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32|回复: 0

学习征服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7 23: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洛夫·赫南

   fficeffice" />

   

因为我们虽然在血气中行事,却不凭着血气争战。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十:3-5

 

 

学习自制

    

一辆失控的汽车在公路上是很危险的;火若是失去控制,对于整栋大楼是一大毁灭;但是一个人的生活若是失了控,那是更可悲与更危险的事。历史记载一些悲惨的事略,多半是由于人未能学习自制。

 

亚历山大大帝实际上征服了世界,但是他发了脾气,杀死了他的一员大将,也是他最可靠的朋友。彼得大帝承认说:「我征服了世界,但我并未能征服自己。」摩西因一时失去了自制,结果未能进入迦南美地。类似的例证不胜枚举,因为今天在许多家庭中,由于家中的人未能自制,所以造成许多悲剧。许多人因为缺乏自制美德,以致失去身心健康而遗憾终生。

 

林肯总统最令人羡慕的特性之一,就是他有把情绪置于严格纪律之下的艺术。林肯可以说是在危机治理的时刻,最受批评与咒骂的总统,但他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因为他能控制自己。

 

人生中的挫折

 

人生中充满了各种挫折的经验,相信我们大家都有过这种经验。有小的挫折,例如人们说我们不喜欢听的话,或者我们在繁忙的公路上开车时所遇到的挫折。我们常被刺激,不满的情绪使我们烦心,甚或惹我们动怒。

 

此外也有较大而深远的经验,使我们的心灵受到创伤与试炼:久病在床、失去爱者、在工作上、事业上的失望——这些都在我们的感情生活上留下了疤痕;这些都能导致忧虑、反感与内在的痛楚。

 

压抑

 

当我们遇到这些挫折时,我们常用的方法,即是压抑这些情绪,我们试图把这些情绪压抑在下意识的背后。我们或许对某人不满,但表示怒气不太礼貌,所以我们把它隐藏在心中。我们对自己说:「暂时把这事忘记,等以后再有机会,我一定把他摆平。」

 

这种压抑情绪是不健康的。虽然我们想解决,但伤口仍在,我们只不过是掩盖而已。怒气仍然在那里——只是暂时把它掩埋起来;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又爆发起来,所表现的比先前更为严重。有些人对待罪孽也用这种方法。当初次犯罪时,似乎在内心与良心中以为新鲜,如果不谦卑认罪,得到赦免之恩,罪就沉默埋藏起来。往往这在敏感人的心中是不安之因,这也形成一个人精神崩溃的导火线。

 

压抑情绪是面对内在感情一种失败的表现。这不能使人得到适当的自制,许多反感是由这种方式而起的,而这些反感继续不断地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隐藏着,以后用种种的方式爆发出来。

 

自制的步骤

 

自我控制是有方法可循的。就好像爬楼梯也必须一阶阶地拾级而上,虽然是辛苦的,但是当我们爬到顶端的时候,就感到真正的满足。心灵上的操练并不是简单的事,但总是值得的。

 

第一,我们必须承认在生活中确实感到挫折,同时也觉得很难应付这些阻碍。如果我们并未觉知仇恨、怒气或反感的存在,我们就很难予以控制。你发怒了,或对人有一种仇恨的心,你必须承认这个事实。若你自欺欺人地说:「我不是那种人!」那你作什么也是白费的了。

 

在这一方面,许多人就好像小孩子一样。本来就面红耳赤,气喘如牛,还说:「我没有生气」,死不认帐,这是很幼稚的。要承认,至少对你自己要承认,因为这是你必须采取的第一步骤。

 

第二,要问你自己:「我为什么这样?」当我们分析自己的发怒,或忧虑,或反感时,我们就发现在这些之后有深远的动机。我们对一个人仇视,是因为我们不喜欢他,或者因为我们嫉妒他。我们感到受别人的威胁,或与之竞争,于是我们怒火中烧。仔细的思考总是重要的,学习对自己诚实,因为学习认识自己的真面目,总比我们自己以为是怎样要好得多。

 

第三,练习征服自己早已养成的态度。试图改恨成爱,舍反感而趋接受,控制自己。在你心中若总是怀着讨厌人的强烈感觉,对你的人生是不会有什么益处的。

 

有价值的目标

 

征服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一个美好的心理健康,那是非常重要的。当一个人的意志还具可塑性,情感型态尚未根深蒂固时,学习自制是最好良机。因此在我们幼年的时候就必须学习自制,这是家庭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美好的特性是在小时候养成的。

 

人们时常说:「我以前脾气很坏,但我现在学习在说话之前数到十,我就不会说冒失话。」这种人还没有真正学习到控制自己的脾气,他只是学习到控制脾气的外部征候。自制的意思是控制怒气的本身。

 

这是我们必须把基督教信仰实践出来的地方。世界上的人只谈到调整人生中的挫折;而基督徒则说到胜过人生中的挫折,因为「制服己心的,强如取城」。

 

有一位年轻的姊妹说,当她一发脾气时,就想起她敬爱的父亲,于是就胜过了自己的弱点。她是这样问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要如何反应呢?」这就帮助她打胜这场战争,这里面的确有些价值。甚至阅读名人传记也能启发我们。

 

但基督徒所能作的此这更胜一筹。我们可以仰望主耶稣说:「在这种情况下,主耶稣会怎样反应?」因为祂像我们一样在凡事上受过试探,但却没有犯罪。

 

主耶稣不但给我们留下榜样,祂仍然与我们同行,并且叫我们知道祂要帮助我们得胜。自制并不是一场严肃可怕的战争,乃是把我们自己降服给基督,把所有的心意夺回归向基督。这是自制最有力的方法,你尝试过吗?

