieu1873-1897)。她是法国人生前籍籍无名死后有人在她的自传和书信中发觉她充满童真在属灵上与耶稣是完全单纯的关系使人感觉她象一个天使吸引了无数的人那是最高的境界。那种单纯一如马利亚看见天使因绝对对神信任所产生的单纯。
   这个传统有很深切的属灵经历包括大德兰和神的七重经历圣约翰十架之心灵的黑夜提到神透过苦难去炼净我们内心的世界以至我们与神有更深切的了解以及小德兰对神完全的、单纯的信任。无论如何这个传统最重要的重点是他们与神的关系是很甜蜜的接近纯粹是情感的接近。
   4耶稣会(Jesuits)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
    第四个传统在感觉上较为强硬有些军人的气质因为创办人以前曾是军人。耶稣会的创办人依立爵(1gnatiusofLoyola1491-1556)是十六世纪的西班牙人。他的代表作是《属灵操练》(SpiritualExercises)他在作品中表达出属灵的操练方式与经历。跟着的便是赛尔的圣佛兰西斯 (St  FrancisdeSales  1567-1622) 法国人他的代表作是
IntroductionfoDevoutLife。
   (2)重点体验
   这两人对属灵体验的共同点是人与神的关系并不神秘不是密切至不可言传而是可以透过属灵的操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或表达出来。耶稣会最大的贡献是退修操练《属灵操练》一书就提到四星期的退修四星期的静修是帮助信徒学习如何安静自己、除去罪恶。过程主要是按照耶稣的生平主要事迹去默想耶稣的生平经历体验耶稣心灵的进路最后在自己到达心路历程的最高昂时踏出自己的世界。四星期有步骤的无声静修在属灵产生很大帮助因为静修最主要的内容便是默想他对默想的操练产生了许多教导和分析包括如何投入 如何想象和想象耶稣的生平等。默想除了是自己默想之外最好是有师傅的指引。当有问题时可以和师傅研究这是属灵的指引因而有属灵导师(Spirtualdirector)这种提议与制度的设立。这在我们属灵的成长路程上很重要因为属灵的成长并不是大规模制作『属灵成长』不是写一本书而是建立一个人。每个人与耶稣的关系都是度身订造的度身订造的意思就是说不可以进行大规模制作。这种属灵的指导在东正教传统是缺乏的大规模制作是没有深度的生命的建立方法但耶稣会在这方面有很精彩的教导。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当代传统的属灵大师包括梅顿(ThomasMerton)在六十年代已逝世另一位是亚德良
(AdrianvanKaam)他将天主教的灵修学传统与心理辅导结合再另一位就是卢云神
(HenriNouwen)。
            
第一部分 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 第二章 罗马天主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婚姻的象征
   天主教灵修学最重要的体验何在重点何在如何用一种形象代表天主教的灵修学答案是婚姻的形象。人与神的关系在天主教传统里面好象一段婚姻关系就是配偶与配偶之间的关系。想起婚姻就会想起爱情同时联想起的意象有温馨、浪漫和感性用这个角度去了解就可以把握罗马天王教对神关系的了解。婚姻是两性之间最浪漫感性的契合。罗马天主教最喜欢用的圣经书卷便是『雅歌』许多属修学者均用雅歌代表他们与神的关系。雅歌是爱情的诗篇或爱情的故事但雅歌所叙述的事比较露骨令人有点尴尬这并不是错的因为谈及两性身体的契合当然离不开性的关系所以当我们看灵修作品时有时会很感性谈及吻耶稣的脚、手和嘴表达两者的关系很密切。
二、属灵追寻的高峰
   与神的密契关系可以用两性关系中的性关系作为类比。我们要从一个很神圣的角度去性。性并不是污秽的而是神所设立的在婚姻关系中两个异性透过心灵的了解进而一起生活到两个身体联合无论在感性方面、直觉方面、情意方面均是一个最高峰的发展。性关系中的高峰是性的高潮在性高潮中两人完全浑然忘我两人的关系已不是理性可以表达只有在感觉与经验才可以完全表达。两人成为一体可以用来描述人与神的关系和婚姻关系中那种完全忘我和联合是一样的。天主教的灵修神学学者经常尽量去描述这种深切关系和高峰经验(Peakexperience)高峰经验就是完全浑然忘我自己已经不是自己甚至经验过后亦说不出那种经历那是一种完全令整个人消逝的关系。天主教神学传统就是向往和神的关系到这种高峰关系。他们追求最高峰就是与神联合(UnionwithGod)恰如两夫妇在婚姻中的联合一样。伯拿尔、大德兰、圣约翰十架这几位灵修神学家不约而同地表达与神的关系是一个属灵婚姻(SpiritualMarriage)的关系他们在属灵上与神结婚。除此以外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作品再具体一点去了解他们。
   圣约翰十架所写的诗《爱的焚焰》(LivingFlameofLove)是一五八五至一五八七年的作品 是他属灵经验中高峰时期的作品。他用诗来表达与神的关系内容非常精彩甚至到一个地步他的弟子亦不能明白于是他将这首诗诠释(commentary)出来后来的人觉得这篇诠释出来的作品很精彩反倒忘记了原来的作品。他在诠释的序言中说明原诗才是表达属灵的经验属灵的经验不可能用普通的字句去表达只可以用诗去表达。假如读者不明白的话我可以尝试去解释但要清楚一点就是无论怎样都不会解释得清楚明白。这首诗分为四节代表与神的四段经历
   1啊!爱的焚焰你何等温柔地灼伤了
   我的心灵最深处!既然现在你不再折磨
   我倘若你愿意就把这一切都带向幸福的终局吧!
   请撕破那遮掩着我们甜蜜邂逅的怅惘。
   2啊!甜蜜的烙伤!啊!令人欢愉的创痛!
   啊!那温柔的手那微妙的触摸!
   正是求生的滋味偿还了一切的亏欠!
   透过杀害你把死亡变成生命。
   3啊!燃点的灯台!在亮光之中
   那感情的深洞本来曾经是昏暗和盲目的
   却因着绝妙的爱将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所锺爱的那一位
   4何等温柔和可爱你在我的怀里苏醒过来
   在那隐密之处独有你躺着
   在你甜蜜的呼吸中溢出良善和荣美
   你是何等优美地使我堕入情网!
   Olivingflameoflove
   howrenderlyyouwound
     thedeepestcentreofmysoul!
   Sincenownomoreyouafflictme
   Bringallifyouwilltoahappyending;
   Breakthewebofhissweetencounter
   Osweetcautery!
   Odelectablewound!
   Ogentlehand!Odelicatetouch!
   Thattastesofeternallife
   Andpayseverydebt!
   Inkillingyouhavechangeddeathtolife
   Olampsoffire!
   Inwhosesplendors
   Thedeepcavernsoffeeling
   Whichwereonceobscureandblind
   Withexquisiteloveliness
   Giveforthbothwarmthandlighttotheir
   Beloved!
   Howgentlyandlovingly
   Youawakeninmybreast
   Wheresecretlyaloneyoudwell
   Andinyoursweetbreathing
   Filledwithgoodandglory    Howdelicatelyyoumakemefallinlove!
   这是一首很典型的爱情诗圣约翰十架终生从未结婚。若说他曾结婚他只和耶稣结婚他就是耶稣的新娘耶稣就是他的新郎。这首诗是他在晚年所写的代表些什么呢?我们可以细心研究和欣赏。第一这首诗用了很多意象和象征(imagery)去描述凡是人不能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象征去表达例如你觉得神是一个父亲这就是一个象征。第一节和第二节是一幅图画——爱的焚焰表示木在燃烧意即烈火干柴这是第一个意象。木代表作者的心灵 火代表神自己的圣灵神自己的同在这是爱的火焰。第三节的图画是灯、灯光与感情的深洞。在黑暗无底的深洞有光照射下去表示心灵象一个无底的深潭幽暗、永远不会满足但当神自己成为亮光照耀时便可得到满足。第四节的图画是一个温馨浪漫的房间里面有一对情侣一个躺在另一个的胸前苏醒后在黑暗中融融细语蜜蜜情怀双方贴近得可以感受对方的呼吸然后两人双双堕入爱河。三幅图画加起来就是在黑暗中有亮光、有火焚烧,一双情侣互相依偎。作者用不同的象征去描述与神的关系究竟用火的象征是什么意思 火就是爱火。火一方面代表焚烧、炼净另一方面则代表温暖和能力。作者用很特别却有冲突的字眼来表达与神的亲密经历和默契『温柔地灼伤』、『甜蜜的烙伤』、『令人欢愉的创痛』。为何温柔又会灼伤温柔灼伤就是一块木在火中被燃烧的感受在焚烧中令自己愈来愈消失。火焰来时令木块变乾木块干后被破坏随即消逝但是在消逝的过程中木与火已经分不开。如果木仍是湿的话则火仍然不可以贴近木。作者就是透过在焚烧的过程中藉着自己这种消失与神再无隔阂。这是第一幅意象所表现出来的意义。
   第二个意象就是第三节的光和深洞。感情的深洞就是人的心灵。作者受奥古斯丁的影响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最精釆的说话是『神啊!你创造我们的心灵留下了空位除了你之外世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满足!』有肚子便会感到饥饿除非有食物充饥才会舒服。由中世纪至现在由奥古斯丁至圣约翰十架都相信人的心灵仿如肚子一样饿了要吃饱人生出来就有渴求神的饥饿要满足心灵的饥饿只有得到神自己。但是人很多时候都很愚昧不知道或是不相信只有神才可以充饥故一生转往寻找其他食物渴望可以充饥引致『昏暗』与『盲目』。这种情况代表着心灵上的渴求但人在过去的日子中往往用很多其他东西去填补这种渴求这种行为和现今社会上许多现象很相似。一位著名的心理学者 JerenyMay 著有《沉溺与恩典》(AddictionandGrace)一书研究上瘾的人。沉溺的行为包括饮酒、抽烟和吸食毒品除此之外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其他的事情上上瘾只不过并不明显。有人对钱、某人、某种事业、某类生活上瘾。总之上瘾的人没有这些东西便会整个人不舒服。上瘾最大的特色是没有了自由那种东西其实控制着你普通人说毒品控制着人的一生令人变得没有希望其实基督徒也会在某种事奉上上瘾只是我们看不见或感受不到而已但两者的发生其实也是同一个原理就是我们尝试用神以外的其他东西去填补心灵上的饥渴。根据奥古斯丁和圣约翰的了解这是错误的。人在半饥渴的状态中人的心灵好象个菱形那些东西象一个半圆形永远不能把这个菱形的心灵填满。例如抽烟抽第一口时往往令人咳嗽跟着有人对你说抽烟的样子很帅令你觉得满足这种满足感来自朋友的欣赏跟着你抽第二口、第三口到一个地步你便上了瘾。人的生命中亦有一个深洞我们要用某种东西来填满它填的时候似乎有少许满足但又会愈来愈不满足结果一生人就被这种东西控制着。
   再谈钱的问题钱能使人满足但绝对不能完全使人满足结果人的一生就被钱所控制。心灵的深洞是一个无底深潭曾经昏暗过盲目过但却因着这个微妙又绝妙的爱将温暖和光明带给『它们』。『它们』是指当时的心理学所相信人心灵中的三部分记忆、理性和爱每一样都有其胃口只有神自己才可满足它们的胃口。只有神的同在才可满足记忆理性要神的真理方可吃饱人的意志要神的爱方可满足。但人却朝其他方向到处寻找以致永远不能满足要到神自己来到才可带给人真正的满足。
   到第四节时发觉没有痛苦没有追寻是完全的满足用的是正面、相当感性和与身体有关的字眼例如『温柔的手』、『微妙的触摸』、『在胸怀中』、『懒洋洋的苏醒』、然后是他的『呼吸』等都是相当感性的字眼。苏醒是什么连接着第三节来看其实很有趣究竟是谁人苏醒呢这儿所指的应该是心灵的苏醒。人一生的追逐到后来才发觉『原来是你』这是对神一种的了解了解只有神自己才能满足自己。这种苏醒并不是一种纯粹在描述上的苏醒而是真正的经历过、体验过的苏醒。圣约翰十架在他的作品中说『神是很残忍的当你知道这种东西有用的时候神就将它取去。』我也有这样的经历我以前以为有一个好家庭便很满足但神就取去我的妻子。我现在再婚但后母与女儿的性格不同形成了一种压力。你会发觉世界没有一样事物可以满足你却会带给你痛苦给你压力因此其实经历痛苦也很有意思。我以为传福音可以带来满足但又发觉它不会带来真正的满足。当你到了一个地步经历过痛苦如木在焚烧之中你的生命便会扭转(transform)到再没有木在你生命的时候那就是一个苏醒的生命『主啊!除你以外我再无别的在天、在地也不要紧』说这些话要经历过一连串的痛苦和琢磨然后才可说出来。当你苏醒时就可以看见一个崭新的世界呼吸时可以看见一切的荣美。你因得到神的满足而以崭新的角度看事物世界虽仍然是这个世界但世界已成为美丽的世界美丽得来没有引诱因为我已经得到了满足。例如美食当前你也没有被引诱,这是与神联系和产生默契之后的经历。你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世界变得美丽美丽得使人堕入情网中这表达出神的关系就是很甜蜜的爱情关系也就是高峰的关系。
   三、爱的追寻——属灵经历的层级与境界
   大德兰的《内在心灵的堡垒》由外到内心灵好象堡垒一进一进地进入到最深处就是与神联合。
   第一层离开世界的吸引及支配。虽然世界上有很多引诱但却不希望被世界支配。世界令人烦躁于是心灵由外转向内。
   第二层开始对神有一种敏锐触觉。第一层的重点在于与世界竞争,而现在心灵开始转向
神与神同在开始稍微听到神的声音世界的声音开始减弱而神的声音开始增强。
   第三层在属灵生命的祈祷会经常听到神的声音经常得到神的启示生命较为成熟较为安顿。
   第四层较为特别和复杂是一个转折点(transtion)。由主动努力变成被动由自己主动追求到神带领属灵的提升。有一段时间会经历心灵的黑夜经历靠自己不能离开原处。心中想谦卑下来但信心不足对自己无能为力于是神在此时提升你。我多次试过在讲道前头痛欲裂只得呼求神帮助之后便经历到圣灵亲自讲道所讲的不是自己的说话。第四层就是受过挫败而深深经历神的力量和提升。     第五层让神自己工作经历与神同在有一种满足才发觉与神同在和与神绝对联合原来是这样美妙的。
   第六层内心变成火焰被神的爱火焚烧向往与神同在发觉原来除了神之外世间没有其他事物可以令自己满足。
   第七层真正的与神同在。心灵融化在神里面完全溶为一体再无其他。
   天主教灵修传统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或三步骤。第一步相当于第一和第二层是涤净之路(Purgativeway),将自己由外放弃外面的引诱到里面开始对神有些敏感第二部是光照之路(Illuminativeway)被神光照看见神的恩典尝过天恩的味道然后透过神的改造、焚合之路(Unitiveway)这成为经典的划分属灵的三部曲——避世离罪被神吸引然后与主联合代表了天主教最重要的灵修学传统。
   附图
   洁净之路
   PurgativeWay)(第一层)回转向神努力摆脱世界
   (第二层)对神的声音较敏锐涤净之路
   光照之路
   IlluminativeWay)(第三层)祷告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灵命成熟
   (第四层)由主动努力变被动(神)提升光照之路
   联合之路
   UnitiveWay)(第五层)经历与神绝对联合的滋味
   (第六层)神的爱火焚烧向往彻底联合
   (第七层)属灵的婚姻心灵融化在神的里面联合之路
            
第一部分 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 第三章 罗马天主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属灵经历是一份感性、浓浓的情(passion)     天主教最大的贡献是点出属灵经历并不是一种修养也不是对自己一种修练而是你与神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一种很感性、很浓烈的情(passion)。很多人还未明白这种『情』有多重要我也经历了六、七年才开始明白。很多时,我们论到属灵经历所说的都是指方法甚至是潮流但其实属灵经历所说的是与神的关系这是情。情是指你与神之间的关系不是指你有没有祈祷有没有读经,而是你与神之间的情是不是比其他事物的情更强烈。纵然你有祈祷但是你在祈祷中你与神之间的情是不很浓烈是不是神最能满足你呢我曾诚实地反问自己发觉自己并不是。虽然我曾教灵修学但也不能欺骗自己。当我念到腓立比书第一章保罗说他『情愿离世都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时我突然被『情愿』这两个字抓住保罗说他『情愿』表示这是一份情表示保罗最喜欢的就是与耶稣在一起。当时我不禁反省自己究竟是不是情愿与耶稣在一起比其他事物更深我发觉我自己情愿讲一篇好的道情愿设计一个好的课程,使学生满足情愿听莫札特的音乐情愿与太太拍拖 情愿看一本深奥而精彩的书我情愿&#8222;&#8222;。虽然我很喜欢阅读圣经但是我不是最情愿与耶稣在一起我不能欺骗自己。如果你觉得圣约翰十架的诗很陌生你便没有圣约翰十架那种情。有没有情是不能骗人的情是一切属灵经历的动力。不管你一切属灵经历和一切信仰活动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在天主教属灵的动力就是情。因为与神之间的爱情而产生动力去做事情。克勒窝的伯拿尔(StBernardofClairvaux)认为与神的爱有四步就是(1)人为自己的缘故而爱自己属于最低层级是自私的(2)为自己去爱神因为神曾经帮助自己对自己有利所以爱神(3)为神的缘故而爱神因为被神吸引被神的爱和荣美感动没有其他原因(4)纯粹为了神的缘故而爱自己。第一层与第四层都是爱自己但分别是动机已经转变
第四层的爱自己和爱世界都是为了神的缘故而爱。这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经历。
   经历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在积极方面一个人经历过以后从今而后去做一些事情全是因为与神有很深的情而做的。他会因爱的缘故可以做一些本来不愿意做的事。因为有爱他可以用新的角度去享受自己本来喜欢的东西例如我以前喜欢深沉的颜色蓝色、灰色等我以前在英国念书时一切都是灰沉沉的但我的太太是在日本和夏威夷留学一切都是色彩斑斓。我因爱的缘故受了她的影响穿衣服的色调也转为鲜艳。我看见她的笑容便乐于改变。这种改变是不知不觉的。又例如听音乐以前我只喜欢自己一个人去听 但现在一个人去音乐会会觉得不舒服一定要与太太同去。同是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但是与她分享时感受会不同。与神的关系也是一样。与神的关系甜蜜时得到满足时看见这个世界本来就很美丽但现在却看见更有深度的美丽。当与神同在时会觉得音乐更加好听。又例如我喜欢教书当我与神的关系深切之后我仍然会喜欢教书但是在下课以后不用理会别人怎样看自己而是因为教得好而感谢神。因为可以与神分享本来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变得更加甜蜜。因为与神同在可以分尝那种兴奋那种享受这就是爱。与神有深切的爱会产生一种完全崭新的能力无论做一些本来喜欢做或不喜欢做的事情都会变成美丽、快乐。反之当你是因被迫或被鼓励去做时你就不会明白什么是爱。
   在消极方面因着你对神的爱你会不去做错事。很多时我们不去犯罪就是出于恐惧神的惩罚或是恐惧被人看见。如果是因为恐惧而不去做错事便是不明白爱。在传统的灵修学中人是因爱神的缘故而不会去犯罪。我在一次中学同学的团聚中其中很多位都是做生意的他们分享出外公干时通常第一晚都会花天酒地尽兴之后便各自带一个妓女到公寓去。但是其中一位同学虽然不是基督徒他却拒绝诱惑。他说『我不是纯情我亦是男人每次当我遇到这种诱惑时也会有冲动但是当我想起我的太太可能正在哄三岁的儿子上去睡觉并且告诉儿子说父亲很快便会回来不用害怕父亲会带礼物回来。每次当我想到太太和儿子正在期待我回家时我便会拒绝诱惑。』他的话提醒了我他之所以不受诱惑不是因为他害怕被太太知道而是因他对太太的情。因为他的太太对他充满信任对他的爱和期待所以他没有办法做出对太太不忠的事。今日我们抚心自问自己不犯罪是否因为与神之间的情还是因为害怕被人揭发呢!真正的情令人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之下不会因为恐惧 不会因为怕事败而会颜面无全而不去犯罪而是因为对神的情而令自己不会犯罪。这是属灵经历中最重要的一点。『情』在与神的关系中是历代中讲得最好的。
   2属灵经历是一种有进程的探索历程
   情是一个高峰之前有一段进程有探索的历程。譬如两个人结婚之前有拍拖和成长的过程这是感情发展和进展的过程。罗马天主教最重视层级层级有一种吸引力因为不断向上攀簦会有发现的兴奋和进步的挑战。这种属灵的进度有令人向上的动力。举例来说在游乐埸中年纪较大的朋友喜欢玩过山车而年纪较轻的小朋友则喜欢骑旋转的木马。旋转木马没有变化初时好象很刺激但是转了一个圈之后又是一样过山车就不同了不断有高有低不断有变化。如果有向上追寻属灵层级的体验就有很强的挑战性。当爬到最高的时候有一种独特境界的魅力。当境界到达最高峰时便会完全的超越自己、没有自己与神完全在一起这种境界不能以言语形容所以有一种神秘性令人觉得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好了。这种最高的境界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所以这灵修学传统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不断描述一种最高的境界令人不断的向往而向上爬。这是天主教灵修传统的第二个特色。
   3神很亲切而且在万物之中(immanent)
   上面提到神与人的关系有如婚姻的关系可见得神是很亲切的。在属灵的传统天主教的神是最亲切的甚至亲切到一个地步是在人的内心里面。人在心灵的深处便可以接触到神。神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人很亲近遍在万物之中。因为神是人的配偶所以与人之间没有隔膜。神将人心灵之间的隔膜除去与人完全直接地拥抱人仿似躺卧在神的胸怀甚至亲切到感觉到神的呼吸人与神的关系亲切到像夫妻一样融合成为一体。万物就是神自己的一部分神直接与人在一起例如一朵花虽然不是神但也是神自己的一部分。正如文学作品说『人生如梦』是不足够的而『人生是梦』就更为直接。『人生如梦』表示人生正如梦一样有许多变幻这是透过理智去推理。文学家这样说是不够力的如果真是要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话『人生是梦』就无需推理因为人生就是梦。这样就会感觉到那种味道。又例如在情人节时收到住在外国的情人寄来的情人卡虽然感觉甜蜜温馨但彼此间仍有距离纵然手中持着对方的一部分仍然只能了解对方一部分。天主教则不然天主教的灵修观仿似神就在你身旁拥抱着你把卡送给你然后与你一起看情人卡读这卡给你听赞你是世间上最温柔的人。他一面读一面握着你的手神就是这样的与你视近有人问德兰修女为什么会有这般的爱心可以在印度如此落后的地方面对着躺在地上肮脏的人而去抱起他们呢德兰修女回答说『当我看见每一个躺在地上肮脏的人向我伸出双手的时候我就看见他就是耶稣基督所以他伸出双手时我不会理会他是否肮脏马上就会把他抱起。』这就是一种爱的经历。她在那人的面上看见耶稣基督于是马上把他抱起。她与我们的看法不同。有些人会说这个肮脏的人也是神所创造的人所以有价值因此不能让他躺在地上受苦所以我们凭着基督徒的责任与爱心就要去帮助他于是扶起他。这种服事是出于理性的推理是理性的责任感驱使你去做。而德兰修女的动机却是出于她视地上的人就是耶稣所以她要拥抱他。这就是理论和情的分别。
   二、弱点
   1缺乏对神尊崇敬畏的心
   因为婚姻是平辈(reciprocal)的关系以这种意象和感受来了解与神的关系是很接近 但是弱点就是不够远。因为神与我们的关系虽然很接近但是神永远都比人大。用婚姻关系来完全表达与神的关系永远都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因为神永远不可能是人的配偶。神的地位比人高所以这种密契不能完全代表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灵修观对有很深经历的人来说就很精彩但却忽视了神与人有永远无法完全打破的距离。从神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无限的差距。神就是神我们自己就是我们自己。如果信徒在高峰时以为神就是自己自己就是神那就很可怕和危险了。保罗说『我活着就是基督』其实也有危险的地方只不过保罗的看法有他的神学根据。但是以纯感性来说『我就是神』那就不对劲了。感性很容易混淆『感性的爱』(eros)和『神圣的爱』(agape)。爱有许多种有『感性的爱』是指异性之间强烈的吸引甚至是指向性欲的爱。这并不是完全的错误因为如果以神圣化的角度来了解也是非常美丽的。圣约翰十架的诗中也曾暗示他与神在树下造爱这是相当感性有性欲的爱存在。但是我们知道神与我们之间的爱除了这种感性的爱之外我们还有一种『神圣的爱』是超越了性欲的感性。如果纯粹将两性之间二人成为一体的婚姻关系来看与神之间的爱会浓烈到一个地步容易混淆地将『感性的爱』取代了『神圣的爱』。这种浓烈的感情会有走火入魔的危险。曾有一位姊妹透过默想与耶稣有亲密关系时每一次也幻想与耶稣有性
的关系这就有点走火入魔了。这种感性十分危险与耶稣的关系也不是正常的关系。
   2容易发生在教义上的扭曲
   第二个危机是因为纯感性。感性强时容易发生在教义上的扭曲或信仰上的危机。上述那种联合是纯感性和个人性圣约翰十架在第四节的诗中所说的是十分私隐他与耶稣好象一对小情人在房中关了灯彼此融融细语十分甜密但是个人性到一个地步全世界的人也不能干涉。这种纯粹个人的关系也有危险的地方因为缺乏了客观的标准去衡量教义的对错。客观性对教义的挑战少了而纯感性又是完全的接纳什么都可以包容耶稣是什么也可以那么只要能帮助感性更加深的便什么也是对的。天主教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发展到一个地步就是其他宗教的经验也被接纳这就是发展的危机。因为神是遍在故在其他宗教的经验的高峰中也可以接触到神因为缺乏了客观教义上的分辨。容我大胆地说我们所佩服的德兰修女都有她危险的地方在她精彩的祈祷文中到结束时却是一段印度教的祷文。这危险在于太过强调纯感性的接纳以致没有教义上的排斥性(exclusive)。若完全接纳的话 可能会引致教义上的偏差。
   3由于向往内在化容易忽略信仰在群体和社会的意义
   由外至内已经排斥了这个世界由内至上又是完全满足因而令人不会走出这个世界这是修道主义最大的危机。与神在一起便满足就不理会这个世界忽略了对世间社会群体的意义变成退隐式的修道满足于向上的感觉而忘却反回社会。当代的灵修学者如梅顿和卢云神父等已超越这界限可以反回世界已经有了改变但是还有许多人没有留意这个弱点就会很热烈地追求有些弟兄姊妹追求到一个地步花了很多时间祈祷积极地学习禁食很是满足和感谢神很享受与神在一起于是不理会社会上公义的问题这不是健康的属灵气质。
            
第一部分 浪漫温馨的爱情——婚姻形象的灵 附录一问题解答—
   1天主教在整个灵修进程中圣经有什么位置如果有是否可以免除你说弱点中的第二点
   答天主教灵修学不可说没有圣经基础他们也有引用圣经的经文。圣约翰十架的作品中也经常引用很多圣经但是相比之下圣经的地位和重要性却不及经历那么强烈。例如他们引用雅歌的意象他们便发挥到有很多东西都是雅歌中所没有的。他们越过圣经加上了许多经验又如谈及与神之间黑暗的关系他们会引用摩西进入会幕在黑暗当中与神相处又会引申到以利亚在山洞中听到细微的声音。他们所说的本来没有问题但是他们将这些事件引申到很多经验上发挥得愈来愈多以致圣经在天主教的地位不在于规范性(normative) 而是触发灵感(inspiration)的渠道大部分都是他们自己经验的描述虽然未至于和圣经冲突但却超越了圣经。如果强调圣经及神的原则则教义上偏差的危险性就可以降低。因为灵修学的接纳性很强他们的经历都可以被接纳因而缺乏了标准甚至到一个地步圣经中所说『除了耶稣之外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天上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都被忽略。在第二次梵蒂冈会议之后天主教更觉得其他宗教每一条路也可以通到神里去。甚至曾经有人说从来都不知怎样经历耶稣基督直到有一天他在一位尼姑面上的平安才知道耶稣基督是怎样的。开放到如此的地步就十分危险了。在这情况下圣经已完全失去应有的地位因为这很明显违背了圣经。
   2灵修学者如圣约翰十架终生没有结婚怎会在婚姻关系上有这样深的体验
   答从心理学上来说容格(CarlYong)认为每一个人内里都有第二性。即是男性的潜意识中有女性女性的潜意识中亦有男性。总括来说人的潜意识中最深处都有倾向女性因为那种纯直觉的感受是有女性的感受。灵修学者自己本身有一种女性的感受所以神父并不表示就对女性完全不认识。虽然他没有结婚但是如果他与神有很深的关系尤其是如果神代表一切关系的话他便可以体会到一些很深切的关系甚至是夫妇的关系。耶稣没有结婚但他也可以向我们讲及婚姻和离婚的问题。卢云神父也没有结婚没有儿女但他对家庭问题也可以一矢中的比许多已婚人士对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理解更深。他不是应用心理学来理解问题而是用属灵的角度来点出问题的症结。第一是因为他属灵的深度第二我相信是圣灵给他的启迪。他的著作中有提到独身的关系他的Intimacy提到两性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建立他的另一本书OutofSolitude也提到关系。他的见解比许多结婚十多年的人的更精辟。
   3据我的理解中国哲学中如儒、释道都有一些思想与灵修学颇接近而基督教和中日哲学有没有契合之可能在儒家的思想如脸自至微冲至大直言不动感而通这思想能否补充天主教的缺点
   答属灵的经历一定是关系是神与人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如果儒、道、佛的思想重点不是在于与神建立关系的话就在这一点有不同之处。儒、道、佛虽然有『天』但是『天』没有位格我们不可能爱『天』因为『天』是道德最崇高的基础和标准但是与人没有情的关系(1—thourelationship)。只能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是人生中最基础的背景是道德标准的源头所以关系是不同的。在中国佛学的观念中基本上无需相信有神因为佛学基本上只是一种解脱。昔日佛教从印度教中分出来的时候是因为佛教不信需要梵天的帮助所以佛教基本上是人生的哲理而不是一个有神的宗教。只不过后来才发展成民间信仰的传统。道家主张与自然调协更加不需要有神。如果我们要与神建立关系却建立不到的时候问题永远不会在于神因为神永远都爱我们永远都愿意与我们相亲神永远都想将他的旨意告诉我们不然就不会给我们一本圣经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往往都在于我们因为我们接收不到神的声音。神就正如一个电台电台本身没有问题随时都在播放音乐或其他节目但是我们就好象一部收音机有时因调较频率不准确有时因为收音机坏了又有时因为电池耗尽了以致收听不到电台的节目。这就是我们属灵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属灵操练。操练就好象修理我们的收音机目的是要收到正常节目。因此基督教需要属灵操练需要修养也需要下苦功。这是一个很长的阶段。我们与神的关系也是一样我们透过改造自己以至可以听到神的声音可以贴近神。在自我修改的过程中较为接近中国人儒、释、道修身的功夫所以我们可以借用这种修身的功夫。譬如无我、放下自我就是我们修理这部收音机的其中一种方法。要放下自我才可以有空间容许神与我们有更深的关系。如果我们的自我很强烈、只顾自己的话神就会被排除之外。因此放下自我本身就是一个先决的条件以至我们可以与神建立亲密的关系。在佛教的文献中也有教我们放下自我不要执着摆脱自己。这些方法我们都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修理自己的收音机但是不能代替电台。所以我们可以借用儒、释、道的修养工夫但是只可以作为参考。他们有时也会有很深的体会。在中国人的自我修养功夫中真是有些很深的体验。例如王阳明毕生反省体验良知的声音。如果我们用他的方法虽然我们不是要听取良知的声音但是也可以敏锐到圣灵声音。王阳明认为因为日头的纷乱以致人不能听到良知的声音。他的第一个办法是静坐。当静下来的时候外间的活动完全停止内心平静的时候就可以看见良知的活动。同样当我们安静的时候就可以听到神的声音。当良知出来的时候人欲也同时出来这时情形就好象猫捉老鼠猫完全静止地停留在洞口老鼠的影子有动静时猫都可以看得清楚由于有足够的准备到老鼠出来的时候就把它捉住。静坐的人有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当人欲出来的时候便立刻把它掉丢。如果当引诱来到时我们立刻把它弃掉愈弃掉得快那引诱所产生的支配力就愈弱。这些都是中国哲学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引用到属灵生命的一部分帮助我们调较我们的接收器使我们可以接收到神但是不能代替神。
            
