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89|回复: 2

曾庆余、王少波、钟上元等:读范亚峰《基督的爱》、恩典成全自然、圣经思维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11 09: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庆余、杨宁、温正油、蔡琳等:读范亚峰的《经旷野、沙漠智慧和恩典中国》,以及《敬虔卓越的基督徒人格五要义》等2022年3月17日
范亚峰:经旷野、沙漠智慧与恩典中国
范亚峰:敬虔卓越模式的基督徒人格五要义

圣山读书会开始的祷告

曾庆余:慈爱的圣天父,爱我们的救主耶稣,圣灵保惠师三一真神,我们感谢你开启一个探索你在这个时代的旨意的研读之旅,求你使用圣山读书会能够明白你的心意。让我们众弟兄姐妹能够真正形成一个神学共同体,在一起研读探讨当中,能够回应这个时代的处境和问题,让我们不断长进,彼此造就,在处境化神学中,也能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求圣灵来引导我们今天晚上全程的时间,让我们的研读和讨论在圣灵的引导当中,满有活力,满有洞见。荣耀颂赞都归给你。祷告是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

主题一:读范亚峰《经旷野、沙漠智慧和恩典中国》

讲员:曾庆余

“经旷野、沙漠智慧和恩典中国”这个主题,其实是范亚峰老师所著《宪政中华与中华神学读本》的一篇文章的标题,我会从四个部分分享:第一部分,中国教会需要自己的处境化神学;第二部分,中国教会的核心叙事;第三部分,我们的需要和上帝的工作;第四部分,我们的盼望。

第一部分,中国教会需要自己的处境化神学。我们看到,福音进入到任何一个文化或文明当中,都需要做处境化的处理。传福音不是在真空当中进行,而是有其文化和处境,都有很多处境化神学的努力,比如20世纪的本色化运动,比如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基督教中国化,还有在中国家庭教会兴起的家庭教会运动,包括家庭教会运动兴起的改革宗神学运动,这些都是处境化神学的尝试。范老师的这个读本,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宪政中华与中华神学读本》,也是处境化神学的一个尝试。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需要自己的处境化神学呢?首先,整个历史是上帝的故事,我们需要在一个处境当中了解上帝如何展开自己的故事,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样一个真实的环境和处境,我们不知道上帝的故事如何展开的话,我们就无法正确地参与其中。

范老师的读本当中也提到了“历史是上帝的故事”,我们怎么样去诠释上帝的故事,将会影响到我们如何去回应上帝。我记得2014年在温州出现拆十字架的事情时,在一个微信群里有个牧者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处境时,群里有很多有思考力的老师们,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指导,在神学上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去回应这个事件。

今天我们处在剧变当中,面临很多非常艰难的处境——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的时间了,我们怎么去看待和回应?看到今年3月份开始施行的《互联网宗教信息管理办法》,我们怎么去回应?对于2018年开始实行的《宗教事务条例》,我们如何去看待和回应?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铁链女事件,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事件,我们怎样去看待和回应?冬奥会的事情,我们怎么看待和回应?俄乌战争,我们怎么看待和回应?这些历史事件,是不是跟教会没有关系,跟福音没有关系呢?

在这样一个剧变的社会中,福音肯定要回应历史,福音肯定要回应现实问题。在回应历史和回应现实问题时,教会肯定不能关起门来只敬拜、只读经、只祷告。我们在跟人对话、传福音以及跟弟兄姐妹交通时,都要去处理这些问题。怎么从神学上去看待这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大的需要。

所以我们看范老师的文章《经旷野、沙漠智慧和恩典中国》,首先要看到的是一种神学思维方式,是怎样的神学思维方式呢?是历史神学的思维方式。

范老师深受奥古斯丁影响,我们圣山教会也是深受奥古斯丁影响。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非常重要的历史神学著作,从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到奥古斯丁历史神学的痕迹,当然更重要的是,圣经本身充满了历史神学的痕迹,比如说圣经中有非常多的叙事体,这些叙事体充满了历史神学的痕迹。待会儿我们一起往下走时就会看到,范老师特别强调出埃及的历史神学。

范老师的这篇文章,首先谈到的是文化基督化的问题。范老师讲到文化基督化,历史是上帝的故事,文化基督化就需要理解上帝的故事如何展开,或者说文化基督化的核心叙事是什么,文化基督化需要自己的核心叙事。

我更关注教会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转化——中国教会的故事逻辑是什么,中国教会的核心叙事是什么。

从文化基督化的叙事结构或者故事逻辑来看,范老师提到了三种故事逻辑:第一种是传统乡村教会的使徒时期的教会的故事逻辑;第二种是河南教会张义南牧师提出的第二次宗教改革的故事逻辑,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到底我们今天怎么去理解中国教会的历史处境,第三种即范老师提出的故事逻辑——出埃及的故事逻辑,今天中国文化的基督化是一个出埃及的故事,当中就有“入埃及—出埃及”的结构。

入埃及是什么呢?范老师提到有三个黄色犹太先知:洪秀全、孙中山和毛泽东。当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时,对中国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之下,中国文化陷入文化危机,或者叫文化资源的匮乏。有很多人在尝试和探索将中国人从文化困境中带出来,因此就有了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是受基督教福音小册子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这可以说是基督教的异端。孙中山本身是个基督徒。毛泽东是共产主义者。范老师提出,共产主义是伪基督教;他在文章中做了一个比喻,共产主义虽然形状跟基督教相似,但却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杯子。圣经当中的入埃及实际上是因为资源匮乏,迦南地出现饥荒,雅各的家族即以色列整个家族面临饥荒,要入埃及解决粮食危机问题,所以,入埃及是为了粮食。