  

  

从批评中学习

    

在我们有生之年,每一个人都必须接受许多的批评。我们批评别人,别人也照样批评我们,似乎有些人比别人更多受批评。选举的时候,参选的政客往往受到很多的批评,牧师也经常在受批评之列,做堂役的、做买卖的商人也不能免。实际上,不拘我们的地位如何,在我们的一生当中都要受到批评。

 

我们接受批评的方式,是我们品格的真正试验。实际说来,我不相信有什么人喜欢被批评,我们都想被人接纳与赞美,当我们的上司或老板不赞成我们做事的方法,或建议我们要更好一点时,我们就感觉失望。

 

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友善的地方,当一个青年人离开倍受呵护的家庭之后,所学习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服从批评与遭受反对,他不能常常只接受赞扬与称许。在一个受批评的气氛中,一个健全的人才能长进,但一个在人格上脆弱的人将会起而反抗。

 

刻薄的批评者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别人的错处。有的人是很刻薄鲁莽地批评人,而有的人在批评的时候并不加以羞辱。指导别人生活的人需要有极大的智慧;为了同事的感情,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关系。

 

保罗告诉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生气,免得他们灰心丧志。作父母的往往很容易用生气的口吻来料正他们的儿女,他们一直在数落儿女的错处,却很少夸赞他们。父母不能透过责骂来善尽本份,他们必须藉著温和的关心来顾念孩子们的敏感情绪。

 

家庭里的批评必须谨慎的处理。当丈夫批评太太烹饪的手艺、所戴的帽子:或是太太批评丈夫的坏习惯时,都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加以关心。不然的话,很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甚至伤害彼此的感情。

 

开阔的胸襟

 

更进一步想,我们还可从批评我们的人有所学习,因为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万事通。总有些人比我们知道的多,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一位出名的画家画了一幅人像画,他认为那是最佳的作品,但是有一位谦虚的鞋匠,指出画家没有画上鞋子的扣带。这位画家回答说:『一个鞋匠懂什么绘画呢?』可是,他忘了鞋匠对鞋子的事情,比画家知道的更多。

 

要用开阔的态度面对批评你的人。我们都知道,只要你夸赞人,他们就喜欢听你的;但当人们一受到批评,就深深的觉得被冒犯并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有什么人说对他们不利的话,他们就认为那是他们的仇敌了。

 

和这等人维持友善的关系是困难的,这等人认为凡是批评他们的,就是否定他们的人格,他们觉得应予以反抗。这种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不可能受批评的,认为自己是毫无错谬的,他们把那使他们成长与进步的机缘一刀砍断。他们是不可教导的,他们宁可生活在自己的错谬中,也不愿意接受别人指点的耻辱。他们的心门已经关闭了。

 

这种人生活在极不安全的世界中,时常面临攻击的威胁。当然有人指出我们的错处时,有伤我们的尊严;但与其落入自怜自怨的深渊,何不将这份指责化为前进的动力,来得更有建设性?

 

诚实的面对批评者

 

用诚恳的态度来面对批评我们的人。我们会发觉这批评的动机是善或恶?是出于爱或出于恨?如果批评的人只是在我们身上吹毛求疵,目的是为遮掩自己的过错,那么就置之不理,当作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首先我们要问:「这是真的吗?我真像他们所说的这样错误吗?」我们对自己的意见多少有份自信与坚持。当我们观察自己的时候,与人谈话时及对人态度上,难免缺乏真正的客观性。接受批评是我们做人处世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这乃是我们人的天性。接受人们给我们的批评,并不算是什么羞耻。我们要用谦卑的心来接受批评。

 

幽默感

 

同时也要用幽默感来接受批评。幽默能够帮助我们用一种超然的感觉来看自己,同时也帮助我们对难题得到一个正确的看法。至少一天取笑自己一次,因为我们多半对自己过于严肃。不要把自己放在一种进攻的地位上。人的倾向是用反批评的方式来回答批评,这是非常幼稚的做法。当一个男孩告诉另外一个男孩说,他不是一个运动好手,他一定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有什么了不起,你以为你是一个运动好手啊!」

 

有些人从来没有抛弃这种态度。他们认为一切的批评都是人身攻击,他们觉得自己必须予以反击来保护自己。这种人常常觉得自己受到威胁,以致觉得自己的地位不稳。当这种方法被使用到极端的时候,不久你觉得所有的人都反对你,以致你认为全世界的人都不欣赏你,也不了解你。在精神病院里的人,大多持有这种态度。

 

建设性的态度

 

建设性地接受批评,能使其成为一个进阶石而非绊脚石。由此批评能成为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高尚的一部分,人生的旅途也因此有了相互扶持的伙伴。