第二部分 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四章 基督教灵修传统背景
    基督教在历史上的意义其实很阔可以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在内但在这一部分所讲的基督教则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基督教或称东正教、新教英文是Protestanism是指马丁路德(1517年)改教后继而发展至今日各宗派的基督教这部分就是探讨其灵修神学传统。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1改教运动(Reformation)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    基督教的历史传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没有特别的冲突或分别只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延续而己。第一阶段的重点人物分别是在德国改教的马丁路德 (1483-1546年)以及在瑞士改教的加尔文(1509-1564年)两人均是改教运动的先锋。他们二人对于灵修问题没有很明显的著作只有以信仰做起点然后引伸出灵修意义的作品。由路德所写较为接近这方面的作品是《论基督徒的自由》(TheFreedomofaChristian)这本书是他的经典之作。当中表现出他在信仰中最重要的经历和基督教信仰的灵修意义。他对信仰有独特的看法而加尔文则对灵修学有较全面的了解。路德和加尔文的性格不同所提倡的教义重点也不同。加尔文的代表作是《教理问答》(Catechism153738)于1537年出版了法文译本再于1538年出版了拉丁文译本。
   (2)重点体验
   马丁路德所了解的灵修体验是人本来一无所有并且因为得罪神而充满罪疚和对被刑罚的恐惧。但在恐惧刑罚中神白白赐恩典给他他因信而白白的称义从恐惧刑罚中被释放出来被释放的兴奋是最深刻的属灵经历。我们可以想象一幅图画马丁路德的属灵经历彷佛象一个人在法庭接受审讯。庭上有法官那人是被拖上法庭的重犯。他垂下头来法官则数算他的罪状指他在某时某地曾做过什么坏事令他无地自容。若按照神的法律和公义他应被判死罪但法官却宣判他无罪释放。突然的惊讶他不知原因原来耶稣已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替他承担了死罪于是他感激流涕感动不已觉得自己完全不配因为自己本该担当死罪却白白得了神的恩惠于是重新有了新的希望。自由、释放和感恩的感受相信就是马丁路德最深刻的体验。
   加尔文的性格较为稳重在他的《教理问答》中给我们看到另一幅图画就是神是一位
伟大、令人尊崇的父亲。他说『真正的敬虔(TruePiety)就是知道神是你的父亲(CodasFather) 然后带着一颗真诚敬畏的心去爱他。不单爱他并且因为他是你的父亲你要去惧怕他和敬畏他因为他是你的主宰。作为一个基督徒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唯一可做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去遵行他的旨意做一个他所认为好的儿女过一个圣洁的生活行公义尽量顺服他不去顶撞他就是宁死也不去顶撞他(offendingHimworsethandeath)。我们向上望越过云层的最高处神就在那里整个宇宙和人类历史都掌握在他的手中。面对一位这样的神我们的回应就是用敬畏的态度去敬拜他然后问他究竟想我们该做什么。他要我们做的就是服事它遵行他的旨意。
   2东正教(Protestant)灵修学传统——『改教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改教运动以后基督教发展蓬勃发展出很多的宗派不单有信义宗和根据加尔文观点而创立的改革宗也有圣公会、宣道会、浸信会、播道会等各宗派的灵修传统都各具特色影响了基督教的灵修观点。其中以两个宗派影响最大第一个以十七世纪英国的清教徒 (thePuritans)为代表代表人物有RichardBaxter(1615—1691)另一位是浸信会的会友本仁约翰(JohnBunyan1628-1688)后者的代表作是《天路历程》。清教徒的基督教灵修传统影响甚深他们因受压迫乘坐五月花号前往美国北部因而产生美国文化。所以初期美国文化中的信仰及生活守则都是清教徒的生活守则在历史的意义上到现在仍有很深的影响力。
因此整个英、美福音派和保守派的传统和属灵观也深受清教徒的影响。    欧洲亦有属灵观。随着宗教改革而产生了以德语系为代表的敬虔主义。十七、十八世纪的欧陆不断兴起敬虔主义(Pietism)继而带来很深远的影响代表人物包括JohnArndt(1555-1621)  代 表 作 是 《 真 正的 基 督 徒 》 (TrueChristianity)FphilippJ.Spener(1635-l705)代表作是DiePiaDesideria。他们代表了欧洲大陆的基督教传统。欧洲大陆主要有四个语系一一即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其中三个都是以天主教为主西班牙时至今日仍是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法国也主要是天主教信仰意大利的梵蒂岗当然更是天主教信仰。剩下来只有德语德语因为马丁路德改教的缘故整个传统基本上是属于基督教。敬虔主义就是由此孕育出来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属灵观其体验是源自改教者马丁路德和加尔文而来。从马丁路德而来的体验是深切的悔改经历跟着成为敬虔主义和清教徒的起始点并且成为整个属灵经历的重点。在对神的态度方面一个基督徒一生经历神的重点在于深切的悔改和认罪的经历。他看见自己完全无能、无助和软弱又在同一时刻看见神的大能、恩典和白白的赐予。感恩的心成为整个信仰历程中的主要经历是一生的经历对神的了解愈来愈深、在人生各样的际遇中面对各样试探、自以为是被神教训跌倒后又被神救拔提升。在传统经历中最深刻的都是这些『我自己不能成就的有神的恩待于是可以成就。』
   至于信徒在面对世界方面慢慢发展出很强烈的属灵争战观觉得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属灵的争战而对抗撒但的时候心中会觉得很迫切因为信徒一方面看见神的伟大一方面又看见人的无用和堕落于是心中便产生强烈的迫切感。当然由这种迫切感孕育出来的行动自然便是传福音、抢救灵魂。信徒会在属灵的争战上倚靠神甚至要改变社会所以清教徒有迫切改变社会的动力。一般人以为清教徒避世、其实不是。清教徒认为既然神的国将要降临而这个世界还是如此败坏信徒便要改变它所以他们有种很强烈的争战观及迫切感。
   至于面对自己方面则受加尔文的影响就是除了传福音和感恩之外信徒还要表达对神的敬爱。最具体的表达就是顺从神顺服神的命令其体现是过一个圣洁和敬虔的生活。圣洁和敬虔反映出神的荣耀和伟大亦表示我们是怀着衷心愿意和感谢去过一个他喜欢的生活。上述简单地囊括了基督教灵修传统的特色。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人物
   1、JIPacker他的著作甚丰代表清教徒灵修的传统著作有TestforHoliness。
   2、J.Houston是加拿大维真神学院的讲师有少许受天主教灵修传统影响但重点仍停留在清教徒的传统中。
   3另一位是已故的知识分子薛华(FrancisSchaeffer)他的代表作是TrueSpirituality 也表达出这个传统的特色。
            
第二部分 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五章 基督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父亲的形象    如果天主教的属灵经历来自夫妇之间的关系基督教的属灵经历之灵感便是来自父亲的形象。想起夫妇的亲密形象会联想起温馨、浪漫、感性想起父亲形象则会联想起崇高、伟大、莫测高深、保持距离、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等形象。我们对神的感觉也是一样会觉得神很高、有少许遥远、不多说话但又很疼爱我们。按照父亲的身分而言以他的权威当然要求儿女顺命和敬畏这是直接的反应。心理学家说当他想起父亲时同时会想起男性形象(masculinefigure)男性形象通常又会连结起争战形象。父亲是家庭的保护者当外界威吓家庭时父亲会奋起去抵挡之他会代表整个家庭去与别人对敌故争战性强。父亲连结起争战意识、统帅和安全感这些都是典型的父亲形象。基督教的传统不知不觉或多或少也应用了这种形象去了解神。顺延而来的是以这种形象来肯定和孕育出我们对神的关系就是父子或父女的关系与天主教的夫妻关系截然不同。
二、基督教灵修学的四个重点——以《天路历程》(1678年)作为蓝本阐明
   1超越而权威的神
   神是一位超越而权威的神(transcendentGod)高高在上对比天主教的神是内在的神
(immanentGod)是可以互相拥抱的。
   《天路历程》的故事描述天路客身处『将亡城』里。有一天他突然读到圣经发觉此城将要灭亡又知道自己罪孽深重背负着重担于是他要离开奔跑前往『天城』。他在路上碰见了许多人物例如智、仁、勇及美徒等代表基督徒的质素还有反面人物如懒惰、妒忌先生等旨在表达基督徒属灵经历会出现的现象。
   a神在『天城』而人在『将亡城』——有无限的距离
   在《天路历程》中神没有直接出现因为神在『天城』那里与人有无限距离人要不断地去寻找神而天主教的神就在身旁在自己里面。《天路历程》描述天路客在寻找的过程中碰见一个人名叫传道传道指着遥远的空地说『神就在那里有灯光的地方那里有
一道窄门。』这种对神的观念和天主教的很不同因为天主教的神观是内在的。
   b神并非亲自与天路客同行
   在天路客寻找神的过程中神并没有亲自与他同行神只在两方面和他有关。第一是神不会放下他不管任由他独自挣扎他会透过一些人帮助他。天路客在途中经过『以马内利山』(即与神同在山)但是他看见的不是神而是一群牧羊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知识、练达、谨守、诚实表示神的同在是透过这些属灵的质素和神的仆人显示出来。牧羊人带天路客上到山顶遥望远远的天门。以马内利是神透过代表或使者与人同在而不是神亲自陪同天路客上路。当天路客几次迷路时他都听见有声音(多是圣经经文)指导他、帮助他寻找正路。在我们生命的属灵经历中本仁约翰所理解的神仍在上面。但是他会差派帮助者来帮助我们这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义。当我们不知所措时圣灵会向我们说话指引我们走正路。神始终与人有一定的距离。    c与神联合是成圣旅程的起点     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也有与神联合的概念但与天主教的联合关系很不同。基督教的与神联合是成圣之旅的起始点而不是象天主教以至高境界为终点两者对与主联合的意义有所不同。天主教与主联合是经验上的联合(Existentialfeeling)实存的感受(Substantialfeeling)例如信徒在祈祷时与耶稣浑然忘我地合而为一而基督教则强调在地位上与主联合是神学性的意义就是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中提到的与『基督同死同埋葬』意思是一个人愿意相信主用信心去接纳耶稣基督便可以与主同钉十字架那是指在地位上与主同钉十字架地位上的与神联合而不是指在经验上的钉十字架。在属灵四定律中 提到先有事实有信心最后才有经验意即在信主时不论你是否经验到也已经与主联合就是马丁路德所指的信心因为圣经是如此记载着。这种与主联合可说是思维上的醒悟信心是一切的基础信徒不是靠感觉用事。马丁路德说『我们同时是义人也同时是罪人。』这句话包含着两个层次首先在神面前、信徒在地位上是义人但在实存上他在世上仍是罪人。信徒的生命仍有许多罪在神的审判中是罪人但因耶稣的死而宣判是义人。按照信徒的经验他是罪人按照地位他却是义人按照信徒的经验他和神仍有距离但按照地位他已和神联合。基督教与神联合的重点是基于教义上的联合教义透过圣经的真理宣布
出来所以与神有距离并不重要只要信纵然自己满身罪污但神仍然爱自己。
   d人对超越而权威的神的态度特色(1)——敬畏
   若从以上的角度来看会令信徒的反应很强烈『神既然如此伟大如此权威我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他呢』答案是敬畏的态度。『敬畏』(reverent)一词充分表达基督教灵修
学核心的特质甚至对神的爱也带有几分敬畏的爱慕以神为一个慈爱的父亲。
   2『属灵经历』就是不断加深对救恩的体会
   a人对超越而权威的神的态度特色(2)——不配、一无可夸
   天路客走成圣之路是指成圣之经历而不是指得救之经历。当天路客从起始点『将亡城』出发时还没有得救他背负着满身的罪孽但当他走到十字架旁边的洞穴时他背后的重担突然松脱掉到洞中消失了他从此就感觉很轻松。天路客在这时就得救了。此后书中继续描述的是天路客成圣的经历。属灵经历第一个特色是天路客不断加深对救恩的体会。天路客一再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发觉自己无能为力就在千钧一发时神的救恩便临到他把他救拔出来。不是他自己做了什么而是神的恩助。这是典型经历的描述,仿佛每一次都是这样。这是本仁约翰自己一个很深刻的经历他在面对这位超然的神时觉得自己很不配一无可夸。
   b人与神之间关系的成长
   属灵成长是表示自己愈来愈自觉到自己一无可靠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胜过撒但、胜过自己和胜过罪恶愈来愈深刻体会到神的大能及奇妙的恩典。『愈来愈』这个词表示有进展 (progress)《天路历程》的历程是愈来愈知道自己的软弱愈来愈体会神的恩典和大能。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天路客在走天路的途中遇到巨人亚布伦巨人拦着天路客的去路并且打他叫他返回将亡城。但是天路客坚持要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灭亡。在打斗之中箭如雨下天路客被打至筋疲力尽因重伤而流血过多不能支持下去。巨人又与天路客肉搏将他的圣灵宝剑掷向一边把他按在地上欲置他于死地。天路客身处危难时心中觉得忧愁和恐惧。此时天路客将掉在一边的剑又拾过来用圣经的弥迦书七章 8 节对亚布伦说
『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他话还未说完马上就向亚布伦刺去结果刺中亚布伦的腰亚布伦大叫一声便飞奔而逃。此时天路客开始仰视天空说『感谢上帝救我脱离狮子之口又得胜亚布伦。』他跟着又唱诗其中有一句这样说『我感谢主差天使相助。』由此观之天路客在整个争战中若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会胜利只会失败。在他最软弱的时候神便赐下能力搭救他。天路客每次脱难的经历都是如此。
    又有一次天路客来到虚华市那里的人的价值观念很属世、贪慕虚荣。他和朋友尽忠进入市内发觉虚华市的市民与他们不同。市民因他们的表现与自己不同而不喜欢他们将他们
   捉来审问。很多人作假见证如妒忌先生指证他们不合市内的规矩于是把他们定罪。尽忠被判死刑被人拉往法场接受惨酷的刑罚如被鞭打、被人用石掷、被人用刀砌至血肉横飞、用枪刺、被绑在柱上再用火烧使他化为灰烬。但是天路客却没有受刑仍被收在监中拘留了一段时间。他的脱难书中描写得很有趣『人的命运原在上帝手中。不知怎的天路客竟能逃出虚华市他又走他的天路。他一边走一边唱诗。』
   不管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是如何总之在作者本仁约翰的眼中和信念中不能让基督徒依赖自己的方法逃生这是很深切的经验『我不配一切所作的都是在乎神。』这是加深自己对自己无能的认识不断重复自己悔改的经历。
   所以悔改经历不是属灵成长、成圣的起始点而是贯穿整个基督徒生命的核心。基督教的属灵观就是不断的悔改、不断的认罪、不断的经历神的恩典。在《天路历程》你会发觉行至天城门口仍然是环绕着这个问题。天路客和美徒(Hopeful)去到天城门口仍要过一关中间隔着一条大江江上没有桥可以让人过去对岸而且江水很深过江又别无他法一定要亲自涉江而过。天路客行入水中开始沉下去死亡的阴影开始包围着他接着便开始语无伦次但是如果你留心听他在昏乱当中所讲的话才知道他恐怕自己浸死在江中不能进入天门其实在旁边站着的人都听到他为自己以前所犯的罪以及他在走天路的过程中所犯的罪而心里难过。原来来到天堂门外仍然是罪的问题。结果美徒向天路客表示神的恩典足够使用神不会抛弃他这只不过是给他的试炼只要他完全倚靠神就行。天路客听后突然感觉自己不再沉下去脚踏着石头走到对岸身上笨重的衣服也掉下留在江中。原来衣服象征罪疚感于是摆脱了衣服(罪疚)便可很轻松地进入天门。
   另外有一个人——无知(Ignorant)也经历过天路客所经历过的事情到达天城门口。但是当无知扣门的时候天使出来问他『你有没有带执照』因无知没有执照被两个天使绑着他双手抛下落到无底坑(地狱)去。本仁约翰加上评语『那时我方才觉悟不但将亡城的路通到地狱一个人就是走到天门口仍然可以下地狱的。』所以基督徒一生的属灵经历的关键就是认罪、悔改、凭神的救恩白白的称义。《天路历程》给我们认识的属灵经历就是不断加深认罪和悔改的经历。
  3『属灵成长』就是做一个顺命、遵行神旨意的儿女过圣洁和敬虔的生活    《天路历程》中第二个属灵经历的特色是作一个顺命、遵行神旨意的儿女过圣洁和敬虔的生活。对神敬爱的具体表现就是做顺命的儿女。在《天路历程》中天路客的整段路程中最明显是不断有不同的朋友在他身旁有正派的也有邪派的。正派的有贤智、敬虔、尽忠、智、仁、勇和坚忍等等邪派的则有无知、懒惰、利徒、说谎、高傲先生和妒忌先生等等。天路客的经验是愈行天路会愈多认识正派的朋友愈多正派朋友与他同行而邪派的朋友会慢慢地减少。在这儿要留心那些邪派的『朋友』在本仁约翰的原意不是指『朋友』而是指[基督徒的『行为』]只要看他所用的名字如懒惰、妒忌、说谎等便可知道。所以在属灵成长中要不断摆脱恶行而不断『戴上』敬虔而圣洁的行为。圣洁和敬虔的生活表现是属灵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简单来说因为神是父一个父亲对儿子所要求的是他的儿子做『乖儿子』而不是做『浪漫的儿子』那是夫妻关系所要求的而不是父子关系所要求的。他对好儿女所要求的行为表现如敬虔的生活、生活与蒙召的恩相称、合乎圣徒的体统、摆脱罪行、更加敬虔这充分代表了基督教灵修学的另一特色就是相当注重行为(deeds)在成圣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好行为而摆脱更多坏的行为。
   4强烈的争战感(SpiritualWarfare)
   属灵经历中最后一个特色是危险四伏充满争战。《天路历程》最刺激之处在于争战战胜了一个又胜战另一个在惊险中又化险为夷在迷路中又绝处逢生。《天路历程》之所以多姿多彩是因为在整条天路上有一场接一场的属灵战争暗示每个人走属灵之路时撒但会不断出现千方百计要将这些人打倒拦阻他们去到天城。因此在天路上有很多危难、危险。例如天路客去到忧郁潭突然没有自信心觉得很忧伤自己很软弱神然后给他安慰及把他救上来。天路客要不断面对危难而神就帮助他逃避危难。第二个挑战是假信仰如无知、唇徒(单靠说话)、易迁(变节)、固执(不相信神的真理)等是典型的假信仰那是最大的危险。软弱还不可怕因为求神就有神帮助但是信错了的话就算去到天门口也要下地狱。因此坚持教义上的正统(doctrinalorthodox)十分重要。经验上的多少不太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软弱在神面前本来就没有地位。最重要的是所信的没有错合乎圣经的真理。其余的诱惑例如在虚华市有人游说天路客留在那里。天路客面对属灵经验上的挑战时抵抗的武器就是(1)神的话语(圣经)(2)神的大能(3)神白白的恩典。
   总结基督教属灵经历的特质是神观是一个父亲的形象与我们有距离要求我们敬畏他。跟着有三个引伸出来人属灵经历的特质(1)不断加深自己的不可夸只靠神的恩典而悔改的经历(2)行事为人上与蒙召的恩相称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至活出一个顺命儿女的表现(3)属灵的战斗不断打属灵的仗靠着神的恩典、神的话语战胜一切危险。以上三点可以说囊括了基督教传统最主要属灵经历的内涵。
            
第二部分 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六章 基督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对神的尊崇、敬畏、尊敬和权威有最深切的体会
   在基督教其他的传统中没有一个传统比得上更正教对神的权威的尊重的体验更加深刻。天主教对神是浪漫感性的联合是平辈的关系在亲近的时候甚至会发生乱子但更正教那种尊敬的神观令人不敢胡乱这种崇敬的心态带来几种属灵态度。面对神的崇高会产生敬畏、尊崇面对神的权能及他的赐予而感恩面对神的伟大感到自己的不配而谦卑面对神的权威身分令我们顺服。所以敬畏、感恩、谦卑、不配、顺服囊括了基督教最重要的属灵质素基督徒的体会最深可说是经典的基督徒美德。
   2属灵经历有稳健的理性基础
    属灵经历的起始点是与主联合是在地位上的联合。这是根据圣经的宣布。在没有任何东西支持之前我们便相信圣经。因此神客观真理的宣布就是一切属灵经历的起始点这与天主教不同。天主教没有什么属灵起始点只谈撇弃罪恶没有因信称义、耶稣白白赐下救恩这个起始点。所以天主教强调很高的属灵经历凡有这种经历的都是好事可以被接纳于是也接纳其他宗教这就造成很大的危险。反之基督教的起始点很重要理性及教义的基础很稳固因此要先有事实然后才有经验先清楚教义然后才有相应的经历。基本上来说基督教的属灵经历是先向后看先问究竟神为我成就了什么的事实。这在加尔文主义讲得很清楚。属灵经历的第一样就是不要问有什么经验而是先问神为我成就了什么就是耶稣为我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然后是马丁路德所说的信心就是满身罪污的人神竟白白的赦免他那种信心肯定的意思是向后回顾已成的事实和当下抉择张力中的肯定。相对来说天主教则是向前看经过探索、经验、再向新的经验迈进有发现的乐趣但亦有无基础的危险。没有一种传统象基督教传统般对圣经基础极度尊重圣经教义一切以属灵经验为基础。有文学家分析过《天路历程》的语言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从圣经中抽出来信徒的整个属灵成长就是由圣经的话语所组成每一句圣经的话语都成为他的经历。稳固的圣经基础就是基督教优越之处。
   3重视在行动(行为)上活出信仰
   面对一位伟大的神最应该有的表现就是在生活上表现出我们『与蒙召的恩相称』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基督教信仰所引伸出来的就是生活表现的态度。生活表现具体的情况就是敬虔和圣洁敬虔和圣洁就是彰显神的荣耀。基督教强调要做一个顺命的儿女在生活上很仔细地教导我们怎样生活。例如王明道先生甚至连信徒探朋友时也提醒他们要带手帕很具体地教导信徒处世做人要合乎圣徒体统有行为的指标。基督教比其他传统有更积极的行动那强烈的属灵战争感和迫切的末世观两者合起来就是要抢救灵魂改变罪恶的世界。信
徒要作基督的精兵一方面要见证神的伟大另方面则要除去世间的罪恶。
   本仁约翰出狱后继续写有关他的妻子及四个子女的故事那是《天路历程》的第二部分描述的重点在于基督徒的团契。大家互助互爱是属灵生命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很着重教会生活和群体活动。因此基督教灵修学是最具有行动表现的传统。其他传统如天主教或东正教却带着神秘感(mystcal)退隐到独自一人与主同行便感满足。但是在基督教信徒不能独自完成属灵的经历必须在群体中面对社会有行为的表现。
   二、弱点
  1容易倾向太理性(头脑)化    基督教的属灵传统虽然有很深厚的理性基础有客观圣经的起始点但是危机就在于停留在起始点停留在客观基础。客观基础到一个地步就会变成只有头脑,而没有经历。以前在夏令会常常提到『不要单单听道要行道』表示危机就在于单单听道只有脑袋中的知识 却不实行出来。脑是用『知』『行』是用具体的生活表现。真正好的基督教传统也有生活的表现但是遇上错误或危机的偏差只用脑袋时就会没有行为的表现而流于空谈。于属灵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要单单听道还要行道更要经历道。行道的危机就是表面化和虚伪化这是三重的过程。天主教最集中强调经历道而基督教的危险则集中于听道。信徒听了一大堆道理却没有在生命中表现出来。基督教只强调那件事是怎样的事应该怎样而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才可以做得到。例如传道人只会说我们为什么要祈祷因为我们需要祈祷摩西、以利亚、耶稣、保罗等也要祈祷我们不祈祷就会软弱、会跌倒不会得神的喜悦 然后便用祈祷结束。一切只有『为何』(why)而没有『如何』(how)于是信徒对这些要做的事都不知所谓。危机传统就是说得眉飞色舞而实际上却没有经历只有引述圣经而已 所以基督教的属灵经历较为贫乏。天主教的危机在于太多经历而基督教却没有生命的探索
和发掘只限于回顾事实。既成为了事实的事多说只会令人觉得不耐烦。
   基督徒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发觉自己的不足、不配和无能然后看见神的恩典愈来愈增加。但是如果只有前半部而没有后半部就会令自卑感加强导致自我形象很低。基督教所有的讲道都告诉我们有罪、无能然后神给我们恩典。因此基督教的经历令人不断加深对认罪、悔改和神恩典的认识。如果牧师或传道人对此有深度的了解他可以愈讲愈深入但是如果传道人没有深度或没有经历的话则他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老生常谈结果我们会质疑什么才是属灵经历。我们会发觉『布道会』和『奋兴会』的内容相差不远所以后来总括称为『奋兴布道会』。其实两者应该不同这表示其中出了乱子。要重复加深经验除非很有深度和共识才可以愈讲愈深正如马丁路德般愈讲愈深入。没有深度的则只是一线之差重复又重复属灵经历就等于表示自己软弱、无能和不配。如果不能接受现实自我形象更会因受损而低落。
   其实基督徒有两种不同的喜乐。第一种是我看见自己不配、无用、满身罪污接着有神白白的恩典于是带来接受礼物的喜乐和感恩的喜乐第二种是天主教的不断挣扎点滴获得成果满足的喜乐。这两种满足都是喜乐但对于肤浅的人都会产生危险如果看得不够透彻只知自己的软弱只知自己的无能而察觉不到神的恩典会带来低落的自我形象。事实上教会中有很多弟兄姊妹的自我形象均很脆弱只知自己不配却没有接受礼物的喜乐。
   2.容易以行为表现(道德主义)衡量属灵程度
   基督教重视在行为、行动上活出信仰但一旦以行为、行动作为属灵程度的指标很容易令人成为律法主义和规教主义变得僵化、表面化和虚伪化。环视周围我们会经常发现这种情况。行为的表现如果缺乏经历很容易成为一项表面的指标。自清教徒开始当一个人缺乏内心谦卑、敬畏的实质剩下的便只有外表的壳这个壳是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及合圣徒体统的壳。壳是表面化的所以容易出现表面化的要求如不准这、不准那做完这些『不准』便是一个好基督徒以致使人感觉基督徒没有自由。其实基督徒的福音是使人感觉有自由而不是有一大串行为守则要去遵守。以一个信徒遵守这些守则的程度去衡量他属灵的程度很危险因为这会导致能够守的人便以为自己属灵。漫画中的超人平日在新闻社工作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一旦有事发生他就会变成超人。漫画讽刺基督徒也很如此。基督徒在平常的日子星期一至星期六都行为不检极讨人厌但在星期日来到教堂时便人人都变成超人这是很典型的讽刺。大家都在星期日变成超人但是大家都心中明白自己都不是超人彼此都知道对方所说的话不真实于是虚伪化成为相当大的危机。若这种要求形成压力会将本身并没有这种素质的人会努力争取让自己去学习这些表面的东西若学不到便会受到压抑。清教徒之间有很强的强制性属灵伟人GeorgeWhitefield在他的日记中谈及他上礼拜堂时要穿华服又将没有穿华服的人驱赶出去。有一个孩童进入礼拜堂看见每个人都低头祈祷他却仰望于是被打了一记耳光马上俯首。他又在日记中强调一定要这样做否则便不是敬畏神。他认为敬畏神的人要穿华服、垂下头是对的但在逻辑上并不是穿华服、垂下头的人便等于是敬畏神的人。假如这两个逻辑被等同那孩童便被压抑。待孩童长大后出来社会便会受到冲击发觉原来什么也没有在教会所学的并不现实那是另
一个世界。教会只变成了一个简化了的世界不能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3.排他性很强
   在四个传统之中基督教的排他性最强。在基督教的灵修中信徒在整条天路都要战胜那些错误。战斗性强的人遇到别人便会先问对方是敌是友。以理性的信条来说应该有排他性但经验却应该是多元性。例如科学的定律是排他性手表受到地心吸力向下跌只有对与错之分没有其他的答案。在信条上耶稣是绝对的神答案只有对错。在信条中并没有中间路线但经历却有多元性喜欢橙或苹果都没有错不能互相排斥。在属灵经历也是多元性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有人觉得主很浪漫并没有问题。如果一定要视神为我们的父亲当然不能说与父亲浪漫。但是如果别人把神视为丈夫与神浪漫便没有批评之处。在属灵经历不同的体验中应该有容纳性。即是说在经历上应该有多元性、容纳性在教义上却应该有排他性。经历是讲情教义是讲理。但基督教的传统太过着重理排他性很强于是以理性来衡量情容易判断别人的信仰错误指别人引用圣经不足在忽略前因后果下 便肯定别人是错。基督教加上其战斗性和属灵争战的意识在未理清实情之前便武断是撒旦的作为容易视别人为异端缺乏聆听的态度。但其实在属灵的路途上有时虽然彼此的见解不同对方也不一定是敌人彼此可以是朋友。其实对方也会有精彩之处我们需要学习这点胸襟。基督教的传统过于着重教条、理性和战斗性以致往往缺乏这种胸襟去接
受和聆听其他人。从这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小心因为排他性正是我们的弱点。
            
