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0-6-19 22:04:47

基督教与云南傈僳族民间宗教信仰的互动——对云南省元谋县姜驿乡傈僳族的调查







                                        陈徐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云南省是我国宗教种类最多的省份。基督教在云南民族地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少数民族民间宗教信仰产生互动。云南傈僳族民间宗教信仰的缺失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但是,傈僳族基督教信仰中也渗透着本民族的风俗内容,产生了一种“混血儿”特性。在中国多元文化的通和模式下,傈僳族基督教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审视两种宗教文化在互动、交流中实现自我平衡的独特视角。

      云南各宗教在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长期发展中都会有一些融合,呈现出很强的民族性,基督教也不例外。云南有8个少数民族在不同程度上皈信了基督教,分别是:苗族、傈僳族、彝族、拉祜族、怒族、哈尼族、景颇族、佤族。基督教与少数民族本土民间宗教信仰的关系,可以看做是一种传统进入另一种传统后彼此互动的关系。傈僳族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傈僳族传统民间宗教信仰的缺失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土壤
      姜驿乡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北部、金沙江北岸。该乡主体民族是傈僳族、汉族和彝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基督教传入姜驿,贡茶中心教堂始建于1906年,是姜驿乡唯一的一所中心教堂,初建时,教堂建筑面积100平方米。1957年,教堂被毁。1981年,集资重修。当时基督徒仅170人,1984年基督徒达到700余人,到2005年,姜驿乡贡茶中心教堂有基督徒1000余人。目前,教堂面积2000平方米,能容纳1000多人同时做礼拜。目前,在姜驿乡9个村委会中有7个村委会的14个自然村建有教会组织及活动点,这7个村均是傈僳族的聚居地。

      从怒江、迪庆、楚雄3个比较典型的信仰基督教的傈僳族聚居区的历史背景来看,近代封建体制向傈僳族地区的扩张所造成的不仅是傈僳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传统民间宗教信仰也被大大削弱了,这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最佳的社会土壤。

      姜驿乡傈僳族的基督教信仰同样和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回顾云南北部傈僳族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元谋县的傈僳族在本世纪前,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长期处在极为匮乏的局面,经济上发展非常缓慢,社会生活单一,思想相对封闭保守。民间宗教信仰以及民间组织与公众精神生活断裂。这种精神的“无家可归”很容易被另一种宗教文化所替代。在原有的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缺失的情况下,积极进入的基督教获得了极大的传播和发展空间,成为名正言顺的“替代品”。

      在基督教传入之前,傈僳族祭祀祖先,普遍敬奉自然神,如土地神、山神、树神、药神,祭祀狗,因为传说粮种是由狗带来的。姜驿乡的傈僳族在基督教传入之前,普遍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从1906年基督教传入姜驿算起直到1953年近50年的时间里,当地的基督徒也不过20余人。1982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后,姜驿乡基督徒到1984年猛增到700人,占该乡总人口的7.8%,1990年后增长趋于平稳。

渗透着本民族风俗内容的傈僳族基督教信仰
      文化是不断变迁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的改变是导致文化变迁和发展最普遍的一个因素。姜驿乡的傈僳族是在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中形成的“混血”文化的典型代表。

      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是基督教在少数民族传教的一个重要特征。传教士在傈僳族地区创制了傈僳族文字,并用傈僳族文字翻译了圣经,在傈僳族社区传播基督教。笔者在调查时发现,这里的基督徒在做礼拜时多数人的手中拿着3本书:东傈僳文版圣经、东傈僳文版赞美诗、汉文版圣经。牧师在布道过程中兼用傈僳语和汉语,这种布道的方式不但使基督教义得以在傈僳族中传播,也使当地的老百姓从中学习到一些汉字和知识,并能把学到的知识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自然地结合起来。

   两种文化的交流亦体现在傈僳族的挎包上。姜驿乡的傈僳族无论男女在上街时都喜欢挎一个花“亚衣”(即挎包),这种挎包由手工缝绣而成,其特色在于挎包正面醒目地绣着“以马利内”4个字和阿诗玛的图像,并且在“以马利内”的上方绣有“十”字标志。它也因此成为姜驿乡基督徒与非基督徒相区别的标志。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与民族、民俗紧密相连。诚如牟钟鉴先生所言,“宗教并非一种孤独的思想游魂在空中飘来飘去,它总要附着在某种文化实体上,通过一定的文化系统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实际的作用,例如通过宗教道德、宗教哲学、宗教文学、宗教艺术、宗教习俗、宗教典籍、宗教活动影响人们的思想情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民族民俗紧密联系的宗教在获得生存空间后,是保留原有的民族民俗,还是完全将之抛弃?笔者在调查中看到,姜驿乡的教堂除了醒目的十字架外,几乎与民宅没有区别,教堂内挂有对联,信徒们穿着民族服装唱着民族曲调的赞美诗。可以说,基督教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显而易见。

   基督教对傈僳族风俗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从其婚礼和节日的演变可以窥见一斑。傈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婚姻多为族内婚,表兄妹婚盛行,同姓一般不通婚。自1906年基督教传入姜驿后,基督教婚礼的理念和形式在当地婚礼中也有所体现。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傈僳族基督徒在结婚时更看重对方的基督徒的身份,而不是民族身份,他们更愿意找信教的人作为配偶。而且与传统婚礼相比,傈僳族基督徒的婚礼免去了向父母跪拜的习俗而以鞠躬替之。此外,傈僳族基督徒如果男女双方有婚前同居行为,则绝对不能在教堂举行婚礼,如果隐瞒教会而在教堂举行了婚礼,则被视为对上帝的不敬,信徒一般不敢轻易违背。
傈僳族的民族节日主要有盍什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等。过节时往往伴随着集体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但是,随着基督教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圣诞节已成了当今云南傈僳族最隆重和最热闹的节日。当然,过春节的习俗在云南傈僳族中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只是其内容较之过去多了一些基督教的因素。笔者认为,傈僳族基督徒无论是过圣诞节,还是过春节,都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圣诞节和春节了。在圣诞节上他们用本民族歌曲的曲调演唱赞美歌,表达着对主的赞美,于基督教信仰中表现出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而在春节中又夹杂着基督教的祷告内容。两种文化的互动形式在此被明显地表露了出来。

中国多元文化的通和模式决定了傈僳族基督教的“混血儿”特性
    中国多元文化的通和模式是基督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展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少数民族所信仰的基督教不可能是完全纯粹的,少数民族基督教不可避免地会被注入本民族宗教信仰的特征,使之成为一种“宗教的混血儿”。

   从基督教在姜驿乡的历史和发展,我们似乎能看到,基督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给傈僳族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傈僳族的社会地位及生活状况也给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使基督教在少数民族山区的生根比起在其它地区容易了许多。作为“直过民族”的傈僳族,其社会价值的短缺,使得傈僳族更容易从新宗教中汲取或寻求自己所需要的社会价值肯定。
总之,基督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不可避免地要与本民族宗教有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排斥及相互适应的过程,通过最初的相互接触到逐渐地相互交流,最后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一种宗教不可能完全取代另一种宗教,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督教表现出了它独有的本土化特征。两种文化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老百姓的心理诉求。在这两种宗教文化的良性互动中,基督教与民间宗教信仰似乎也可以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机制。


                     (本文转载自:《中国民族报》2010年1月26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基督教与云南傈僳族民间宗教信仰的互动——对云南省元谋县姜驿乡傈僳族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