 

当我们以诚恳的心与祈祷的态度来读圣经时,常常能够看出我们的罪与错处。圣经有时指摘我们的行为、言语与态度。如果我们用谦卑的心接受主的更正,这就成为我们灵命长进的阶石,并能帮助我们得到内在的平安。

 

保罗在哥林多书信中表达了他对批评的看法:我被你们论断,或被别人论断,我都以为极小的事,……但判断我的乃是主。(林前四:3-4

  

  

太多自我

   

我知道我们都认识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和他们谈几句话后,马上就知道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们总谈着自己的痛苦、自己的成就以及自己的难题。在他们的言谈之中,「我」与「我的」的代名词是屡见不鲜的,他们是以窄小的与个人的世界观来看人生。

 

以自我为中心,不但使别人不愉快,而且对个人的心理与精神健康也是危险的。不断地想到或是谈到自己,总是为自己要求更多的事情,是一块使神经衰弱的人格成长的沃土;因为心理性神经病把所有的事情都转向自己(心理性神经病,即一种精神错乱症,患者感到焦急烦躁,有萦绕于心的思想,急躁的动作,和身体上的不适,但无显著病症,病的形态不同,能辖制人格)。

 

不正常的态度

 

虽然以自我为中心是世上普遍的现象,但有些事是值得深思的。人在世上不过是广大时空中的一小点,是人类大海中的一滴,只不过是全世界两兆多人口中的一个;然而太自我的人,似乎以为全世界是围绕着他移动,以他为中心。

 

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多半是自欺而自私的人。如果这些人有家庭的话,全家的人都必须以他马首是瞻。如果辩论什么问题,他们总是对的。他们有一坚强的意愿,那就是他们必须被接受、被爱,却不能去爱别人、接受别人。世界上充满了很多这些小人物,自视过高,自以为是。说实在的,我们都多少有这么一点在里面作祟。

 

一点点自尊,是正常的;但是当这一点发展到极度时,事实上一个人就不能和自己过生活了,因为他对自己的评价太高,就发现许多困难是生活中难以解决的。

 

早年生活的基础

 

往往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儿童时期就开始了这个性格。基本上,每个孩童都是自私的,所以必须教导他不可自私。如果孩童在发育时期不学习这种不自私的美德,他们日后必要受以自我为中心的苦。

 

今日都教导男孩要努力前进,必须有高尚的理念,让他知道有一天他也可以当总统。同情、仁爱与善解人意的品格往往是牺牲的。教导女孩要富有魅力、治家、生儿养女、在建立事业上愿居次要地位。如果这女孩想结婚,她的伴侣必须为她预备好一切,才能达到她所意想的起步。

 

我们不拦阻健康的愿望与寻求有价值的事业,我们也并不藐视那些在人生中进取的人。我们里面都有自然的趋向,使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我们应当有进取心。

 

不健康的野心

 

但是我们必须劝阻人以自我为中心,避免成为自私自利的人。他的主要关切就是追求自己的安舒与满足。这是错误的,是危险的,这使人为自己的利益而玩弄人生,这是我们这一世代最大的弱点之一——太多自我。我们训练儿童与青年人总是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少想到服事他人,这是件危险的事。许多人都是短视近利,他们没有看见这世界的需要;他们袖手旁观,视若无睹。

 

自私使人生受局限,使人生观狭窄。它剥夺人生的乐趣,只是一味的获得而不牺牲。往往当人们有感情上或神经质上的难题时,就去看精神病专家,精神病专家就打发他们回家去,并嘱咐他们要去为别人作一些事。许多妇女们藉着自动参加妇女会,或在医院中作助手,或在一些有价值的活动上有分而得到很多精神的帮助。还有的人藉着帮助宣教工作,或协助工作过多的教师,或帮助残障者而得到帮助。太多在情感上受搅扰的人是无聊的,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以自己的观点来思想。学习以别人的观点来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事。

 

学习宽大为怀

 

不自私的真正功课是要在耶稣脚前来学习。祂给我们讲了一个美丽的故事,一个太以自己为中心的青年人,那就是浪子的比喻。他来到父亲面前说:「父亲,请把我应得的给我。」这是一个自私青年人未成熟的请求,他所要的只是要满足他自己人性的欲求。

 

他正表现了今天的人物,因为有许多人对人生就是采取这种「给我」的态度,许多人就是关心我从人生中能得到什么。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中缺乏牧师、宣教土、教师、护士与医生的原因了;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教会中有更多的教友,在礼拜时坐在那里享受生命救恩,但不参与服事,或为基督作见证的原因了。「使我成为……」(Make-Me

 

耶稣表明这种态度,是在领导一个远离父家去到远方的青年人回转。耶稣的方法是使浪子达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自己清算一下所有的,就知道他在属灵上、在道德上、在情感上破产了。他醒悟了,他回想过去的罪,他说:「我要起来,到我父那里去,我要对他说:『父啊,把我当作(使我成为)……吧。』」

 

这第二个请求是发自他已碎之心的呜咽。这种态度不是从看自己而来的,乃是从看他的父亲和家而来的,并且道出了一个降服的心与人生。

 