中国文化的入埃及其实是因为文化资源的缺乏,没有出路,是一种在伪基督教中去寻找资源,而不是真正的资源所在,只能带来幻想而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入埃及是寻找伪基督教的资源,将中国人带入一种埃及为奴之地,心灵受到奴役。出埃及实际上是摆脱心灵的奴役,奔向心灵的自由。范老师在这里特别提到了历史事件,比如说1989年是一个转折,在1997年之后,有很多知识分子信主。我在读的时候就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从1989到1997,是不是意味着一种知识分子或者文化的出埃及,或者想要摆脱心灵奴役,想要获得心灵自由的尝试呢?从这个角度看,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事件看作中国文化出埃及的起点?大家可以去思考,当然我们可以说,任何历史事件都不能简单地与圣经做类比,但是故事逻辑是可以借鉴的,故事逻辑非常重要。

出埃及有三个重要阶段:出埃及,经旷野,进迦南,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出埃及是摆脱奴役,经旷野是一种熬炼或塑造或装备,进迦南是争战或争战得胜,是得地土。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我们去类比时,是不是可以理解说,从1989到1997年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出埃及的过程呢?

这篇文章特别提到了写作当时的处境,文章应该是写于2014年,当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还没有过去,即守望的事件。当时守望有一个神学诠释,范老师将其叫做城门神学,他们的公共神学的叙事是城门。城门是什么概念?得着城门是争战得胜,我自己的理解,城门可以理解为进迦南的阶段,进入迦南要先得着城门,要争战得胜。

我们说守望事件,守望的理解是得着仇敌的城门,他们的叙事和理解,他们提到了“登记对话论”、“浮出水面论”、“建堂论”等,还有概括为“公开化”、“合法化”、“国际化”、“主流化”,实际上我们看到,公开化也好,登记对话论、浮出水面论、建堂论也好,其实都是一种完全获得文化公共空间的叙事。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守望的经历,实际上守望从2011年到2021年都是被熬炼的阶段,实际看起来更像旷野的经历。所以,如果我们理解出埃及的叙事逻辑,就可以想一想,在出埃及之后,如果没有经过旷野的熬炼和装备,是不是可以进入争战和争战得胜的阶段?我想这是我们值得去问的一个问题。

今天怎么去理解?如果用出埃及的叙事逻辑去理解,从当时一直到今天,都可以看作是旷野的经历。这样就可以对我们自身的理解,对中国教会,对中国教会的灵性,对我们自己的灵性有一个理解,我们今天是否已经到了在文化公共空间上可以进迦南争战,可以争战得胜的阶段呢?

我自己的理解,范老师也常常这样说,整个2010年,或者说从2011年开始到2021年这十年,是中国教会的极大的低谷期或瓶颈期,是灵性和事工都很难突破的阶段。我自己也深感整体灵性光景的低落。我们理解处境化,更重要的是看到旷野的经历。我们如何理解旷野的经历?首先,旷野是沙漠,甚至是荒漠,其光景是枯竭、缺乏。经旷野的环境如何理解?就是熬炼和装备。整个出埃及当中,第一代以色列人出埃及后无法进入迦南,无法去争战,无法去得地,因为他们的灵性以及对上帝的信心都很差。进迦南需要从整个以色列民族来看,只有被熬炼和被装备后才能去争战。那么,如何理解旷野经历的核心任务呢?旷野经历的一个核心任务是灵性上熬炼,中心是舍弃一切的受造物。在今天的处境当中,舍弃一切受造物有很大的适切性。当前整个中国教会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外部环境当然是很大的问题,但真正切入到教会内部的问题是世俗化。换句话说,世俗化是中国教会今天最大的危机。舍弃受造物是对世俗化的回应。

对中国教会的熬炼,需要整个中国教会的灵性突破和复兴,经历真正的悔改,回到上帝那里。范老师特别提到,文化基督化实际上是公共秩序的更新,但这个更新首先建立在心灵秩序的更新上,即灵性的基础上。进入迦南意味着征服、得胜,对此范老师常说,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就是“恩典成全自然,圣经成全易经,基督教成全中国文化”。今天中国的基督教会是否有这个实力成全中国文化?肯定没有。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经历真实的熬练,经历真实的装备。

旷野和沙漠,资源枯竭,身处其中最需要什么?从灵性角度讲,沙漠中最需要活水、光照、吗哪。在以赛亚书中有一处经文讲了旷野的经历,需要一个很大的回应,就是“我必在旷野开道路,在沙漠中开江河”(赛43:19)。神必在旷野中开道路,在沙漠中开江河,这是沙漠当中极需要的。经旷野或者说沙漠智慧的核心的灵性经验或者灵性事件,范老师提到的,“沙漠智慧的核心结构就是荒凉与充满,砂砾与活水、世俗与神圣”。荒凉、砂砾和世俗是旷野的经历。刚才讲到,世俗化是今天教会最大的问题。世俗化带来的恶果是什么?世俗化给我们很多看似丰富的东西,其实塞满了我们的心田,没有给上帝的恩典留下任何空间。经旷野的熬炼,需要经历的首先是意识到我们处于荒漠的处境。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强大,资源很丰富,其实是错误的判断,我们需要看到自己灵性的荒漠、心灵的枯竭,其中核心灵性操练是倒空自己,舍弃对世俗的受造物的一切依赖,完全转向上帝,完全依赖上帝,只有当我们倒空自己的时候,才给上帝的工作留下充分的空间。