第二部分 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 附录二 问题解答二
   1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在信徒灵程成长当中有没有稍为纠正单一父亲的形象
   答绝对有可以补充父亲的形象的就是耶稣基督的形象。基督教传统强调圣父形象灵恩运动强调母亲的形象。基督耶稣可以补充两者之间的缺乏。基督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核心 另一方面又在属灵经历上补足与人的接近所以耶稣与我们较为亲近。天主教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实际到可以结婚基督教则较有距离认为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我们是人与他有一些差距但是耶稣很具体是有血有肉、三十三年在世为人。在基督教传统中经常说耶稣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与我们同行。但是基督教与耶稣的关系仍然以行为作为重点以耶稣为榜样。榜样就是他做了什么我们便跟着去做这虽然是好但只停留在表现上。我们较少进入耶稣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内心世界的经历。天主教则较为重视信徒和耶稣的关系以第一身(firstperson)投入耶稣所处的情景中默想它看他在面对事情时内心的反应和自己是否相同。假如发觉反应不同便受他反应的冲击以至内心价值的取舍、内心的感受不断透过投入耶稣生命历程当中的冲击慢慢地愈来愈接近耶稣的心境。天主教就是这样以第一身投人体会耶稣的心境。
   基督教较为着重他做了些什么着重他道德的表现(moreandmoreontheethicalside)然后就照学如仪。这样只能摸索到和耶稣关系的一部分最精彩、最全面的则不能达到了。『道成肉身』可以补足我们同神的差距有差距不一定是错有敬畏的心也是好的但是太过遥远耶稣就会成为补足我们的接近性。近年来很多作者都利用耶稣来阐明其理论除了极有份量的作家如史托德(JohnStott)的著作有圣经根据外其余的人尤其是心理学家、辅导者都是经常用人文主义来论述只不过借耶稣的例子一用而已。这不是对耶稣应有的态度。我们要真正研究耶稣然后学习他我们对耶稣的认识仍很表面只认识边缘的东西。除非我们深入属灵经历与耶稣同行一条路如《属灵操练》所言一边行一生行一次又一次生命被耶稣转化那么耶稣与你的关系便实质了。
   2我们祈祷当中称神为主过于称他为天父往往一开口就『主呀!』这是否说神『主人的形象』比『父的形象』在我们的灵修当中更强
   答『主』在心态上更为崇高『父』则较为亲切。如果称耶稣为主为父成为口头禅是没有用处的。例如彼得看见异象神要预备他向意大利人哥尼流传福音在他饥饿、魂游象外时天上降下许多动物按照犹太教的规条有些可以吃有些不可以吃他然后听见神的声音叫他取来吃他说『主啊不可如此。』此语显然自相矛盾因为他既以神为主就不可向主说『不可如此』证明这只是他的惯用语。有时我们称呼神为主根本没有什么形象所以分别不大。如果严肃来比较『主』和『父神』则天父较为亲切。当然天主教以神为爱人显得更亲切。如果说『主人的形象』他有崇高、伟大的特色所以要求我们顺命、敬畏与上述的不会有冲突。
   3以耶稣为属灵经历的对象的时候我们要体会耶稣内心的经历。由于圣经没有将耶稣的内心经历详细记载这样会否使我们过分想象呢
   答答案是会有这样的危险。要减少危险惟有对圣经背景、耶稣生平的客观研经下些功夫。我们默想圣经之前要先懂得研经如果望文生义继续发挥想象力则根本不需要圣经随时随地都可用任何事物来默想。尤其是主观投入发挥想象力时如果想象的起始点错了所得的结论就很可能会错。有一些中国教会就限于这种危机那是很可怕的。惟有对圣经有客观认识的基础修好在默想前要做的功夫查考原文解经书清楚明白该段经文的背景等才可减低危机。举例说尼哥底母夜访耶稣他是代表宗教上很有见识的人。但我仍会先查圣经字典知道他的背景是犹太人会堂的官是宗教的领袖。弄清楚以后便从这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在晚上来找耶稣的角度去了解等于滕近辉牧师在晚上来到我家探访我对我说『温伟耀我喜欢听你讲道。』我会在受宠若惊之余拿他的著作来请他签名这会是我的反应。但耶稣却不然。其实当时耶稣只是初出来传道有一位地位这么高的宗教领袖来找他称赞他的信息是从神而来又和他谈论重生。这种主观投入就是建基在对尼哥底母的地位和背景的了解。若非如此我们便不能投入甚至会产生误解。妇女神学的角度—— 将圣经视为近东文献文化背景以男性为中心所以当中所说神的观念都是以男性的投射说出来甚至在耶稣时代犹太教的社团都是以男性为中心所以无论耶稣、无论保罗的表达都是以男性为中心。如果我们撇开这种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圣经我们无法否认圣经从旧约到新约神的形象都是较为男性、较为父亲过于丈夫、母亲或知己。虽然圣经中也有提到神是母亲的形象、或知己的形象或是情侣的形象的描述但如果以资料的主流来说都是以父亲形象为主。在四个形象中父亲形象较为接近神的形象。可是这并不等于我们与神的关系只有一种关系我们可以透过其他人尝试了解与神的关系。每个关系在传统中都有其美丽的发展。
   圣经神学不可代替系统神学或灵修神学圣经神学是按照圣经的资料组成而得出答案。例如圣经中说耶稣是绝对的神其中的资料说耶稣绝对是完完全全的人我们读到这里便被卡住了圣经不会解释绝对的神与绝对的人在生命里完全没有冲突。系统神学不甘于停留在只知道这种资料因为同时有人性又有神性在一件事情要抉择时意志便出现冲突意志不冲突时或冲突时便是人格分裂。要是意志不冲突时那是耶稣用神性的意志还是用人性的意志呢是谁抢夺谁的意志呢圣经并没有给予全面的答案。根据这基础建构上去的是用理性理性要求一致不矛盾(consistence)才满意。这就是系统神学。系统神学是圣经神学再加上理性的整理其结果不冲突圣经而且多过圣经如迦西墩信条、尼西亚信条不是每一句也可在圣经找到的。同样理由灵修神学是在圣经神学基础上再加上个人实践的经验。所以灵修神学在定义上、本质上都多过圣经的资料只要不互相冲突是合法的。我们可以想象神是一位好朋友透过此种关系大家很接近只要和圣经的教训没有冲突便可以发挥和采用。灵修神学就是从这里发展出来。圣经中以夫妻恋爱形象来描述我们与神关系虽然不多但只要圣经有的话我们便可以发挥。在资料上父亲形象的资料较多并不等于我们不能将之发挥出更大的教义更大的灵修神学系统。正如圣经神学中『神的形象』 (ImageofGod)从旧约至新约出现了不超过七句但却成为了重要的教义引伸出基督徒的人观、神观和道德观。几乎有一半基督徒伦理考虑的抉择如环保、自杀、安乐死和堕胎等都是说人是神的形象所造。这就是灵修神学与圣经神学不同之处。
   阅读提议
   1            Ryken           Leland          WorldlySaints     ThePuritansasTheyReallywereGrandRapidsAcademicBooks1986尤其“OForeword”byJIPacker(pp.ix-xii)chs1112(pp187—221)
   2SchaefferFrancisTrueSpiritualityWheatonTyndaleHousePublishers1971
  
    3   Lovelace  RichardC
  
  
  
  
TheAnatomyofPuritanPiety
  
  
  
  
EnglishPuritanDevotionalLiterature
  
  
  
  
  
  
  
InChristianSpiritualityIIIEditedbyLDupreandDonESaliersNewYorkCrossroad
1989PP·302—323
            
第二部分 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四章 基督教灵修传统背景
   基督教在历史上的意义其实很阔可以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在内但在这一部分所讲的基督教则是指狭义的基督教。基督教或称东正教、新教英文是Protestanism是指马丁路德(1517年)改教后继而发展至今日各宗派的基督教这部分就是探讨其灵修神学传统。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1改教运动(Reformation)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
   基督教的历史传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但这两个阶段没有特别的冲突或分别只是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延续而己。第一阶段的重点人物分别是在德国改教的马丁路德 (1483-1546年)以及在瑞士改教的加尔文(1509-1564年)两人均是改教运动的先锋。他们二人对于灵修问题没有很明显的著作只有以信仰做起点然后引伸出灵修意义的作品。由路德所写较为接近这方面的作品是《论基督徒的自由》(TheFreedomofaChristian)这本书是他的经典之作。当中表现出他在信仰中最重要的经历和基督教信仰的灵修意义。他对信仰有独特的看法而加尔文则对灵修学有较全面的了解。路德和加尔文的性格不同所提倡的教义重点也不同。加尔文的代表作是《教理问答》(Catechism153738)于1537年出版了法文译本再于1538年出版了拉丁文译本。
   (2)重点体验
   马丁路德所了解的灵修体验是人本来一无所有并且因为得罪神而充满罪疚和对被刑罚的恐惧。但在恐惧刑罚中神白白赐恩典给他他因信而白白的称义从恐惧刑罚中被释放出来被释放的兴奋是最深刻的属灵经历。我们可以想象一幅图画马丁路德的属灵经历彷佛象一个人在法庭接受审讯。庭上有法官那人是被拖上法庭的重犯。他垂下头来法官则数算他的罪状指他在某时某地曾做过什么坏事令他无地自容。若按照神的法律和公义他应被判死罪但法官却宣判他无罪释放。突然的惊讶他不知原因原来耶稣已经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代替他承担了死罪于是他感激流涕感动不已觉得自己完全不配因为自己本该担当死罪却白白得了神的恩惠于是重新有了新的希望。自由、释放和感恩的感受相信就是马丁路德最深刻的体验。
   加尔文的性格较为稳重在他的《教理问答》中给我们看到另一幅图画就是神是一位
伟大、令人尊崇的父亲。他说『真正的敬虔(TruePiety)就是知道神是你的父亲(CodasFather) 然后带着一颗真诚敬畏的心去爱他。不单爱他并且因为他是你的父亲你要去惧怕他和敬畏他因为他是你的主宰。作为一个基督徒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唯一可做的是尽自己的力量去遵行他的旨意做一个他所认为好的儿女过一个圣洁的生活行公义尽量顺服他不去顶撞他就是宁死也不去顶撞他(offendingHimworsethandeath)。我们向上望越过云层的最高处神就在那里整个宇宙和人类历史都掌握在他的手中。面对一位这样的神我们的回应就是用敬畏的态度去敬拜他然后问他究竟想我们该做什么。他要我们做的就是服事它遵行他的旨意。
   2东正教(Protestant)灵修学传统——『改教运动』的延续和发展
   改教运动以后基督教发展蓬勃发展出很多的宗派不单有信义宗和根据加尔文观点而创立的改革宗也有圣公会、宣道会、浸信会、播道会等各宗派的灵修传统都各具特色影响了基督教的灵修观点。其中以两个宗派影响最大第一个以十七世纪英国的清教徒 (thePuritans)为代表代表人物有RichardBaxter(1615—1691)另一位是浸信会的会友本仁约翰(JohnBunyan1628-1688)后者的代表作是《天路历程》。清教徒的基督教灵修传统影响甚深他们因受压迫乘坐五月花号前往美国北部因而产生美国文化。所以初期美国文化中的信仰及生活守则都是清教徒的生活守则在历史的意义上到现在仍有很深的影响力。
因此整个英、美福音派和保守派的传统和属灵观也深受清教徒的影响。
   欧洲亦有属灵观。随着宗教改革而产生了以德语系为代表的敬虔主义。十七、十八世纪的欧陆不断兴起敬虔主义(Pietism)继而带来很深远的影响代表人物包括JohnArndt(1555-1621)  代 表 作 是 《 真 正的 基 督 徒 》 (TrueChristianity)FphilippJ.Spener(1635-l705)代表作是DiePiaDesideria。他们代表了欧洲大陆的基督教传统。欧洲大陆主要有四个语系一一即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其中三个都是以天主教为主西班牙时至今日仍是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法国也主要是天主教信仰意大利的梵蒂岗当然更是天主教信仰。剩下来只有德语德语因为马丁路德改教的缘故整个传统基本上是属于基督教。敬虔主义就是由此孕育出来成为极有影响力的属灵观其体验是源自改教者马丁路德和加尔文而来。从马丁路德而来的体验是深切的悔改经历跟着成为敬虔主义和清教徒的起始点并且成为整个属灵经历的重点。在对神的态度方面一个基督徒一生经历神的重点在于深切的悔改和认罪的经历。他看见自己完全无能、无助和软弱又在同一时刻看见神的大能、恩典和白白的赐予。感恩的心成为整个信仰历程中的主要经历是一生的经历对神的了解愈来愈深、在人生各样的际遇中面对各样试探、自以为是被神教训跌倒后又被神救拔提升。在传统经历中最深刻的都是这些『我自己不能成就的有神的恩待于是可以成就。』
   至于信徒在面对世界方面慢慢发展出很强烈的属灵争战观觉得在世的时候有很多属灵的争战而对抗撒但的时候心中会觉得很迫切因为信徒一方面看见神的伟大一方面又看见人的无用和堕落于是心中便产生强烈的迫切感。当然由这种迫切感孕育出来的行动自然便是传福音、抢救灵魂。信徒会在属灵的争战上倚靠神甚至要改变社会所以清教徒有迫切改变社会的动力。一般人以为清教徒避世、其实不是。清教徒认为既然神的国将要降临而这个世界还是如此败坏信徒便要改变它所以他们有种很强烈的争战观及迫切感。
   至于面对自己方面则受加尔文的影响就是除了传福音和感恩之外信徒还要表达对神的敬爱。最具体的表达就是顺从神顺服神的命令其体现是过一个圣洁和敬虔的生活。圣洁和敬虔反映出神的荣耀和伟大亦表示我们是怀着衷心愿意和感谢去过一个他喜欢的生活。上述简单地囊括了基督教灵修传统的特色。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人物
   1、JIPacker他的著作甚丰代表清教徒灵修的传统著作有TestforHoliness。
   2、J.Houston是加拿大维真神学院的讲师有少许受天主教灵修传统影响但重点仍停留在清教徒的传统中。
  3另一位是已故的知识分子薛华(FrancisSchaeffer)他的代表作是TrueSpirituality 也表达出这个传统的特色。
            
第二部分 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五章 基督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父亲的形象
   如果天主教的属灵经历来自夫妇之间的关系基督教的属灵经历之灵感便是来自父亲的形象。想起夫妇的亲密形象会联想起温馨、浪漫、感性想起父亲形象则会联想起崇高、伟大、莫测高深、保持距离、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等形象。我们对神的感觉也是一样会觉得神很高、有少许遥远、不多说话但又很疼爱我们。按照父亲的身分而言以他的权威当然要求儿女顺命和敬畏这是直接的反应。心理学家说当他想起父亲时同时会想起男性形象(masculinefigure)男性形象通常又会连结起争战形象。父亲是家庭的保护者当外界威吓家庭时父亲会奋起去抵挡之他会代表整个家庭去与别人对敌故争战性强。父亲连结起争战意识、统帅和安全感这些都是典型的父亲形象。基督教的传统不知不觉或多或少也应用了这种形象去了解神。顺延而来的是以这种形象来肯定和孕育出我们对神的关系就是父子或父女的关系与天主教的夫妻关系截然不同。
二、基督教灵修学的四个重点——以《天路历程》(1678年)作为蓝本阐明
   1超越而权威的神
   神是一位超越而权威的神(transcendentGod)高高在上对比天主教的神是内在的神
(immanentGod)是可以互相拥抱的。
   《天路历程》的故事描述天路客身处『将亡城』里。有一天他突然读到圣经发觉此城将要灭亡又知道自己罪孽深重背负着重担于是他要离开奔跑前往『天城』。他在路上碰见了许多人物例如智、仁、勇及美徒等代表基督徒的质素还有反面人物如懒惰、妒忌先生等旨在表达基督徒属灵经历会出现的现象。
   a神在『天城』而人在『将亡城』——有无限的距离
   在《天路历程》中神没有直接出现因为神在『天城』那里与人有无限距离人要不断地去寻找神而天主教的神就在身旁在自己里面。《天路历程》描述天路客在寻找的过程中碰见一个人名叫传道传道指着遥远的空地说『神就在那里有灯光的地方那里有
一道窄门。』这种对神的观念和天主教的很不同因为天主教的神观是内在的。
   b神并非亲自与天路客同行
   在天路客寻找神的过程中神并没有亲自与他同行神只在两方面和他有关。第一是神不会放下他不管任由他独自挣扎他会透过一些人帮助他。天路客在途中经过『以马内利山』(即与神同在山)但是他看见的不是神而是一群牧羊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知识、练达、谨守、诚实表示神的同在是透过这些属灵的质素和神的仆人显示出来。牧羊人带天路客上到山顶遥望远远的天门。以马内利是神透过代表或使者与人同在而不是神亲自陪同天路客上路。当天路客几次迷路时他都听见有声音(多是圣经经文)指导他、帮助他寻找正路。在我们生命的属灵经历中本仁约翰所理解的神仍在上面。但是他会差派帮助者来帮助我们这就是神与我们同在的意义。当我们不知所措时圣灵会向我们说话指引我们走正路。神始终与人有一定的距离。
   c与神联合是成圣旅程的起点
   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也有与神联合的概念但与天主教的联合关系很不同。基督教的与神联合是成圣之旅的起始点而不是象天主教以至高境界为终点两者对与主联合的意义有所不同。天主教与主联合是经验上的联合(Existentialfeeling)实存的感受(Substantialfeeling)例如信徒在祈祷时与耶稣浑然忘我地合而为一而基督教则强调在地位上与主联合是神学性的意义就是保罗在罗马书第六章中提到的与『基督同死同埋葬』意思是一个人愿意相信主用信心去接纳耶稣基督便可以与主同钉十字架那是指在地位上与主同钉十字架地位上的与神联合而不是指在经验上的钉十字架。在属灵四定律中 提到先有事实有信心最后才有经验意即在信主时不论你是否经验到也已经与主联合就是马丁路德所指的信心因为圣经是如此记载着。这种与主联合可说是思维上的醒悟信心是一切的基础信徒不是靠感觉用事。马丁路德说『我们同时是义人也同时是罪人。』这句话包含着两个层次首先在神面前、信徒在地位上是义人但在实存上他在世上仍是罪人。信徒的生命仍有许多罪在神的审判中是罪人但因耶稣的死而宣判是义人。按照信徒的经验他是罪人按照地位他却是义人按照信徒的经验他和神仍有距离但按照地位他已和神联合。基督教与神联合的重点是基于教义上的联合教义透过圣经的真理宣布
出来所以与神有距离并不重要只要信纵然自己满身罪污但神仍然爱自己。
   d人对超越而权威的神的态度特色(1)——敬畏
   若从以上的角度来看会令信徒的反应很强烈『神既然如此伟大如此权威我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他呢』答案是敬畏的态度。『敬畏』(reverent)一词充分表达基督教灵修
学核心的特质甚至对神的爱也带有几分敬畏的爱慕以神为一个慈爱的父亲。
   2『属灵经历』就是不断加深对救恩的体会
   a人对超越而权威的神的态度特色(2)——不配、一无可夸
   天路客走成圣之路是指成圣之经历而不是指得救之经历。当天路客从起始点『将亡城』出发时还没有得救他背负着满身的罪孽但当他走到十字架旁边的洞穴时他背后的重担突然松脱掉到洞中消失了他从此就感觉很轻松。天路客在这时就得救了。此后书中继续描述的是天路客成圣的经历。属灵经历第一个特色是天路客不断加深对救恩的体会。天路客一再遇到危险和困难的时候发觉自己无能为力就在千钧一发时神的救恩便临到他把他救拔出来。不是他自己做了什么而是神的恩助。这是典型经历的描述,仿佛每一次都是这样。这是本仁约翰自己一个很深刻的经历他在面对这位超然的神时觉得自己很不配一无可夸。
  b人与神之间关系的成长     属灵成长是表示自己愈来愈自觉到自己一无可靠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胜过撒但、胜过自己和胜过罪恶愈来愈深刻体会到神的大能及奇妙的恩典。『愈来愈』这个词表示有进展 (progress)《天路历程》的历程是愈来愈知道自己的软弱愈来愈体会神的恩典和大能。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天路客在走天路的途中遇到巨人亚布伦巨人拦着天路客的去路并且打他叫他返回将亡城。但是天路客坚持要走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灭亡。在打斗之中箭如雨下天路客被打至筋疲力尽因重伤而流血过多不能支持下去。巨人又与天路客肉搏将他的圣灵宝剑掷向一边把他按在地上欲置他于死地。天路客身处危难时心中觉得忧愁和恐惧。此时天路客将掉在一边的剑又拾过来用圣经的弥迦书七章 8 节对亚布伦说
『我的仇敌啊不要向我夸耀。我虽跌倒却要起来我虽坐在黑暗里耶和华却作我的光。』他话还未说完马上就向亚布伦刺去结果刺中亚布伦的腰亚布伦大叫一声便飞奔而逃。此时天路客开始仰视天空说『感谢上帝救我脱离狮子之口又得胜亚布伦。』他跟着又唱诗其中有一句这样说『我感谢主差天使相助。』由此观之天路客在整个争战中若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会胜利只会失败。在他最软弱的时候神便赐下能力搭救他。天路客每次脱难的经历都是如此。
    又有一次天路客来到虚华市那里的人的价值观念很属世、贪慕虚荣。他和朋友尽忠进入市内发觉虚华市的市民与他们不同。市民因他们的表现与自己不同而不喜欢他们将他们
   捉来审问。很多人作假见证如妒忌先生指证他们不合市内的规矩于是把他们定罪。尽忠被判死刑被人拉往法场接受惨酷的刑罚如被鞭打、被人用石掷、被人用刀砌至血肉横飞、用枪刺、被绑在柱上再用火烧使他化为灰烬。但是天路客却没有受刑仍被收在监中拘留了一段时间。他的脱难书中描写得很有趣『人的命运原在上帝手中。不知怎的天路客竟能逃出虚华市他又走他的天路。他一边走一边唱诗。』
   不管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是如何总之在作者本仁约翰的眼中和信念中不能让基督徒依赖自己的方法逃生这是很深切的经验『我不配一切所作的都是在乎神。』这是加深自己对自己无能的认识不断重复自己悔改的经历。
   所以悔改经历不是属灵成长、成圣的起始点而是贯穿整个基督徒生命的核心。基督教的属灵观就是不断的悔改、不断的认罪、不断的经历神的恩典。在《天路历程》你会发觉行至天城门口仍然是环绕着这个问题。天路客和美徒(Hopeful)去到天城门口仍要过一关中间隔着一条大江江上没有桥可以让人过去对岸而且江水很深过江又别无他法一定要亲自涉江而过。天路客行入水中开始沉下去死亡的阴影开始包围着他接着便开始语无伦次但是如果你留心听他在昏乱当中所讲的话才知道他恐怕自己浸死在江中不能进入天门其实在旁边站着的人都听到他为自己以前所犯的罪以及他在走天路的过程中所犯的罪而心里难过。原来来到天堂门外仍然是罪的问题。结果美徒向天路客表示神的恩典足够使用神不会抛弃他这只不过是给他的试炼只要他完全倚靠神就行。天路客听后突然感觉自己不再沉下去脚踏着石头走到对岸身上笨重的衣服也掉下留在江中。原来衣服象征罪疚感于是摆脱了衣服(罪疚)便可很轻松地进入天门。
   另外有一个人——无知(Ignorant)也经历过天路客所经历过的事情到达天城门口。但是当无知扣门的时候天使出来问他『你有没有带执照』因无知没有执照被两个天使绑着他双手抛下落到无底坑(地狱)去。本仁约翰加上评语『那时我方才觉悟不但将亡城的路通到地狱一个人就是走到天门口仍然可以下地狱的。』所以基督徒一生的属灵经历的关键就是认罪、悔改、凭神的救恩白白的称义。《天路历程》给我们认识的属灵经历就是不断加深认罪和悔改的经历。
   3『属灵成长』就是做一个顺命、遵行神旨意的儿女过圣洁和敬虔的生活
   《天路历程》中第二个属灵经历的特色是作一个顺命、遵行神旨意的儿女过圣洁和敬虔的生活。对神敬爱的具体表现就是做顺命的儿女。在《天路历程》中天路客的整段路程中最明显是不断有不同的朋友在他身旁有正派的也有邪派的。正派的有贤智、敬虔、尽忠、智、仁、勇和坚忍等等邪派的则有无知、懒惰、利徒、说谎、高傲先生和妒忌先生等等。天路客的经验是愈行天路会愈多认识正派的朋友愈多正派朋友与他同行而邪派的朋友会慢慢地减少。在这儿要留心那些邪派的『朋友』在本仁约翰的原意不是指『朋友』而是指[基督徒的『行为』]只要看他所用的名字如懒惰、妒忌、说谎等便可知道。所以在属灵成长中要不断摆脱恶行而不断『戴上』敬虔而圣洁的行为。圣洁和敬虔的生活表现是属灵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简单来说因为神是父一个父亲对儿子所要求的是他的儿子做『乖儿子』而不是做『浪漫的儿子』那是夫妻关系所要求的而不是父子关系所要求的。他对好儿女所要求的行为表现如敬虔的生活、生活与蒙召的恩相称、合乎圣徒的体统、摆脱罪行、更加敬虔这充分代表了基督教灵修学的另一特色就是相当注重行为(deeds)在成圣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好行为而摆脱更多坏的行为。
   4强烈的争战感(SpiritualWarfare)
   属灵经历中最后一个特色是危险四伏充满争战。《天路历程》最刺激之处在于争战战胜了一个又胜战另一个在惊险中又化险为夷在迷路中又绝处逢生。《天路历程》之所以多姿多彩是因为在整条天路上有一场接一场的属灵战争暗示每个人走属灵之路时撒但会不断出现千方百计要将这些人打倒拦阻他们去到天城。因此在天路上有很多危难、危险。例如天路客去到忧郁潭突然没有自信心觉得很忧伤自己很软弱神然后给他安慰及把他救上来。天路客要不断面对危难而神就帮助他逃避危难。第二个挑战是假信仰如无知、唇徒(单靠说话)、易迁(变节)、固执(不相信神的真理)等是典型的假信仰那是最大的危险。软弱还不可怕因为求神就有神帮助但是信错了的话就算去到天门口也要下地狱。因此坚持教义上的正统(doctrinalorthodox)十分重要。经验上的多少不太重要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软弱在神面前本来就没有地位。最重要的是所信的没有错合乎圣经的真理。其余的诱惑例如在虚华市有人游说天路客留在那里。天路客面对属灵经验上的挑战时抵抗的武器就是(1)神的话语(圣经)(2)神的大能(3)神白白的恩典。
   总结基督教属灵经历的特质是神观是一个父亲的形象与我们有距离要求我们敬畏他。跟着有三个引伸出来人属灵经历的特质(1)不断加深自己的不可夸只靠神的恩典而悔改的经历(2)行事为人上与蒙召的恩相称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以至活出一个顺命儿女的表现(3)属灵的战斗不断打属灵的仗靠着神的恩典、神的话语战胜一切危险。以上三点可以说囊括了基督教传统最主要属灵经历的内涵。
            
第二部分 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六章 基督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对神的尊崇、敬畏、尊敬和权威有最深切的体会
   在基督教其他的传统中没有一个传统比得上更正教对神的权威的尊重的体验更加深刻。天主教对神是浪漫感性的联合是平辈的关系在亲近的时候甚至会发生乱子但更正教那种尊敬的神观令人不敢胡乱这种崇敬的心态带来几种属灵态度。面对神的崇高会产生敬畏、尊崇面对神的权能及他的赐予而感恩面对神的伟大感到自己的不配而谦卑面对神的权威身分令我们顺服。所以敬畏、感恩、谦卑、不配、顺服囊括了基督教最重要的属灵质素基督徒的体会最深可说是经典的基督徒美德。
   2属灵经历有稳健的理性基础
   属灵经历的起始点是与主联合是在地位上的联合。这是根据圣经的宣布。在没有任何东西支持之前我们便相信圣经。因此神客观真理的宣布就是一切属灵经历的起始点这与天主教不同。天主教没有什么属灵起始点只谈撇弃罪恶没有因信称义、耶稣白白赐下救恩这个起始点。所以天主教强调很高的属灵经历凡有这种经历的都是好事可以被接纳于是也接纳其他宗教这就造成很大的危险。反之基督教的起始点很重要理性及教义的基础很稳固因此要先有事实然后才有经验先清楚教义然后才有相应的经历。基本上来说基督教的属灵经历是先向后看先问究竟神为我成就了什么的事实。这在加尔文主义讲得很清楚。属灵经历的第一样就是不要问有什么经验而是先问神为我成就了什么就是耶稣为我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然后是马丁路德所说的信心就是满身罪污的人神竟白白的赦免他那种信心肯定的意思是向后回顾已成的事实和当下抉择张力中的肯定。相对来说天主教则是向前看经过探索、经验、再向新的经验迈进有发现的乐趣但亦有无基础的危险。没有一种传统象基督教传统般对圣经基础极度尊重圣经教义一切以属灵经验为基础。有文学家分析过《天路历程》的语言其中百分之八十是从圣经中抽出来信徒的整个属灵成长就是由圣经的话语所组成每一句圣经的话语都成为他的经历。稳固的圣经基础就是基督教优越之处。
   3重视在行动(行为)上活出信仰
   面对一位伟大的神最应该有的表现就是在生活上表现出我们『与蒙召的恩相称』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基督教信仰所引伸出来的就是生活表现的态度。生活表现具体的情况就是敬虔和圣洁敬虔和圣洁就是彰显神的荣耀。基督教强调要做一个顺命的儿女在生活上很仔细地教导我们怎样生活。例如王明道先生甚至连信徒探朋友时也提醒他们要带手帕很具体地教导信徒处世做人要合乎圣徒体统有行为的指标。基督教比其他传统有更积极的行动那强烈的属灵战争感和迫切的末世观两者合起来就是要抢救灵魂改变罪恶的世界。信
徒要作基督的精兵一方面要见证神的伟大另方面则要除去世间的罪恶。
   本仁约翰出狱后继续写有关他的妻子及四个子女的故事那是《天路历程》的第二部分描述的重点在于基督徒的团契。大家互助互爱是属灵生命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很着重教会生活和群体活动。因此基督教灵修学是最具有行动表现的传统。其他传统如天主教或东正教却带着神秘感(mystcal)退隐到独自一人与主同行便感满足。但是在基督教信徒不能独自完成属灵的经历必须在群体中面对社会有行为的表现。
   二、弱点
   1容易倾向太理性(头脑)化
   基督教的属灵传统虽然有很深厚的理性基础有客观圣经的起始点但是危机就在于停留在起始点停留在客观基础。客观基础到一个地步就会变成只有头脑,而没有经历。以前在夏令会常常提到『不要单单听道要行道』表示危机就在于单单听道只有脑袋中的知识 却不实行出来。脑是用『知』『行』是用具体的生活表现。真正好的基督教传统也有生活的表现但是遇上错误或危机的偏差只用脑袋时就会没有行为的表现而流于空谈。于属灵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要单单听道还要行道更要经历道。行道的危机就是表面化和虚伪化这是三重的过程。天主教最集中强调经历道而基督教的危险则集中于听道。信徒听了一大堆道理却没有在生命中表现出来。基督教只强调那件事是怎样的事应该怎样而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才可以做得到。例如传道人只会说我们为什么要祈祷因为我们需要祈祷摩西、以利亚、耶稣、保罗等也要祈祷我们不祈祷就会软弱、会跌倒不会得神的喜悦 然后便用祈祷结束。一切只有『为何』(why)而没有『如何』(how)于是信徒对这些要做的事都不知所谓。危机传统就是说得眉飞色舞而实际上却没有经历只有引述圣经而已 所以基督教的属灵经历较为贫乏。天主教的危机在于太多经历而基督教却没有生命的探索
和发掘只限于回顾事实。既成为了事实的事多说只会令人觉得不耐烦。
   基督徒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发觉自己的不足、不配和无能然后看见神的恩典愈来愈增加。但是如果只有前半部而没有后半部就会令自卑感加强导致自我形象很低。基督教所有的讲道都告诉我们有罪、无能然后神给我们恩典。因此基督教的经历令人不断加深对认罪、悔改和神恩典的认识。如果牧师或传道人对此有深度的了解他可以愈讲愈深入但是如果传道人没有深度或没有经历的话则他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老生常谈结果我们会质疑什么才是属灵经历。我们会发觉『布道会』和『奋兴会』的内容相差不远所以后来总括称为『奋兴布道会』。其实两者应该不同这表示其中出了乱子。要重复加深经验除非很有深度和共识才可以愈讲愈深正如马丁路德般愈讲愈深入。没有深度的则只是一线之差重复又重复属灵经历就等于表示自己软弱、无能和不配。如果不能接受现实自我形象更会因受损而低落。
   其实基督徒有两种不同的喜乐。第一种是我看见自己不配、无用、满身罪污接着有神白白的恩典于是带来接受礼物的喜乐和感恩的喜乐第二种是天主教的不断挣扎点滴获得成果满足的喜乐。这两种满足都是喜乐但对于肤浅的人都会产生危险如果看得不够透彻只知自己的软弱只知自己的无能而察觉不到神的恩典会带来低落的自我形象。事实上教会中有很多弟兄姊妹的自我形象均很脆弱只知自己不配却没有接受礼物的喜乐。
   2.容易以行为表现(道德主义)衡量属灵程度
   基督教重视在行为、行动上活出信仰但一旦以行为、行动作为属灵程度的指标很容易令人成为律法主义和规教主义变得僵化、表面化和虚伪化。环视周围我们会经常发现这种情况。行为的表现如果缺乏经历很容易成为一项表面的指标。自清教徒开始当一个人缺乏内心谦卑、敬畏的实质剩下的便只有外表的壳这个壳是行事为人与蒙召的恩相称及合圣徒体统的壳。壳是表面化的所以容易出现表面化的要求如不准这、不准那做完这些『不准』便是一个好基督徒以致使人感觉基督徒没有自由。其实基督徒的福音是使人感觉有自由而不是有一大串行为守则要去遵守。以一个信徒遵守这些守则的程度去衡量他属灵的程度很危险因为这会导致能够守的人便以为自己属灵。漫画中的超人平日在新闻社工作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一旦有事发生他就会变成超人。漫画讽刺基督徒也很如此。基督徒在平常的日子星期一至星期六都行为不检极讨人厌但在星期日来到教堂时便人人都变成超人这是很典型的讽刺。大家都在星期日变成超人但是大家都心中明白自己都不是超人彼此都知道对方所说的话不真实于是虚伪化成为相当大的危机。若这种要求形成压力会将本身并没有这种素质的人会努力争取让自己去学习这些表面的东西若学不到便会受到压抑。清教徒之间有很强的强制性属灵伟人GeorgeWhitefield在他的日记中谈及他上礼拜堂时要穿华服又将没有穿华服的人驱赶出去。有一个孩童进入礼拜堂看见每个人都低头祈祷他却仰望于是被打了一记耳光马上俯首。他又在日记中强调一定要这样做否则便不是敬畏神。他认为敬畏神的人要穿华服、垂下头是对的但在逻辑上并不是穿华服、垂下头的人便等于是敬畏神的人。假如这两个逻辑被等同那孩童便被压抑。待孩童长大后出来社会便会受到冲击发觉原来什么也没有在教会所学的并不现实那是另
一个世界。教会只变成了一个简化了的世界不能面对一个真实的世界。
   3.排他性很强
   在四个传统之中基督教的排他性最强。在基督教的灵修中信徒在整条天路都要战胜那些错误。战斗性强的人遇到别人便会先问对方是敌是友。以理性的信条来说应该有排他性但经验却应该是多元性。例如科学的定律是排他性手表受到地心吸力向下跌只有对与错之分没有其他的答案。在信条上耶稣是绝对的神答案只有对错。在信条中并没有中间路线但经历却有多元性喜欢橙或苹果都没有错不能互相排斥。在属灵经历也是多元性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同有人觉得主很浪漫并没有问题。如果一定要视神为我们的父亲当然不能说与父亲浪漫。但是如果别人把神视为丈夫与神浪漫便没有批评之处。在属灵经历不同的体验中应该有容纳性。即是说在经历上应该有多元性、容纳性在教义上却应该有排他性。经历是讲情教义是讲理。但基督教的传统太过着重理排他性很强于是以理性来衡量情容易判断别人的信仰错误指别人引用圣经不足在忽略前因后果下 便肯定别人是错。基督教加上其战斗性和属灵争战的意识在未理清实情之前便武断是撒旦的作为容易视别人为异端缺乏聆听的态度。但其实在属灵的路途上有时虽然彼此的见解不同对方也不一定是敌人彼此可以是朋友。其实对方也会有精彩之处我们需要学习这点胸襟。基督教的传统过于着重教条、理性和战斗性以致往往缺乏这种胸襟去接
受和聆听其他人。从这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小心因为排他性正是我们的弱点。
            