这是一个成熟基督徒的态度,他已经脱离了「婴儿」阶段。这是健康的态度,是以「给」而非「得」的态度来看人生。

 

这是医治以自我为中心的灵丹妙药,这方法在耶稣时代好用,这药方在今天也照样有效。

  

  

吹毛求疵

  

耶稣知道在与人交往上幽默的价值,而且祂常常利用幽默作为有效的武器。当祂说到一个人眼中有梁木,却看他弟兄眼中有根刺的时候,他的眼中必定是闪闪发光。这种描述当然要使那吹毛求疵的人觉得尴尬。

 

虽然有耶稣的警告,今天还是有人在那儿吹毛求疵、挑人的毛病。在每个团体中总能找到这样的人,在每个教会中也所在多有。其实我们都很容易陷入这种坏习惯中,只是有的人比别人更常犯这种毛病。我们都知道当我们论断别人,或挑剔他人错处的时候,其实已经自曝其短了。我们憎恨在别人身上所见到的邪恶,同时我们可能在自己心中也培养这些罪恶。

 

过份的挑剔,是一颗戕害生活、破坏朋友间情谊的毒瘤。无怪圣经时常警告我们要反对这种恶习。如果我们愿成为基督身体中一个好的肢体,我们就必须胜过这种罪恶。在这件事上有几处我们必须思想,以帮助我们学习更有爱心的来接受别人。

 

掌握所有的事实

 

在我们批评别人之前,我们必须确知我们掌握所有的事实。我们批评别人,却没有充份的事实作为根据,那是绝对不公平的。有时我们批评一个人在奉献上很吝啬,其实我们不知道这些人在暗中接济了上年纪的母亲或有残障的弟兄;有时我们批评一些人懒惰,其实他们可能正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弱点在挣扎着。

 

我们最好在对人痛下针砭之前,确定是否有值得原谅的内在因素,导致了他们的外在行为模式。牧师最重要且有效的辅导条件之一,就是对一个人暂缓批评,以便探求出人的行为背后深刻的内在动机。

 

在大多数的情形中我们发现,事情的真相并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在我们挑别人毛病之前,了解一切的事实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当我们了解所有的事实以后,我们在判断上要更发挥爱心。

 

我们的动机

 

胜过吹毛求疵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察验我们自己的动机。我们为什么在弟兄姊妹的身上找毛病呢?这有几项原因。有自卑感的人,常常找那些比他优越的人毛病,他觉得他受到别人的威胁,所以他就想用不公平的恶毒批评来攻击别人。这是一般人常用的心理自卫的手段。

 

我们也找别人的毛病,因为我们嫉妒他。这也可能是对我们不喜欢的人一种敌意的表现,或对那些越过雷池的人的警告。一个护士会去找另一个护士的毛病,为的是要建立起她的自我形象,但她忘记了她永远不能藉着拆毁别人来建立自己。

 

在吹毛求疵上最普通的经验之一,就是我们在别人身上看见了罪,因为在我们自己生活中也有同样的错误。当我们在别人身上找出同样污点的时候,我们的良心会安定一些,同时也帮助我们忘了自己的失败之处。

 

我们在别人的生活中能够找到我们所要的。如果想要找出最坏的事情,我们一定找得到;但如果要找到那最好的,我们也能够找得到。一个女孩子和一位青年人恋爱的时候,她就很难看出他的毛病;但是如果女孩子的母亲不赞成女儿的婚事,她就很难在他身上找到什么长处。这全在乎一个人的观点。

 

倘若你存着一种吹毛求疵的心情在主日到教会去,你对音乐不喜欢,牧师讲道也不痛不痒,甚至也批评其他会友的穿着,批评堂役把空调系统调得太热。一进礼拜堂你就想挑毛病,当然不难找到毛病,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眼中有梁木,所以不能看得准确。吹毛求疵的人,是一个发现毛病的专家。

 

基督徒的爱心

 

仔细地考察之后,会发现吹毛求疵的人,就是对弟兄失去爱心的人。他在弟兄身上看到最坏的,而没有看到最好的。他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爱心已变成了敌意。

 

一个男孩在学校经过一天的挫折之后回到家里。这天他不论在课室里面或运动场上,所遭遇的一切事情都是不对头的,于是在餐桌上,所有的食物都不合他的胃口,他批评他的弟兄姊妹,在所看到的事上都挑毛病,他对一切心怀敌意。

 

很多人就是这样度过一生。他们对别人怀着一种敌对的感觉,他们不探究内心,搜索这股情绪的源头,反而将之发泄在别人身上。吹毛求疵的人根本就是具有敌意的人,显示了他的占有欲。

 

征服这种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安静下来,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在祷告中省察自己的人,经过省察就能得到光照;虽然我们弟兄的眼中有刺,实际上在我们自己的眼中却有成见与敌意的大梁木。只有我们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才能帮助我们的弟兄。

 

在教会弟兄姊妹中间,也有许多敌意存在。但有一个地方我们可以一起谦卑俯伏下来——就是在主的脚前,在知道我们所有缺点的主面前。在那儿,我们可以祷告说: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六:12

  

  

矛盾

   