那么我们今天需要做什么?我们的问题是,今天中国教会的问题也是新教的问题,实际上是灵性传统的丧失,非常重要的是我们要建立我们的灵修传统,建立我们的灵修叙事。

范老师总结时提到了三个灵修传统:一个是沙漠教父的灵修传统;一个是天主教修道院的灵修传统,一个是改革宗的世界修道院的传统。我们需要结合沙漠教父的灵修传统、世界修道院的两种灵修传统,重构或者建立新教教会的灵修传统,其实我们特别需要建立真正的灵修共同体。这样才有真正的灵性复兴。如果我们没有在灵修上真正地与上帝的恩典接通,我们很难走出旷野,也很难把历史往前推进。

范老师这篇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在恩典。最后一部分叫恩典中国,恩典神学,最后的落脚点是恩典。只有三一神的恩典,才能在旷野中开道路,在沙漠中开江河。三一神的恩典,父神是恩典的源头,基督是恩典的中保或恩典的道路,圣灵是恩典的运行。

我们讲圣灵的充满,圣灵的活水,圣灵的光照,对应着吗哪、活水和光照。我们对照看约翰福音,会发现约翰福音有很好的诠释,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4:13—14)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约8:12),从这个角度来看,圣灵给我们有这样的经历。基督是生命的粮,基督是神所赐的光,运行在我们当中。当我们讲恩典的时候,有外在的恩典和内在的恩典之分。这里面强调的是内在的恩典,即圣灵在人心中的运行,这又跟心灵秩序结合起来。

最后讲到恩典中国的异象,圣山教会的异象就是恩典中国的异象。“恩典中国是罪蒙赦免的中国,是有爱的中国,是公义的中国,是生命更新的中国。恩典中国的核心是领受恩典之约,恩典神学的中心是十字架的中保,核心结构是灵修神学、圣经神学和公共神学。恩典神学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更新,是新外圣内王之道。”

总结一下,我们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历史神学的思维方式,从神学角度来看我们所经历的处境和事件,我们自己可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在清晰的自我定位中,把我们自己带入到上帝的工作当中,我们参与到上帝的工作当中,我们正确地回应上帝今天给我们的处境。这是一种历史神学的思维方式。

进一步来看,范老师的故事逻辑是出埃及的故事逻辑或历史叙事。范老师是从文化基督化的角度来讲核心叙事,我的理解是从中国教会的角度来讲。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经旷野的叙事和处境,我们怎么样理解以及怎么样去经历经旷野的灵性事件?今天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新教如何复兴灵修传统,复兴整个新教的灵性,以至于我们可以继续把历史往前推进?

主持人:谢谢曾庆余牧师。今天的读书会有三个主题,都是围绕范亚峰老师的两篇文章观点来说的。大家如果对每一个主题有什么疑问或者观点,也可以先在文字聊天框里留言,最后三个主题内容分享完后,我们有一个集中互动和答疑,接下来我来为大家分享第二个主题。

主题二:读范亚峰老师的《敬虔卓越模式的基督徒人格五要义》

讲员:杨宁

弟兄姊妹们平安,今天我分享读范亚峰老师的《敬虔卓越模式的基督徒人格五要义》。西方语言中“人格”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指的是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带的假面具,人格本身有面具的意思。说到基督徒人格,首先是怎样来看待人、看待一个基督徒,这属于人论的问题。范老师总结出“五有人论”,把人分为两方面。一个是负面的,即人的幽暗的一面:人是有限的、人是有罪的。另外在完整的人身上,人有光明的一面:人是有灵的活人、人是与神有约的。最后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在人身上有上帝的形象。这个定义里面既有正面也有负面,人所有的上帝的形象因为犯了罪之后会受损,而不是完全丢失。

圣山教会的牧养理念具体体现在圣山教会五特征。圣山教会的异象是恩典中国,恩典是白白的,不配的,免费但昂贵的。异象是上帝所赐的属灵看见。圣山教会坚持的恩典神学是灵修神学、公共神学、圣经及系统神学并进的神学,范老师称之为“新内圣外王之道”。基要真理的核心框架是十字架神学、两国论和末世论。十字架神学尤其强调钉死的基督的谦卑、受苦和钉死,和复活的基督的得胜。第三个特征,圣山教会的灵修模式是密契主义,强调苦修。第四是以全人关怀为特征的门训体系,培养弟兄姊妹建立真正的基督徒人格。第五个特征是圣约式的组织模式,基于以色列十二支派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教育有一个词叫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劳。我们也有基督教版本,叫做全人关怀,也分为五个方面:敬虔、美德、智慧、健壮、高贵优雅。简化版就是信、德、智、体、美。这五个方面就构成基督徒人格的核心内容。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身心灵,范老师的著作中提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心的框架,其中更重要的部分,也是基础,就是降服于神的意志。心的框架包括三个部分:降服于神的意志、属灵的知识、圣洁而恩典的情感。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我们把心的框架类比成一座大楼的建造,其中降服于神的意志是这座楼的地基,也是基督徒人格一切内容建造的基础。只有地基扎实稳固了,大楼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继续建造。属灵的知识是中间的框架,也可以理解为圣经思维,圣洁而恩典的情感就是高处的精装修了。这样的比喻实际运用在平信徒门训中,我们特别强调弟兄姊妹首先要降服于上帝的意志。