第二部分 顺命的儿女——父亲形象的灵修操 附录二 问题解答二
   1基督教『道成肉身』的教义在信徒灵程成长当中有没有稍为纠正单一父亲的形象
    答绝对有可以补充父亲的形象的就是耶稣基督的形象。基督教传统强调圣父形象灵恩运动强调母亲的形象。基督耶稣可以补充两者之间的缺乏。基督耶稣是我们信仰的核心 另一方面又在属灵经历上补足与人的接近所以耶稣与我们较为亲近。天主教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实际到可以结婚基督教则较有距离认为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我们是人与他有一些差距但是耶稣很具体是有血有肉、三十三年在世为人。在基督教传统中经常说耶稣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与我们同行。但是基督教与耶稣的关系仍然以行为作为重点以耶稣为榜样。榜样就是他做了什么我们便跟着去做这虽然是好但只停留在表现上。我们较少进入耶稣的内心世界去体验他内心世界的经历。天主教则较为重视信徒和耶稣的关系以第一身(firstperson)投入耶稣所处的情景中默想它看他在面对事情时内心的反应和自己是否相同。假如发觉反应不同便受他反应的冲击以至内心价值的取舍、内心的感受不断透过投入耶稣生命历程当中的冲击慢慢地愈来愈接近耶稣的心境。天主教就是这样以第一身投人体会耶稣的心境。
   基督教较为着重他做了些什么着重他道德的表现(moreandmoreontheethicalside)然后就照学如仪。这样只能摸索到和耶稣关系的一部分最精彩、最全面的则不能达到了。『道成肉身』可以补足我们同神的差距有差距不一定是错有敬畏的心也是好的但是太过遥远耶稣就会成为补足我们的接近性。近年来很多作者都利用耶稣来阐明其理论除了极有份量的作家如史托德(JohnStott)的著作有圣经根据外其余的人尤其是心理学家、辅导者都是经常用人文主义来论述只不过借耶稣的例子一用而已。这不是对耶稣应有的态度。我们要真正研究耶稣然后学习他我们对耶稣的认识仍很表面只认识边缘的东西。除非我们深入属灵经历与耶稣同行一条路如《属灵操练》所言一边行一生行一次又一次生命被耶稣转化那么耶稣与你的关系便实质了。
   2我们祈祷当中称神为主过于称他为天父往往一开口就『主呀!』这是否说神『主人的形象』比『父的形象』在我们的灵修当中更强
   答『主』在心态上更为崇高『父』则较为亲切。如果称耶稣为主为父成为口头禅是没有用处的。例如彼得看见异象神要预备他向意大利人哥尼流传福音在他饥饿、魂游象外时天上降下许多动物按照犹太教的规条有些可以吃有些不可以吃他然后听见神的声音叫他取来吃他说『主啊不可如此。』此语显然自相矛盾因为他既以神为主就不可向主说『不可如此』证明这只是他的惯用语。有时我们称呼神为主根本没有什么形象所以分别不大。如果严肃来比较『主』和『父神』则天父较为亲切。当然天主教以神为爱人显得更亲切。如果说『主人的形象』他有崇高、伟大的特色所以要求我们顺命、敬畏与上述的不会有冲突。
   3以耶稣为属灵经历的对象的时候我们要体会耶稣内心的经历。由于圣经没有将耶稣的内心经历详细记载这样会否使我们过分想象呢
   答答案是会有这样的危险。要减少危险惟有对圣经背景、耶稣生平的客观研经下些功夫。我们默想圣经之前要先懂得研经如果望文生义继续发挥想象力则根本不需要圣经随时随地都可用任何事物来默想。尤其是主观投入发挥想象力时如果想象的起始点错了所得的结论就很可能会错。有一些中国教会就限于这种危机那是很可怕的。惟有对圣经有客观认识的基础修好在默想前要做的功夫查考原文解经书清楚明白该段经文的背景等才可减低危机。举例说尼哥底母夜访耶稣他是代表宗教上很有见识的人。但我仍会先查圣经字典知道他的背景是犹太人会堂的官是宗教的领袖。弄清楚以后便从这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在晚上来找耶稣的角度去了解等于滕近辉牧师在晚上来到我家探访我对我说『温伟耀我喜欢听你讲道。』我会在受宠若惊之余拿他的著作来请他签名这会是我的反应。但耶稣却不然。其实当时耶稣只是初出来传道有一位地位这么高的宗教领袖来找他称赞他的信息是从神而来又和他谈论重生。这种主观投入就是建基在对尼哥底母的地位和背景的了解。若非如此我们便不能投入甚至会产生误解。妇女神学的角度—— 将圣经视为近东文献文化背景以男性为中心所以当中所说神的观念都是以男性的投射说出来甚至在耶稣时代犹太教的社团都是以男性为中心所以无论耶稣、无论保罗的表达都是以男性为中心。如果我们撇开这种文化背景的角度来看圣经我们无法否认圣经从旧约到新约神的形象都是较为男性、较为父亲过于丈夫、母亲或知己。虽然圣经中也有提到神是母亲的形象、或知己的形象或是情侣的形象的描述但如果以资料的主流来说都是以父亲形象为主。在四个形象中父亲形象较为接近神的形象。可是这并不等于我们与神的关系只有一种关系我们可以透过其他人尝试了解与神的关系。每个关系在传统中都有其美丽的发展。
   圣经神学不可代替系统神学或灵修神学圣经神学是按照圣经的资料组成而得出答案。例如圣经中说耶稣是绝对的神其中的资料说耶稣绝对是完完全全的人我们读到这里便被卡住了圣经不会解释绝对的神与绝对的人在生命里完全没有冲突。系统神学不甘于停留在只知道这种资料因为同时有人性又有神性在一件事情要抉择时意志便出现冲突意志不冲突时或冲突时便是人格分裂。要是意志不冲突时那是耶稣用神性的意志还是用人性的意志呢是谁抢夺谁的意志呢圣经并没有给予全面的答案。根据这基础建构上去的是用理性理性要求一致不矛盾(consistence)才满意。这就是系统神学。系统神学是圣经神学再加上理性的整理其结果不冲突圣经而且多过圣经如迦西墩信条、尼西亚信条不是每一句也可在圣经找到的。同样理由灵修神学是在圣经神学基础上再加上个人实践的经验。所以灵修神学在定义上、本质上都多过圣经的资料只要不互相冲突是合法的。我们可以想象神是一位好朋友透过此种关系大家很接近只要和圣经的教训没有冲突便可以发挥和采用。灵修神学就是从这里发展出来。圣经中以夫妻恋爱形象来描述我们与神关系虽然不多但只要圣经有的话我们便可以发挥。在资料上父亲形象的资料较多并不等于我们不能将之发挥出更大的教义更大的灵修神学系统。正如圣经神学中『神的形象』 (ImageofGod)从旧约至新约出现了不超过七句但却成为了重要的教义引伸出基督徒的人观、神观和道德观。几乎有一半基督徒伦理考虑的抉择如环保、自杀、安乐死和堕胎等都是说人是神的形象所造。这就是灵修神学与圣经神学不同之处。
   阅读提议
   1            Ryken           Leland          WorldlySaints     ThePuritansasTheyReallywereGrandRapidsAcademicBooks1986尤其“OForeword”byJIPacker(pp.ix-xii)chs1112(pp187—221)
   2SchaefferFrancisTrueSpiritualityWheatonTyndaleHousePublishers1971
  
    3   Lovelace  RichardC
  
  
  
  
TheAnatomyofPuritanPiety
  
  
  
  
EnglishPuritanDevotionalLiterature
  
  
  
  
  
  
  
InChristianSpiritualityIIIEditedbyLDupreandDonESaliersNewYorkCrossroad
1989PP·302—323
            
第三部分 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七章 灵恩运动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1强调『圣灵恩赐』的教会和运动
   (1)第二世纪中叶至第三世纪初的孟他奴主义(Montanism)
   孟他奴主义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影响着初期欧洲一带的教会。孟他奴主义的重要人物孟他奴(Montanus)(第二世纪),其生平已无从稽考只知他大约是第二世纪中叶时期的人。他提出虽然圣经时代已经结束但圣灵的恩赐和神迹并没有结束于是产生出相当接近今天的灵恩运动。后来著名的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160-220)也曾参于过这运动。当时重点的体验包括圣灵行神迹的恩赐、说预言和方言。孟他奴及他的跟随者承认全部圣经都是神的话语绝对坚守圣经甚至按字面地遵守。很多时灵恩运动都有这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圣灵行神迹的恩赐他们不单着重行神迹也着重说预言。他们分辨一个人是否能成为教会领袖就是看他能否靠圣灵的恩赐说预言。预言的内容大部分集中在耶稣基督快要降临建立新的耶路撒冷这异象而言。孟他奴主义又相信先有方言然后才有预言。孟他奴主义当时在教会中引起不少争论跟随者众但后来受到的排斥也不少。到公元230年他们终于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被驱逐离开教会从此就结束了孟他奴主义。
   中世纪至宗教改革期间没有特别灵恩运动的教会只有零星的灵恩经验没有发展成有规模的灵恩运动。十六世纪改教运动时以马丁路德在德国改教以及加尔文和慈运理在瑞士改教为主。改教运动兴起时很多人都相继摆脱天主教教义独立成为新教。在这过程中除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带领的之外也有很多独立人士带领改教。有些改教人十相当激进称为激进改教运动(RadicalReformation)。他们没有特别的系统较为著名的有重洗派(Anabaptism)这个派别在仪式上强调重洗。在重洗派中又有几个不同的派系当中有些相当激烈强调灵的释放强调在聚会时没有形式又强调完全按照圣经所教导初期教会的生活模式。当中亦不乏少部分强调超自然工作、神迹、以及圣灵的大能如火一样的人这是激进改教运动中少类的情况。但这类教派也许是因为跟随的人不多或是被主流教会或天主教以军事武力所镇压而很快复归平静。
   (2)二十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ClassicalPentecostalism)
   真正的灵恩运动出现于二十世纪造成一个又—个的浪潮分别称为第一波、第二波和第三波。第一波和第二波都是起自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世纪初首先有五旬节运动
(ClassicalPentecostalism)主要人物有
   a柏咸(CharlesParham1873-1929)
   他于一九零零年在美国建立了一间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BibleCollege)。他教授学生时强调圣灵的工作要求学生及随员接受『灵洗』意即一个人单单经历重生是不足够的根据使徒行传还要按手接受圣灵的充满于是有说方言的经历这些属灵的经历是必须要经历过的称为第二次祝福(SecondBlessing)。第一次祝福是重生更重要的是第二次祝福 藉着按手被圣灵充满。除了灵冼之外还要有表现讲方言就是核心的表现。所有人都要懂得讲方言不会讲方言的人纵然不至于被视为未信也会被视为次一等的基督徒。方言以外还有医病、赶鬼和激进的敬拜。因此受到当时很多教会的排斥。
   b西摩(WilliamSeymour1870-1923)
   第二代的领导人是黑人西摩他按照柏咸的观点去到洛杉矶发展在亚苏撒街 (AzusaStreet)建立了教会很多人得到复兴在这里聚会。既引起很多人反对但也有很多人赞成。当时吸引了很多属于大宗派的人加入他们因而和主流教会产生很大的冲突不被一般的主流教派容纳。后来他们便慢慢地复归于平静。现在的五旬节会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不过现在的五旬节会虽然仍有讲方言但已没有当年炽热的做法。
   (3)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CharismaticMovement)
   第二波是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亦称之为『新五旬节运动』(Neo—Pentecostalism) 重要人物是班纳德(DennisBennett)。他是一有领导力和能言善辩的人。他在 1959 至 1960 年之间在加洲的圣马可建立了一间圣马可长老会堂(StMark-sEpiscopalChurch)。当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牧师但慢慢地他经历了灵恩开始讲属灵的恩赐跟着教会中有七十多人不约而同地经验到讲方言、讲预言的属灵恩赐。其中有些人出乎意料之外地突然有这种恩赐他们都十分惊奇于是产生很大的震撼力这经验和整个运动发展的热潮可在他的经典著作
《早晨九点钟》(NineO-clockinthemorning)中看到。他的另—本著作《圣灵与你》 (TheHolySpiritandyou)有系统地讨论灵恩运动的问题如医治、方言、预言、神迹、死人复活和祷告等灵恩运动经常遇到的问题都有详细而具体的描述。他们不单影响了美国而且由于交通发达很快便传入亚洲更影响至第三世界成为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很多国家教会的动力。第三世界教会的复兴都是透过灵恩运动影响带来的结果。灵恩运动也影响到校园跟着的余波就是耶稣运动(JesusMovement)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强调圣灵的神迹、方言。他们和之前的灵恩运动不同之处是他们没有抢羊自行建守教会而是鼓励有灵恩经验的人留在自己的教会中在所属的教会做更新的工作所以没有战斗性给人更加好感。例如在英国他们强调留在圣公会中如DavidBoson有这个背景但是一生也保留圣公会的会籍同时牧养圣公会的教会但是却用灵恩的敬拜方式和经验来使教会弟兄姊妹的生命火热起来。
   (4)八十年代至今的『圣灵第三波』(TheThirdWave)
   第三波始于八十年代核心人物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德华特(Peter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这三位人士很有关系。第三波的核心起始点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最初的起始点其实不是福乐神学院(FullerSeminary)而是温约翰。温约翰本身是贵格会 (Cracker)一间教会的牧师。在他的见证作品中提到他在1977第一次经历被圣灵充满。按照他自己的看法他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神带他一步步经历到圣灵充满。他被圣灵充满后发觉整个教会的弟兄姊妹每一个均与以前不同充满生气。此后聚会人数不断增加。到1982 年教会正式改名为葡萄园基督徒团契(VineyardChristianFellowship)。匍萄园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当然涉及到在洛杉矶的福乐神学院这是一所世界宣教学院
(SchoolofWorldMission)由华特(PeterWagner)担任院长。他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宣教士著有《圣灵第三波》(TheThirdWaveofTheHolySpirit)。学院在1982年开展了『神迹奇事与教会增长』(MC510)的课程内容是讨论历代教会增长与超自然的神迹奇事之间的关系。他看出二者很有关系每逢教会增长快的时候都是来自很多神迹奇事或是带来很多神迹奇事是圣灵的工作。在这课程中最重要的是他邀请了温约翰参于教授。更重要的不是他教授这个课程而是在课程完结后的实习时间实习神迹奇事的经验。在这时候就开始了医治圣灵恩赐的工作就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他们首先是用知识的言语看到在他们当中有某人的心灵或身体某部分有病痛于是向当中的人求证。病人走出来之后便为他们按手祈祷跟着便会有神迹的医治见证了神迹奇事。来自世界各地参加的同学都深受感染认为神迹奇事不单在言语上或是书本的讨论而是可以在每天经历得到于是深深影响到他们日后在教会里的事奉带来第三波的浪潮。第三波不单停留在美国更是横扫全球香港在90年代也受到影响。
   第三波的重点体验主要有三方面
   a权能医治(Powerhealing)——透过祈祷医病例如凭神迹医治长短脚、绝症和关节炎等不同疾病。
   b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透过神迹奇事将人带向福音在传福音的过程中连带着神迹奇事彰显神的权能特别是超自然能力的现象例如用赶鬼或超自然的力量令人抑服然后使人归信基督。
   c敬拜更新——温约翰在这方面的功劳很大因为他本身是一位作曲家有音乐天份 写作了不少诗歌。他许多普遍受人欢迎的诗歌均是在这时写成。透过音乐和在崇拜里的释放、动作和身体的投入产生出敬拜更新的热诚。2祈祷医病
   在历史中以圣灵恩赐为主调的就是上述所提的几个运动。除此以外个别信徒或小群体透过祈祷医病、赶鬼、超自然灵界斗争行神迹等情况从初期教会至现在都有零零星星地出现。至18至19世纪的大复兴运动在美国和英国各处都经常出现赶鬼、医病和神迹等事。另一方面宣教士的经验特别多他们去到蛮方或落后的部族宣教他们所行的神迹奇事特别多。本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那里之后也自然有这些恩赐。曾有一位从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菲律宾很落后的部族传福音。有一天有些族人带来一头死了的牛来求医治表示他们没有牛就不能耕田生活十分困苦。他看见全村的人都来了此时宣教士受到很大的考验。他若拒绝族人以后便再难向族人传福音他突然充满了信心就按手祈祷使牛复活。他说完这番话之后内心十分颤抖但是在形势所迫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地求神医好那头牛。他从未有追求过灵恩经验但在有需要的形势下神便赐给他。不过这次之后他就再没有经历类似的经验。从教会历史的角度来看零星的医病、赶鬼、神迹奇事在教会历史上几乎没有中断过。教会历史上的伟人如宣道会创办入宣信博士、浸信会的
司布真、甚至马丁路德也曾有祈祷医病、行神迹等经验我们不能否认其真实性。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灵恩运动有几个大时期的表现然而当代的代表人物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得华特(Peter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等他们的事迹已在前文陈述在此不再重复。当然现今在英国、欧亚也有其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赘述了。
            
第三部分 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八章 灵恩运动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         母亲的形象从属灵经历的角度来看灵恩运动要用密切的关系来表达神与人关系的形象较为贴切的可以用母亲形象去表达意即在感受上神是他的母亲(Godasmother)。在圣经中不是没有母亲的形象尤其是以赛亚书多次提到神好象母亲般乳养以色列人。在历代的灵修学中也有将神作为母亲14 世纪英国的诺立赤(JulianOfNorwich1342—1413)在《神圣之爱的启示》(RevelationsofDivineLove)一书中有数章也曾讨论到耶稣好象我们的母亲一样。母亲的形象在基督教传统是有的不过并不明显以这角度去了解灵恩运动较为可以表达出它的特色母亲兼有夫妻与父亲两者之间的特色。母亲的角色属于高一辈她拥有的比我们多。我们面对她时是用一个向上的心境但与父亲不同父亲代表超越的、有距离的、争战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却代表感性的一面所以有夫妇之间感情的—面但又和父亲一样属于高一辈与我们有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面对母亲的形象时会有很特别的心境 当我们想起母亲时总会觉得她可以亲近又可以倚靠。可以亲近是因为她是母亲可以扑在她的怀中小孩子遇到不安的事情就会扑在她的胸怀这是她可以亲近的一面。同时她又有可以倚靠的一面小孩于在母亲的怀中会有—种安全感纵然有天大的事情也不足惧怕。母亲和父亲一样高高在上但又有亲切的、感性的接触这是一个奇妙的结合。灵恩运动取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灵修学中一部分作为它们的特色。好的方面它们汲取了两者之长处坏的方面它与两者都不同因而受到两者的排斥。倘若它汲取不到两者之长处而只得两者的缺点那就更坏了。因此灵恩运动最受争议它可以最好也可以最坏问题在于它取材了什么。它抽取天主教和基督教两者的属灵经历但不完全等于它们。母亲不可以等于父亲不可以代替父亲母亲也不可以代替妻子或丈夫的亲切。所以母亲有很独特的角色。想起母亲时便会想起这种心境。小孩子扑在母亲的怀中时可以尽情的得着释放。这种情的释放是我们想起母亲时很强烈的感觉。在灵恩运动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感觉特别是在它们的敬拜中。在敬拜时诗歌的敬拜令我们差不多可以完全释放自己仿如在母亲的怀中可以尽情的哭、尽情的笑。在天主教的灵修学或在更正教的灵修学都没有这种属灵经验。天主教是感性但不象灵恩运动猛烈的哭、笑、叫喊、唱歌、跳舞。更正教并不喜欢这样因为这些不是父亲形象也不是真理形象而过于感性。母亲形象与灵恩运动互相契合之处在于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便想起生命的来源。怀孕是作为母亲的典型现象。怀孕就是将一个生命赋予另—个生命。儿女与母亲的关系由胎儿开始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直接注入儿女的生命当中。母亲的生命力等于儿女的生命力所以儿女可以分尝和经验到母亲的生命力。父亲的生命力却成为—个保护者产生儿女对他的敬畏是有距离的母亲的生命力却成为儿女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可以经验的。基督教的灵修学与灵恩运动不同两者均强调神的大能不过基督教的灵修学在强调神的大能之时又显出人之不配和无能灵恩运动则强调自己所经历神之大能在自己身上分尝(share)出来于是能够医治别人。父亲的伟大显得我们的渺小产生敬畏母亲的伟大让我们分尝她生命的力量所以生命『能力』的感觉很强。母亲是能力和生命的赋予者这是灵恩运动经验中重要的内涵。最后从人类学、心理学来看母亲的象征经常都连结着大地被称为『大地之母』(MotherOfearth)而父亲的形象则令人想起天空。母亲的生育与大地孕育万物息息相关所以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不单只感觉亲近而且有种形躯的感觉是连结着形躯生命(embodiment)是属于地上的是属于有机、有形的身躯。有人说这是来自人类的回忆因为生命最初是透过吃母乳开始。母亲的奶是生命的起始点我们与母亲的关系是肌肤贴近(bodvattachment)所以身体的形躯性很强父亲则看顾我们为我们寻找食物。但是母亲却拥抱着孩子孩子从小到大都与母亲有身体的接触所以想起母亲时便自然会想起具体身躯的意义。具体的身体接触在灵恩运动中是相当重要的经验。灵恩运动是所有不同的传统的灵恩经历中最强调身体。天主教强调情基督教强调理灵恩运动则强调身体。在灵恩运动的崇拜中身体的动作最多。圣灵要彰显能力时全部都有动作(action)的出现例如按手、抹油全部皆有动作。在灵恩运动中比其他一切的传统更强凋身体。所以想起灵恩运动的时候如果用母亲的形象去想象便会更加容易明白。其实灵恩运动深的经验是向往与母亲的经验的意向。有一首歌名叫 Youaremyhidingplace当我们在崇拜的过程中唱“Youaremyhidingplace”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 将一切的忧虑、重担、委屈尽情地向她伸诉然后她拥抱自己的时候会经历到安全感和生命的释放。歌词中提到“youfeelmyheartwithsongofdeliverancewheneverlamafraid”即是当我恐惧时母亲是我的避难所我躲在她里面时就有很强的安全感。歌词又提到 “youalwaysfillmyheart”那是很感性的。这与父亲不同父亲是“youarefighting”为我们争战打倒撒但但母亲给予我们的是“songofdeliverance”在安全感中得着极大的释放。歌词跟着说“IwilltrustinyouIwilltrustinyoulettheweaksaylamstrong"软弱的变为刚强。在释放中我是软弱的但是因为在母亲的怀中时母亲的生命注入我的生命我就由软弱变为刚强。“InthestrengthofmyLord”我之所以成为刚强乃是因为我在他的能力中。这是引自诗篇将它谱成诗歌成为灵恩运动中受到大部分人接受的诗歌之一听的时候不期然有躺在母亲怀里的心境这心境是安全感、释放、重新得力生命的注入再燃点起来。这都是灵恩运动中最有标志的感觉。
二、         灵恩运动的分析母亲兼有父亲与夫妻这两种关系的特色从这角度了解灵恩运动也兼有罗马天主教的灵修学和基督教更正教的灵修学两者之间某些特质但又不是完全相同。
1与罗马天主教灵修学比较(1)相同
   两者皆重视追寻纯感性忘我境界的高峰经验。灵恩运动在崇拜中浑然忘我的高峰经验是透过身体和音乐对神发出的赞美然后向人见证是释放的经验达到完全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脑中纯直觉地享受与神同在已不再理会所唱诗歌的内容因为那种纯直觉享受已超越文字的重要性。那种仿如躺在母亲怀里的平安、无忧无虑、忘我的感觉是纯感性的感觉, 不能用理性分析也无须用语言表达这与天主教属灵婚姻中与耶稣基督的完全默契相当接近。(2)相异a.达至经验的途径不同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20Settings/Temp/Rar$EX
26.141/images/img01.gif
   在上图中从正常状态(上方)要达到高峰经验(下方)即是从普通的生活到达高峰的经验研究的学者指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但结果都可以到达同一目的。其中一条称为『激情之路』(increasingarousal)另一条称为『凝聚之路』(decreasingarousal)。即是说一条路是愈来愈激动我们的情绪另一条路则愈来愈减低我们的情绪。两条路是向着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走但很奇怪两条路上到尽头时会相连就是产生浑然忘我的境界。天主教所走的路以凝聚之路去了解而灵恩运动之路可说是激情之路。天主教之路是透过安静然后集中、专注让内心的杂念慢慢消逝完全再无任何事情干扰心灵完全安静是在完全清醒但不受干扰的内心状态在这状态中慢慢进人与神联合的境界所以称为『凝聚之路』将一切刺激逐渐收缩到完全消灭然后专注于—个对象到最后连对象也被取消将自己完全投入与神联合的经历当中。这是天主教一般所走的路。所以天主教徒的灵修学者都喜欢退修独处(Solitude)、宁静(Silence)、与世无争。灵恩运动则恰恰相反这条路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如唱歌、身体动作、跳舞、呼喊和不断的赞美等令情绪激宕愈激宕情绪便越强烈到一个地步令整个人完全投入这种激宕的情绪中。初时只是坐着唱诗继而站立起来跟着举起手逐渐投入到跳出分析自己的保衔心态(defensemechanism)愈唱愈投入到完全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这一刹那已经不再计较别人的评价也不介意在灵恩运动聚会中别人的目光所以没有恐惧整个人可以完全投入。这种经历是透过感情的激宕而来这与天主教的路很不相同。天主教的路愈来愈静与神联合而灵恩运动却愈来愈吵整个人融化在神的爱当中。所以两者的高峰经验虽然很类似但所走的路却不一样。
   b探索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天主教强调在独处中向内在生命的探索灵恩运动则强调在群体敬拜中向外显的表达方式。这有两个对比第一是独处对比群体第二是向内在生命的探索对比外显的表达方式。天主教的经验是单独而私隐的所以走向独处的路但是灵恩运动的起始多数在群体聚会当中无论是敬拜聚会或是医治聚会总之是一群人走在一起经验是透过群体的敬拜经验而来。所以构成两幅不同的图书一幅是天主教的在斗室中的幽会另一幅是灵恩运动的举手唱诗的情景。天主教向内心探索而灵恩运动的经验是外显的如说方言、医治、按手祈祷在众人面前有表现等称为『经验的高峰』。c需要的时间不同天主教的工夫是透过点滴的操练累积而来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一点一滴的、漫漫的、渐渐的而来。要学习默想和安静没有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不会有进步。学安静的功夫要透过许多时日许多的教导提点慢慢才会心境安静听见神的声音才会感受到与神关系的亲切。除去内心的杂念最快也要一至两个星期才会稍为有一点成果。这是一点一滴累积所得是高度意志的训练再加上心灵的倒空。反之灵恩经验则不同是即时见效的只要肯开放 愿意即时投入他们的唱诗大概十分钟便马上可以进入境界。
   我在l980年到l984年在英国念书的时候曾参加一间受灵恩运动影响的圣公会教会聚
会名叫『福音派的圣公会』(EvangelicalAnglicanChurch)那位牧师名叫 MichelGreen 他本身不是有灵恩的背景但是他的太太是灵恩派的有说方言、说预言和医病。1980 年 我第一次带同太太和女儿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念书当时人生路不熟。在未上飞机之前我的女儿便已经患上感冒肚子不舒服。在飞机的航程中她一直发热。到了英国我没有相熟的朋友接机连药房也不知在哪里天寒地冻我在伦敦的街上到处跑后来有一位朋友招呼我们在他的家住下但是由于他本身也很贫穷只住在很狭小的地牢我们一家三口相继病倒他不能照顾我们于是我们便乘坐火车前往牛津。事先我巳拜托朋友替我找到一所小房间居住岂料朋友失信幸而我临时找到另—处地方居住那里甚为肮脏到处都是蟑螂我们一家三口挤在同一张床身边的太太和女儿的病仍未痊愈不断地咳嗽。那时我躺在床上不禁问神『为什么要来不如归去吧!我在香港有好的职业到这儿干什么呢何必带同家人来受苦呢』这就是我在牛津第一日的经历。那天是早期六翌日星期日我就去买药岂料药房在早期日休息。我骑着脚踏车去到靠近市中心的学院附近尝试买药刚巧牛津大学对面的教堂钟声响起来有很多人前来参加崇拜于是我也去参加崇拜。末开始崇拜之前当会众唱诗歌『当转眼仰望耶稣』时我方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是抬起头来仰望耶稣的。当时我想到自己来到英国之后心情很是沉重不单没有仰望耶稣甚至咒诅自己的决定这时我的心情已经开始激宕起来。接着是一支小乐队演奏『他是神』会众即时举起双手唱至『万膝当跪拜』这一句时许多人也跪下来他们按着歌词来做动作。唱第二次时我也不期然地跟着歌词做动作。突然在一刹那间所有的冤屈、对神的埋怨、对自己抉择的咒诅尽都消失心中只有一个意念『在神的爱中万膝和天下也当跪拜在神的面前任何病痛都可以被医冶没有人生的难处不能渡过』突然之间所有问题皆烟消云散整个生命骤然改变再没有想起刚才的愁苦了。所以灵恩运动自有其魅力有时一生的问题只需几分钟便可以化解。这便是灵恩运动的好处。2与基督教(东正教)的灵修学比较(1)经历神的权能
(Power)a相同
   神的大能是两个灵修学的重点灵恩运动最核心的经验不能离开权能(Power)所谓权能医治(Powerhealing)、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灵力对峙(Powerencounter)等都强调权能。另一方面基督教也有强调权能(Power)彼此都是强调神绝对的能力。b相异基督教强调神绝对的能力和权威的时候相应显出人的无能和不配而灵恩运动却好象母亲将生命能力注给我们我们是她所怀的胎与她的生命彼此相连。因此在灵恩运动中神是大能的但他会透过人的身体而显出他的能力所以人能藉着圣灵而直接经历这种莫大的能力。能力成为人的经历使人感觉有份于神的大能是透过『自己』去经验神的大能如医好病人、讲方言和在布道中赶鬼等。这都是透过超自然的经验表达出来与父亲的形象很不相同这是母亲生命和能力的赋予者的经验。神的大能成为我们的经验我们经验到神的大能不是经验到自己的不配。这是灵恩运动的第二个特色。(2)属灵的争战感
   基督教与灵恩运动的属灵经历都很强调属灵的争战感很重视灵界的争战。基督徒一生都要打属灵的仗。基督教的重点在于撒但会不断攻击我们然而撒但的攻击正如在《天路历程》中主要是透过信仰的错误、生活的压力和和道德的败坏来引诱信徒。这是理和道德行为上的攻击而不是在自然环境上的攻击也不是超自然的攻击。所以属灵的战争是撒但透过行为和信仰的把持来与我们战争。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就是撒但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来挑战信徒信徒亦透过超自然的方式与他对抗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赶鬼。撒但以邪灵的方式出现会进入人的体内直接向信徒发出挑战信徒需要奉耶稣的名把他驱赶而他也未必立即离开所以需要与他持续争战。属灵的战争有很强烈的超自然感因此在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经验中是一种直接的超自然经验。而在基督教的属灵战争可以说是信徒行为被引诱犯罪和信仰错误的挑战。这两种挑战都是来自撒但但是在于不同层次的形式。虽然两者的挑战都是来自撒但灵恩运动采用较为强调肉博的对抗方法。灵恩运动的特色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都可见到但却与两者不尽相同所以天主教中有灵恩运动基督教中也有灵恩运动因为两者都有共通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有人排斥灵恩运动因为两者又不尽相同。基督教强调神的大能但不会认为信徒也有大能。强调神的大能应该觉得自己的不配 因此认为灵恩运动强调人也有大能是非常危险的。基督教强调属灵战争认为属灵战争是撒但透过信仰和异端来迷惑信徒不是象灵恩运动那样强调鬼附的情形。所以基督教会觉得灵恩运动很象自己但又与自己不同因而更觉得灵恩运动的危险所以更要排斥它以致灵恩运动的宗教地位较为敏感。3重视形躯生命的经验
   灵恩运动重视内在生命与身体的同在和合一。母亲的形象就是连结着形躯身体的具体表达。灵恩运动的具体表达很有特色如果天主教强调用心和情基督教强调用脑和理的话则灵恩运动就是强调身体崇拜是透过身体的动作医治是透过按手的身体直接接触。有一位姊妹本身并不是灵恩派她带领一群信徒去中国大陆传福音很具体地经验到赶鬼和身体的关系。若不是她亲自的经历从她自己的口中说出来又有其他在场的弟兄姊妹作见证的话我也不能置信。她去到中国大陆某个家庭向那家庭的主妇传福音并不知道这位主妇以往十分迷信甚至契了很多邪灵当这位主妇表示有意信主时在她里面的鬼便想走出来那位主妇立刻变声辱骂传福音的姊妹。这姊妹从未经历过这种现象只有硬着头皮抓着那位主妇的手奉耶稣的名赶鬼。那位主妇大喊大叫连声音也变了。纠缠了很久双方都筋疲力竭最后那个鬼透过那位主妇的口说他想从那主妇的身上出来要求那位姊妹放手因为那位姊妹紧握着那位主妇的手他就走不出来。那位姊妹于是放开手鬼便立刻走出来了。那位主妇的家人目睹这情况便即时表示要信主。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没有强调身体只强调心和脑但是灵恩运动却强调身体。他们认为圣灵的工作是透过身躯来彰显例如按手抹油以及在崇拜时举手和拍手。这都是灵恩运动中很重要的内涵。4总结灵恩运动最主要的两种经验灵恩运动属灵经验的特质主要集中在两种强烈的经验每一种属灵运动的体验
都是结合在两个很强烈的经验中。有时这两种经验合并为一种但有时又会分开。
   (1)经历神的同在(presenceofGod)第一种是经历神的同在就是透过敬拜、感情激宕中产生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这是一种神的同在不可言传纯感性的境界。(2)经历神的能力第二种是经历神的能力就是信徒亲身体验超自然的能力。有时信徒也不相信自己会讲方言、医病和赶鬼。当他亲身体验到超自然的能力以后会惊讶神的能力而引发出强烈的感受。因此灵恩运动是建立在两种非常炽热而强烈的经验中那不是普通的经验而是一种很独特的经验。不论是讲方言、医病或赶鬼都可说是高峰的经验。
   灵恩运动的特色是短暂而强烈的经验抓住信仰的核心。教会的生活就是环绕着这两种生活。他们的崇拜不能不是这样否则就会变成普通的教会。若说天主教的经验是攀登迦密山与主联合的经验基督教的经验可说是不断加深悔改接受神恩典感觉自己无能的经验灵恩运动就是在这两种高峰炽热中经历神的同在以及在经历神的能力的经验当中维系着他们的属灵生命。
            