有一则关于DrJekyll and MrHyde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在某时候为社会上的大慈善家,另一个时候却是一个穷凶恶极想要杀人的人;这是描写「双重人格」一个极端的例证。感谢神,世界上像这样的人并不多。

 

但是在许多人心里都存有奇特的矛盾。说实在,没有一个人在凡事上是完全一致的。一般说来,在自己的人格中容易发生矛盾的那些事,在我们的亲戚朋友中,我们已经看了不少。

 

显著的例证

 

关于明显的矛盾倒不难找到例证,在商业界或职业界的领袖中就可以看见。他们或许是社区教会中慷慨的捐助者,也可能是主日学的教师,或执事会中的一员;但当他们工作的时候,却表现完全不同的性格。他们勾心斗角,苦心经营,不惜使对方垮台破产。他们的信仰使他们在主日对会友表示爱心,但在另一个社会中的生活就判若两人,一点爱心也没有。

 

有的人是信仰上坚强的护卫者,为保持教会的纯洁奋不顾身;但同时对与他们意见不同的人,却表现的丝毫没有爱心。还有教会中的领袖,对天国事业大有才干与热心的人,却和家人难以相处;他们在生活某一领域中表现了相当美好的基督徒精神,但在另一方面却相当缺乏这种精神。

 

孩童与青年人也可能表现出这种双重人格。在同学间,或在社会中,他们表现得是这样愉快,但在家里对他们的父母、弟兄姊妹却表现得不诚实与无原则。

 

区隔

 

为什么人在他们的人格中有如此的矛盾呢?在这些人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呢?这些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了很严重的区隔,他们的生活型态发展成一种分离现象,他们生活得像两个不同的人。

 

这是用以解决人生中某些冲突的方法之一。凡是有两个以上的强烈欲望冲突时,这冲突是难以解决的,只能把生活分为不同的部分。他们藉区隔的方法来避免冲突,甚至开始觉得不同部分的生活也可以各自存在下去,甚至与其他部分无关且分离。

 

极端的事例

 

在那些必须住院的人身上,我们可看见这种矛盾的极端例证。他们当中有所谓精神错乱的人,这些人常常因自己的行为给自己找了许多麻烦;他们生活的特性之一,就是不能从经验中学习功课。

 

这些反社会的人或许是个叫人容易接近的人,跟他们谈话也觉得很愉快,在属灵的事上他们也很内行。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过去的历史,我们可能说他们是标准的基督徒;但是当他们自己过生活时,麻烦马上来到,一错再错,搞得天昏地暗。

 

若说这种区隔的现象导致精神分裂症或人格分裂,是不正确的说法。不过这种受害者往往生活于两个或三个不同且毫无关联的世界中却是事实。

 

酗酒者往往也陷入这个情况中。他们在外表上看来都很不错,都是很能干的人;但是他们抵挡不了酒的诱惑,因此陷入了社会所不能接纳的生活型态中。

 

积极的建议

 

在我们里面都有些矛盾的地方。虽然我们永远达不到所期望的信仰与生活完全一致,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于目前的光景,我们一定要努力追求,使言行能够一致。然而,我们把生活分成几个小部分,以致生活中的一切都不能受有力的信念统一支配,这岂不是一件危险的事吗?

 

忧虑过度的人亦是如此,他对慈爱父神的护理的信仰,从来没有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唯物论者也把生活分成几个很严密的部分;快乐主义者也是如此,他们所追逐的是肉体上的快乐;教会中言行不一致的教友也属这一类型。

 

我们需要一个强到能使生活成为一个整体的原则。这个原则必须超越教义,超越信条,而这个原则只能在耶稣基督里面找到。因为除非我们能把生活中一切带有冲突性的欲望与努力,溶入一个能包罗万象、无所不容的欲求之内,我们才能有一个统一的人格。当我们把一切的意念都降服在基督里的时候,我们才能医治生活中各部门的分歧,也才能在被罪纷扰的心灵中产生真正的和谐。

 

「求祢使我专心敬畏祢的名。」(诗八六:11

   

  

成见

   

成见之为害人类已数千年矣!罗马人与希腊人视其他所有民族为野蛮人,在主耶稣的时代,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民族冲突。今日在民族之间仍有很大的成见障壁。这在美国、南非已成为棘手的问题,甚至在英国也成为主要的关切。

 

我承认我们都有一点成见,虽然事实上基督教信仰告诉我们「神是不偏待人的」。

 

个人的成见

 

「成见」一词的字根有「预先判断」之义,意即在一切事实之先,已经形成对一个人的观点;也就是说为了某些理由判断一个人,而不在该人本身如何。

 

成见是在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小孩子必须学习与其他小朋友和平相处。起初,他在家庭里学习与亲戚、兄弟姊妹们相处,当他长大时,他们也成长了,此时他便会有家庭以外的朋友,他必须学习如何与外人相处,甚至扩展到不同种族、宗教与语言的人们。

 

个人成见的涵义,是说一个人在他的社会化过程中发生了阻碍。他的品格上发展到一个地步,可以同他的妻子、他的家人、同工、本教会的教友来往自如,但一遇到外人,就感到不舒服。当他遇到一个天主教徒、黑人、犹太人或俄国人,他就觉得讨厌。今日的世界不像以前了,需要高度的社会化,有许多人对此尚未习惯,所以就龟缩到成见的壳里。