要特别说明的是,敬虔卓越模式不同于成功神学,虽然我们强调要为主做精兵,要追求卓越,但最终还是落脚于敬虔,所以核心概念是指我们要为主做精兵。大家看范老师的著作原文,基督徒人格五要义的第一点是要有异象、使命和呼召;第二点,圣经和圣灵的平衡,这是敬虔卓越模式的总纲,原理来自加尔文强调圣经和圣灵;第三点,苦修和基本要道相结合,重点是有自觉的苦修、灵修习惯;第四点强调的是生命真理化和真理生命化;第五就是由此走出一条基督精兵成长的道路。每一点详细定义在文章里都有,具体内容就不在这里解释了。

现在我在圣山教会带一个周二的平信徒门训小组,从实际应用上,我个人体会是,无论对于小组建造还是对每一位弟兄姐妹的成长,还是要把基督徒人格的扎根建造视为最核心的一点。举例来说,年轻人常遇到状态不稳甚至崩溃的时候,所以现在流行“躺平”一说。年轻人的心力太弱,所以我们看到重点也是心的部分。刚才说到完整的人包括身心灵,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的框架,其中最基本而重要的就是降服于神的意志。降服于神的意志怎样有进步、有行动,可以体现为圣山教会对苦修的强调和重视。朋霍费尔有一本书《做门徒的代价》,当然我们降服于神的意志也需要付代价,比如主日遇到了和加班时间冲突,是否为了上帝的缘故,请假也要参加主日、敬拜上帝呢?比如我们从平信徒门训开始有对基本要道的概念问题一遍遍地提问、夯实。第一问,人生的首要意义是什么?上帝是怎样的上帝?罪的概念,等等,直到被提问者的第一反应是可以马上说出来,非常熟悉,乃至内化在我们生命里为止。

范老师总结归纳了历史当中的教会灵修传统,称为灵修七艺:祷告、读经、聚会交通、奉献、禁食祷告、侍奉和属灵阅读。其中前三个,祷告、读经、聚会交通,也是传统的改革宗基督徒说的三条蒙恩之道。现在许多弟兄姊妹已经有每天读经祷告的灵修打卡,甚至慕道友、平信徒从一开始就有一个稳定良好的灵修习惯。这些听起来都是苦修里面“苦”的部分,执行起来很严格,包括对于打卡的强调,对于出席率、准时率的强调,甚至具有一定的军事性。但是范老师强调基督徒灵修绝对不是单纯干巴巴的受苦,我们知道中国人非常推崇生活的艺术,灵修七艺的“艺”是艺术的艺,所以我们也因此在深深地降服于上帝的意志当中,体会到自律带来的自由,体会到上帝恩典之下的真自由,从而生命有自下而上的活力、有创造力的根源,也是因为享受上帝与我们同在的甘甜。我们也可以很方便地拿基督徒人格的框架来对照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会发现很多问题的根源是基督徒人格出现了偏差,可能某些方面已经很好、很有见证了,但是没有全局感、整体感。比如一个基督徒很敬虔、有美德、有智慧,但是在健壮的方面有缺乏,有身体、心理的疾病,就可以放在基督徒人格的结构里追求身心灵的全面健壮,有针对性地改正。

很感恩有这次分享的机会,我分享的内容是使用范亚峰老师的材料。感受到基督徒人格这一框架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实用。还是用范老师的话来结尾,基督徒不是一个抽象的理念,而是一个活生生、活出来的人,我们当然需要尽一切可能地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和有罪性,但是基督徒的人生最重要的方向是一条内在圣洁之路。虽然我们在地上是客旅,但是在这个世上不是潇洒走一回,而需要有一种充满喜乐的精神。既然是做主精兵,当然就要充满战斗力。精兵的三个要素是,首先需要是属灵人,其次需要有争战意识,最终属灵争战需要得胜,所以精兵的概念是属灵、争战、得胜。范老师也常说,弟兄姊妹们为主做精兵,也是以天国的精神做人间的事业,充满战斗力地经历各样的属灵争战,经历各样的得胜。我们人生的方向,基督徒人格的成长方向就是向前、向上,攀登上帝圣山的天路历程。希望这样的分享使大家对基督徒人格框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主题三:评范亚峰老师观点“温州没有牧者”

讲员:温正油

温州温州教会有几个特点:教堂大而多,信徒多而吵,神学生很多,但真正牧养教会的牧者很少(指三自教会),可以说是“只有生没有养”的状态。我看到参加今天读书会的人当中也有些弟兄姐妹是温州教会的。我总结的是我在温州教会所亲历的。我自己是在温州教会的浦鞋市教会2003年Sars期间信主,做礼拜两年,后来回到自己家乡现在苍南的灵溪教会,我从2005年起开始教主日学,参加诗班,也在讲台侍奉,可以说是教会的一线同工。从自己所经历的和读范亚峰老师这本书的领受,我总结了温州教会没有牧者大概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制度问题。我讲的是温州的三自教会,谁做堂务主任谁掌权,牧师发挥不了作用。在温州三自教会是主任说了算,在信徒面前,不管是牧师、传道人,还是神学生,在温州教会基本上都是要听主任的话,我讲一句很不客气的话,牧者就是给主任提包的。范老师在“三江教案”的时候也引用了温州教会牧者同工不是按照生命和真理,不是看生命如何,对圣经认识如何,而是看奉献多少,谁有钱谁做长老,谁有钱谁做执事。这是温州教会很普遍的问题。