第三部分 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九章 灵恩运动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灵性复兴、与神联合的捷径
   灵恩运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受人的欢迎是由于它提供快速的捷径。它透过感性的敬拜经验去体验圣灵超自然震撼的能力。许多信主十多年仍不求甚解的弟兄姊妹只是每年一次、或每逢特别节日才上教堂但是一旦去过这些众会不足一个星期生命便有很大的改变竟然隔天便上礼拜堂一次人生方向也开始改变。这种聚会可以在半小时内给予信徒数十年来也得不着的经历。由于有完全浑然忘我情感投入的高峰经验再加上经历神超自然能力的经验就成为很强而有力的经验。结果使信徒将神重新放回生命的核心。因此神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接近对他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而成为他生命的核心。因此灵恩运动可以带来很快的灵性复兴。
   2全人投入、具感性内涵的敬拜更新
   近数百年的敬拜慢慢走向形式化而灵恩运动的敬拜却成为很清新的空气将全人投入和感性两样已经失落的艺术放回敬拜中。其实敬拜应该是全人投入全心全意地爱主。敬拜不是用脑袋去听道、去听说教而是一种情的投入。传统的敬拜模式是用脑的敬拜信徒的身体不会动在唱诗时并不投入甚至不知自己在唱什么。全人投入就是透过身体动作的配合如举手、向上仰望、脆拜等令整个人完全浑然忘我。相对于灵恩派的崇拜传统的敬拜模式却缺乏这个内涵。
   3对灵界的真实和能力的深刻体验
   纵然我们批评灵恩运动走向极端但是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及真实感却无人能及。其实每个基督徒都应该熟悉圣灵三位一体中我们应该最熟悉圣灵因为耶稣升天之前他曾提过会差派圣灵代替他在地上的工作让圣灵不断的在我们心中作我们的保惠师 (councilor)。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也提到随从肉体和随从圣灵随从肉体和随从圣灵两者平衡不是随从肉体便是随从圣灵。平衡的对比表示如果肉体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话圣灵也是一样的真实。但是反观今日大多数的基督徒只有经历肉体的真实却经历不到圣灵的真实。肉体的引诱象磁石般吸引着信徒但信徒却没有经历圣灵同样大的力量当然这并不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保罗提出最后靠着圣灵治死肉体的恶行圣灵的力量比肉体的更大。我们从圣经中认识这真理但是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信徒对圣灵敏锐的体验比我们深刻随口可以说出很多的经历。当然也有很多不是灵恩派的人也有圣灵的经历只不过不是超自然的经验但是一般基督徒实在不能与他们相比。他们所经历到的邪灵或圣灵均比我们所经历的真实。我们在思想上相信有邪灵在神学上也相信有邪灵但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的权能医治不单医治内心也医治身体。当我们的身体患病我们会去找医生心灵有毛病时会去找辅导员心灵严重时则找精神学家。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寻找圣灵的帮助只相信神会透过医生或心理学家来帮助我们。我们会祈祷但并不真实相信圣灵会在这时候帮助我们。
   二、弱点
   1属灵『捷径』的危机
   灵恩运动的好处是捷径但是捷径也是它的危机。我对属灵成长是否有捷径有所保留。灵恩运动建立在神的同在和神的能力两种炽热的经验上但是信徒的属灵生命在一生之中会经历起伏有部分在山顶而大部分在平原或深谷。先谈平原问题信徒会有一种错觉以为有了高峰经验以后便会一直停留在高峰的经验没想到有一天会掉落平原。一个人的高峰经验不等于他属灵的成长。因为一个人属灵的成长等于身体里面慢慢的变化。例如一个人服食了兴奋剂在比赛中跑到第一名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很了得。但是突然有了高峰经验并不等于生命有完全彻底的成熟也不是可以恒常保持这种高峰的状态。他的意志并没有增加与以前一样仍有犯罪的可能。他上了高峰之后却忘记自己还有平原以为整个人的属灵质素已经成长满脑子充满着高峰的经验人似乎很属灵但生命却没有改变。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人替人按手医病、行神迹但他本人还有毒瘾未清。他一边替人医病一边吸食毒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生命可解释美国灵恩电视布道家会犯下惊人罪行——召妓、勒索——的原因。他们在电视布道时声泪俱下说方言赞美主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不一定是虚伪而是他在那一刹以为自己的灵性很高却忽略了自己仍要返回平原到他返回平原之后生命并没有改变。因此有特殊高峰的经验并不等于生命已有改变。若不彻底多下工夫慢慢地将自己的意志坚强起来聆听神的声音培养安静的心境的话与神的关系始终是跳跃的关系并不真实。
   2能力的诱惑     『能力』可以充满魅力也可以带来危险。能力永远都会带来危机有很大的引诱。能力的危机就是当人上到高峰时经历到能力能力就会慢慢成为主角。人很自然会向往『神的能力』多于『神自己』的主权。信徒既经验过神的能力慢慢会觉得神的超自然能力极具震憾性因而想再经验于是便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种经验。到这个时候神本身对信徒来说已变得不再重要。以哲学角度来看这时信徒不是与神的爱交流(Ithou)而是追求一种无意识的能力(I—it)。当我信主两年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自己在家中祈祷祈祷至最甜蜜的时候电话突然响起来我觉得电话声打扰了我和神亲密的交通。我不想接听于是心中涌起一阵冲动命令电话声停止电话声真的马上停止。这种经验令自己很得意突然觉得自己所信的神很真实。一星期后我又在家中祈祷电话又在我祈祷的时候响起来但是这次我再三命令电话声停止都无效当时我那种挫败感很强。这时我已迫使自己走向一条窄路——需要的是神的能力而不是神自己。其实神自己有主权我们只是他的仆人他有权决定是否赋予我们能力。他要电话停电话就停他不要电话停电话就不会停。神是否赋予超自然的能力由神自己决定因为他才是主宰。但是当我们经验过能力之后便很容易被能力吸引而忘记神。有些教会训练信徒说方言声言可在两个月毕业实在不可思议因为圣灵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神才是主我们不是主神有权赋予或不赋予我们能力。倘若我们强迫自己说方言强行要练习到可以说方言那就不是神所赋予的方言了。如果我们强行要能力在神以外还有很多来源可以赋予我们能力例如撒但它会按我们所求的给予我们能力到时我们所得到的能力就不是从神而来。因此灵恩运动会转向邪灵的危机正在于此。虽然不是全部的灵恩派都是这样但是能力的引诱很大当信徒失足时便会去到另外的能力到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当人不能接受自己无能不知道神才是主时就不能忍受能力的诱惑。基督教知道人的无能和不配这是灵恩运动所缺乏的。
   3过分膨胀圣灵能力的教义
   (1)对组织、客观教义的不耐烦
   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是它们的长处但是过分强调圣灵教义到失去平衡的地步就是它们危险的地方。教义最重要的是令我们得到信仰的平衡灵恩运动的魅力就是因为它过分膨胀一个教义。历代以来那些小群教会或激进运动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过分膨胀一个教义膨胀地方教会膨胀团契生活过分膨胀灵的能力控诉主流教会不冷不熟的情况。但这也是它的危险那膨胀的教义能在一时间吸引信徒但不平衡的教义会产生很多后遗症。例如灵恩运动强调灵的释放自由就会倾向对教会的组织、程序、客观教义不耐烦以致不能在平衡、平淡的经历中重新开始。
   (2)权威领导
   要维系一间教会决不能没有组织愈是以为自己没有组织的教会愈是人治的教会领袖就是它们的组织。不论是领袖或是会众都面对着危机领袖面对着能力引诱的危机不能在众人面前失败于是千方百计也要强求能力会众靠一个人来维系信仰时会用自己的经验认同领袖的经历当领袖失败时教会便会相应崩溃。若果另外一位领袖的经验与自己的经验不同时教会也会分裂。因此这些教会的结果往往变成分裂对立和斗争使我们更加伤心。这都是灵恩教会所带来危险的情况。
            
第三部分 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七章 灵恩运动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及主要流派
   1强调『圣灵恩赐』的教会和运动
   (1)第二世纪中叶至第三世纪初的孟他奴主义(Montanism)
   孟他奴主义大约持续了半个世纪影响着初期欧洲一带的教会。孟他奴主义的重要人物孟他奴(Montanus)(第二世纪),其生平已无从稽考只知他大约是第二世纪中叶时期的人。他提出虽然圣经时代已经结束但圣灵的恩赐和神迹并没有结束于是产生出相当接近今天的灵恩运动。后来著名的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160-220)也曾参于过这运动。当时重点的体验包括圣灵行神迹的恩赐、说预言和方言。孟他奴及他的跟随者承认全部圣经都是神的话语绝对坚守圣经甚至按字面地遵守。很多时灵恩运动都有这倾向。另一方面他们又强调圣灵行神迹的恩赐他们不单着重行神迹也着重说预言。他们分辨一个人是否能成为教会领袖就是看他能否靠圣灵的恩赐说预言。预言的内容大部分集中在耶稣基督快要降临建立新的耶路撒冷这异象而言。孟他奴主义又相信先有方言然后才有预言。孟他奴主义当时在教会中引起不少争论跟随者众但后来受到的排斥也不少。到公元230年他们终于被大公教会定为异端被驱逐离开教会从此就结束了孟他奴主义。
   中世纪至宗教改革期间没有特别灵恩运动的教会只有零星的灵恩经验没有发展成有规模的灵恩运动。十六世纪改教运动时以马丁路德在德国改教以及加尔文和慈运理在瑞士改教为主。改教运动兴起时很多人都相继摆脱天主教教义独立成为新教。在这过程中除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带领的之外也有很多独立人士带领改教。有些改教人十相当激进称为激进改教运动(RadicalReformation)。他们没有特别的系统较为著名的有重洗派(Anabaptism)这个派别在仪式上强调重洗。在重洗派中又有几个不同的派系当中有些相当激烈强调灵的释放强调在聚会时没有形式又强调完全按照圣经所教导初期教会的生活模式。当中亦不乏少部分强调超自然工作、神迹、以及圣灵的大能如火一样的人这是激进改教运动中少类的情况。但这类教派也许是因为跟随的人不多或是被主流教会或天主教以军事武力所镇压而很快复归平静。
   (2)二十世纪初的『五旬节』运动(ClassicalPentecostalism)
   真正的灵恩运动出现于二十世纪造成一个又—个的浪潮分别称为第一波、第二波和第三波。第一波和第二波都是起自二十世纪初期。二十世纪初首先有五旬节运动
(ClassicalPentecostalism)主要人物有
   a柏咸(CharlesParham1873-1929)
   他于一九零零年在美国建立了一间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BibleCollege)。他教授学生时强调圣灵的工作要求学生及随员接受『灵洗』意即一个人单单经历重生是不足够的根据使徒行传还要按手接受圣灵的充满于是有说方言的经历这些属灵的经历是必须要经历过的称为第二次祝福(SecondBlessing)。第一次祝福是重生更重要的是第二次祝福 藉着按手被圣灵充满。除了灵冼之外还要有表现讲方言就是核心的表现。所有人都要懂得讲方言不会讲方言的人纵然不至于被视为未信也会被视为次一等的基督徒。方言以外还有医病、赶鬼和激进的敬拜。因此受到当时很多教会的排斥。
   b西摩(WilliamSeymour1870-1923)
   第二代的领导人是黑人西摩他按照柏咸的观点去到洛杉矶发展在亚苏撒街 (AzusaStreet)建立了教会很多人得到复兴在这里聚会。既引起很多人反对但也有很多人赞成。当时吸引了很多属于大宗派的人加入他们因而和主流教会产生很大的冲突不被一般的主流教派容纳。后来他们便慢慢地复归于平静。现在的五旬节会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不过现在的五旬节会虽然仍有讲方言但已没有当年炽热的做法。
   (3)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CharismaticMovement)
   第二波是六十年代的『灵恩运动』亦称之为『新五旬节运动』(Neo—Pentecostalism) 重要人物是班纳德(DennisBennett)。他是一有领导力和能言善辩的人。他在 1959 至 1960 年之间在加洲的圣马可建立了一间圣马可长老会堂(StMark-sEpiscopalChurch)。当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牧师但慢慢地他经历了灵恩开始讲属灵的恩赐跟着教会中有七十多人不约而同地经验到讲方言、讲预言的属灵恩赐。其中有些人出乎意料之外地突然有这种恩赐他们都十分惊奇于是产生很大的震撼力这经验和整个运动发展的热潮可在他的经典著作
《早晨九点钟》(NineO-clockinthemorning)中看到。他的另—本著作《圣灵与你》 (TheHolySpiritandyou)有系统地讨论灵恩运动的问题如医治、方言、预言、神迹、死人复活和祷告等灵恩运动经常遇到的问题都有详细而具体的描述。他们不单影响了美国而且由于交通发达很快便传入亚洲更影响至第三世界成为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很多国家教会的动力。第三世界教会的复兴都是透过灵恩运动影响带来的结果。灵恩运动也影响到校园跟着的余波就是耶稣运动(JesusMovement)在美国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他们强调圣灵的神迹、方言。他们和之前的灵恩运动不同之处是他们没有抢羊自行建守教会而是鼓励有灵恩经验的人留在自己的教会中在所属的教会做更新的工作所以没有战斗性给人更加好感。例如在英国他们强调留在圣公会中如DavidBoson有这个背景但是一生也保留圣公会的会籍同时牧养圣公会的教会但是却用灵恩的敬拜方式和经验来使教会弟兄姊妹的生命火热起来。
   (4)八十年代至今的『圣灵第三波』(TheThirdWave)
   第三波始于八十年代核心人物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德华特(Peter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这三位人士很有关系。第三波的核心起始点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最初的起始点其实不是福乐神学院(FullerSeminary)而是温约翰。温约翰本身是贵格会 (Cracker)一间教会的牧师。在他的见证作品中提到他在1977第一次经历被圣灵充满。按照他自己的看法他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神带他一步步经历到圣灵充满。他被圣灵充满后发觉整个教会的弟兄姊妹每一个均与以前不同充满生气。此后聚会人数不断增加。到1982 年教会正式改名为葡萄园基督徒团契(VineyardChristianFellowship)。匍萄园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当然涉及到在洛杉矶的福乐神学院这是一所世界宣教学院
(SchoolofWorldMission)由华特(PeterWagner)担任院长。他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宣教士著有《圣灵第三波》(TheThirdWaveofTheHolySpirit)。学院在1982年开展了『神迹奇事与教会增长』(MC510)的课程内容是讨论历代教会增长与超自然的神迹奇事之间的关系。他看出二者很有关系每逢教会增长快的时候都是来自很多神迹奇事或是带来很多神迹奇事是圣灵的工作。在这课程中最重要的是他邀请了温约翰参于教授。更重要的不是他教授这个课程而是在课程完结后的实习时间实习神迹奇事的经验。在这时候就开始了医治圣灵恩赐的工作就在这个时候表现出来。他们首先是用知识的言语看到在他们当中有某人的心灵或身体某部分有病痛于是向当中的人求证。病人走出来之后便为他们按手祈祷跟着便会有神迹的医治见证了神迹奇事。来自世界各地参加的同学都深受感染认为神迹奇事不单在言语上或是书本的讨论而是可以在每天经历得到于是深深影响到他们日后在教会里的事奉带来第三波的浪潮。第三波不单停留在美国更是横扫全球香港在90年代也受到影响。
   第三波的重点体验主要有三方面
   a权能医治(Powerhealing)——透过祈祷医病例如凭神迹医治长短脚、绝症和关节炎等不同疾病。
   b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透过神迹奇事将人带向福音在传福音的过程中连带着神迹奇事彰显神的权能特别是超自然能力的现象例如用赶鬼或超自然的力量令人抑服然后使人归信基督。
   c敬拜更新——温约翰在这方面的功劳很大因为他本身是一位作曲家有音乐天份 写作了不少诗歌。他许多普遍受人欢迎的诗歌均是在这时写成。透过音乐和在崇拜里的释放、动作和身体的投入产生出敬拜更新的热诚。2祈祷医病
   在历史中以圣灵恩赐为主调的就是上述所提的几个运动。除此以外个别信徒或小群体透过祈祷医病、赶鬼、超自然灵界斗争行神迹等情况从初期教会至现在都有零零星星地出现。至18至19世纪的大复兴运动在美国和英国各处都经常出现赶鬼、医病和神迹等事。另一方面宣教士的经验特别多他们去到蛮方或落后的部族宣教他们所行的神迹奇事特别多。本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那里之后也自然有这些恩赐。曾有一位从来没有灵恩经验的宣教士去到菲律宾很落后的部族传福音。有一天有些族人带来一头死了的牛来求医治表示他们没有牛就不能耕田生活十分困苦。他看见全村的人都来了此时宣教士受到很大的考验。他若拒绝族人以后便再难向族人传福音他突然充满了信心就按手祈祷使牛复活。他说完这番话之后内心十分颤抖但是在形势所迫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地求神医好那头牛。他从未有追求过灵恩经验但在有需要的形势下神便赐给他。不过这次之后他就再没有经历类似的经验。从教会历史的角度来看零星的医病、赶鬼、神迹奇事在教会历史上几乎没有中断过。教会历史上的伟人如宣道会创办入宣信博士、浸信会的
司布真、甚至马丁路德也曾有祈祷医病、行神迹等经验我们不能否认其真实性。
   二、当代的重要代表
   灵恩运动有几个大时期的表现然而当代的代表人物包括温约翰(JohnWimber)、彼得华特(PeterWagner)和韦约翰(JohnWhite)等他们的事迹已在前文陈述在此不再重复。当然现今在英国、欧亚也有其代表人物但是也不赘述了。
            