 

退缩到个人成见里去,其实是犯了骄傲的罪。这是一种我比你强的心态,为此,我们不愿意接受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这在种族关系上往往是如此明显,凭什么我们认为白人是优越的种族呢?世界上有色人种占五分之四,白人不过才五分之一罢了。

 

团体成见

 

我们习惯在群体之间划上一个界限,而且很难发现在别的群体之内有任何长处。往往这种感觉是没有理性根据的,只是根据未成熟的情感。如果这种群体成见打破,对于基督教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国内种族的偏见对于宣教的工作上造成很大的伤害。对于一个奈及利亚本地人来说,他们很难明白,为什么我们肯花上数百万美金在非洲作宣教工作,但宣教士却不肯住在土人的一条街上。

 

征服成见

 

培养以神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族,这种心态是重要的。今天有许多人祷告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心里却有成见,敌视天父的其他儿女。他们很像路加福音第十五章中的那个大儿子,对他父亲说:「但你这个儿子。」而父亲仍说:「你这个兄弟。」

  

 

不可虚伪

   

作战时一个很普通的名词就是「伪装」。在视觉上可占便宜,例如炮位、运输,甚至人员都可伪装,以使敌方无法直接加以攻击。

 

也有许多心理上与感情上的伪装。我们很容易遮蔽我们里面真正在进行的情绪,用假面具来隐藏真实的我,遮蔽内在的动机与欲望,以致那些动机与欲望显得是可接纳的,是有价值的。

 

虚伪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认为在言语上将我们内在情感隐藏起来是可以的,事实上就等于撒谎。我们大家都曾在大街上遇见根本不喜欢的人,但却对他说:「很喜欢见到你。」商人——喜欢建立良好公共关系的人,往往用很动听的话来交际应酬,其实他们真正的感情如何,你是不知道的。

 

自然地,在社会各层面,我们不能有什么就说什么;在个人的接触上,我们不需要粗里粗气,但是虚伪的确有危险存在。

 

一般的虚伪

 

假如有人问到你的工作时,多半时候所告诉别人的,往往言过其实。例如描述自己强过你的上司和你的同事,说些过五关斩六将的虚伪情事,把我们自己放在最体面的地位上。

 

许多人以为比别人知道的多,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如果你与人谈话讲到人造卫星、政治、心理学或宗教的题目,不久你就发觉有的人对这些题目根本就是门外汉。

 

牧师在介绍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也夸大其词,说这个人如何属灵,在教会中有何贡献,事实上是超越他们的实际情形;甚至对那些从未上教会的人,却说他们如何属灵,特别是当他们要推销一些商品给他们的时候。我也相信,当牧师或长老来访时,许多家庭就伪装得如何更属灵,这叫作属灵的伪装。

 

人们所带的是丑陋的假面具。一个人可能在发出羞辱人与刻薄的批评之后,告诉人说他相信诚实、公正与亲切。还有的人喜欢谈到最近世上的罪恶,他们表示;非常憎恨并呼吁改革,但实际上他们是在寻求遮掩自己邪恶的简易方法。

 

有的人表现得很谦虚,其实是要隐藏他们内在的骄傲。有些人采取狂傲的态度,为的是要遮掩他的不安全感。在外面「大声反抗」的人,往往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暗怀鬼胎。

 

虚伪的形式有很多,但没有人喜欢虚伪。当我们伪装的时候,一刻都不能平安,我们必须武装自己,因为我们活在危险中,别人随时会看穿我们露出的马脚。我们总是受威胁的,所以必须掩饰我们真正的情绪。过虚伪的生活是危险的,因为它产生不必要的紧张。

 

这并不是说我们总是觉得我们所用的都是伪装。我们的情感往往在耍把戏,因为我们很少有人敢透露自己的真我。总是尽全力去遮掩我们内部的天性,这也是当然的,因为我们不应该把我们的弱点在人面前赤露敞开。

 

但是当我们与自己独处的时候,我们要挪去那假面具。我们应当看自己像别人看我们一样,这可能是一件很有启发性的事。别人看我们的生活比我们自己看的更客观一点,但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应当学习看自己像神看我们一样。

 

为什么要伪装?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在人前虚晃招式呢?你我都希望成为知名之士,都希望获得周围他人的认同,都希望从那些与之工作并相处的人得到一些回应。往往因为我们要得人们的认可而导致伪装,我们都希望别人对我们有好印象。

 

伪装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我们不能面对自己的真我。当我们要给人一个印象时,我们也要给自己一个印象。悲剧的产生,是我们往往把自己建立在外在的形象上,而非内在的价值。我们藉着寻求外在的认可来补偿我们内在的缺点,这就使那些美容院、化装师与理发师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一般来说,虚伪的极端形式,在精神病患者的身上彰显出来。最著名的精神病专家侯尼博士(Dr. Karen Horney)说,精神病患者的显著特性就是:「过度依赖别人的赞誉与关爱。」

 

放下伪装

 