其次,温州教会的体制里面有派工制,温州教会主日讲台,大家轮流讲道。可能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我们教会因为工人缺少而产生了派工制。轮流讲道导致了信徒的生命跟不上,后来就有了培灵会、退修会、祷告会,变成了温州教会有大牧者、小牧者、大牧师、小牧师之分,后来就变成了我们本会的牧者讲话失去了权威,没有人听了,喜欢听"大传道人"的话。温州教会还有职分混乱的问题。长老不知道做什么,职事不知道做什么,牧师不知道做什么。

再次,我们温州教会对牧者生活的供应包括工资都很低。温州教会可以花三千万金钱建一所教堂,但我们给工人的工资非常低,以至于温州教会没有人牧养的一个原因就是工人没有办法生活。工人没办法生活,就没法很好地专心地牧养神的教会。我们对温州教会的牧者连结少。可能在教堂里面担当重任的时候被看为神的仆人,此外的境遇就很难讲。我曾经见过一个教会的传道人,甚至沦落到扫厕所这样的处境中,竟然让上帝的仆人扫厕所,不知道这个教会会如何。

此外,温州教会其实是一个孤岛,它只要目前的传统,不要教会两千年的历史,这是温州教会的制度问题。

第二个因素是环境因素。整个中国城市化,农村人口都离开农村往城市走,城市人口往一线城市走,乡村人才流失很严重。乡村教会年轻人很少。比如我今年已经四十几岁了,教会像我这样的人很少,以个位数来计算。有的教会连聚会都没有办法,甚至有的山区教会现在已经消失了。记得有一次我去山区讲道,现在这个教会已经消失了,当时七个人聚会,有一个是聋的,有一个是傻的,有一个姐妹比较热心去煮饭,还有几个都是七十几岁了,面对这样的教会,我们没有能力去牧养。

温州教会信徒普遍比较骄傲,自认为我们有传承。我很感恩的是,我们当中有的人甚至可以查到十代下来都是信耶稣的,有十代的,七八代的、五六代的,他们本身有祷告、禁食、爱心聚会,有属灵追求,但他们认为这样就够了,何必花钱请人牧养我们呢?所以他们不要牧者了。

第三个因素是温州教会很注重传福音、布道,这块很热心,但是他们却不注重牧养。可以说温州教会是鸵鸟式的只会生不会养,几千人的大教会却从来看不到牧者,信徒灵命没有人去关怀。

还有一个问题,温州教会是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的典型。他们看牧者讲得好不好,是看有没有名气,合不合我的胃口,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真理和生命这一块。

还有,温州教会的实用目的很强。他们要牧者干什么呢?比如我们家里有事,需要牧者祷告;我们家里建房子了,需要牧者祷告;家里有谁生病了,需要牧者祷告。我们常常说牧师是介于道士与和尚之间,区别在于,请牧师祷告是免费的,请道士和尚来要花钱。

第三部分,也是范老师最看重的,牧者本身的问题。谈及温州教会的牧者,我只能用一句很伤心的话,“爸爸去哪儿了?”中国有一群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还有爷爷奶奶看着,但我们教会很多基督徒都是孤儿。我本人在我们圣山教会做礼拜的次数很少,都是线上的,有几次看到范牧师在为弟兄姊妹祷告时,个人感觉到那样的父爱满满,我总感觉这就是我们温州教会缺少的属灵的父亲,这个爸爸的权威真的在范老师身上彰显出来。这样的牧者能够向上帝负责,把我们的生命引向上帝那里,向上帝交账,这是我在我们温州教会牧者中找不到的。

还有,温州教会牧者本身的基本要道并不那么扎实,更不要说神学了。没有以使徒信经、十条诫命、主祷文为中心的真理与灵修,没有把真理生命化,没有落实到生命当中。我在圣山教会学习了差不多两年,从打基础开始,学习到非常多东西,应用到我的灵修、服侍、职场和生活当中。而温州的牧者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概念,他们还停留在一个阶段当中,还在讲“知识叫人自高自大”,所以这个是很可怜的。温州教会可能有灵修有祷告有读经,表面都有,但是温州的传道人缺乏培养基督徒人格的意识,没有一个结构把零散的灵修统一起来,还是非常遗憾的。

牧者本身装备根本不够,有的名义上的牧者甚至连圣山这里严格的平信徒标准都达不到,如果按照威斯敏斯特小要理问答来提问,甚至一些乡村教会的牧者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更不用说公共神学、圣经神学了,根基都没有立稳。还有一些牧者本身的动机,有的人做牧者的动机,本身就是社会混不下去,呼召本身就有问题,以至于他的教会没有牧养。我们感恩今天有一群同工,他们愿意起来服侍。

乡村教会很多人包括我本人在内,还有我的同工文化水平不高。我有个同学现在是专职同工,他是小学二年级学历,但是他很追求,学习了很多东西,讲道、上课都可以,但是他缺少自信。所以几个同工在交通中,常常说到我们面临的挑战,我就引用这个弟兄的事例。

