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0-6-18 00:16:32

论未见之事--读奥古斯丁《论信望爱——论信那未见之事》/钱君实

<div> 内容提要:</div><div>   本文主要针对于奥古斯丁《论信望爱——论信那未见之事》这一著作中,对其信与信心,以及对于未见之事的态度进行分析。文章后面部分将联系到当今现实教会生活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div><div>  </div><div>  关键词:信 信心 未见之事</div><div>  </div><div>  </div><div>  一.背景内容简介</div><div>   在翻看奥古斯丁《论信那未见之事》一书中,有伯迪•尼奇拉给本书作了前序。在前序中,伯迪•尼奇拉考察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或者说奥古斯丁写作本书的背景:“奥古斯丁在<致达里乌•克米特的信>中提到此短篇论文。论文写于公元399年以晚,那一年霍诺留颁行了本文10.中所提的废弃偶像的法律。”</div><div>  随后,序者便总结了每一章节的内容扼要。总体说来,我们看见本书的名字的时候,便能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出现。在希伯来书十一章一节中:“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围绕着这样的一个中心,通过各种比喻类比的论证,去证明,未见之事,也是值得相信的。并且鼓励信徒信心增长。同时也警告着读者,不要受异端的蒙蔽。</div><div>  </div><div>  二.本书中对于信与信心的探讨</div><div>  </div><div>  1.信与信心的区分</div><div>  </div><div>   在这样的一个论题下,我们不得不先将信和信心进行一个区分。因为从文意上来看,信与信心的含义是不相同的。信,按着圣经经文的解释便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这是原则性的、方向性的和选择性的。在下面我们都将一一解释;而,信心呢,更多的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所以奥古斯丁在文章最后劝解信徒要增长信心。而且,信心是在信得基础上去谈的。</div><div>  </div><div>  ⑴.关于信</div><div>  </div><div>  信的原则性之讨论</div><div>   关于这一点,我们说到,信只有你相信或者不相信,而没有什么中间状态。有的人说,会有半信半疑,多半相信这样的情况存在。这种情况,我认为要是就是不相信,所以怀疑其对象的真实度是没有根据,想找出反驳的理由;而要么便是信了,但是信心缺少,容易动摇。</div><div>  </div><div>  信的方向性之讨论</div><div>   信,是一个相互的动词,在英文中,这是一个及物动词。即,在信是一个连接,当它存在时必须要有信者与被信者互为存在为联系的前提。一个人信一种存在,是因为有那种存在可以被连接到。即,这个人有连接到那个存在的方法与方向,这样才能找到那个存在,并用信,这样的概念去使之产生关系。而在《论信那未见之事》一文中,奥古斯丁把重点放在了对于那一个存在的证明,通过证明他的存在,使得我们的信产生了确切的方向和联系。</div><div>  </div><div>  信得选择性之讨论</div><div>   因为说,信与不信,几乎在呈现着一种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所以,在这样的关系中,你要么站在信这一边,要么站在不信这一边。中间没有余地可以徘徊。这样就涉及到一个选择信的问题。就像保罗在《加拉太书》中说到的一样:“我现在是要的人的心呢?还是要的神的心呢?”(加一10)</div><div>  </div><div>  ⑵.关于信心</div><div>  </div><div>  信心的程度</div><div>   “你的信心是大的”这是我们经常在福音书里面听到耶稣基督所说的话语。那就是说,有大的信心也就有小的信心,这便是程度的问题了。我们怎样去说他的信心是大还是小?也许我们要说是他的爱心是他的善行,或者说这是在患难中他对于主的见证,这些给了我们参考。这是从人的角度来看,但是从神的角度呢?也许财主献得再多,也不及寡妇的那一点小钱。所以,我们应当知道的是,判定的不应该是我们,而只是神。</div><div>  </div><div>  信心的基础</div><div>   信心有大的信心也有小的信心,但是却没有不信的信心。就像我们去种一块田,收获多少是我们努力付出多少成正比(不考虑客观的环境因素),但是种与不种却是根本性的问题。</div><div>  </div><div>  ⑶.引出本书的论点</div><div>  </div><div>  看见了才信与不见便不信</div><div>   看见了才信与不见便不信对吗?这是这一篇文章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要解决的问题。在文章的第一章开头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到:“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只当付之一笑而不应信守。理由是,它指示给人们的内容是眼所不能见的,却要求人们信这些未见之事。” 作为文章主要的写作目的之一,对于这样的问题,奥古斯丁的回答是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看见了才信的 ,因为有的事情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都相信其存在并且赋予其丰富的意义内涵。</div><div>   奥古斯丁用“朋友的心意” 这个例子,说明了这个这一个问题是一个否定的。</div><div>   第二章中说到:“那么请告诉我,你是用什么眼睛看到朋友对你的心意呢?因为肉体的眼睛是看不见任何心意的。难道你的心也能看见别人的内心活动吗?