胜过虚伪所产生的不愉快,我们需要学习面对实际。总是有别人知道的比我们更多,说声「我不知道」并不是什么奇耻大辱,因为没有人能够知道万事。我们也必须记得我们既非天才,亦非圣者,我们都有恐惧与弱点,情感上的高潮与低潮,与一颗被罪恶污染的心灵。

 

同时,我们也应当学习知道,神在祂计划中拣选我们的地位,在此地位上我们可以有所贡献。我们若是伪装自己有所成就,我们就永远不会表现出真我。我们也决不可只躲在人群中装作配角,鱼目混珠,我们必须过真刀真枪的生活。

 

神赐给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恩赐,绝对不可轻看这些恩赐。要对自己诚实,并且发展这些恩赐达到最高的程度。放下伪装,并改变过去我们在生活中为了伪装所花的精力,重新调整固有的生活成为有建设性的生活。当你感到满足时,你会为此感到惊讶。

 

耶稣曾经一针见血地用此法拆毁人们的假面具。祂揭开了法利赛人、祂的门徒、那个少年官以及马大的真性情。当圣经记录其中人物的生活时,它是非常坦白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毫不隐讳。其中决没有删除黑暗与被涂污的地方。

 

当我们进到神面前和独自祷告的时候,我们就显出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就与大卫一同说:

 

神啊,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

在这样的祈祷中,决不容许虚伪存在。只有当假面具被除掉,并像那「清心的人」往前行进时,才能得到真正属灵长进与成熟。

  

  

怒气

  

在人类历史之初,神对该隐说:「你为什么发怒呢?你为什么变了脸色呢?」(创四6)自从那时开始,男人、女人以及孩童全都受到此怒气情绪的支配。怒气是一种强烈的情绪,怒气发作时,有如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发怒人人都有,而且极其危险。

 

你在一个小孩身上就可见到。假如你抱起一个婴孩,他的活动受到约束,你就会看到那种哭叫挣扎的情形;等他长大以后,他会用更进一步的方式来表示他的怒气。当一个孩子发脾气时,他们无理取闹,恣意放纵自己的怒气,他们会彼此殴打,或抓头发,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当人们长大以后,他们觉得这种表现怒气的方法是不被人接受的;于是在言语或行动上来发泄怒气,伤及他人,甚至怒目相视。

 

发怒的原因

 

每个人的情况各有不同。有些事情使人发怒,但对于另外一个人则毫无影响。一般来说,使人发怒的原因多半是受到挫折,尤其是这份挫折来自于他人;这是因为别人拦阻我们的路,使我们不得如意前进。

 

在公路上常见到有趣的戏剧性惨事,那就是两个在发怒情绪下开车的人,他们或彼此超车,或拼命按喇叭,或挥拳头。当一个人开车被前面的人阻挡,不能前进的时候,就雷霆大发,这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当我们的目的与愿望受挫的时候,会觉得人格受到威胁;我们想得到的东西,环境不许可达到目的,于是我们就发脾气。基本上,这损害了我们的自尊,伤了我们的骄傲,我们觉得受到别人行为的威胁,如果可能,就要还击。但在现今的社会中,我们不能像拉麦那样: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也许我们没有用刀剑去伤人,但却常用言语或敌对的行为做武器。

 

发怒的结果

 

通常我们发怒的时候,心脏急剧地跳动,呼吸变为急促,手或全身开始发抖,往往还会失眠,食欲不振。一个坚持敌对态度的人,往往会消化不良,这是让怒气成为持久性的危险之一。

 

怒气发作可能把你过去多年心血成就的,毁于一旦。由于不能控制怒气发作,有时候友谊会因此而遭到破裂,基督徒的见证因而无妄地受到影响。尤有甚者,怒气的结果伤害了自己,因为一个发怒的人是在与自己战斗。

 

人们长时间与一个人呕气,甚至达数年之久,这是件令人费解的事;每逢他们见到这个人,就旧恨复发。有时只是为了生活中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如邻居装置围墙,双方却为此在数年间争的你死我活。

 

怒气剥夺心灵内在的喜乐与平安。发怒的人永远不是一个快乐的人,因为怒气是一种搅乱与分裂的情绪。

 

如何胜过怒气

 

学习胜过我们的脾气是一生的功课。这应当由孩童时开始,作父母的应当教导少年人不可含怒,而父母理当在生活中以身作则。

 

孩子们发脾气对大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一个小孩在受挫折时会对母亲说:「我恨你」。或许当你小的时候也如此,其实你并不是真恨你父母,那只是在生气时所说的气话而已。

 

但成年之后,怒气所引发的行为便不可等闲视之了。小孩子躺在地板上连打带踢那是一回事,但是母亲摔盘子,或父亲动手打邻舍的时候,那又是一回事了。作父母的在盛怒之下刑罚儿女,往往会造成生活中的遗憾;这是一种报复行为,基督徒生活中是不应该有的。

 

「不可含怒到日落」,这是最明智的劝告。不要让怒气常驻心中,当感到怒气在心中升起的时候,要及早对付,说:「我没有生气。」那是不太好的,要对自己说:「你为什么发怒呢?」当你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时,你就发现一个奇异的答案。你会发现你发怒的根本原因,乃是因为有些事情威胁到你的自尊,伤害你的骄傲。

