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教会
B、三自教会
就一般的海外基督徒来说,对三自教会通常的印象是这样的:其是受政府支持的官方教会,是可以公开的合法化教会。在政教关系上,尽管其在教会事工上可以公开活动,但在教会重大事务方面受制于宗教局的监控。还有,在针对家庭教会的态度上,她们时常或鼓动或配搭政府部门来压制家庭教会。对于如上的认识,笔者认为既有正确的部分,亦有偏颇的地方。因为,面对广阔的中国大陆,三自教会的类型也是千差万别的。针对政府宗教政策的态度,三自教会内部也不都是一种看法,有“唯命是从”的,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也有“针锋相对”的。笔者以下将就基督教两会内部的状况做一些有差异的分类,仅供参考:
a 、从地域角度讲:上海派和南京派
基督教两会有上海派和南京派之说并不是大家公认的一种说法,而只是一些人所议论的一种现象。而且也并不是说一直有这样的状况,而是在某一时期有这样的情形。之所以有这样的议论,乃是源于两会机构的地域分布。众所周知,在两会里有如下几个重要的机构: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南京协和神学院、爱德基金会等。这几个机构中的三自爱国会和基协设立在上海,而协和神学院和爱德基金会则设立在南京,因着机构分设两地于是两个城市的机构管理者便在事工推动上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关系,甚至一段时间里两地的牧者和机构人员曾有过互相不服气的情形。就这两个地域的机构性质来讲,上海的优势是“权力”,而南京的优势是“资源”。因为三自爱国会和基协是中国基督教最高权力执行部门,而南京协和神学院和爱德基金会一则是最高神学院校一则是最大的基金会。
b、从机构角度讲:三自派和基协派
自1980年代以来三自会和基协的矛盾就不断。按原来的设计,三自会负责教会的政务,基协负责教会的教务。即三自会负责教会落实政府的宗教政策,具体就是引导教会配搭宗教局的方针和计划,以使教会的运作能适应国家的发展;而基协则负责教会本身的事务,具体就是制定教会发展的方向,以及落实具体的事工计划。
不过,基于80年代中后期中国民主思想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以及基督教两会内反三自思潮的迅速兴起,三自爱国会和基督教协会的张力便逐渐凸显出来。当时一些基协的人认为三自爱国会的历史使命早已完成,中国教会最重要的任务已不是反帝爱国(50年代成立三自爱国会的目的便是反帝爱国),而是开展事工。尽管当时拥护三自和反对三自的群体都大有人在,但总的来说,势头逐渐趋向反对三自的方向,尤其是在基层牧者里,反三自的趋势更加明显。基于当时中国教会基层牧者日益普遍的反三自思潮,丁光训在1988年的上海会议上还做了以支持撤销三自爱国会为论调的《理顺我们的关系》之讲话。本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将三自爱国会撤销的打算。
但由于一些原因并未能够执行,并且事实上被赋予了更重要的角色,不过尽管三自爱国会没有被撤销,但从基督教两会的整体局势来看,内部的三自派和基协派仍然存在,原因很复杂,不仅仅在于基协派更关注教会的事工,事实上也跟权力的分配有关系。因为是两个权利平等并行的机构,因此有关谁领导谁、谁负责哪一块的问题就让两方异常敏感,事实上也越来越不清楚,这就为彼此的配搭形成了重大的张力。出于对基督教两会稳定运作的考虑,自2000年后两会便做出一种调和的措施: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用一句熟悉的话来概括就是“二人成为一体”。不过,成为一体后究竟是“同床异梦”,还是“其乐融融”,那就很难用一二句话说清楚了。总之,这两者的微妙关系一直就没有消除过。
c、从神学角度讲:拥护派和抵制派
所谓的神学角度,就是指丁光训自1998年于济南会议开始所展开的神学思想建设运动。了解此次运动的人都明白“济南会议”乃是一次影响重大的会议,它所确立的“神学思想建设”运动之影响力几乎可以相媲美于1950年代的“三自革新运动”。
所谓的神学思想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三方面:整体的圣经观和启示的渐进性;上帝是爱和宇宙的基督;持续的爱的创造论和“半成品”的人。丁光训之所以提出神学思想建设,其目的乃是希望中国基督教信仰能更好地、更深入地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相适应。丁氏通过几个提议的建构试图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信和不信的问题,教会与社会的问题,基督教和无神论中国政权的问题。 丁氏通过神学思想建设的计划希望得出如下结论:信和不信是可以在基督里同归于一的,只要人能行出好行为来;无神论政权可以有神的作为,只要政府能为人民办好事。
很显然,丁氏的观点触动了广大的信众群体的信仰底线,比如由神学思想建设而延伸出的“因爱称义”、“上帝是爱”、“宇宙的基督”、“人是半成品”等观点。中国教会(不管是三自教会,还是家庭教会)之基层群体的信仰传承基本都是趋向保守或基要的,因此丁氏的神学思想建设一经推出,立马在三自教会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即一部分人拥护,一部分人抵制。总的来说,拥护者的群体多趋向高层领导,而且在身份方面多为各地三自机构的负责人;而抵制者则基本来自基层的牧者和信众群体。事实上就普遍的现象来看,普通信众大都不接受神学思想建设的精神。
d、从行动角度讲:做官派和做事派
有关从行动角度方面的分析,事实上并不是很严谨的分类,不过,为了能更清楚地描绘基督教两会里所存在的一些状况,这样的分类也可以适当地使用。
对于三自机构来说,体制官僚化的问题几乎是人人所共知的,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就是任职于机构里的人常常表现得牧者不象牧者,官员又不象官员。换句话说,很多人身份上是牧者,事实上完全象官员。不过,这也并非全部的现象,因为三自机构体制里也有为神忠心、殷勤事奉的牧者。
因此笔者认为从行动角度讲,三自教会里的牧者体现出“做官派”和“做事派”两类特点的牧者。做官派的特点是多专注于如何在三自体系里往上爬,事事关心于自己的前途和职分;而做事派的特点则是多专注于如何开展教会的事工,以及如何牧养神的羊群。当然,也不能二元化地划分做官派和做事派,因为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或许做官派的人也会做一些事,而做事派的人也有做官的想法。
e、从信仰角度讲:不信派和坚信派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从信仰角度来判断人乃是一件很严谨的事,因为信仰在根本上不是外在的事,而是内心的事。因此我们不容易从言行举止方面就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信仰。
在描述三自教会的某些现象时,笔者也希望尽量少用“不信派”一词来描述,因为以免误导人。不过,笔者之所以还会使用,希望是给广大牧者一个提醒:我们应该要警惕没有信仰的人来主导教会的事工发展。
对于三自机构的整个体系来说,由于面对着的不仅仅是信众群体以及社会大众,甚至还有无神论的政府,因此对于就任机构内部的人员来说,有时是否需要持守坚定的信仰,甚至似乎需要一种正确的信仰也变得并不迫切。尤其是面对一种官僚化的体制,其赋予领导者的责任往往不是信仰的使命,而是才干的体现。因此久而久之,便难免会让很多没有真正属灵生命和使命的人在其中谋职。
以上便是有关三自教会群体不同背景的论述。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论述,让海内外基督徒认识到我们对于三自教会的认识不要千篇一律、铁板一块。尤其是当三自教会群体在介绍中国教会时,我们也应该要了解这些三自教会群体究竟是属于哪一类的三自教会群体,换句话说,只有我们了解了他们的详细背景,我们才会更清楚地理解他们的分享和描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