若是看不到,看不到的又不信,你又何以对朋友的善意投桃报李呢?你是否会说,从朋友的行动中,你看见了他的心意?如此说来,你要听其言。观其行,至于你朋友的心意,这看不到、听不见的东西,你仍要去相信。”在后面继续说到:“请看,在你自己的心灵以外,你相信一颗并非属于自己的心灵,且付之以信心,对那颗心,你并没有令自己的感官或心灵去观看。”</div><div>   第三章中讲到,有些人还会强词说相信友谊是因为透过险境,朋友的行动而见证了,所以自己相信。但是奥古斯丁说:“事实上,人在顺境中也会有朋友,但这友情在逆境中可以得到更可靠的证实。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除非你相信朋友,也不会为证实他可靠而置自己于险境;于是,在为证实友情而投身险境时,你相信他已在证实之先。” 在这里他让被驳斥的人看到了自己其实在逻辑上的错误。再同时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div><div>  </div><div>  信那未见之事</div><div>   在看见才信与不见便不信的对面,就是信那未见之事。而这未见便信是可能的吗?这就提出了本文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一点上,奥古斯丁给出清楚肯定的答案是——“基督教信仰的内容虽然眼不能见,却是应当信的。” 奥古斯丁在解决了上面的一个问题之后,便直接开始了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他探讨的方式是由下而上,从属地到属天。</div><div>   首先他说明这样的一种信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伦理基础。这样的一个说明是写在第四章说到:“这种信心若从人类事务中剔除,人类就势必看到自己处于何等严重的无序状态之中,可怕的打乱也势必接踵而来。” 因为奥古斯丁认为,就像对于友情这样的心意,还有爱情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我们只能用心灵去感悟,却不能用眼睛去看见的内心活动。如果我们抱定的态度是,我看不见便不再相信,那么,所有的友谊都不再存在,所有的爱情也就没有了价值。这一件事情发展后,就是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也将破裂。这一点,在他另一篇叫《信之功用》的文章中说到:“我要问,假如凡不完全了解的事都不该信,子女如何能孝敬并以亲子之爱对待自己的父母呢?因为子无法靠理性了解父母是生养他们的人。他们相信谁是自己的生身之父,是基于母亲的权威;相信谁是自己的生身之母,则必须相信接生妇、护士和佣人的话,而不是母亲本人,因为她的孩子可能被掉包,而且可受蒙蔽的人难道也不会蒙蔽人么?然而,我们依旧相信,且毫不怀疑自己承认无法知晓的事。” 在本文中则说:“夫妻也不会盼望有子女,因为不相信辛苦得回报……以至于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不能相互予以应有的亲情,我又何须谈论其余的关系……”</div><div>   最后,他总结到:“因此,我们若是真不见不信,连人类社会本身都会因和谐的丧失而无以存在,那么对于眼不得见的属天之事,岂不更需要信心么?对这些事若没有信心,就不再像背离张三李四的友谊那样简单,那样,人违背的是与其创造者之间生死攸关的敬虔关系,继而来之的则是灭顶之灾。” 所以,他告诉我们,对于未见之事,人类不管意识还是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于都是抱有信得态度,而不是怀疑的态度。</div><div>  </div><div>  三.对于未见之事的认识</div><div>  </div><div>  ⑴.“未见之事”是一切的基础</div><div>  </div><div>   在我们的世界,未见之事有很多。小到对于微观世界物质真正构成的基础是什么?大到,在这个我们眼所见的宇宙之外是什么?我们都没有看见过,但是对于有理性的人而言,通过逻辑的思维,公式的组建,数字的运行使之得出我们可以相信的结果。但就人内心的情感而言,这样的方法却走向了死路。我们可以用X+Y=XY去解释一个孩子的基因组成,但是却没有任何的公式来告诉我们为什么父母要生下孩子;我们也可以去用货币的换算去计量一枚钻戒的价格,但是我们却不能用任何的数字去解释到底是有多少的爱能够让两人携手一生……但,恰恰是这些我们没有办法证明的事情在构成这个世界可以继续下去的支撑,也使得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惊喜,和价值。</div><div>   对于信仰,未见之事便是那一个不变的在。如果说,在信仰中,那一个在被肉体的我们看见,那么,他将不再成为我们的信仰。因为,看见便意味着我们可以了解,可以下定义,可以限定范围。这对于作为超越时间空间,超越一切的存在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不可见性,成了我们信仰的基础。而在文中所讨论的未见之事,主要的便是在于信仰之上。</div><div>  </div><div>  ⑵.信未见之事的凭据</div><div>  </div><div>   我们人是软弱的。这也是奥古斯丁觉得无奈的地方。因为在他看来明明所有的问题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还是总有那么多的人——他称之为“愚拙人”,不能明白,且对于真理的认识困难重重。 所以,在用我们对于自己心灵的验证之后,奥古斯丁在文章中从第五章到最后的第十一章中具体的指出了作为未见之事我们必须得相信之凭据。</div><div>  在对于未见之事的凭据中用了七个章节,但是我们把他的内容归结为三个方面,即:犹太社会中上帝的应许和先知的预言;基督十字架事件真实的发生回应了所有的预言;教会使得现今的人们可以对于未见之事的认识有极大的见证这三个方面。</div><div>   在第一个方面,作者列举了“上帝对于亚伯拉罕的应许:‘地上的万国都要因你的后裔得福’……这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基督的家谱可以作证。” 