第三部分 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八章 灵恩运动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         母亲的形象从属灵经历的角度来看灵恩运动要用密切的关系来表达神与人关系的形象较为贴切的可以用母亲形象去表达意即在感受上神是他的母亲(Godasmother)。在圣经中不是没有母亲的形象尤其是以赛亚书多次提到神好象母亲般乳养以色列人。在历代的灵修学中也有将神作为母亲14 世纪英国的诺立赤(JulianOfNorwich1342—1413)在《神圣之爱的启示》(RevelationsofDivineLove)一书中有数章也曾讨论到耶稣好象我们的母亲一样。母亲的形象在基督教传统是有的不过并不明显以这角度去了解灵恩运动较为可以表达出它的特色母亲兼有夫妻与父亲两者之间的特色。母亲的角色属于高一辈她拥有的比我们多。我们面对她时是用一个向上的心境但与父亲不同父亲代表超越的、有距离的、争战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却代表感性的一面所以有夫妇之间感情的—面但又和父亲一样属于高一辈与我们有上下之间的关系。因此面对母亲的形象时会有很特别的心境 当我们想起母亲时总会觉得她可以亲近又可以倚靠。可以亲近是因为她是母亲可以扑在她的怀中小孩子遇到不安的事情就会扑在她的胸怀这是她可以亲近的一面。同时她又有可以倚靠的一面小孩于在母亲的怀中会有—种安全感纵然有天大的事情也不足惧怕。母亲和父亲一样高高在上但又有亲切的、感性的接触这是一个奇妙的结合。灵恩运动取材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灵修学中一部分作为它们的特色。好的方面它们汲取了两者之长处坏的方面它与两者都不同因而受到两者的排斥。倘若它汲取不到两者之长处而只得两者的缺点那就更坏了。因此灵恩运动最受争议它可以最好也可以最坏问题在于它取材了什么。它抽取天主教和基督教两者的属灵经历但不完全等于它们。母亲不可以等于父亲不可以代替父亲母亲也不可以代替妻子或丈夫的亲切。所以母亲有很独特的角色。想起母亲时便会想起这种心境。小孩子扑在母亲的怀中时可以尽情的得着释放。这种情的释放是我们想起母亲时很强烈的感觉。在灵恩运动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感觉特别是在它们的敬拜中。在敬拜时诗歌的敬拜令我们差不多可以完全释放自己仿如在母亲的怀中可以尽情的哭、尽情的笑。在天主教的灵修学或在更正教的灵修学都没有这种属灵经验。天主教是感性但不象灵恩运动猛烈的哭、笑、叫喊、唱歌、跳舞。更正教并不喜欢这样因为这些不是父亲形象也不是真理形象而过于感性。母亲形象与灵恩运动互相契合之处在于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便想起生命的来源。怀孕是作为母亲的典型现象。怀孕就是将一个生命赋予另—个生命。儿女与母亲的关系由胎儿开始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直接注入儿女的生命当中。母亲的生命力等于儿女的生命力所以儿女可以分尝和经验到母亲的生命力。父亲的生命力却成为—个保护者产生儿女对他的敬畏是有距离的母亲的生命力却成为儿女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是可以经验的。基督教的灵修学与灵恩运动不同两者均强调神的大能不过基督教的灵修学在强调神的大能之时又显出人之不配和无能灵恩运动则强调自己所经历神之大能在自己身上分尝(share)出来于是能够医治别人。父亲的伟大显得我们的渺小产生敬畏母亲的伟大让我们分尝她生命的力量所以生命『能力』的感觉很强。母亲是能力和生命的赋予者这是灵恩运动经验中重要的内涵。最后从人类学、心理学来看母亲的象征经常都连结着大地被称为『大地之母』(MotherOfearth)而父亲的形象则令人想起天空。母亲的生育与大地孕育万物息息相关所以当我们想起母亲时不单只感觉亲近而且有种形躯的感觉是连结着形躯生命(embodiment)是属于地上的是属于有机、有形的身躯。有人说这是来自人类的回忆因为生命最初是透过吃母乳开始。母亲的奶是生命的起始点我们与母亲的关系是肌肤贴近(bodvattachment)所以身体的形躯性很强父亲则看顾我们为我们寻找食物。但是母亲却拥抱着孩子孩子从小到大都与母亲有身体的接触所以想起母亲时便自然会想起具体身躯的意义。具体的身体接触在灵恩运动中是相当重要的经验。灵恩运动是所有不同的传统的灵恩经历中最强调身体。天主教强调情基督教强调理灵恩运动则强调身体。在灵恩运动的崇拜中身体的动作最多。圣灵要彰显能力时全部都有动作(action)的出现例如按手、抹油全部皆有动作。在灵恩运动中比其他一切的传统更强凋身体。所以想起灵恩运动的时候如果用母亲的形象去想象便会更加容易明白。其实灵恩运动深的经验是向往与母亲的经验的意向。有一首歌名叫 Youaremyhidingplace当我们在崇拜的过程中唱“Youaremyhidingplace”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躺在母亲的怀抱中 将一切的忧虑、重担、委屈尽情地向她伸诉然后她拥抱自己的时候会经历到安全感和生命的释放。歌词中提到“youfeelmyheartwithsongofdeliverancewheneverlamafraid”即是当我恐惧时母亲是我的避难所我躲在她里面时就有很强的安全感。歌词又提到 “youalwaysfillmyheart”那是很感性的。这与父亲不同父亲是“youarefighting”为我们争战打倒撒但但母亲给予我们的是“songofdeliverance”在安全感中得着极大的释放。歌词跟着说“IwilltrustinyouIwilltrustinyoulettheweaksaylamstrong"软弱的变为刚强。在释放中我是软弱的但是因为在母亲的怀中时母亲的生命注入我的生命我就由软弱变为刚强。“InthestrengthofmyLord”我之所以成为刚强乃是因为我在他的能力中。这是引自诗篇将它谱成诗歌成为灵恩运动中受到大部分人接受的诗歌之一听的时候不期然有躺在母亲怀里的心境这心境是安全感、释放、重新得力生命的注入再燃点起来。这都是灵恩运动中最有标志的感觉。
二、         灵恩运动的分析母亲兼有父亲与夫妻这两种关系的特色从这角度了解灵恩运动也兼有罗马天主教的灵修学和基督教更正教的灵修学两者之间某些特质但又不是完全相同。
1与罗马天主教灵修学比较(1)相同
   两者皆重视追寻纯感性忘我境界的高峰经验。灵恩运动在崇拜中浑然忘我的高峰经验是透过身体和音乐对神发出的赞美然后向人见证是释放的经验达到完全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脑中纯直觉地享受与神同在已不再理会所唱诗歌的内容因为那种纯直觉享受已超越文字的重要性。那种仿如躺在母亲怀里的平安、无忧无虑、忘我的感觉是纯感性的感觉, 不能用理性分析也无须用语言表达这与天主教属灵婚姻中与耶稣基督的完全默契相当接近。(2)相异a.达至经验的途径不同
   file:///C:/Documents%20and%20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20Settings/Temp/Rar$EX
26.141/images/img01.gif
   在上图中从正常状态(上方)要达到高峰经验(下方)即是从普通的生活到达高峰的经验研究的学者指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但结果都可以到达同一目的。其中一条称为『激情之路』(increasingarousal)另一条称为『凝聚之路』(decreasingarousal)。即是说一条路是愈来愈激动我们的情绪另一条路则愈来愈减低我们的情绪。两条路是向着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走但很奇怪两条路上到尽头时会相连就是产生浑然忘我的境界。天主教所走的路以凝聚之路去了解而灵恩运动之路可说是激情之路。天主教之路是透过安静然后集中、专注让内心的杂念慢慢消逝完全再无任何事情干扰心灵完全安静是在完全清醒但不受干扰的内心状态在这状态中慢慢进人与神联合的境界所以称为『凝聚之路』将一切刺激逐渐收缩到完全消灭然后专注于—个对象到最后连对象也被取消将自己完全投入与神联合的经历当中。这是天主教一般所走的路。所以天主教徒的灵修学者都喜欢退修独处(Solitude)、宁静(Silence)、与世无争。灵恩运动则恰恰相反这条路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如唱歌、身体动作、跳舞、呼喊和不断的赞美等令情绪激宕愈激宕情绪便越强烈到一个地步令整个人完全投入这种激宕的情绪中。初时只是坐着唱诗继而站立起来跟着举起手逐渐投入到跳出分析自己的保衔心态(defensemechanism)愈唱愈投入到完全浑然忘我的境界。在这一刹那已经不再计较别人的评价也不介意在灵恩运动聚会中别人的目光所以没有恐惧整个人可以完全投入。这种经历是透过感情的激宕而来这与天主教的路很不相同。天主教的路愈来愈静与神联合而灵恩运动却愈来愈吵整个人融化在神的爱当中。所以两者的高峰经验虽然很类似但所走的路却不一样。
   b探索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天主教强调在独处中向内在生命的探索灵恩运动则强调在群体敬拜中向外显的表达方式。这有两个对比第一是独处对比群体第二是向内在生命的探索对比外显的表达方式。天主教的经验是单独而私隐的所以走向独处的路但是灵恩运动的起始多数在群体聚会当中无论是敬拜聚会或是医治聚会总之是一群人走在一起经验是透过群体的敬拜经验而来。所以构成两幅不同的图书一幅是天主教的在斗室中的幽会另一幅是灵恩运动的举手唱诗的情景。天主教向内心探索而灵恩运动的经验是外显的如说方言、医治、按手祈祷在众人面前有表现等称为『经验的高峰』。c需要的时间不同天主教的工夫是透过点滴的操练累积而来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一点一滴的、漫漫的、渐渐的而来。要学习默想和安静没有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不会有进步。学安静的功夫要透过许多时日许多的教导提点慢慢才会心境安静听见神的声音才会感受到与神关系的亲切。除去内心的杂念最快也要一至两个星期才会稍为有一点成果。这是一点一滴累积所得是高度意志的训练再加上心灵的倒空。反之灵恩经验则不同是即时见效的只要肯开放 愿意即时投入他们的唱诗大概十分钟便马上可以进入境界。
   我在l980年到l984年在英国念书的时候曾参加一间受灵恩运动影响的圣公会教会聚
会名叫『福音派的圣公会』(EvangelicalAnglicanChurch)那位牧师名叫 MichelGreen 他本身不是有灵恩的背景但是他的太太是灵恩派的有说方言、说预言和医病。1980 年 我第一次带同太太和女儿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念书当时人生路不熟。在未上飞机之前我的女儿便已经患上感冒肚子不舒服。在飞机的航程中她一直发热。到了英国我没有相熟的朋友接机连药房也不知在哪里天寒地冻我在伦敦的街上到处跑后来有一位朋友招呼我们在他的家住下但是由于他本身也很贫穷只住在很狭小的地牢我们一家三口相继病倒他不能照顾我们于是我们便乘坐火车前往牛津。事先我巳拜托朋友替我找到一所小房间居住岂料朋友失信幸而我临时找到另—处地方居住那里甚为肮脏到处都是蟑螂我们一家三口挤在同一张床身边的太太和女儿的病仍未痊愈不断地咳嗽。那时我躺在床上不禁问神『为什么要来不如归去吧!我在香港有好的职业到这儿干什么呢何必带同家人来受苦呢』这就是我在牛津第一日的经历。那天是早期六翌日星期日我就去买药岂料药房在早期日休息。我骑着脚踏车去到靠近市中心的学院附近尝试买药刚巧牛津大学对面的教堂钟声响起来有很多人前来参加崇拜于是我也去参加崇拜。末开始崇拜之前当会众唱诗歌『当转眼仰望耶稣』时我方才发现原来他们都是抬起头来仰望耶稣的。当时我想到自己来到英国之后心情很是沉重不单没有仰望耶稣甚至咒诅自己的决定这时我的心情已经开始激宕起来。接着是一支小乐队演奏『他是神』会众即时举起双手唱至『万膝当跪拜』这一句时许多人也跪下来他们按着歌词来做动作。唱第二次时我也不期然地跟着歌词做动作。突然在一刹那间所有的冤屈、对神的埋怨、对自己抉择的咒诅尽都消失心中只有一个意念『在神的爱中万膝和天下也当跪拜在神的面前任何病痛都可以被医冶没有人生的难处不能渡过』突然之间所有问题皆烟消云散整个生命骤然改变再没有想起刚才的愁苦了。所以灵恩运动自有其魅力有时一生的问题只需几分钟便可以化解。这便是灵恩运动的好处。2与基督教(东正教)的灵修学比较(1)经历神的权能
(Power)a相同
   神的大能是两个灵修学的重点灵恩运动最核心的经验不能离开权能(Power)所谓权能医治(Powerhealing)、权能布道(Powerevangelism)、灵力对峙(Powerencounter)等都强调权能。另一方面基督教也有强调权能(Power)彼此都是强调神绝对的能力。b相异基督教强调神绝对的能力和权威的时候相应显出人的无能和不配而灵恩运动却好象母亲将生命能力注给我们我们是她所怀的胎与她的生命彼此相连。因此在灵恩运动中神是大能的但他会透过人的身体而显出他的能力所以人能藉着圣灵而直接经历这种莫大的能力。能力成为人的经历使人感觉有份于神的大能是透过『自己』去经验神的大能如医好病人、讲方言和在布道中赶鬼等。这都是透过超自然的经验表达出来与父亲的形象很不相同这是母亲生命和能力的赋予者的经验。神的大能成为我们的经验我们经验到神的大能不是经验到自己的不配。这是灵恩运动的第二个特色。(2)属灵的争战感
   基督教与灵恩运动的属灵经历都很强调属灵的争战感很重视灵界的争战。基督徒一生都要打属灵的仗。基督教的重点在于撒但会不断攻击我们然而撒但的攻击正如在《天路历程》中主要是透过信仰的错误、生活的压力和和道德的败坏来引诱信徒。这是理和道德行为上的攻击而不是在自然环境上的攻击也不是超自然的攻击。所以属灵的战争是撒但透过行为和信仰的把持来与我们战争。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就是撒但透过超自然的方式来挑战信徒信徒亦透过超自然的方式与他对抗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赶鬼。撒但以邪灵的方式出现会进入人的体内直接向信徒发出挑战信徒需要奉耶稣的名把他驱赶而他也未必立即离开所以需要与他持续争战。属灵的战争有很强烈的超自然感因此在灵恩运动的属灵战争经验中是一种直接的超自然经验。而在基督教的属灵战争可以说是信徒行为被引诱犯罪和信仰错误的挑战。这两种挑战都是来自撒但但是在于不同层次的形式。虽然两者的挑战都是来自撒但灵恩运动采用较为强调肉博的对抗方法。灵恩运动的特色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都可见到但却与两者不尽相同所以天主教中有灵恩运动基督教中也有灵恩运动因为两者都有共通点。另一方面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有人排斥灵恩运动因为两者又不尽相同。基督教强调神的大能但不会认为信徒也有大能。强调神的大能应该觉得自己的不配 因此认为灵恩运动强调人也有大能是非常危险的。基督教强调属灵战争认为属灵战争是撒但透过信仰和异端来迷惑信徒不是象灵恩运动那样强调鬼附的情形。所以基督教会觉得灵恩运动很象自己但又与自己不同因而更觉得灵恩运动的危险所以更要排斥它以致灵恩运动的宗教地位较为敏感。3重视形躯生命的经验
   灵恩运动重视内在生命与身体的同在和合一。母亲的形象就是连结着形躯身体的具体表达。灵恩运动的具体表达很有特色如果天主教强调用心和情基督教强调用脑和理的话则灵恩运动就是强调身体崇拜是透过身体的动作医治是透过按手的身体直接接触。有一位姊妹本身并不是灵恩派她带领一群信徒去中国大陆传福音很具体地经验到赶鬼和身体的关系。若不是她亲自的经历从她自己的口中说出来又有其他在场的弟兄姊妹作见证的话我也不能置信。她去到中国大陆某个家庭向那家庭的主妇传福音并不知道这位主妇以往十分迷信甚至契了很多邪灵当这位主妇表示有意信主时在她里面的鬼便想走出来那位主妇立刻变声辱骂传福音的姊妹。这姊妹从未经历过这种现象只有硬着头皮抓着那位主妇的手奉耶稣的名赶鬼。那位主妇大喊大叫连声音也变了。纠缠了很久双方都筋疲力竭最后那个鬼透过那位主妇的口说他想从那主妇的身上出来要求那位姊妹放手因为那位姊妹紧握着那位主妇的手他就走不出来。那位姊妹于是放开手鬼便立刻走出来了。那位主妇的家人目睹这情况便即时表示要信主。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没有强调身体只强调心和脑但是灵恩运动却强调身体。他们认为圣灵的工作是透过身躯来彰显例如按手抹油以及在崇拜时举手和拍手。这都是灵恩运动中很重要的内涵。4总结灵恩运动最主要的两种经验灵恩运动属灵经验的特质主要集中在两种强烈的经验每一种属灵运动的体验
都是结合在两个很强烈的经验中。有时这两种经验合并为一种但有时又会分开。
   (1)经历神的同在(presenceofGod)第一种是经历神的同在就是透过敬拜、感情激宕中产生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这是一种神的同在不可言传纯感性的境界。(2)经历神的能力第二种是经历神的能力就是信徒亲身体验超自然的能力。有时信徒也不相信自己会讲方言、医病和赶鬼。当他亲身体验到超自然的能力以后会惊讶神的能力而引发出强烈的感受。因此灵恩运动是建立在两种非常炽热而强烈的经验中那不是普通的经验而是一种很独特的经验。不论是讲方言、医病或赶鬼都可说是高峰的经验。
   灵恩运动的特色是短暂而强烈的经验抓住信仰的核心。教会的生活就是环绕着这两种生活。他们的崇拜不能不是这样否则就会变成普通的教会。若说天主教的经验是攀登迦密山与主联合的经验基督教的经验可说是不断加深悔改接受神恩典感觉自己无能的经验灵恩运动就是在这两种高峰炽热中经历神的同在以及在经历神的能力的经验当中维系着他们的属灵生命。
            
第三部分 忘忧主怀中——母亲形象的灵修操 第九章 灵恩运动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灵性复兴、与神联合的捷径
   灵恩运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受人的欢迎是由于它提供快速的捷径。它透过感性的敬拜经验去体验圣灵超自然震撼的能力。许多信主十多年仍不求甚解的弟兄姊妹只是每年一次、或每逢特别节日才上教堂但是一旦去过这些众会不足一个星期生命便有很大的改变竟然隔天便上礼拜堂一次人生方向也开始改变。这种聚会可以在半小时内给予信徒数十年来也得不着的经历。由于有完全浑然忘我情感投入的高峰经验再加上经历神超自然能力的经验就成为很强而有力的经验。结果使信徒将神重新放回生命的核心。因此神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接近对他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而成为他生命的核心。因此灵恩运动可以带来很快的灵性复兴。
   2全人投入、具感性内涵的敬拜更新
   近数百年的敬拜慢慢走向形式化而灵恩运动的敬拜却成为很清新的空气将全人投入和感性两样已经失落的艺术放回敬拜中。其实敬拜应该是全人投入全心全意地爱主。敬拜不是用脑袋去听道、去听说教而是一种情的投入。传统的敬拜模式是用脑的敬拜信徒的身体不会动在唱诗时并不投入甚至不知自己在唱什么。全人投入就是透过身体动作的配合如举手、向上仰望、脆拜等令整个人完全浑然忘我。相对于灵恩派的崇拜传统的敬拜模式却缺乏这个内涵。
   3对灵界的真实和能力的深刻体验
   纵然我们批评灵恩运动走向极端但是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及真实感却无人能及。其实每个基督徒都应该熟悉圣灵三位一体中我们应该最熟悉圣灵因为耶稣升天之前他曾提过会差派圣灵代替他在地上的工作让圣灵不断的在我们心中作我们的保惠师 (councilor)。保罗在罗马书第八章也提到随从肉体和随从圣灵随从肉体和随从圣灵两者平衡不是随从肉体便是随从圣灵。平衡的对比表示如果肉体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话圣灵也是一样的真实。但是反观今日大多数的基督徒只有经历肉体的真实却经历不到圣灵的真实。肉体的引诱象磁石般吸引着信徒但信徒却没有经历圣灵同样大的力量当然这并不是保罗在罗马书中所提出的观点。保罗提出最后靠着圣灵治死肉体的恶行圣灵的力量比肉体的更大。我们从圣经中认识这真理但是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信徒对圣灵敏锐的体验比我们深刻随口可以说出很多的经历。当然也有很多不是灵恩派的人也有圣灵的经历只不过不是超自然的经验但是一般基督徒实在不能与他们相比。他们所经历到的邪灵或圣灵均比我们所经历的真实。我们在思想上相信有邪灵在神学上也相信有邪灵但却没有经历过。灵恩派的权能医治不单医治内心也医治身体。当我们的身体患病我们会去找医生心灵有毛病时会去找辅导员心灵严重时则找精神学家。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寻找圣灵的帮助只相信神会透过医生或心理学家来帮助我们。我们会祈祷但并不真实相信圣灵会在这时候帮助我们。
   二、弱点
   1属灵『捷径』的危机
   灵恩运动的好处是捷径但是捷径也是它的危机。我对属灵成长是否有捷径有所保留。灵恩运动建立在神的同在和神的能力两种炽热的经验上但是信徒的属灵生命在一生之中会经历起伏有部分在山顶而大部分在平原或深谷。先谈平原问题信徒会有一种错觉以为有了高峰经验以后便会一直停留在高峰的经验没想到有一天会掉落平原。一个人的高峰经验不等于他属灵的成长。因为一个人属灵的成长等于身体里面慢慢的变化。例如一个人服食了兴奋剂在比赛中跑到第一名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很了得。但是突然有了高峰经验并不等于生命有完全彻底的成熟也不是可以恒常保持这种高峰的状态。他的意志并没有增加与以前一样仍有犯罪的可能。他上了高峰之后却忘记自己还有平原以为整个人的属灵质素已经成长满脑子充满着高峰的经验人似乎很属灵但生命却没有改变。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人替人按手医病、行神迹但他本人还有毒瘾未清。他一边替人医病一边吸食毒品。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生命可解释美国灵恩电视布道家会犯下惊人罪行——召妓、勒索——的原因。他们在电视布道时声泪俱下说方言赞美主真是令人不寒而栗。他们不一定是虚伪而是他在那一刹以为自己的灵性很高却忽略了自己仍要返回平原到他返回平原之后生命并没有改变。因此有特殊高峰的经验并不等于生命已有改变。若不彻底多下工夫慢慢地将自己的意志坚强起来聆听神的声音培养安静的心境的话与神的关系始终是跳跃的关系并不真实。
  2能力的诱惑     『能力』可以充满魅力也可以带来危险。能力永远都会带来危机有很大的引诱。能力的危机就是当人上到高峰时经历到能力能力就会慢慢成为主角。人很自然会向往『神的能力』多于『神自己』的主权。信徒既经验过神的能力慢慢会觉得神的超自然能力极具震憾性因而想再经验于是便千方百计地去寻找这种经验。到这个时候神本身对信徒来说已变得不再重要。以哲学角度来看这时信徒不是与神的爱交流(Ithou)而是追求一种无意识的能力(I—it)。当我信主两年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自己在家中祈祷祈祷至最甜蜜的时候电话突然响起来我觉得电话声打扰了我和神亲密的交通。我不想接听于是心中涌起一阵冲动命令电话声停止电话声真的马上停止。这种经验令自己很得意突然觉得自己所信的神很真实。一星期后我又在家中祈祷电话又在我祈祷的时候响起来但是这次我再三命令电话声停止都无效当时我那种挫败感很强。这时我已迫使自己走向一条窄路——需要的是神的能力而不是神自己。其实神自己有主权我们只是他的仆人他有权决定是否赋予我们能力。他要电话停电话就停他不要电话停电话就不会停。神是否赋予超自然的能力由神自己决定因为他才是主宰。但是当我们经验过能力之后便很容易被能力吸引而忘记神。有些教会训练信徒说方言声言可在两个月毕业实在不可思议因为圣灵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神才是主我们不是主神有权赋予或不赋予我们能力。倘若我们强迫自己说方言强行要练习到可以说方言那就不是神所赋予的方言了。如果我们强行要能力在神以外还有很多来源可以赋予我们能力例如撒但它会按我们所求的给予我们能力到时我们所得到的能力就不是从神而来。因此灵恩运动会转向邪灵的危机正在于此。虽然不是全部的灵恩派都是这样但是能力的引诱很大当信徒失足时便会去到另外的能力到时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当人不能接受自己无能不知道神才是主时就不能忍受能力的诱惑。基督教知道人的无能和不配这是灵恩运动所缺乏的。
   3过分膨胀圣灵能力的教义
   (1)对组织、客观教义的不耐烦
   灵恩运动对圣灵的敏锐是它们的长处但是过分强调圣灵教义到失去平衡的地步就是它们危险的地方。教义最重要的是令我们得到信仰的平衡灵恩运动的魅力就是因为它过分膨胀一个教义。历代以来那些小群教会或激进运动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过分膨胀一个教义膨胀地方教会膨胀团契生活过分膨胀灵的能力控诉主流教会不冷不熟的情况。但这也是它的危险那膨胀的教义能在一时间吸引信徒但不平衡的教义会产生很多后遗症。例如灵恩运动强调灵的释放自由就会倾向对教会的组织、程序、客观教义不耐烦以致不能在平衡、平淡的经历中重新开始。
   (2)权威领导
   要维系一间教会决不能没有组织愈是以为自己没有组织的教会愈是人治的教会领袖就是它们的组织。不论是领袖或是会众都面对着危机领袖面对着能力引诱的危机不能在众人面前失败于是千方百计也要强求能力会众靠一个人来维系信仰时会用自己的经验认同领袖的经历当领袖失败时教会便会相应崩溃。若果另外一位领袖的经验与自己的经验不同时教会也会分裂。因此这些教会的结果往往变成分裂对立和斗争使我们更加伤心。这都是灵恩教会所带来危险的情况。
            
第四部分 尽在不言中——知己形象的灵修操 第十章 东正教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
   东正教其实是基督教一个很长的传统有其相当独特的属灵操练。东正教的传统距离很远从地域而言东正教的起始点和罗马天主教一样都是由保罗在欧洲传道之后发展而来。约在第二、三世纪已有基督徒分散在叙利亚、北非、意大利、欧洲及地中海沿岸的范围后来教会的核心停留在意大利的罗马成为罗马天主教但仍有些基督徒散居在土耳其和叙利亚一带。慢慢发展至第四、五世纪由于在地域上距离太远西边的教会开始以罗马为核心而东边的信徒则在现今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现代称为伊斯坦堡)慢慢形成另一个政治和宗教中心成为东正教(东方教会)核心的地方。此后基督教慢慢进行双线发展。到第七、八世纪的时候欧洲普遍受到蛮族入侵罗马陷落进入由蛮族统治的黑暗时期直至公元一千年后才重新恢复中世纪的文化。在黑暗时代以君士坦丁堡为核心的东方教会并没有受蛮族入侵的影响反而能够发展一个蓬勃的教会历史。直至中东穆罕默德的回教势力兴起才对它构成威胁。所以东正教教会基本上是由第四、五世纪亦即初期教父一样的传统在东方的叙利亚以至土耳其一带发展。直至公元后第十四世纪由于回教的入侵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基本上东正教的教会算是结束。由第十五世纪开始东正教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结束其传统及信仰散布在回教势力以外的地方北上至当时的俄国(现代的独联体国家) 西移至东欧和罗马尼亚南下至希腊的岛屿。因此东正教从第十五世纪开始逐渐变成俄国东正教或希腊东正教因为教会延伸至这些地方。
   由于地域相差甚远加上东正教信徒的宣教热诚不大他们所用的文字如东欧、希腊、俄国等文字都不是我们所熟识而且很少东正教的文献被翻译成英文。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有学者尝试将东正教的文献翻译成英文我们才开始明白原来东正教有如此深厚的神学传统和深厚的灵修学传统。
二、主要流派
   东正教的灵修学传统可分为五个重要的阶段
   1旷野教父(或称沙漠教父desertFathers)
   第一个阶段最初期可追朔到与罗马天主教的灵修学一样就是第四世纪和第五世纪的旷
野教父(沙漠教父)。根据今日的东正教灵修学传统有两个人物特别突出
   (1)EvagriusPonticus(c345-399)
   EvagriusPonticus大概是第四世纪的人物他的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其中有一本影响相当深远的名为《在祷告中》(OnPrayer)。
  (2)Pseudo—Macarius    另一位自称为Macarius的人相信只是一个假名是第五世纪的人物。我们相信历史上的Macarius没有著作过《讲道集》(Homilies)一书所以这位Macarius可能只是托名著作
这本书因而他被称为Pseudo—Macarius。《讲道集》是一本探讨祈祷的书。
   这两位教父均探讨人在独处时祈祷的经验喜欢用智慧的方式如谚语写作。
   在EvagriusPonticus祈祷的作品中可见他是教会历史上将属灵经历分为层级的第一人 其分法与罗马天主教的略有不同。罗马天主教将属灵经历分为洗净罪恶、被神吸引及与主联合三个步骤。EvagriusPonticus 的体验则不同他的第一个步骤是将一切欲望截断(passionless),没有世间欲望缠扰。第二步是静观(NaturalContemplation)乃是透过观看宇宙万物默想天上超自然的万物来了解神这与圣方济的路线相似。第三步是直接看见神 (visionofGod)。神本来就不可以用肉眼看见甚至不可以用推理来看见。直接看见是在一种神秘状态下将我们的思想完全倒空将神吸纳在我们的生命中完全占据我们的生命时我们自己在直觉当中在完全没有思念的状态下与神联合。他所了解的神是绝对的好象是一道极强的光可以令人眼瞎。在这状态中人虽然瞎眼却可以看见神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EvagriusPonticus的重点是透过理智上与感情上的放下然后把生命炼净至完全没有任何杂质让神在异象中和我们相遇。
   在Macarius的《讲道集》中阐述的重点却在另一方面。Macarius较为着实他的作品重点指出我们在祷告中要用我们的『心』当然这个心不单是指我们的肉心也不是单单指情感上的心而是代表整个人全部的中心。所以祷告时不是单单用头脑祈祷,也不是单单用身体祈祷而是整个人的心、身、灵完全投入这是用心的祷告。这在历史上成为日后属灵经历发展的基础。
   2Pseudo—DionysiustheAreopagite(五世纪末)
   有一个名叫丢尼修(Dionysius)的神秘人物自称为“DionysiustheAreopagite”那是圣经使徒行传中记载保罗去到雅典传道提及未知之神时有些人在保罗讲到复活时便离开。圣经记载有两个人愿意留下来继续聆听而且信了主其中一人就是丢尼修 (DionysiustheAreopagite)。这位人士自称就是圣经中的丢尼修但是我们从历史的判断 可以肯定这位人士一定不是圣经中的丢尼修所以我们称他为“Pseudo— DionysiustheAreopagite”。他有几本著作其中一本相当重要的作品是《密契神学》 (MysticalTheology)论及我们要用理智来明白神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又不能不用理智作为起始点。于是要明白神的路要从理性起始尝试去描述神、理解神、形容神但是当我们愈来愈想了解神时就会发觉我们的理智愈来愈不够用。我们慢慢发觉愈要了解神便愈要将我们的理智完全放下。最后到我们完全放下理性、超过理性时就能够从直觉去了解神。东正教相当着重直觉、超语言在完全超乎人的神秘状态中与神接触。我们称之为” apophatictheology”这是一条否定的进路。即是说我们不能从正面谈及神。我们说『神是爱』作为起始点这话是对的但是想深一层神并不是人间所了解的『爱』这个字的意义。神的爱必定超过我们的爱。当我们说『神是爱』的时候我们便联想起人世间父母、兄弟、朋友之间的爱用这种爱来类比神的爱。但是神的爱并非等于这样的爱而是超过这样的爱。所以要描述神自己的爱时我们要说『神是爱』但是『神又不是爱』。神是爱但是他并非我们所了解的爱神是『父亲』是天父但又不是我们所了解的『父亲』。换句话说每讲一句正面说话的时候便要说一句负面的说话去破除自己。这样我们发觉我们不能描述神。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描述神只能说神『不是』什么。那么我们便不能用语言、思想、理性去了解神只能凭直觉与神亲自接触时才发觉神原来如此却又不能描述出来。这是一种吊诡的方法。这牵涉到我们将来看他们如何与神接触时整个东正教的传统。他们最重要的灵修核心观念就是与神接触必定是超语言以及用眼因此圣像(icon)就无须用语言只是用眼看便行了。这是他们的特色。
   3拜占庭帝国(Byzantine)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包括
   a第七世纪的JohnClimacus一生中只著作过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东正教灵修学的经典那就是《属灵提升的梯级》(TheladderofDivineAscent)。他提到属灵的梯级有三十级不过这些梯级有起有伏起始点是摆脱人的欲里、人的了解和人的思想到最后的四级是宁静状态意即思想停顿(Stilless)神就在那儿与我们不能言传地同在表达出愈上梯级人的了解、认知和理性则愈来愈少。
   bMaximustheConfessor(c580—662)他的代表作是《第一和第二世纪的爱》
(FirstandSecondCenturylove)。
   cSymeontheNewTheologian(c949-1022)他是在离世之后被后人封为新神学家。当时『神学家』是尊重的称号只有初期的教父才配有此称号。由于他实在了不起所以才有资格被称为『神学家』但是要把他与初期教父分辨出来所以称他为『新神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教理问答》(CatecheticalDiscourses)。
   以上两位是神学家也是灵修学家。灵修学(Spirituality)与神学(Theology)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取向灵修学用经验神学用理性两者似乎水火不相容。要是神学与灵修学最完美的结合可算是东正教。东正教一开始便肯定一个重要的方向指出那些不懂得祈祷的人不能成为神学家。神学家就是认识神的人就是那些懂得祷告的人。所以EvagariusPonticus
说过『不懂得祈祷的人不是神学家。』(Whoisthetheologian。HThetheologianisamanwhopray) 慢慢发展出所有问题都与属灵经历连结起来。例如在祈祷时如何与三位一体的神对话在这祈祷的经历中结构出三位一体的教义。甚至在西方的传统中也没有这么好的观念。他们是相当出色的神学家也是相当有深度的属灵修学家。他们的重点产生了多个矛盾在他们以前的人认为与神联合是在不能言传的、直觉的情态下与神联合。即是说神是无限的高超远超过我们理智所能了解远超过我们所能明白远超过我们所能形容。所以我们与神联合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我们与神联合是我们与他接近一方面神是那么高超另方面我们要与他联合两者间产生一个冲突。我们与神联合时与他的距离很近但是神又那么高超我们怎可以与他联合呢这是天主教与东正教两个神观的桥梁天主教的很近但不够高超而东正教的高超但不够近。东正教的既要高超又要近于是产生出很有趣的神学和灵修学的了解他们从两个角度去看神的本质(essence)和神的能力(energy)。他们结合着很真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可以与神联合
   (2)重点体验
   到了十一世纪在东正教传统中慢慢蕴酿出一种很重要的灵修操练方法就是『耶稣祷文』(JesusPrayer)的心祷(prayerOftheheart)这是一句很短的祈祷文透过不断的重复将人的属灵生命不断提升。这篇『耶稣祷文』是由四节组成内容是『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LordJesusChristSonofGodHavemercyonmeAsinner)第四、五世纪的教父也有教导我们祷告不需要长特别当我们在紧张、危急的关头或是在撒但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已没有精力去思想如何建构一篇祷文这时只要在心中求告主说
『主啊!救我!』就行了。当我们呼喊耶稣基督的名字时耶稣基督就会临到施下能力。当我们呼唤耶稣的名字时能力就会从耶稣那里临到我们。于是慢慢蕴酿出一个观念我们需要短的祷文。到十一世纪终于出现了『耶稣祷文』内容是『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成为东正教灵修学祷告的核心。
   4GregoryPalamas(c1296-1359)
   GregoryPalamas是十四世纪拜占庭帝国结束前夕之人物著有《三位一体》(Triads)。
   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东正教近一千年以来零零碎碎灵修的发展总结起来。他可说是东方教会的多马·阿奎那(ThomasAquinas)将以往的观点归纳成非常精彩的看法他的观点并不新颖但却整合了这些观念。他讨论的重点是寂静主义(Hesychasm)意思是指寂静、完全的宁静、没有任何的搅扰。这描述到一个人要与神联合时必须进入到一个完全宁静、无念、无思想、无语言的境界。神就是在这里与人联合。要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要重复念诵『稣祷文』将属灵生命提升到可以将『耶稣祷文』转化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的地步时就能达到这种境界。他全面讨论此问题成为东正教灵修学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5俄国东正教的灵修学传统
   东正教在拜占庭土耳其的地方结束之后它的思想去到希腊和俄国发展最大的当然是俄国的灵修传统。俄国有很有深度的灵修传统只不过由于很少俄国东正教的文献被翻译成英文或中文以致我们很少机会接触得到。由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俄国灵修学传统的代表人物TheophantheRechuse(c1815-1894)著有很多关于祈祷的作品后来被编辑成《祷告的艺术》(TheArtofPrayer)这是一本最有深度有关祈祷的书之一内容不单提到『耶稣祷文』而且讨论到如何由思考的祷告进入到心的祷告这是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另有一本《东正信徒朝圣记》(TheWayofthePilgrim)(c1865)在十九世纪出版时震憾了整个俄国内容讲及一个没有学识的平信徒如何学习去亲近神。他遇到一个师父这师父教他用『耶稣祷文』所以这本书有大部分都是描述他如何去操练『耶稣祷文』操练至极高的境界。一个没有学识的普通人透过操练『耶稣祷文』竟然成为属灵生命象西方的罗伦斯弟兄(BrotherLawrence) 般的与主同行与主同在与主不能分开的情况。自此以后吸引起大家对『耶稣祷文』的兴趣于是这本书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俄国。到二十世纪这本书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可说是很具体地描述『耶稣祷文』的实践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一套书《对神荣美的爱》 (Philokalia)是一套文集内容将历代以来东正教重要人物所写的灵修深度经历辑录成书
在十八世纪末开始被编辑时已成为重要文献是了解东正教灵属传统不可不读的书。
   三、当代的重要人物
   在二十世纪论述东正教灵修学的代表人物有三位他们每一本作品都很有价值。如果我们要了解东正教的灵修学就必须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位是GeorgeA.Maloney他的著作很丰富另一位是JohnMeyendorff他的著作较为学术性但也有数本有关灵修学的作品简单而清楚地介绍了东正教的灵修学第三位是
KallistosWare他在未转信东正教之前名叫TimothyWare是英国牛津大学很有学问的学者。他的著作虽然简单但很有深度尤其是那本《东正教之道》(TheOrthodoxWay)探讨很多灵修的问题。
            