我另外有一个弟兄姓钟,他是泰顺人,到我们苍南这边打工,是教会的执事。他为了做礼拜,每个礼拜开一个小时车到泰顺去做礼拜,来回八十公里,他为着回去牧养他的教会。我刚才提到的谢传道,因为他在山区教会,教会人很少,一个人牧养了三个教会,他们都是在老年人当中默默地做着这个工作。在城市教会很难想象的,一个教会大概一百五十个人,一年做丧事礼拜的只有十个人左右,所以一年做丧事礼拜成为我们当中的一线同工的难题,我们要请假,人手就不够,所以很多东西就需要我们同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所以我们这帮弟兄姐妹真的感到需要牧者,也需要从自己开始成长起来。


互动问答

1.  请问温州教会在过去的传教历史中有牧师(或牧养制)吗?还请问温州这样的模式有什么背景因素,是怎么形成的?

曾庆余:大家可以看一看温州教会史,可能会更细致一点,圣山也有一些讨论温州教会史的讲座,请杨宁姐妹转发一下温州教会史的讲座记录到群里。

A弟兄:刚才关于温州教会史的问题,《历史与传承》这本书上有。我之前还刚好看过,建国之前,即公元1304年,也里可温教进中国的时候,福音就已经从福建泉州传进温州了,1867年福音发展迅速,涌现了一批知名宣传士,他们入乡随俗,学温州当地话,穿当地衣服,建立教堂医院学校,这是过去。建国之前,温州市各个分会,有内地会、自立会、循道会,耶稣教的自例会等等。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代,温州地区公开反对三自的只有一位传道,就是南粤想,主要都加入三自,他们受逼迫比较严重,温州以至于当时被称为无宗教区,1980年后建立了“两会”至今。总体来说,家庭教会在文革期间一直也没有停止聚会,很复兴,大概就是这样。现在都是区会。

2.  今天的教会如何更好地去灵修?如何具体来提升基督徒的人格魅力?

曾庆余: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首先是需要我们有意识重视起来,认识到灵修的重要性,并且认识到,开始灵修是个苦工夫。当然在这里很多弟兄姊妹比我灵修好,我从自己的灵修经历发现,灵修是个苦工夫,开始的时候非常不容易。今天分享范老师关于基督徒人格的文章时,提到灵修的时候,说灵修入门之后是很喜乐很享受的,但刚开始建立灵修习惯和建立灵修的模式是不太容易的,是比较辛苦的事情,所以,首先要有一个心志,真的愿意在灵修中去认识上帝经历上帝,这是首先从观念上认识灵修。

其次,灵修最好有灵修共同体。比如我们圣山教会大家都很重视灵修,这样就会形成灵修共同体。杨宁姊妹刚才讲到,他们在平信徒小组就形成了灵修共同体。在灵修共同体当中,大家可以一起读经祷告,一起有灵性分享,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每一次小组当中还可以分享灵修经历,彼此鼓励,彼此陪伴。灵修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还有好的牧者做灵性的引导就更好了。比如说刚才温弟兄也提到,我现在也是牧者,我上面还有牧者,当我陷入灵性低谷、灵性困境的时候,我有牧者给我做出指导,你怎么去走出灵性低谷,个人灵性怎么去成长和突破。如果有好的牧者,在灵修路上就会走得更加顺畅。所以,提出这个问题的肢体如果是教会同工,全教会都比较重视灵修的话,肯定更容易推进。假如全教会没有推动灵修,灵修可以从自己做起,自己重视起来,然后跟一些比较想要灵修和愿意灵修的肢体形成灵修共同体,或者在小组当中,或者是有几位弟兄姊妹一起去灵修。当然有牧者、有灵修指引更好,因为我们个人灵修常常找不到门路。我灵修这么多年,读了那么多灵修的书籍,也很容易找不到灵修的门路,需要我的牧者范老师给我指导,给我方向,这样当我在灵修中遇到困境时可以走过去。

另外,更好的灵修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灵修方式。总体上,灵修方式就那么几种,但每个人有他比较适合的常规的灵修模式,比如我自己比较清楚,我自己禁食祷告、读经祷告、默想,是对我比较有效的灵修模式。有段时间默想不太好,就会努力去突破默想,对我来说,这是比较好的灵修方式,所以要养成适合自己的常规的有效的灵修方式,日积月累,那我们的灵性就会更好地提高。我们彼此鼓励吧,其实我灵修也不太好,我们在教会灵修当中有一些体会、一些经验可以分享,彼此鼓励。

3.  保罗祷告说灵和悟性,怎么理解?

曾庆余:这是个解经话题,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吧,悟性更强调的是用理解力、思想,祷告中肯定需要理解力和思想的。用灵祷告,在那个背景下很可能是指方言。但是如果宽泛一点讲,用灵祷告就是在圣灵引导之下更加深的一种灵性经验,比如默观的经验,或者是很深的不是用语言和理解力去祷告的,是一种更加深的灵性经验,这需要经验的理解,是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在圣灵的引导之下。

4.  灵修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曾庆余:这个问题比较宽泛,真正灵修的时候,每个灵修的阶段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要有一个限定,比如灵修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阶段当中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比如,在基督徒人格养成当中有三个方面,其中有一个是降服于神的意志,如果在这个阶段最需要操练降服于神的意志,那么灵修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谦卑、舍己、破碎、顺服。如果讲灵修最重要的基础,那最重要的就是渴慕、愿意的心。这个问题太大,不太好回答。

5.  请问有了灵修共同体,是否还要有一对一的灵修伙伴呢?

