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15|回复: 0

钟扬教授主讲“中国基督徒宗教、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初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8 01: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
添加时间:2011-12-19 15:07   

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四十五)
钟扬教授主讲“中国基督徒宗教、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初探”
2011年12月14日晚上6:3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在光华楼东主楼2801高研院“通业大讲堂”举行了第四十五场讲座。

本次讲座由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致远讲席教授、美国田纳西大学政治学终身教授钟扬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范丽珠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刘清平教授担任评论嘉宾。高研院研究人员陈润华、孙国东、林曦、杨晓畅等参加了本次讲座。现场座无虚席,许多校内外的老师和同学也闻讯赶来,聆听这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副院长郭苏建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他首先欢迎钟扬教授来到复旦高研院“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简要介绍了钟扬教授的学术背景与学术专长,并介绍了本次讲座的评论嘉宾范丽珠教授和刘清平教授。

钟扬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中国基督徒宗教、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初探”的精彩演讲。他首先介绍了此项研究的缘起。据皮欧(Pew)全球态度调查项目显示,超过56%的中国公众生活中有某种信仰,而据钟教授的研究,中国基督徒的数量正迅速增长,目前可能已达到七千到八千万。他指出,一个人的宗教信仰(religiosity)(包括信仰[believing]、归属[belonging]、行为[behaving])往往会影响他的社会价值观和某些政治观;以美国为例,有宗教信仰的人受其教义的影响倾向于保守的社会观和政治观。当然不同的宗教对人的社会政治观会有不同的影响,他列举了基督教在南韩、波兰、中国所造成的社会事件和文化冲突,强调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指出此项研究的主旨,即探讨中国基督徒的宗教、社会和政治价值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其次,钟教授简单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用“滚雪球”的办法进行数据抽样调查。他在北京找到的合作者拥有两个基调网站,《福音时报》(侧重家庭教会的调研)和《基督时报》(侧重三自教会的调研)。他强调,从中得到的数据虽不是随机抽样,但尽量在研究过程中体现代表性(比如兼顾南北方,城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等)。由于进行了大量访谈和调研,钟教授的演讲绘声绘色。他举出许多有意义的发现,比如“三自教会”成员往往强调自己的合法地位和明确的基督信仰,“家庭教会”则不太愿意接受很多的询问;比如温州地区普遍的信教状况,甚至被冠以“中国的耶路撒冷”之称,等等。

复次,钟教授介绍了许多他的统计数据,包括425份问卷中,44.7%“三自教会”成员,37.6%“家庭教会”成员,17.6%二者兼具。他的问卷中涉及的问题包括这些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信教年数、爱人(父母)是否是基督徒、去教堂频率、祷告频率、读圣经频率、上帝的位置(最重要-10,最不重要-0)、是否教堂义工、变更好基督徒的途径(多祷告、多读圣经、多做善事、多给教堂捐钱)、首先是基督徒还是中国人、是否相信祭奉祖宗、是否向亲友同事传福音等等。同时,问卷中也对基督徒的社会价值观、信仰观、政治态度、对经济改革的评价和看法做出了详细的问题设计。比如对于逃票、同性恋、官员受贿、卖淫嫖娼、偷盗、堕胎、自杀、安乐死、离婚、家庭暴力等现象的接受度(侧重社会价值观调查);对于其他宗教、上帝、圣经、进化论、金钱、是非黑白、传福音等的态度(侧重信仰观调查);有关新闻自由、游行、选举、公民参与、收入差距、政体、领导等问题的态度(侧重政治态度调查);有关经济发展、经济体制、经济改革、所有制等问题的看法等等。
最后,在展示了统计数据和分析图表后,钟教授提出了他所得到的一些初步结论。一、相对来讲,中国基督徒的信仰认同度较高,社会价值观比较保守,“三自教会”与“家庭教会”信徒相比,在社会价值上相对自由;二、宗教信仰认同度越高,社会价值观越保守;三、宗教观对政治观的影响不是很大,但并不代表这些信徒不会在社会政治中做出积极地参与,通过研究中的观察,这些基督徒已日益成为中国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教授也强调,目前的研究还不完备,接下去他拟把四百人的样本扩大,也许扩大到1000份,并继续细化数据的分析,还可以得出更深化的研究结论。

评论嘉宾范丽珠教授对钟扬教授的讲座做了精彩点评。她指出,从利玛窦时期开始,基督教进入中国便一直伴随礼仪之争,几度出现官方明令禁止。而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和宗教观都在日益多元,同时文化价值和意义的认同变得更为重要。那么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有没有可能首先明确自己文化认同的基础,再来谈文化互动的问题。其次,她强调比较的视野非常重要,但在比较的过程中同样需要突出中国的处境,比如在问题的设计上,有关祭祖、家谱的问题,包括基督徒如何使基督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的努力,都可生发出许多属于中国处境的问题。复次,基督徒对中国公民社会的影响,是否和我们今天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有关系,而不仅仅因为宗教信仰的关系。再次,基督教作为一种被官方认可的宗教形式,在中国是不是也具有了民间宗教的弥散性,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最后,她提出宗教研究过程中对译上的语言差异问题,比如religiousness、religiosity等概念,用这些西方概念来理解中国宗教及其问题,往往会有一些距离,怎么在研究中加以注意,是她想向钟教授讨教的一个问题。

评论嘉宾刘清平教授随后也发表了他的精彩点评。他指出,自己曾从伦理角度对基督教做过研究,因而很赞同钟教授研究课题中的中国问题意识——尽管他本人对基督教并不持肯定态度,但他认为基督教的传教精神是对中国本土信仰习俗、文化心理的一个改变,很值得关注。继而,刘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批评意见,他认为钟扬教授的观点——中国基督徒的政治观与其宗教信仰关系不大——可能把政治的概念狭隘化了,有点像官方说法中“不要把人权问题政治化”的逻辑。他指出,钟教授研究中的发现,包括基督徒对自己宗教身份的虔诚和在公民社会中已经形成的作用,都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他建议,钟教授不妨将关注点投注在文化冲突、改造、吸附及可能的融合上,或许对理解宗教信念与政治观念的相关性问题有更大帮助。





针对这一话题,现场观众反响热烈,发表看法并提出疑问,主要集中在:基督教社会在中国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基督教在中国的境遇与近代趋虏历史的相关性;官方对基督教的容忍度可能达到的程度;极端化的原教旨主义在中国是否更易出现,原因是什么;共产党员信教的问题;处理数据时有哪几个控制变量;等等。

钟扬教授对这些评论和提问简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随后主持人郭苏建教授对本场讲座做了简要的总结。他认为,钟扬教授的实证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同时他强调,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伴随现代化和世俗化的过程,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是包容强于冲突;而钟教授得出的关于基督教与政治观关系甚微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中国社会目前的政治冷淡,也许在接下去的调查和研究中能够发现更深的问题。最后,他再次感谢钟教授带来的精彩演讲,并欢迎大家继续参与高研院举办的其他学术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21 18:45 , Processed in 0.03271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