第四部分 尽在不言中——知己形象的灵修操 第十一章 东正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知己的形象
   东正教的属灵体验如果要用人世间深切的关系来比较的话可以用知己的关系来表达。知己的关系很密切,可以是同性的知己完全不牵涉到性爱的关系,而是用知心、互相了解、心与心的情谊去联系。知心的朋友无须多交谈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想法每每在最需要时候对方便会出现。他是一个衷心要令你享受的人在他身上永远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他代表着智慧的化身。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对一个理想知己朋友所向往的特质。在人生的旅程中 一个有高超智慧与我们同行的人时常能给我们生命的火花和提升我们。当我们与他交谈后整个人的生命都会有所得着使我们的人生观有所改变。
   知己的另一个特色是会令我们不断想去了解他。知己朋友之间的乐趣就是在于我们不断去探索他、认识他、发现他的兴趣。我有一位相识了二十多年的朋友以为自己对他很了解但是当他突然做出一些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时我才发觉自己不了解他。在许多人都误会他时我会为他辩护但同时我的内心也会质疑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在我与他交谈后才发现他背后的真正原因。在这些过程中知己朋友之间就是透过不断的发现去了解对方从而寻找出朋友之间的意义。形容最高峰的知己朋友的形容词就是『尽在不言中』。这可以说是心与心相应是超语言的关系。男性的知己朋友只需三言两语便可以彼此了解。从这角度来了解可见东正教的特色。东正教的神是完全不可测、不可描述、极高超、充满智慧但不断吸引我们去了解他、发现他。当我们发现更多时才发觉我们对他的认识并非完全是真的不能完全地表达于是我们会渴望再爬高一些。然而愈发现得多便愈发觉自己用尽所有的语言、方法和慨念都不能了解他。最后到与他最了解时就是到达一切语言都不能表达的境界这就是『尽在不言中』的关系。
二、东正教灵修学的两个最主要属灵体验
   东正教属灵的体验有两个核心
   1心祷(theprayeroftheheart)
   心祷就是用心的祷告。所谓『心祷』也就是『耶稣祷文』『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LordJesusChristSonofGodHavemercyonmeAsinner)东正教的起始当然是用希腊文。在这里何谓『心的祷告』呢
   (1)五重的祷告境界
   TheophantheRecluse指出我们有五重祷告的境界
   a咀唇的祷告(oralPrayer)
   b用思考的祷告(prayerofmind)
   c用思考及入心的祷告(mind—in—heartprayer)同时有理亦有情托住的祷告。说
『求神赦免我』的时候虽然知道自己是求神的赦免但并不等于有情托住。从心底里发出渴求说『神啊!求珑赦免我』这种感受就是『用思考及人心的祷告』。
   d直觉的心祷(prayerofheart)思考愈来愈少,到情先过理的地步。即是说里面的情与神的关系强烈到一个地步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在一刹那间情比理更多因为管理智的脑无法表达情直接的感受这就是直觉的心祷。
   c不住的祷告(unceasingcontemplativeprayer)有些灵恩人士说方言到了感情澎湃的地步时发觉一生中所学的字眼都不能表达得到,于是用一些自己所不能了解的字眼来表达。
这就是一种直觉、完全超理智的祷告。即是到达直觉祷告的境界然后不住的祷告。
   『耶稣祷文』的实践就是对照五重祷告境界发展出来的。
   a咀唇的祷告在『耶稣祷文』中就是大声念诵祷文。不断重复的念诵『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按照《东正信徒朝圣记》的操练开始时师父吩咐信徒每天念三千次一星期后发觉开始入心的时候便要念六千次再过一星期后便增加至念一万二千次。几乎每天清早起来便要开始念诵一直念到晚上。甚至连嘴唇也开始麻痹。在我看来这样未免太过苦修了。起初念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所念的是什么但是慢慢便开始进入第二个境界。
   b进入第二个境界后一边念便一边明白所念的字眼。『主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主我们说话的对象是耶稣基督他是『神的儿子』是最伟大的一位。请他做什么就是请他『开恩可怜我我这个犯罪的人』。在整个祷告的内容包含了赞美神、耶稣基督的名字高举神
谦卑自己的态度以及承认自己是犯罪这个事实。这就是用思考的祷告。
   c到第三个阶段开始不单是理性上知道这三个内容而且慢慢有相应的感受出来。当某些字眼打进我们的感受时会有强而谦卑的感觉出来那不是理智的理论而是感受感受到自己有罪、软弱和不配。
   d『祷文』充满整个人的内心世界到祷文已念到十分稔熟时感情澎涨到一个地步不再需要有理智对神的赞叹、呼求、自己的谦卑、认罪等经历已经完全充满了整个人。这第四个阶段可以说是纯粹用心使整个内心世界涌出内心的说话。这时根本无需考虑祷文的内容是什么因为已经太熟了。根据《东正信徒朝圣记》的记载信徒到达不能停止念诵的地步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或走路、或间谈时都在念诵祷文经文已经在心灵中成为一种背景(background)。甚至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在睡觉、造梦时都在念诵祷文到天亮时自己被祈祷文吵醒。意思是说这时已不是他念诵祷文而是祷文带动他。用理性来说我们知道要说什么话然后说出来就是我们做主体带动祈祷但是到这个地步却是由祈祷带动他
于是他整个人都被祈祷带动做任何事都是由祈祷出来这就是不住祷告。
   e超越分析性的言语或概念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在『耶稣祷文』的操练中到最高时就是纯粹心的祷告无需用理性。由理性开始然后理性加上心到最后心占据整个人的时候理性就会退隐。这是一种在纯直觉习惯的心境下整个生命向神呼求。整个生命就是向神呼求的生命由朝到晚的生活都是向神呼求生命的情态。这是很高的境界。这境界是
『耶稣祷文』最高的情况将整个人的生命扭转过来。
   (2)『耶稣祷文』的操练重点
   a配合呼吸——身心结合的祷告(psychosomatictotality)
   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不同当我们唱诗『主啊!我仰望珑』时却垂下头来这总是不大对称。又假如我们念『我真快乐主恩就是这样』时语调平淡乏味完全没有快乐的感觉。当我们的面部与心灵有大的差距时表示我们不是真正整个人投入。整个人的投入是身、心、灵都有份儿。当然呼吸最容易摆动和容易受到控制所以初练习的时候透过呼吸的节奏在脑中背念『耶稣祷文』最为有效。我们可以将它分成四节
   (a)吸气『主耶稣基督』
   (b)呼气『神的儿子』
   (c)吸气『开恩可怜我』
   (d)呼气『这个罪人』。
   初操练时我们会发觉呼吸与祷文配合得并不理想可能会气促了一点或是呼吸得慢了一点。只要多加练习慢慢便会愈来愈顺畅最后成为呼吸的一部分。初时的操练有点不求甚解但是慢慢会明白祷文内容的意思。如果坚持继续操练我们会发觉『情』会开始出来这不会产生任何危险。
   b重复的单一祷文(monologicprayer)——由『意识』打入『无意识』
   重复背诵既有其心理作用也有其神学作用。重复的心理作用就是当不断重复一句说话时这句说话便会从意识打入潜意识。例如我们重复地听流行曲、或是电视节目音桨、或是片集的主题曲便会不知不觉地琅琅上口。重复背诵『耶稣祷文』我们也会把祷文从意识打入潜意识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
   重复有两种操练的方法
   (a)随时祷告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内心『不住的祷告』。念得多了我们会发觉当我们背诵的时候同时可以做任何其他的事情。这个过程初时用理智时会有理智的冲突到从理智进到人心不再需要理智成为一种态度的时候虽然我们仍可以用理智但是理
智已再没有与我们冲突不会夺去我们的注意力成为一种心灵的背景。
   (b)特定时刻心灵的背景也可以是定时的操练。也许每天抽十五分钟在没有人打扰的地方操练。这可以使注意力集中让感受快一点出来。
   这两者都要互相配合。不过过了一段时期之后就能够无需定时也可以每天由早到晚随时背诵。
   c祷文的特色——有信仰的内涵
   (a)有耶稣基督的名字。呼叫耶稣的名字的时候耶稣听到了便临在与我们相交。
   (b)高举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
   (c)表示自己在地位上的谦卑『开恩可怜我!』仰望神与我们同在承认自己的不配然后是『这个罪人』肯定自己作为人的事实。所以有认罪有谦卑有仰望有高举神也有耶稣的名字这都是属灵经历中最基本的部分。所以这短短一段已经全面地包含了属灵经历中最需要的元素。因此我们若要寻找一句作为属灵经历的背景这一句说话可算是最全面的了。
   d『耶稣祷文』的重要特质
   『耶稣祷文』的重要特质就是到最高峰时将祷文念至进入内心生命(inwardness)成为一种『寂静』的心灵状态。《东正信徒朝圣记》提到整个人詖祷告的心境笼罩着有一种完全舒服平静的感觉这种平静的感觉已不是来自自己的祷告而是由祷告托住成为一种祷告的生活方式。在祷告的经历中作者经历到主耶稣和他已再没有任何距离他无需呼求耶稣到来因为耶稣已经与他同在直接在他的生命中彰显他的荣光。当我们呼求『开恩可怜我』时其实我们就是将我们的生命与耶稣接上耶稣的荣光就充满我们不用靠任何理性或身体媒介。耶稣的荣光直接充满我们的生命。这祈祷由被动变成主动不再是『我』向耶稣祷告(praytoJesus)而是耶稣自己在我生命里面祷告(prayofJesusHimselfinme)。当『耶稣祷文』到了这个地步就成为我们属灵不住祷告的经历。
   2『圣像』的灵修学(spiritualityoficon)
   (1)『圣像』的灵修意义
   a用眼看的属灵经历——由分析进至直觉印象
   罗马天主教是用口和用心来祈祷基督教是用理的灵修学灵恩运动是用身体的灵修学东正教则是用眼睛的灵修学。东正教透过用眼看来使自己的属灵生命提升这是圣像灵修学最重要的方向。用眼看而达到属灵经历的提升其秘诀和『耶稣祷文』一样就是不断的重复。圣像需要每天部用眼睛去观看最方便是把它挂在工作的地方。我们不可以每天看不同的圣像而是正如念『耶稣祷文』一样藉着重复看同一幅圣像由分析性的观看而进入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到一个地步虽然我们离开了挂有圣像的房间但是脑诲中仍印有那幅圣像。甚至到一个地步我们由早到晚就算是工作时那幅圣像仍仿似幻灯般留在脑海中。
这有很重要的属灵意义。
   东正教的灵修要超越语言用眼看而无需用语言。『耶稣祷文』虽然用语言开始但是最后也是超越语言。超越语言就无需用理性无需用理性时就是在日常生活要用理性来判断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冲突于是我们可以有一样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与我们同在。除非那样东西是超理性的否则它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与我们同在。举例说如果我们要用五分钟祈祷在这五分钟内我们用理性来祈祷当然可以心无杂念但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用理性时我们若要与神同在除非那样东西无需用理智也可以仍然存在。这就是东正教的特质。所以如果我们操练得好神就常与我们同在因为我们无需与理智和思考相争。当然我们初看时还是需要用理智但是用理之后慢慢便会用心。用理的意思是去欣赏和去分析那幅圣像但是愈看愈亲切慢慢便会进入我们的生命中。
   b通往天国荣耀的窗户(WindowonthekingdomOfGod)
   每一幅图画都是一个象征带给我们一种感觉这一切都是象征的作用。每种事物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为每个人在人生中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举例说有人听到某首歌曲便会回味初恋时浪漫的气息甚至有些人当嗅到某种气味时他过去的历史也会浮现出来。每个人的生命中也有不同的象征这些象征出现时都会挑起过往一些很深的经验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圣像就是我们为自己制造的象征它出现时便将我们整个的生命提升。这个象征十分重要。一个猥琐的象征会令我们的生命下堕反之一个正义的象征则可以帮助我们的生命抗衡周围的罪恶。每一幅圣像都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天国的生命一幅圣像所以能带领我们进入天国的荣耀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挑起我们天然欲望的冲动。圣像的画不能太过感性(expressive)因为感性的画只能挑起我们的欲望。举例说耶稣是宇宙的主宰的圣像他的样子看起来很是呆滞它的作用是不让我们挑起天然的欲望。绘画圣像的人故意避免令圣像流于太过表现主义用意是挑起人内在心灵中对神圣宗教的向往所以耶稣钉十字架的圣像不把耶稣画成很痛苦的样子反而显得较为庄严和神圣带有超现实的味道因为惟有超现实才可以把我们带领到高过现实。文艺复兴之后的名画非常现实将人的感觉和表情充分发挥出来让我们与绘画的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但是结果只令我们停留在加强作为人的感觉的程度而没有将我们的心灵引领向更崇高的向往。
   c不用文字的神学
   圣像是用眼看、用手绘出而不是用文字的神学。圣像是直觉的神学所有圣像所表达的神学就是一种张力。当我们观看圣像的时候就会被吸引但同时也会被圣像排斥因为每一幅圣像作品均表达两样东西在人类的经验中产生冲突。圣像一方面表达荣耀和喜乐是天国的特质另一方面又表达人世间的受苦和忧伤。有一幅圣像题名为『妇人不要哭』那是一幅充满憔悴和沉重的作品看的人均会感觉到那种忧伤、难过而产生共鸣因为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妇人的面孔代表了很多时候我们心灵的面孔但同时又充满了荣耀、把握和盼望因为当中的耶稣像的笑容并不是肤浅的笑容而是充满绝对的把握表达着『整个宇宙都在我的手中不用担心。平安在我的生命里有平安和荣耀。』所以一幅圣像一定有忧伤的部分和荣耀的部分。前者属于人难过和失败的部分后者属于神自己光彩和盼望的部分。这是一种张力。一幅好的圣像应该有这种张力这种张力有非常重要的属灵意义。
   (2)写作『圣像』的属灵经历
   a绘者的属灵质素和预备
   在东正教的传统中不称为绘画圣像而是称为『写圣像』因为他们是写神学。写圣像的画家不单讲求技术这与中国人的画很相似都是称为『写画』能够写出内心的境界。画匠在未下笔之前先有境界所谓意在笔先每幅圣像均表达出画家内心对神的了解和经历这种要求很高因为经历肤浅的写出来的圣像便会肤浅经历深的写出来的圣像便有深度。所以对写画的人的属灵质素要求很高他必不是一个普通的画家。在东正教传统中写圣像的人必定是奉献终生的修士。他们在写圣像之前要有充分的属灵准备写圣像的过程是一种灵修的态度旨在用画来表达写画的人整个属灵生命的体验所以这个人必须是一个属灵的人技法固然要好还要到达属灵的境界然后在开始写之前还要禁食、祷告充分洁净内心和眼睛。在这段日子中眼睛要看属灵的世界心要完全的清静然后禁食、祷告。有时甚至要祷告至流泪的地步等到神充满了内心时才开始动笔。
   b传递神的性格
   写圣像的整个过程不是要表达作者的性格而是要表达神的性格所以东正教的圣像差不多每一幅都有类似的表情因为它们都是要表达同一的对象。这与西方的画不同。西方米康朗基罗的画表达米康朗基罗的心境达文西的画表达他女性化柔弱的魅力梵高则表达人内心的愤怒所以每幅画都是作者的画。音乐也是一样贝多芬表达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西方的艺术品均代表着作者然而东正教的艺术品却不是表达作者作者是退隐的目的是要将神托出来因此在写画的过程中作者从来不签名。
   整个过程是一个圣礼仪式是从没有背景中将耶稣基督绘画出来可说是道成肉身的过程旨在将神自己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要求相当高的过程。画的过程相当特别第一他无有画架(圣盒)架不是一块平板而是已经有边象征保护神自己的形象。第二他绘画的程序首先素黑色的底色然后由最深色开始画至最浅色一层一层将光明的色彩涂上。因此很多圣像经过一段日子之后会变得深色因为表层浅色的部分脱落之后便呈现出深色的部分。这是一个历程表示黑暗是生命的起始点但透过神亲自的出现便愈来愈光明。最后荣光的部分贴上金片表示绝对的光辉。因此这是圣礼的过程由黑色的底色趋向白色表示经历是由黑暗进入光明。神的光、神的临在(present)亲自在这幅画显示出来。
   (3)静观『圣像』的属灵经历
   当我们面对着一幅圣像的时候需要明白当中所表达的意义。其中每一样东西都有象征的意义我们可以透过它的形象和颜色去了解
   a形象
   (a)面孔颜色较深多用棕褐色代表土地不断提醒我们人是属土地、是有限的。
   (b)眼睛画得较大是故意超现实的画法多数注视着你与你沟通。    (c)前额多数较大而突出。额表示载着脑袋代表智慧和能力。
   (d)鼻子比普通的较长在视觉上配搭面孔的庄严。
   (e)嘴巴不会有性感的感觉尽量几何化。不会使人联想起属世的感觉但好象正向人说话与人有沟通。
   (f)面颊两边的颧骨较高代表有生命的劲力。
   (g)脖子较粗大是呼气的地方表示圣像把生命之气赐予你所以充满生命能力。
   (h)耳朵通常都看不见。纵然看见都是向内弯的表示耳朵不听世界的说话只听内心的说话或是隐藏着只听神在内心对他说的话。
   (i)衣纹并不表达任何动力。衣纹不是按照现实绘画而是包着的没有散开的感觉表示不受现实世界的影响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占着最重要的关系。
   (j)身体耶稣的身体虽然没有穿着衣服但不会使人觉得有性感(sexual)的冲动。
   圣像整幅的图画都给人静态的感觉。耶稣登山变像的图画有摩西和以利亚在他身旁又有数个门徒站在地上。如果是西方的画家所绘画可以很有戏剧性但是东正教的图画却给人静态的感觉。这种静态代表平安。纵然要给我们生命属灵的震撼力也是慢慢来的。
   西方油画的终极点往往都是在画的后面但是圣像的终极点却在前面表示不要人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而是它要与人沟通。圣像并没有给人立体的感觉因为它要我们从前面的角度与它沟通这是绘画的特色。
   b颜色
   颜色有很多种白色代表永恒、纯洁蓝色代表天空、深度和盼望红色代表血、代价和爱紫色代表权能绿色代表生机、属灵生命的再生黄色代表光辉金色代表绝对的荣耀棕色代表属于土地、是卑微的黑色代表背景甚至是黑暗势力。
            
第四部分 尽在不言中——知己形象的灵修操 第十二章 东正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抗衡世俗世界在意念和形象方面对我们的侵入
   东正教灵修学最大的长处是超语言和超理性。超理性并不是非理性而是由理性开始由图像开始由说话开始的『耶稣祷文』到最高阶段时已经进入人的生命透过重复和不断接受从人的意识层面进入到人潜意识的层面成为人生活和生命的背景。『耶稣祷文』成为人思想上和心态上的背景圣像成为图像的背景。这两样可以帮助我们抗衡世界对我们在意念上、思想上和图像上不断的入侵。
   另一方面当我们的人生因不同的际遇而开始忘记神、离开神的时候『耶稣祷文』和圣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当我们背念『耶稣祷文』到成为我们内在的一部分时就算我们因事业上的成就而产生内心的骄傲『耶稣祷文』自然会在我们的心中出来提醒我们向神求告
『开恩可怜我。』很奇怪当我们要骄傲的时候圣像的忧伤和沉痛的形象便会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提醒我们在耶稣面前我们所作的没有什么可夸的地方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反之当我们受到打击内心十分难过觉得没有盼望的时候耶稣的光彩便会出现。稳定天上的荣耀就会提升我们的生命。『耶稣祷文』中『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既与我们同在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恐惧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有神自己属灵的同在这种方法很特别。
『耶稣祷文』和图像两者互相相合可以帮助我们抗衡世俗不断的侵入。有一次我在『女人街』替太大和女儿购物。整条街均在播放叶玉卿的『卿卿我我』。我在返家的途中脑海中不断涌现『卿卿我我』甚至连叶玉卿在电视性感的宣传片也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当时我只靠耶稣形象来镇压耶稣的荣光实际取代了这些画面于是脑海中出现了对神的向往和呼求那首歌便消失了。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透过圣像和『耶稣祷文』不住的祷告来抗衡世俗世界在意念和形象方面对我们的侵入。
   2用眼看的灵修学(圣像)与内心的寂静(耶稣祷文)
   东正教与耶稣仿如知心朋友的超语言境界不是其他的灵修学传统所能表达出来。
   二、弱点
   1过分高超、神秘
   a一般平信徒不容易掌握
   在四个灵修学传统中东正教的灵修学较为神秘和高超不是一种寻常的操练方法。我们学习安静祷告灵恩派的唱诗敬拜或基督教的了解圣经、神的真理、神的救恩、神的大能、对神的顺服等都是较为简单清楚每个人都可以入门只要有属灵的生命便可以开始操练。但东正教涉及的意念范畴不是一般平信徒所能掌握如由理性进到超理性、由意念进到无意念、由有图像进到无图像等这些理性、意念和图像只是属灵经历的踏脚石到最后将会完全消失目的纯粹是自己与神联合。这些讲来容易听起来也不难但是却不易明白。就算能够稍微了解也不一定能够体验得到。
   b超言语、超意念——容易引发经验上的失控
   当一个人处于完全寂静的境界没有意念完全倒空的时候会很容易受到其他灵界的侵入。如果不是真的清楚逐步与神结合而倒空为训练而训练强迫自己背诵祷文的话假如方向不正确虽然心理上可以做到倒空的地步但是无念的状态结果会产生危险甚至精神也会失控。
  2『耶稣祷文』容易变成机械性靠心理反应的苦修
  要操练『耶稣祷文』如果有师父带领会较为理想。因为每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不同如果心智成熟较弱一开始就念诵太多会变成机械化变成纯粹心理的结果而不是属灵的结果。这种做法很容易变成心理机械性的操练而不能达至与神同在反而变成精神错乱。由于属灵经历到达不同的程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象倘若全部照单全收就可能会引致邪灵的入侵。因此如果有师傅带领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驱逐它。
   3『圣像』容易变成『圣像』崇拜
   圣像灵修与圣像崇拜只是一线之隔。东正教的错误就是将圣像变成圣像崇拜。由于耶稣自己的道成肉身圣像慢慢就不被当作一个窗户而被视为天国的本身于是对着圣像就视它为拥有神力。例如在希腊的东正教及俄国的东正教仪式中信徒以为抚摸圣像就可以祝圣。
这只是一线之差神自己的同在不是在于圣像如果想不通便容易走错方向。
   4神变得过分高超和不可知
   东正教与神的关系好象知心的朋友尽在不言中于是完全无法描述神对于人会有一种神秘性。与神联合可以很亲切但有了神秘性又不象罗马天主教所提到的那种亲切有血有肉。尤其是东正教的圣像尽量不夸张人的感受使人感到人与神的关系始终有超然的距离。这可能是好但缺乏了耶稣有血有肉的一面。看得多耶稣有血有肉的一面就慢慢退隐下来这退隐不一定是好。耶稣是登山变像荣耀的基督但也是在十字架受苦担当我们的痛苦 与我们认同的基督。因此假如我们不看清这一点尽管我们的生命不断得到提升但是我们的生命却缺乏与耶稣基督的共鸣。
   我们看圣像时需要有圣经的基础。圣像只适合对信仰和真理的认识较为成熟的人否则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此外不是所有圣像的历史传统都合乎圣经。例如一般习惯所采用的圣像圣母玛利亚不能感应属灵的内心甚至耶稣受苦的圣像相传具有耶稣的真正容貌在理性与考古学的角度我对此持保留的态度。因此如果圣经基础不足的话便会执着于耶稣的容貌反而会把主耶稣限制了。对于圣经基础不好的人来说在消极方面不能完全享受圣像的灵修意义积极的危险可能会偏挟了我们对神的认识。
   阅读提议
   1《东正信徒朝圣记》(TheWayofthePilgrim)(台北启1980)
   2MaloneyGeorgeAPrayeroftheHeartNotreDameAveMariaPress1983Chs.1
6
   3  Ware  Kallistos ThePoweroftheName
TheJesusPrayerinOrthodoxSpiritualityFairacresOxfordSLGPress1977
   4MeyendorffJohnByzantineTheologyOxfordMowbrays1974Ch5
  5  Quenot  Michel Thelcon  WindowontheKingdom  Crestwood
StVladimir-sSeminaryPress1991Ch2
            