曾庆余:当然多多益善。灵修共同体是一个小组的概念。比如修道院当中的修士群体。一对一的灵修伙伴关系是最深的,你可以把最深的软弱、最深的罪敞开分享。因为,更多的时候,最深的罪我们很难在小组中敞开,一对一的灵修伙伴,就可以敞开很深的罪,彼此代祷。还有一对一的灵修伙伴,往往陪伴时间更长,比如几年甚至十几年,一对一的灵修伙伴是非常珍贵的,是可遇不可求,非常不容易找到。如果找到的话,对我们的灵修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分组讨论

道子姐妹:我分享第一个题目,中国教会要经过旷野。经旷野最重要是进迦南,进迦南最后是为了争战。不仅要读经祷告,还要在文化和属灵的战场上争战,有相关知识。他们不能做到的,在克服人性的恶方面,到底怎么讲才能让人家心服口服?儒释道三教要基督化,当然不要把儒释道三家全部否定完,人不能克服罪性,比如把人当作上帝崇拜,佛教实际崇拜人,道教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先弄明白然后告诉对方,我们能够达到的,比如我们基督徒可以因信称义,圣灵在我们心中,可以克服自己的罪性。佛教行善也不能让人得救,道教只是养生而已,我们需要把真理告诉对方。我分享的就是这点。

温弟兄:牧者有多重角色,比如属灵父亲、导师、监督,但有些牧者是要面子,要名声而已。我是比较幸福的,因为虽然没有牧者牧养我,但我后来碰到的牧者都是真正跟我们有互动的。但是在温州教会普遍的情况是,牧者可以在讲台上讲道,却在信徒生活当中缺席。以及没有能力培养出真正的好牧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14: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范老师《圣经思维》
                 钟上元

