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15|回复: 0

第四章 基督徒革命力量的凝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13 13: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章 基督徒革命力量的凝聚



??基督徒革命团体胚型基础的形成

??孙中山和陆浩东被逐离家乡后使他们在香港入读新式学校,这样的选择使他们不能成为上层士大夫阶级的一份子,因为他们选择西方教育,更比出过去所受过的中国式教育相当不足。

??正如史扶邻所说:孙中山是一个基督徒及一个现代医生,当儒家既定的体制对他的才干采取不屑的态度时,他就转身去投身他的边缘集团,去作一个革命者,孙中山此时念的是香港的拔萃书室,这是一间英文男校,在此时期孙中山在家人的阻力下接受洗礼,不久后陆浩东也跟着受洗。在香港这段时期为了他们自己的信仰、学业、同志以及后来的革命事业建立了方向和一些初步的联系,特别是基督徒身份的确立以及和教会的联系,使他们在救国事业上得到必须的支持,由此这个基督徒革命团体的胚型基础进一步得以成形和长大、



??基督徒革命力量的凝聚:檀香山

??受礼不久,孙中山辍学于萃拔书室,其后转念中央书院,但不久就被其兄孙眉自香港召回檀香山,原因是希望能够阻止孙中山的基督教信仰,但这个时期的孙中山是有志从事传道事业以救国的,但在中法埲争( 1885 )后,中国战胜却签下条约失去安南(越南)的宗主权,这成为刺激孙中山从传道救国转成革命救国的关键。



??孙中山在大学阶段基督徒革命力量的凝聚

??孙中山的初衷是传道救国,但因为在香港和广州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神学院,最后孙中山选择了读医,因医疗工作在当时的传教士和华人信徒来看,除传道外,「无其它服役能如此接近基督教者」。

??这点可以从当时中国医疗传教会这个组织的目标主要是「减轻人类的痛苦,以及以科学探索真理以破除迷信,同时训练中国人成为西方医学的医生」看出。

??在选择读医前,孙中山曾考虑读陆军、海军以及法律,这都是救同胞的学问,但他最后选择读医的原因,据他后来的回忆大抵有两点,第一是「我很喜欢这门学科,相信我将会有一个为我的同胞行医的有益职业」,第二是因中法战争的结果对清廷不满,就「以学堂为鼓吹之地,藉行医为入世之媒」。不论孙中山选择何种形式,其目的皆是要拯救同胞脱离苦难。

??基督徒革命力量最初的凝聚场所,除了孙中山在中学阶段的香港和檀香山外,主要是孙中山在大学时代在广州和香港两地的医学院中。两个医学院都有基督教背景,包括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医学校和香港西医书院,这两个医学院提供了场所,组合了后来兴中会以孙中山为首的最高层,包括孙中山、郑士良、陈少白三人的领导核心。



??基督徒革命力量的凝聚:广州

??孙中山在广州博济念了一年书,这段时间孙中山和他以前在香港拔萃念书时的国学老师,后来从香港调到广州伦敦会的传道人区凤樨建立了革命同志的关系,后来区凤樨更以会计长的分份来帮助他的革命计画。

??此外,孙中山亦在广州结识了另一个革命同志郑士良,郑士良原本在具有反清复明思想的三合会中担任头目,在他接受基督教后,三合会传统的「反清复明」的观念,因着基督教信仰和教会新学教育的影响,就转化成为「民主革命」的理念。

??郑士良是第一个向孙中山提示会党可以用作革命的第一人:后来在兴中会第一、二次起义中,郑士良运动的相当多的三合会人员,特别是第二次起义,他所运动的会党成了主力。郑士良对孙中山革命事业以及中国早期革命方式影响的重要,可从孙中山所说:「予由谈论时代入于实行时代之动机,则受郑君所赐者甚多也。」窥知一二。



??基督徒革命力量的凝聚:香港

??香港自 1842 年中英江宁条约签订后,就成为英国统治的殖民地。这正是为何孙中山从广州博济转学至香港西医书院的主要原因,他说:「香港有英文医校,予以其课业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于是孙中山在此念了五年医直到毕业。

??孙中山在这个时期认识了陈少白,并和香港教会人物建立了友谊关系,如王煜初牧师、王宠惠、何启、康德黎等人对孙中山后来的革命事业都有相当影响和帮助,特别前三个中国基督徒亦很注意中国的改革,甚至后来曾参与改革和革命的运动,其它如形成「四大寇」、结识辅仁文社的社员等,都是在香港这段时间发生的。

??这个时期,不但凝聚了基督徒革命志士,如在广州的情况一样,这些基督徒圈子是对非基督徒开放的,因为他们的大前提不是信仰而是救国。四大寇中尤列和杨鹤龄原是广州算学馆同学,他们不是基督徒,但孙中山、陈少白和他们很投机,常在杨鹤龄的杨耀记商店大谈革命,当时四人「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遂被当时的人并称为「四大寇」。期间,陆浩东就职于安徽芜湖电报局,郑士良在归善家乡,两人亦时常到香港加入四大寇的讨论。不过,后来杨鹤龄并未直接投入革命,尤列在乙未之役也无甚表现。

??辅仁文社是香港基督徒杨衢云、谢攒泰、何汝明、温宗尧联合其它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于 1892 年组成,基于不满满清之无能,觉得有研究新学以使国家富强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宗旨为「开通民智,研究新学」,据谢攒泰说,辅仁文社也是一个「革命总机关」,也意图计画革命,不过始终没有什么行动而已,要到 1895 年辅仁文社部份成员被稍后成立的香港兴中会吸收以后,杨衢云、谢攒泰等人才在兴中会名义下进行实际的革命行动。

??其它部份成员却选择了另一条救国的路,如温宗尧后来参与维新派,任维新派的自立军在上海外交代表,到新亥时才投入革命阵营,不过辅仁文社是最早鼓吹革命的正式组织,比兴中会早两三年。

??结识杨衢云不久,大约在辅仁文社创立四个月左右,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结束他所谓的「革命言论之时代」,以后便积极于行动,在澳门、广州、上海等地为未来的革命事业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圣山网

GMT+8, 2024-11-22 12:25 , Processed in 0.0345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