第四部分 尽在不言中——知己形象的灵修操 第十章 东正教灵修学传统背景
一、历史传统
   东正教其实是基督教一个很长的传统有其相当独特的属灵操练。东正教的传统距离很远从地域而言东正教的起始点和罗马天主教一样都是由保罗在欧洲传道之后发展而来。约在第二、三世纪已有基督徒分散在叙利亚、北非、意大利、欧洲及地中海沿岸的范围后来教会的核心停留在意大利的罗马成为罗马天主教但仍有些基督徒散居在土耳其和叙利亚一带。慢慢发展至第四、五世纪由于在地域上距离太远西边的教会开始以罗马为核心而东边的信徒则在现今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现代称为伊斯坦堡)慢慢形成另一个政治和宗教中心成为东正教(东方教会)核心的地方。此后基督教慢慢进行双线发展。到第七、八世纪的时候欧洲普遍受到蛮族入侵罗马陷落进入由蛮族统治的黑暗时期直至公元一千年后才重新恢复中世纪的文化。在黑暗时代以君士坦丁堡为核心的东方教会并没有受蛮族入侵的影响反而能够发展一个蓬勃的教会历史。直至中东穆罕默德的回教势力兴起才对它构成威胁。所以东正教教会基本上是由第四、五世纪亦即初期教父一样的传统在东方的叙利亚以至土耳其一带发展。直至公元后第十四世纪由于回教的入侵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基本上东正教的教会算是结束。由第十五世纪开始东正教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结束其传统及信仰散布在回教势力以外的地方北上至当时的俄国(现代的独联体国家) 西移至东欧和罗马尼亚南下至希腊的岛屿。因此东正教从第十五世纪开始逐渐变成俄国东正教或希腊东正教因为教会延伸至这些地方。
   由于地域相差甚远加上东正教信徒的宣教热诚不大他们所用的文字如东欧、希腊、俄国等文字都不是我们所熟识而且很少东正教的文献被翻译成英文。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有学者尝试将东正教的文献翻译成英文我们才开始明白原来东正教有如此深厚的神学传统和深厚的灵修学传统。
二、主要流派
   东正教的灵修学传统可分为五个重要的阶段
   1旷野教父(或称沙漠教父desertFathers)
   第一个阶段最初期可追朔到与罗马天主教的灵修学一样就是第四世纪和第五世纪的旷
野教父(沙漠教父)。根据今日的东正教灵修学传统有两个人物特别突出
   (1)EvagriusPonticus(c345-399)
   EvagriusPonticus大概是第四世纪的人物他的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其中有一本影响相当深远的名为《在祷告中》(OnPrayer)。
  (2)Pseudo—Macarius
   另一位自称为Macarius的人相信只是一个假名是第五世纪的人物。我们相信历史上的Macarius没有著作过《讲道集》(Homilies)一书所以这位Macarius可能只是托名著作
这本书因而他被称为Pseudo—Macarius。《讲道集》是一本探讨祈祷的书。
   这两位教父均探讨人在独处时祈祷的经验喜欢用智慧的方式如谚语写作。
   在EvagriusPonticus祈祷的作品中可见他是教会历史上将属灵经历分为层级的第一人 其分法与罗马天主教的略有不同。罗马天主教将属灵经历分为洗净罪恶、被神吸引及与主联合三个步骤。EvagriusPonticus 的体验则不同他的第一个步骤是将一切欲望截断(passionless),没有世间欲望缠扰。第二步是静观(NaturalContemplation)乃是透过观看宇宙万物默想天上超自然的万物来了解神这与圣方济的路线相似。第三步是直接看见神 (visionofGod)。神本来就不可以用肉眼看见甚至不可以用推理来看见。直接看见是在一种神秘状态下将我们的思想完全倒空将神吸纳在我们的生命中完全占据我们的生命时我们自己在直觉当中在完全没有思念的状态下与神联合。他所了解的神是绝对的好象是一道极强的光可以令人眼瞎。在这状态中人虽然瞎眼却可以看见神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EvagriusPonticus的重点是透过理智上与感情上的放下然后把生命炼净至完全没有任何杂质让神在异象中和我们相遇。
   在Macarius的《讲道集》中阐述的重点却在另一方面。Macarius较为着实他的作品重点指出我们在祷告中要用我们的『心』当然这个心不单是指我们的肉心也不是单单指情感上的心而是代表整个人全部的中心。所以祷告时不是单单用头脑祈祷,也不是单单用身体祈祷而是整个人的心、身、灵完全投入这是用心的祷告。这在历史上成为日后属灵经历发展的基础。
   2Pseudo—DionysiustheAreopagite(五世纪末)
   有一个名叫丢尼修(Dionysius)的神秘人物自称为“DionysiustheAreopagite”那是圣经使徒行传中记载保罗去到雅典传道提及未知之神时有些人在保罗讲到复活时便离开。圣经记载有两个人愿意留下来继续聆听而且信了主其中一人就是丢尼修 (DionysiustheAreopagite)。这位人士自称就是圣经中的丢尼修但是我们从历史的判断 可以肯定这位人士一定不是圣经中的丢尼修所以我们称他为“Pseudo— DionysiustheAreopagite”。他有几本著作其中一本相当重要的作品是《密契神学》 (MysticalTheology)论及我们要用理智来明白神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又不能不用理智作为起始点。于是要明白神的路要从理性起始尝试去描述神、理解神、形容神但是当我们愈来愈想了解神时就会发觉我们的理智愈来愈不够用。我们慢慢发觉愈要了解神便愈要将我们的理智完全放下。最后到我们完全放下理性、超过理性时就能够从直觉去了解神。东正教相当着重直觉、超语言在完全超乎人的神秘状态中与神接触。我们称之为” apophatictheology”这是一条否定的进路。即是说我们不能从正面谈及神。我们说『神是爱』作为起始点这话是对的但是想深一层神并不是人间所了解的『爱』这个字的意义。神的爱必定超过我们的爱。当我们说『神是爱』的时候我们便联想起人世间父母、兄弟、朋友之间的爱用这种爱来类比神的爱。但是神的爱并非等于这样的爱而是超过这样的爱。所以要描述神自己的爱时我们要说『神是爱』但是『神又不是爱』。神是爱但是他并非我们所了解的爱神是『父亲』是天父但又不是我们所了解的『父亲』。换句话说每讲一句正面说话的时候便要说一句负面的说话去破除自己。这样我们发觉我们不能描述神。因此我们不能直接描述神只能说神『不是』什么。那么我们便不能用语言、思想、理性去了解神只能凭直觉与神亲自接触时才发觉神原来如此却又不能描述出来。这是一种吊诡的方法。这牵涉到我们将来看他们如何与神接触时整个东正教的传统。他们最重要的灵修核心观念就是与神接触必定是超语言以及用眼因此圣像(icon)就无须用语言只是用眼看便行了。这是他们的特色。
   3拜占庭帝国(Byzantine)灵修学传统
   (1)重点人物包括
   a第七世纪的JohnClimacus一生中只著作过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却成为东正教灵修学的经典那就是《属灵提升的梯级》(TheladderofDivineAscent)。他提到属灵的梯级有三十级不过这些梯级有起有伏起始点是摆脱人的欲里、人的了解和人的思想到最后的四级是宁静状态意即思想停顿(Stilless)神就在那儿与我们不能言传地同在表达出愈上梯级人的了解、认知和理性则愈来愈少。
   bMaximustheConfessor(c580—662)他的代表作是《第一和第二世纪的爱》
(FirstandSecondCenturylove)。
   cSymeontheNewTheologian(c949-1022)他是在离世之后被后人封为新神学家。当时『神学家』是尊重的称号只有初期的教父才配有此称号。由于他实在了不起所以才有资格被称为『神学家』但是要把他与初期教父分辨出来所以称他为『新神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教理问答》(CatecheticalDiscourses)。
   以上两位是神学家也是灵修学家。灵修学(Spirituality)与神学(Theology)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取向灵修学用经验神学用理性两者似乎水火不相容。要是神学与灵修学最完美的结合可算是东正教。东正教一开始便肯定一个重要的方向指出那些不懂得祈祷的人不能成为神学家。神学家就是认识神的人就是那些懂得祷告的人。所以EvagariusPonticus
说过『不懂得祈祷的人不是神学家。』(Whoisthetheologian。HThetheologianisamanwhopray) 慢慢发展出所有问题都与属灵经历连结起来。例如在祈祷时如何与三位一体的神对话在这祈祷的经历中结构出三位一体的教义。甚至在西方的传统中也没有这么好的观念。他们是相当出色的神学家也是相当有深度的属灵修学家。他们的重点产生了多个矛盾在他们以前的人认为与神联合是在不能言传的、直觉的情态下与神联合。即是说神是无限的高超远超过我们理智所能了解远超过我们所能明白远超过我们所能形容。所以我们与神联合究竟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很复杂因为我们与神联合是我们与他接近一方面神是那么高超另方面我们要与他联合两者间产生一个冲突。我们与神联合时与他的距离很近但是神又那么高超我们怎可以与他联合呢这是天主教与东正教两个神观的桥梁天主教的很近但不够高超而东正教的高超但不够近。东正教的既要高超又要近于是产生出很有趣的神学和灵修学的了解他们从两个角度去看神的本质(essence)和神的能力(energy)。他们结合着很真实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可以与神联合
  (2)重点体验
  到了十一世纪在东正教传统中慢慢蕴酿出一种很重要的灵修操练方法就是『耶稣祷文』(JesusPrayer)的心祷(prayerOftheheart)这是一句很短的祈祷文透过不断的重复将人的属灵生命不断提升。这篇『耶稣祷文』是由四节组成内容是『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LordJesusChristSonofGodHavemercyonmeAsinner)第四、五世纪的教父也有教导我们祷告不需要长特别当我们在紧张、危急的关头或是在撒但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已没有精力去思想如何建构一篇祷文这时只要在心中求告主说
『主啊!救我!』就行了。当我们呼喊耶稣基督的名字时耶稣基督就会临到施下能力。当我们呼唤耶稣的名字时能力就会从耶稣那里临到我们。于是慢慢蕴酿出一个观念我们需要短的祷文。到十一世纪终于出现了『耶稣祷文』内容是『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成为东正教灵修学祷告的核心。
   4GregoryPalamas(c1296-1359)
   GregoryPalamas是十四世纪拜占庭帝国结束前夕之人物著有《三位一体》(Triads)。
   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东正教近一千年以来零零碎碎灵修的发展总结起来。他可说是东方教会的多马·阿奎那(ThomasAquinas)将以往的观点归纳成非常精彩的看法他的观点并不新颖但却整合了这些观念。他讨论的重点是寂静主义(Hesychasm)意思是指寂静、完全的宁静、没有任何的搅扰。这描述到一个人要与神联合时必须进入到一个完全宁静、无念、无思想、无语言的境界。神就是在这里与人联合。要达到这种境界就是要重复念诵『稣祷文』将属灵生命提升到可以将『耶稣祷文』转化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的地步时就能达到这种境界。他全面讨论此问题成为东正教灵修学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5俄国东正教的灵修学传统
   东正教在拜占庭土耳其的地方结束之后它的思想去到希腊和俄国发展最大的当然是俄国的灵修传统。俄国有很有深度的灵修传统只不过由于很少俄国东正教的文献被翻译成英文或中文以致我们很少机会接触得到。由十五世纪至十九世纪俄国灵修学传统的代表人物TheophantheRechuse(c1815-1894)著有很多关于祈祷的作品后来被编辑成《祷告的艺术》(TheArtofPrayer)这是一本最有深度有关祈祷的书之一内容不单提到『耶稣祷文』而且讨论到如何由思考的祷告进入到心的祷告这是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另有一本《东正信徒朝圣记》(TheWayofthePilgrim)(c1865)在十九世纪出版时震憾了整个俄国内容讲及一个没有学识的平信徒如何学习去亲近神。他遇到一个师父这师父教他用『耶稣祷文』所以这本书有大部分都是描述他如何去操练『耶稣祷文』操练至极高的境界。一个没有学识的普通人透过操练『耶稣祷文』竟然成为属灵生命象西方的罗伦斯弟兄(BrotherLawrence) 般的与主同行与主同在与主不能分开的情况。自此以后吸引起大家对『耶稣祷文』的兴趣于是这本书很快便传遍了整个俄国。到二十世纪这本书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可说是很具体地描述『耶稣祷文』的实践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一套书《对神荣美的爱》 (Philokalia)是一套文集内容将历代以来东正教重要人物所写的灵修深度经历辑录成书
在十八世纪末开始被编辑时已成为重要文献是了解东正教灵属传统不可不读的书。
  三、当代的重要人物     在二十世纪论述东正教灵修学的代表人物有三位他们每一本作品都很有价值。如果我们要了解东正教的灵修学就必须阅读他们的作品。
   第一位是GeorgeA.Maloney他的著作很丰富另一位是JohnMeyendorff他的著作较为学术性但也有数本有关灵修学的作品简单而清楚地介绍了东正教的灵修学第三位是
KallistosWare他在未转信东正教之前名叫TimothyWare是英国牛津大学很有学问的学者。他的著作虽然简单但很有深度尤其是那本《东正教之道》(TheOrthodoxWay)探讨很多灵修的问题。
            
第四部分 尽在不言中——知己形象的灵修操 第十一章 东正教属灵体验的重点
一、知己的形象
   东正教的属灵体验如果要用人世间深切的关系来比较的话可以用知己的关系来表达。知己的关系很密切,可以是同性的知己完全不牵涉到性爱的关系,而是用知心、互相了解、心与心的情谊去联系。知心的朋友无须多交谈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想法每每在最需要时候对方便会出现。他是一个衷心要令你享受的人在他身上永远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他代表着智慧的化身。以上这一切都是我们对一个理想知己朋友所向往的特质。在人生的旅程中 一个有高超智慧与我们同行的人时常能给我们生命的火花和提升我们。当我们与他交谈后整个人的生命都会有所得着使我们的人生观有所改变。
   知己的另一个特色是会令我们不断想去了解他。知己朋友之间的乐趣就是在于我们不断去探索他、认识他、发现他的兴趣。我有一位相识了二十多年的朋友以为自己对他很了解但是当他突然做出一些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时我才发觉自己不了解他。在许多人都误会他时我会为他辩护但同时我的内心也会质疑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在我与他交谈后才发现他背后的真正原因。在这些过程中知己朋友之间就是透过不断的发现去了解对方从而寻找出朋友之间的意义。形容最高峰的知己朋友的形容词就是『尽在不言中』。这可以说是心与心相应是超语言的关系。男性的知己朋友只需三言两语便可以彼此了解。从这角度来了解可见东正教的特色。东正教的神是完全不可测、不可描述、极高超、充满智慧但不断吸引我们去了解他、发现他。当我们发现更多时才发觉我们对他的认识并非完全是真的不能完全地表达于是我们会渴望再爬高一些。然而愈发现得多便愈发觉自己用尽所有的语言、方法和慨念都不能了解他。最后到与他最了解时就是到达一切语言都不能表达的境界这就是『尽在不言中』的关系。
二、东正教灵修学的两个最主要属灵体验
   东正教属灵的体验有两个核心
   1心祷(theprayeroftheheart)
   心祷就是用心的祷告。所谓『心祷』也就是『耶稣祷文』『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LordJesusChristSonofGodHavemercyonmeAsinner)东正教的起始当然是用希腊文。在这里何谓『心的祷告』呢
   (1)五重的祷告境界
   TheophantheRecluse指出我们有五重祷告的境界
   a咀唇的祷告(oralPrayer)
   b用思考的祷告(prayerofmind)
   c用思考及入心的祷告(mind—in—heartprayer)同时有理亦有情托住的祷告。说
『求神赦免我』的时候虽然知道自己是求神的赦免但并不等于有情托住。从心底里发出渴求说『神啊!求珑赦免我』这种感受就是『用思考及人心的祷告』。
   d直觉的心祷(prayerofheart)思考愈来愈少,到情先过理的地步。即是说里面的情与神的关系强烈到一个地步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在一刹那间情比理更多因为管理智的脑无法表达情直接的感受这就是直觉的心祷。
   c不住的祷告(unceasingcontemplativeprayer)有些灵恩人士说方言到了感情澎湃的地步时发觉一生中所学的字眼都不能表达得到,于是用一些自己所不能了解的字眼来表达。
这就是一种直觉、完全超理智的祷告。即是到达直觉祷告的境界然后不住的祷告。
   『耶稣祷文』的实践就是对照五重祷告境界发展出来的。
   a咀唇的祷告在『耶稣祷文』中就是大声念诵祷文。不断重复的念诵『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按照《东正信徒朝圣记》的操练开始时师父吩咐信徒每天念三千次一星期后发觉开始入心的时候便要念六千次再过一星期后便增加至念一万二千次。几乎每天清早起来便要开始念诵一直念到晚上。甚至连嘴唇也开始麻痹。在我看来这样未免太过苦修了。起初念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所念的是什么但是慢慢便开始进入第二个境界。
   b进入第二个境界后一边念便一边明白所念的字眼。『主耶稣基督』是我们的主我们说话的对象是耶稣基督他是『神的儿子』是最伟大的一位。请他做什么就是请他『开恩可怜我我这个犯罪的人』。在整个祷告的内容包含了赞美神、耶稣基督的名字高举神
谦卑自己的态度以及承认自己是犯罪这个事实。这就是用思考的祷告。
   c到第三个阶段开始不单是理性上知道这三个内容而且慢慢有相应的感受出来。当某些字眼打进我们的感受时会有强而谦卑的感觉出来那不是理智的理论而是感受感受到自己有罪、软弱和不配。
   d『祷文』充满整个人的内心世界到祷文已念到十分稔熟时感情澎涨到一个地步不再需要有理智对神的赞叹、呼求、自己的谦卑、认罪等经历已经完全充满了整个人。这第四个阶段可以说是纯粹用心使整个内心世界涌出内心的说话。这时根本无需考虑祷文的内容是什么因为已经太熟了。根据《东正信徒朝圣记》的记载信徒到达不能停止念诵的地步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或走路、或间谈时都在念诵祷文经文已经在心灵中成为一种背景(background)。甚至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在睡觉、造梦时都在念诵祷文到天亮时自己被祈祷文吵醒。意思是说这时已不是他念诵祷文而是祷文带动他。用理性来说我们知道要说什么话然后说出来就是我们做主体带动祈祷但是到这个地步却是由祈祷带动他
于是他整个人都被祈祷带动做任何事都是由祈祷出来这就是不住祷告。
   e超越分析性的言语或概念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在『耶稣祷文』的操练中到最高时就是纯粹心的祷告无需用理性。由理性开始然后理性加上心到最后心占据整个人的时候理性就会退隐。这是一种在纯直觉习惯的心境下整个生命向神呼求。整个生命就是向神呼求的生命由朝到晚的生活都是向神呼求生命的情态。这是很高的境界。这境界是
『耶稣祷文』最高的情况将整个人的生命扭转过来。
   (2)『耶稣祷文』的操练重点
   a配合呼吸——身心结合的祷告(psychosomatictotality)
   我们的身体与心灵不同当我们唱诗『主啊!我仰望珑』时却垂下头来这总是不大对称。又假如我们念『我真快乐主恩就是这样』时语调平淡乏味完全没有快乐的感觉。当我们的面部与心灵有大的差距时表示我们不是真正整个人投入。整个人的投入是身、心、灵都有份儿。当然呼吸最容易摆动和容易受到控制所以初练习的时候透过呼吸的节奏在脑中背念『耶稣祷文』最为有效。我们可以将它分成四节
   (a)吸气『主耶稣基督』
   (b)呼气『神的儿子』
   (c)吸气『开恩可怜我』
   (d)呼气『这个罪人』。
   初操练时我们会发觉呼吸与祷文配合得并不理想可能会气促了一点或是呼吸得慢了一点。只要多加练习慢慢便会愈来愈顺畅最后成为呼吸的一部分。初时的操练有点不求甚解但是慢慢会明白祷文内容的意思。如果坚持继续操练我们会发觉『情』会开始出来这不会产生任何危险。
   b重复的单一祷文(monologicprayer)——由『意识』打入『无意识』
   重复背诵既有其心理作用也有其神学作用。重复的心理作用就是当不断重复一句说话时这句说话便会从意识打入潜意识。例如我们重复地听流行曲、或是电视节目音桨、或是片集的主题曲便会不知不觉地琅琅上口。重复背诵『耶稣祷文』我们也会把祷文从意识打入潜意识成为内在生命的一部分。
   重复有两种操练的方法     (a)随时祷告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内心『不住的祷告』。念得多了我们会发觉当我们背诵的时候同时可以做任何其他的事情。这个过程初时用理智时会有理智的冲突到从理智进到人心不再需要理智成为一种态度的时候虽然我们仍可以用理智但是理
智已再没有与我们冲突不会夺去我们的注意力成为一种心灵的背景。
   (b)特定时刻心灵的背景也可以是定时的操练。也许每天抽十五分钟在没有人打扰的地方操练。这可以使注意力集中让感受快一点出来。
   这两者都要互相配合。不过过了一段时期之后就能够无需定时也可以每天由早到晚随时背诵。
   c祷文的特色——有信仰的内涵
   (a)有耶稣基督的名字。呼叫耶稣的名字的时候耶稣听到了便临在与我们相交。
   (b)高举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
   (c)表示自己在地位上的谦卑『开恩可怜我!』仰望神与我们同在承认自己的不配然后是『这个罪人』肯定自己作为人的事实。所以有认罪有谦卑有仰望有高举神也有耶稣的名字这都是属灵经历中最基本的部分。所以这短短一段已经全面地包含了属灵经历中最需要的元素。因此我们若要寻找一句作为属灵经历的背景这一句说话可算是最全面的了。
   d『耶稣祷文』的重要特质
   『耶稣祷文』的重要特质就是到最高峰时将祷文念至进入内心生命(inwardness)成为一种『寂静』的心灵状态。《东正信徒朝圣记》提到整个人詖祷告的心境笼罩着有一种完全舒服平静的感觉这种平静的感觉已不是来自自己的祷告而是由祷告托住成为一种祷告的生活方式。在祷告的经历中作者经历到主耶稣和他已再没有任何距离他无需呼求耶稣到来因为耶稣已经与他同在直接在他的生命中彰显他的荣光。当我们呼求『开恩可怜我』时其实我们就是将我们的生命与耶稣接上耶稣的荣光就充满我们不用靠任何理性或身体媒介。耶稣的荣光直接充满我们的生命。这祈祷由被动变成主动不再是『我』向耶稣祷告(praytoJesus)而是耶稣自己在我生命里面祷告(prayofJesusHimselfinme)。当『耶稣祷文』到了这个地步就成为我们属灵不住祷告的经历。
   2『圣像』的灵修学(spiritualityoficon)
   (1)『圣像』的灵修意义
   a用眼看的属灵经历——由分析进至直觉印象
    罗马天主教是用口和用心来祈祷基督教是用理的灵修学灵恩运动是用身体的灵修学 东正教则是用眼睛的灵修学。东正教透过用眼看来使自己的属灵生命提升这是圣像灵修学最重要的方向。用眼看而达到属灵经历的提升其秘诀和『耶稣祷文』一样就是不断的重复。圣像需要每天部用眼睛去观看最方便是把它挂在工作的地方。我们不可以每天看不同的圣像而是正如念『耶稣祷文』一样藉着重复看同一幅圣像由分析性的观看而进入留在脑海中的印象。到一个地步虽然我们离开了挂有圣像的房间但是脑诲中仍印有那幅圣像。甚至到一个地步我们由早到晚就算是工作时那幅圣像仍仿似幻灯般留在脑海中。
这有很重要的属灵意义。
   东正教的灵修要超越语言用眼看而无需用语言。『耶稣祷文』虽然用语言开始但是最后也是超越语言。超越语言就无需用理性无需用理性时就是在日常生活要用理性来判断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冲突于是我们可以有一样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与我们同在。除非那样东西是超理性的否则它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与我们同在。举例说如果我们要用五分钟祈祷在这五分钟内我们用理性来祈祷当然可以心无杂念但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用理性时我们若要与神同在除非那样东西无需用理智也可以仍然存在。这就是东正教的特质。所以如果我们操练得好神就常与我们同在因为我们无需与理智和思考相争。当然我们初看时还是需要用理智但是用理之后慢慢便会用心。用理的意思是去欣赏和去分析那幅圣像但是愈看愈亲切慢慢便会进入我们的生命中。
   b通往天国荣耀的窗户(WindowonthekingdomOfGod)
   每一幅图画都是一个象征带给我们一种感觉这一切都是象征的作用。每种事物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因为每个人在人生中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举例说有人听到某首歌曲便会回味初恋时浪漫的气息甚至有些人当嗅到某种气味时他过去的历史也会浮现出来。每个人的生命中也有不同的象征这些象征出现时都会挑起过往一些很深的经验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圣像就是我们为自己制造的象征它出现时便将我们整个的生命提升。这个象征十分重要。一个猥琐的象征会令我们的生命下堕反之一个正义的象征则可以帮助我们的生命抗衡周围的罪恶。每一幅圣像都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天国的生命一幅圣像所以能带领我们进入天国的荣耀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不能挑起我们天然欲望的冲动。圣像的画不能太过感性(expressive)因为感性的画只能挑起我们的欲望。举例说耶稣是宇宙的主宰的圣像他的样子看起来很是呆滞它的作用是不让我们挑起天然的欲望。绘画圣像的人故意避免令圣像流于太过表现主义用意是挑起人内在心灵中对神圣宗教的向往所以耶稣钉十字架的圣像不把耶稣画成很痛苦的样子反而显得较为庄严和神圣带有超现实的味道因为惟有超现实才可以把我们带领到高过现实。文艺复兴之后的名画非常现实将人的感觉和表情充分发挥出来让我们与绘画的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但是结果只令我们停留在加强作为人的感觉的程度而没有将我们的心灵引领向更崇高的向往。
   c不用文字的神学
   圣像是用眼看、用手绘出而不是用文字的神学。圣像是直觉的神学所有圣像所表达的神学就是一种张力。当我们观看圣像的时候就会被吸引但同时也会被圣像排斥因为每一幅圣像作品均表达两样东西在人类的经验中产生冲突。圣像一方面表达荣耀和喜乐是天国的特质另一方面又表达人世间的受苦和忧伤。有一幅圣像题名为『妇人不要哭』那是一幅充满憔悴和沉重的作品看的人均会感觉到那种忧伤、难过而产生共鸣因为人生中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妇人的面孔代表了很多时候我们心灵的面孔但同时又充满了荣耀、把握和盼望因为当中的耶稣像的笑容并不是肤浅的笑容而是充满绝对的把握表达着『整个宇宙都在我的手中不用担心。平安在我的生命里有平安和荣耀。』所以一幅圣像一定有忧伤的部分和荣耀的部分。前者属于人难过和失败的部分后者属于神自己光彩和盼望的部
分。这是一种张力。一幅好的圣像应该有这种张力这种张力有非常重要的属灵意义。
   (2)写作『圣像』的属灵经历
   a绘者的属灵质素和预备
   在东正教的传统中不称为绘画圣像而是称为『写圣像』因为他们是写神学。写圣像的画家不单讲求技术这与中国人的画很相似都是称为『写画』能够写出内心的境界。画匠在未下笔之前先有境界所谓意在笔先每幅圣像均表达出画家内心对神的了解和经历这种要求很高因为经历肤浅的写出来的圣像便会肤浅经历深的写出来的圣像便有深度。所以对写画的人的属灵质素要求很高他必不是一个普通的画家。在东正教传统中写圣像的人必定是奉献终生的修士。他们在写圣像之前要有充分的属灵准备写圣像的过程是一种灵修的态度旨在用画来表达写画的人整个属灵生命的体验所以这个人必须是一个属灵的人技法固然要好还要到达属灵的境界然后在开始写之前还要禁食、祷告充分洁净内心和眼睛。在这段日子中眼睛要看属灵的世界心要完全的清静然后禁食、祷告。有时甚至要祷告至流泪的地步等到神充满了内心时才开始动笔。
   b传递神的性格
   写圣像的整个过程不是要表达作者的性格而是要表达神的性格所以东正教的圣像差不多每一幅都有类似的表情因为它们都是要表达同一的对象。这与西方的画不同。西方米康朗基罗的画表达米康朗基罗的心境达文西的画表达他女性化柔弱的魅力梵高则表达人内心的愤怒所以每幅画都是作者的画。音乐也是一样贝多芬表达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西方的艺术品均代表着作者然而东正教的艺术品却不是表达作者作者是退隐的目的是要将神托出来因此在写画的过程中作者从来不签名。
   整个过程是一个圣礼仪式是从没有背景中将耶稣基督绘画出来可说是道成肉身的过程旨在将神自己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是一个要求相当高的过程。画的过程相当特别第一他无有画架(圣盒)架不是一块平板而是已经有边象征保护神自己的形象。第二他绘画的程序首先素黑色的底色然后由最深色开始画至最浅色一层一层将光明的色彩涂上。因此很多圣像经过一段日子之后会变得深色因为表层浅色的部分脱落之后便呈现出深色的部分。这是一个历程表示黑暗是生命的起始点但透过神亲自的出现便愈来愈光明。最后荣光的部分贴上金片表示绝对的光辉。因此这是圣礼的过程由黑色的底色趋向白色表示经历是由黑暗进入光明。神的光、神的临在(present)亲自在这幅画显示出来。
   (3)静观『圣像』的属灵经历
   当我们面对着一幅圣像的时候需要明白当中所表达的意义。其中每一样东西都有象征的意义我们可以透过它的形象和颜色去了解
   a形象     (a)面孔颜色较深多用棕褐色代表土地不断提醒我们人是属土地、是有限的。
   (b)眼睛画得较大是故意超现实的画法多数注视着你与你沟通。
   (c)前额多数较大而突出。额表示载着脑袋代表智慧和能力。
   (d)鼻子比普通的较长在视觉上配搭面孔的庄严。
   (e)嘴巴不会有性感的感觉尽量几何化。不会使人联想起属世的感觉但好象正向人说话与人有沟通。
   (f)面颊两边的颧骨较高代表有生命的劲力。
   (g)脖子较粗大是呼气的地方表示圣像把生命之气赐予你所以充满生命能力。
   (h)耳朵通常都看不见。纵然看见都是向内弯的表示耳朵不听世界的说话只听内心的说话或是隐藏着只听神在内心对他说的话。
   (i)衣纹并不表达任何动力。衣纹不是按照现实绘画而是包着的没有散开的感觉表示不受现实世界的影响与耶稣基督的关系占着最重要的关系。
   (j)身体耶稣的身体虽然没有穿着衣服但不会使人觉得有性感(sexual)的冲动。
   圣像整幅的图画都给人静态的感觉。耶稣登山变像的图画有摩西和以利亚在他身旁又有数个门徒站在地上。如果是西方的画家所绘画可以很有戏剧性但是东正教的图画却给人静态的感觉。这种静态代表平安。纵然要给我们生命属灵的震撼力也是慢慢来的。
   西方油画的终极点往往都是在画的后面但是圣像的终极点却在前面表示不要人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而是它要与人沟通。圣像并没有给人立体的感觉因为它要我们从前面的角度与它沟通这是绘画的特色。
   b颜色
   颜色有很多种白色代表永恒、纯洁蓝色代表天空、深度和盼望红色代表血、代价和爱紫色代表权能绿色代表生机、属灵生命的再生黄色代表光辉金色代表绝对的荣耀棕色代表属于土地、是卑微的黑色代表背景甚至是黑暗势力。
            
第四部分 尽在不言中——知己形象的灵修操 第十二章 东正教灵修学的强处与弱点
   一、强处
   1抗衡世俗世界在意念和形象方面对我们的侵入     东正教灵修学最大的长处是超语言和超理性。超理性并不是非理性而是由理性开始由图像开始由说话开始的『耶稣祷文』到最高阶段时已经进入人的生命透过重复和不断接受从人的意识层面进入到人潜意识的层面成为人生活和生命的背景。『耶稣祷文』成为人思想上和心态上的背景圣像成为图像的背景。这两样可以帮助我们抗衡世界对我们在意念上、思想上和图像上不断的入侵。
   另一方面当我们的人生因不同的际遇而开始忘记神、离开神的时候『耶稣祷文』和圣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当我们背念『耶稣祷文』到成为我们内在的一部分时就算我们因事业上的成就而产生内心的骄傲『耶稣祷文』自然会在我们的心中出来提醒我们向神求告
『开恩可怜我。』很奇怪当我们要骄傲的时候圣像的忧伤和沉痛的形象便会呈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提醒我们在耶稣面前我们所作的没有什么可夸的地方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反之当我们受到打击内心十分难过觉得没有盼望的时候耶稣的光彩便会出现。稳定天上的荣耀就会提升我们的生命。『耶稣祷文』中『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既与我们同在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恐惧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有神自己属灵的同在这种方法很特别。
『耶稣祷文』和图像两者互相相合可以帮助我们抗衡世俗不断的侵入。有一次我在『女人街』替太大和女儿购物。整条街均在播放叶玉卿的『卿卿我我』。我在返家的途中脑海中不断涌现『卿卿我我』甚至连叶玉卿在电视性感的宣传片也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当时我只靠耶稣形象来镇压耶稣的荣光实际取代了这些画面于是脑海中出现了对神的向往和呼求那首歌便消失了。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透过圣像和『耶稣祷文』不住的祷告来抗衡世俗世界在意念和形象方面对我们的侵入。
   2用眼看的灵修学(圣像)与内心的寂静(耶稣祷文)
   东正教与耶稣仿如知心朋友的超语言境界不是其他的灵修学传统所能表达出来。
   二、弱点
   1过分高超、神秘
   a一般平信徒不容易掌握
   在四个灵修学传统中东正教的灵修学较为神秘和高超不是一种寻常的操练方法。我们学习安静祷告灵恩派的唱诗敬拜或基督教的了解圣经、神的真理、神的救恩、神的大能、对神的顺服等都是较为简单清楚每个人都可以入门只要有属灵的生命便可以开始操练。但东正教涉及的意念范畴不是一般平信徒所能掌握如由理性进到超理性、由意念进到无意念、由有图像进到无图像等这些理性、意念和图像只是属灵经历的踏脚石到最后将会完全消失目的纯粹是自己与神联合。这些讲来容易听起来也不难但是却不易明白。就算能够稍微了解也不一定能够体验得到。
   b超言语、超意念——容易引发经验上的失控
   当一个人处于完全寂静的境界没有意念完全倒空的时候会很容易受到其他灵界的侵入。如果不是真的清楚逐步与神结合而倒空为训练而训练强迫自己背诵祷文的话假如方向不正确虽然心理上可以做到倒空的地步但是无念的状态结果会产生危险甚至精神也会失控。
   2『耶稣祷文』容易变成机械性靠心理反应的苦修
   要操练『耶稣祷文』如果有师父带领会较为理想。因为每个人的心智成熟程度不同如果心智成熟较弱一开始就念诵太多会变成机械化变成纯粹心理的结果而不是属灵的结果。这种做法很容易变成心理机械性的操练而不能达至与神同在反而变成精神错乱。由于属灵经历到达不同的程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象倘若全部照单全收就可能会引致邪灵的入侵。因此如果有师傅带领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驱逐它。
   3『圣像』容易变成『圣像』崇拜
   圣像灵修与圣像崇拜只是一线之隔。东正教的错误就是将圣像变成圣像崇拜。由于耶稣自己的道成肉身圣像慢慢就不被当作一个窗户而被视为天国的本身于是对着圣像就视它为拥有神力。例如在希腊的东正教及俄国的东正教仪式中信徒以为抚摸圣像就可以祝圣。
这只是一线之差神自己的同在不是在于圣像如果想不通便容易走错方向。
   4神变得过分高超和不可知
   东正教与神的关系好象知心的朋友尽在不言中于是完全无法描述神对于人会有一种神秘性。与神联合可以很亲切但有了神秘性又不象罗马天主教所提到的那种亲切有血有肉。尤其是东正教的圣像尽量不夸张人的感受使人感到人与神的关系始终有超然的距离。这可能是好但缺乏了耶稣有血有肉的一面。看得多耶稣有血有肉的一面就慢慢退隐下来这退隐不一定是好。耶稣是登山变像荣耀的基督但也是在十字架受苦担当我们的痛苦 与我们认同的基督。因此假如我们不看清这一点尽管我们的生命不断得到提升但是我们的生命却缺乏与耶稣基督的共鸣。
   我们看圣像时需要有圣经的基础。圣像只适合对信仰和真理的认识较为成熟的人否则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此外不是所有圣像的历史传统都合乎圣经。例如一般习惯所采用的圣像圣母玛利亚不能感应属灵的内心甚至耶稣受苦的圣像相传具有耶稣的真正容貌在理性与考古学的角度我对此持保留的态度。因此如果圣经基础不足的话便会执着于耶稣的容貌反而会把主耶稣限制了。对于圣经基础不好的人来说在消极方面不能完全享受圣像的灵修意义积极的危险可能会偏挟了我们对神的认识。
   阅读提议
   1《东正信徒朝圣记》(TheWayofthePilgrim)(台北启1980)
   2MaloneyGeorgeAPrayeroftheHeartNotreDameAveMariaPress1983Chs.1
6
   3  Ware  Kallistos ThePoweroftheName
TheJesusPrayerinOrthodoxSpiritualityFairacresOxfordSLGPress1977     4MeyendorffJohnByzantineTheologyOxfordMowbrays1974Ch5
   5  Quenot  Michel Thelcon  WindowontheKingdom  Crestwood
StVladimir-sSeminaryPress1991Ch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11 06:57 , Processed in 0.0863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