很荣幸能在这里分享之前圣山读书会准备的内容,今天是读范亚峰老师的《圣经思维》。我和温正油弟兄的教会离得很近,一段时间以来看到他的读经特别好,灵修和服侍非常有长进,他就跟我推荐了范老师的书,也在持续的交通基督徒人格相关内容,我也跟着听了圣山教会主日和小组的一些内容。我在书里读到范老师说中国社会的危机,下愚而上诈,就是底层的人很愚昧,上层的精英层很虚伪诡诈。这是国民性的危机。当下我们看到中国人心智的巨大危机,第二个就是自卑和自大。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言论都体现出来,一会儿很自大,一会儿很自卑。后面就是缺乏爱的能力,缺乏公义的心智、契约精神,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并且我们现在还在灾难之中,并且给世界制造了很大的灾难。
以及基督徒对基本要道的不扎根,这确实就是我看到的我们温州教会的情况,范老师也特别了解温州教会,确实很多人把圣经读了100遍、1000遍,但是完全不了解什么是圣经思维,什么是福音都讲不清楚。圣经思维比读经要难太多了,这是我们的生命,整个身心灵被格式化,全面的更新,在基督里面成为新造的人,我们的口头禅:靠救主,感谢主。
圣经思维是指拥有圣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所讲的,我们现在缺乏圣灵,也缺乏圣经,缺乏圣灵的感动、圣灵的浇灌,也缺乏圣经思维。今天讲的圣经思维就要告诉我们,对于中国人的心智缺陷最根本的,启示的核心当然是福音,福音的奥秘包括两个方面的平衡,圣经和圣灵的平衡,生命与真理的平衡。
世人以为要是拥有仁爱之心就是解药。“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但是基督信仰却给出了真正爱的源头和具体施行的方案。在圣经中,爱的源头来自上帝,按着世人的本性来说,我们都是爱无能的,特别在这个功利社会,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去爱呢?
圣经思维: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圣经不仅指出世人犯罪的本性,也指明了一条出路——因信耶稣基督而有得救的智慧。当我们接受耶稣做生命的救主,因为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显明了宇宙间最纯粹、恢弘的爱。
使徒保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对于基督徒来说,相信耶稣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与这个旧世界作别了,我们开始以新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事为人。
范亚峰老师说:简单讲什么叫圣经思维,就是5个字,得救的智慧。西哲苏格拉底曾忠告说:“认识你自己”,然而人作为受造者,因为潜在的罪性,我们已经失去了自我认知的能力,于是,生活中当我们不如意时,大多数人都是将矛头指向环境或他人,而很少能自我反思。认识自己的前提是,我们是否愿意谦卑地认识上帝,降服于神的意志,从上帝的真理中看见自己的本相,也愿意为改变自己而付上代价。
世人习惯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世界,用自己方法去解决问题。但如果看看拿破仑的临终遗言,就知道这种“敢想敢干、不可一世”的思维最终会留下怎样的遗憾:“死亡已经逼近我,我的身体将要归回尘土,被虫子吃光。我深切的痛苦与基督永恒的国度之间的深渊,是多么深不可测!我感到惊讶,我自己的野心和凯撒、亚历山大大帝的野心居然在空中消失了,那个犹太的乡下人——耶稣——反而伸展祂的手横越世世代代,控制人类与国家的命运。”
耶稣向我们彰显出另一种仆人式的生命范本,他为门徒洗脚,并告诉我们应当彼此相爱。世界总是蛊惑人类为了短暂的成功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耶稣却让我们将眼光放在永恒的事物上。
人类历史上这些枭雄的雄心壮志,本质上都是如出一辙,无非是为了自我的成就和荣誉。当人类梦想着建造一座可以通天的巴别塔时,上帝却使这塔坍塌,并变乱了世界的语言。作为受造者,在造我们的上帝面前应当始终保持谦卑和谨慎,因为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唯有耶和华指引他。属灵的人看透万事,却没有一人看透得了他。当我们的性情越来越流露出基督的馨香,真理的圣灵就会赋予我们超然的洞察力。
范老师总结圣经人生观,就是人生的首要意义,4个字荣神益人,12个字,荣耀上帝,以祂为乐,直到永远。圣经的价值观就是3个,爱、公义和圣约。圣经思维的第三个要点是世界观。理解这个世界从哪来、往哪去。那么圣经世界观是三论,起点是创造论,结尾是末世论,中间是基督论。怎样培养圣经思维,最核心的要竭力追求圣洁的生活,竭力追求灵性和真理的长进。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6-24 14: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范亚峰《恩典成全自然》
王少波
各位弟兄姊妹平安,我是圣山教会的王少波弟兄,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读范亚峰老师的“恩典成全自然”。
范老师有很多名句,我最喜欢的是“恩典成全自然,圣经成全易经,基督教成全中国文化”。在教会主日崇拜的讲道中,套用了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范老师把它改为“苟利神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基督教教育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就是恩典和自然的关系。
我自己并不是教育专业,只是平信徒,今天和大家分享范老师对基督教教育的研究,是因为范老师对我的教导的内容核心,“成己成物”让我感触很深。我自己一直是个顽劣的孩子,直到现在的学习习惯、工作习惯都非常不好。我在信主悔改之前没有被很好管教过,也没有被真正地爱过。我想我现在为止所有的一些生命灵修和习惯上的微小长进,如果没有上帝恩典的带领更新,没有范老师的谆谆教导中的爱与管教,靠着我自己都是做不到的。
基督教教育是什么?除了基督徒办的学校,教会主日学是基督教教育,教会主日崇拜的讲道也是基督教教育。基督教教育的核心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神,一个是人。就是荣耀上帝,和使人敬畏上帝。中国古代说教育是教书育人,对于基督教教育而言就是教圣经,育基督徒。
自然的英文词是nature,还有一个翻译是本性,本性和恩典的关系。在基督教教育中,是恩典成全自然。一个基督徒因着被教导,在基督耶稣里恢复和上帝的恩典之约中的关系,就可以使基督徒能够荣耀上帝,能够建立更新基督徒人格,就是完全降服于神的意志,属灵的知识,圣洁而恩典的情感。所以基督教教育的核心是恩典成全自然,而不是摧毁自然。恩典是成全人的本性,而不是摧毁人的本性。
现代教育当中有3种理念。第一种自然主义的理念,比如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基本上是一种尊重儿童天性的,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是对于人的罪缺乏一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把孩子看得近乎于完美,这是不符合圣经的。它忽略了恩典,恩典是白白的,不配的,免费但昂贵的。第二种是一种技能派的工具主义。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现在大学生进校后直奔考研、工作、恋爱、结婚、买房。我们年轻人成了“年轻的老年人”,已经把算盘打算到了40-50岁,理想和浪漫都没有。第三种是成长派的教育观。这种教育观重视经验,重视成长。但是它以世俗的心理学为基础,严重忽视了信仰的重要性。
而范老师分享的基督教教育的基本观点,建造基督徒人格,可以称为建造派或塑造派。对前三种有恰当的批判,也吸收了里面的精髓。自然派对于天性的重视,既要强调人的罪性,又要尊重儿童的天性。改革宗教育思想从圣经经文中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也是我切实感受到的,爱与管教的平衡。教育不能极端到只讲敬畏上帝,一个基督徒也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成长派强调经验、重视人的成长,对我们而言,了解基督徒人格的成长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讲基督徒人格成长,目标是成己成物。外圣内王来自中国传统,在基督徒框架中完全可以重新解释。成己是成为有敬虔卓越基督徒人格的基督徒,就是成为你自己。成己包括3个层次,就是成人、成才和成就。以我自己为例,先要尽本分,成为有用之人。成物是成就一番事业,是敬畏上帝、荣耀上帝的事业,这就是基督徒教育的目标,这和成功神学、幸福神学是区分开来的。
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为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基督教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恩典成全自然。范亚峰老师总结了圣经中的五有人论:人是有罪的,人的有限的,人是有灵的,人是与神有约的,最后最重要的,在人身上是有上帝形象的。教育的英文词根意思是“导出”,所以基督教教育本质是用神的恩典引出人的本性中最良善、最光明,身心灵当中最敬虔卓越的部分。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基督徒人格是三一上帝的形象、上帝的位格映在我们生命里。对基督徒、基督教教育而言,这个伟大的恩典成全自然的历程,让即使是我这样一个小人物也能坚持每周9顿禁食祷告,在工作学习上尽本分,盼望我自己和弟兄姊妹们活出成己成物,见证主的荣耀。我们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在我们身上显明了。希望我的分享能带给大家一点启发,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23 16:02 , Processed in 0.0420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