 

当你如此面对自己的怒气时,不久你就会对自己说:「为这么芝麻大一点的小事怒气冲天,值得吗?」说真的,确有义怒这回事,但那却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怒气十分不同,大多数我们的怒气是出自于罪性的。

 

我们可以在主的脚前学习胜过怒气,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祂不还击,因为祂不觉得祂的人格受到威胁。祂用一种伟大的方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虽然祂怒目相视,手中还拿着鞭子,但祂却能完全控制自己。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十一:29

  

 

发挥自信

  

几乎在每个教会中,都会有人说:「如果我有自信心,我就能教一班主日学,或主领祷告会。」很多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有些人不愿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直等到他们所信靠的人首先表示意见,他们才肯有所表态。

 

在某教会中,有一位专权的长老。每当一位牧师在教会讲道,结束以后,会众都不能跟牧师握手表示:「你讲得很好,我们很欣赏。」要一直等到这位长老和牧师握手之后,大家才肯如此表态。

 

有很多人不能,也是不愿意自己去思想。论到国家大事,他们必须从他们所喜欢的新闻杂志或评论员获得他们的意见。当论及宗教问题的时候,他们也是尾随宗教杂志的编辑,或信靠的教会领袖之后发表。在教会,或学校的聚会中,他们都在等别人怎么说,如此形成了他们的决定,也影响了他们的选择。

 

我相信这种缺乏自信,是由训练与教育而栽植在心中的,他们受教育的时候,仅给独立思想与行动保留极具有限的余地。很多人从小就被教导要随从领袖,所以他们一生就是给人牵着鼻子走。

 

当这种人面临无领袖、无规则的场合时,就发生了很严重的困难。他们没学习到独立思想,因此,他们进退维谷,不知所措。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在他自己的意见、自己的能力上,从未感到发挥自如,且未达到神所赐给他的人生目标。

 

我在这里,并不是鼓励有自卑感的人去接受专业的帮助与指导,因为在他们里面的自卑感,已成为一种生活型态。在这里所说的,是指缺乏自信的多数,他们需要积极并有建设性的生活自信。

 

我们如何能得到更大的自信呢?没有简易的方程式,没有达到目标的捷径。海德费博士在他所著《心理学与道德》一书中说:「在心理与道德健康上有三个原则: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是你自己。」如果我们采取这三个步骤,我们就能向着更大的自信迈进。

 

认识自己

 

我们应当对自己的资产与负债,作详细的评估。这并不是一时的行动,而是教育的进程。我们不能拿个镜子照一下自己,就知道自己真像什么。真正认识自己,需要更深一层的省察我们的生活,我们过去的经验,以及我们的目标与雄心。这是一生的历程。

 

我们对于自己常会有偏见。关于自我的形象,多半是由孩童时期的经验,以及当时社会的情况,而加以曲解的。所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可能产生自卑感,使自己感到无能为力。事实上,这些情绪连一点事实的根据都没有。

 

保罗告诉我们:「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一个人也不当把自己看得太渺小。圣经时常强调个人的尊严,人有神的形象,是「天之骄子」,因此我们在世生活,不必像一个形单影只的孤独旅者,总是惧怕自己的影子;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应当昂首阔步,自由自在,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我天父的世界。

 

接受自己

 

详细认识自己之后,我们都觉悟到自己有限。在人生的领域中,我们总有不如人的地方。就拿牧师来说吧,我们能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上一篇道理,或教主日学,自认颇能胜任;但登高上梯,修理屋顶,或修理不能发动的汽车,我们就束手无策了。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万事不求人,有很多人在许多事上,都高我们一筹。接受这个事实,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希望人家对我们有信任,这是神赐给我们的;但如果有人超越我们,那也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如果我们真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就不会对别人的成就有所忧虑。真正的自卑是觉得我们不如别人,而被这个事实威胁一生。在耶稣的比喻中,那领一千银子的仆人,不能期待他与那领五千银子者有同等的结果;所要求的,只是他尽力而为,全力以赴。

 

是你自己

 

「是你自己」的意思,是你最好的自己,并不是你最低下的自己;尽你所能,在你人生的地位上寻求得到最高的成就。这是神对祂儿女的要求。

 

常有人说,大多数的人只达到神所给他潜能的百分之十,有百分之九十的潜能,我们还未动用。

 

无论如何,我们是不完全的。这件事实,我们必须诚实的面对。因此,我们不能完全靠赖自己;我们必须要靠赖在我们自己以外的力量,我们必须靠赖完全的、全能的神。

 

但是神把才干赐给了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我们仔细的察验自己,就会惊讶的发现,我们已有的宝藏,隐藏在无知之中。当我们使用神所赐的这些潜能时,我们就得到更多的自信。

 

缺乏自信,往往暗示我们里面有自私的成分。我们太顾念自己,太在乎别人怎样看我们或怎样说我们。所以必须从自我意识里走出来,前进到自我信靠。天国的法则是:如果你丧失自己,反而要得到自己。

   

(选自作者《基督徒的生活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5-1-11 00:40 , Processed in 0.03245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