也列举了“以赛亚先知的预言:‘必有童女怀孕生子。’” 还有在诗篇上各样的证明。</div><div>   而且在这些预言之下,交代了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和钉死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复活的事件。并且说到,这些事件是真实的发生在当时的以色列人眼前的事件。 虽然现今的人也看不见这一事件,但是我们却能够知道,在历史上有这样的发生。也许有的人就要说我们前面不是说那个不变的在是不能够被描述和限定的吗?在这里,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正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成全了这一点。当他能够被描述的时候,我们说他是神吗?不能这样说。因为在他身上也有完整的人性。也正是因为他有完整的人性,我们在有可能去认识他。所以,我们对于他的认识,不是建立在直接对于神性的观看。因为主都曾自己说过人不能看见上帝,只有透过他,才将神表现了出来。同时在这一点上,也回应了旧约的预言。</div><div>   在最后的一部分的列举中,奥古斯丁说到:“(教会)她是往事的标记,也是未来的报信者。” 同时,基督教在当时,迅速的向列国扩张,现在已经遍及全球。正因为如此,即使先知们没有这样说,也应该相信就是上帝。而且只有“因癫狂而瞎了眼,或者因顽梗而硬了心”的人才不相信那未见之事。</div><div>  </div><div>  ⑶.我们对未见之事的态度</div><div>  </div><div>   文中指出我们对于未见之事的态度是什么,便是要信那未见之事。同时“整个世界因此而归信这宗教,必死之人的心——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无论学富五车者还是目不识丁者,无论是智者还是愚者,无论是强壮的还是软弱的,无论是贵族还是贱民,无论是有地位的还是没有地位的——都向这福音回转。”</div><div>  在我们选择信的态度对待的时候,他也不忘劝诫我们:“而亲爱的弟兄,你拥有这信仰,或刚刚或者这信仰。你要让这信仰在你里面得到滋养、得到增长……免得如今已受上帝接纳的人混同于他所弃绝的,到网拉上岸分拣时,发现自己得到的不是永生,而是永远的刑罚。”</div><div>  </div><div>  四.对于现代教会,奥氏这一文章的重要性</div><div>  </div><div>   在《传道书》中有这样的启示,说到:“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一9)在《上帝之城》中,奥古斯丁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为线性的历史观念。所以这样说在这里,是不是不太恰当。但我认为在这里,或者说在《上帝之城》中,他的这种线性的历史观也只是指形而上的,或者关乎神自己大的计划而言的。对于形而下的人们来说,从古至今,人的罪恶内容的实质都是一样,而且这一点在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的前几卷讲述罗马人的罪恶中我们也可以看见。 所以我们说当时奥古斯丁时期教会所面临的问题,也和我们现代教会面临的问题,在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出入。而且,当我们参看《希伯来书》时,我们发现,这同样也是当时使徒时代教会所遇到的问题。</div><div>  </div><div>  ⑴.现在教会对于信和信心的问题都有遇到</div><div>  </div><div>   为什么说在信和信心这两方面的问题都有遇到呢?</div><div>  </div><div>   首先我们先来说“信”的问题。根据2010年8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发布了2010年宗教蓝皮书一一《中国宗教报告(2010)》指出,近年来,我国基督教徒数量在大部分地区增长较快。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基督徒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8%,总体估计为2305万人。 对于2305万这个数字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这个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在这里,所以我们不去谈及。但是,在这样的一个调查报告来说反应了一些问题却是我们值得注意的。第一,基督教在中国发展迅速,这一点我们是很肯定的。但是,在第二点上,我们看到与总人口数的对比发现,这还差得很远。</div><div>   耶稣基督给我们的大使命是“使万民做我的门徒” 也说“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所以教会当下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面传开主的福音。现实的问题是,在这个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国家,首先对于基督教信仰的认识是“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把基督教的信仰完全归于唯心主义那一套。但是,我们知道,或者说我们自己知道,基督教的信仰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因为我们相信的是,万事万物的各个表象之背后,有一个不变的在,或者实体。根据托马斯•阿奎那的见解我们的理念,或者说信仰应该归为实在论。因为我们相信的,便是在这诸般的世界后面,有一个永恒的在,而那个在,便是我们信仰的由来。</div><div>   可是,这一点,我们自己知道,但是别人不知道。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中具体归结为世人不能理解对于那个“未见之事”的信靠。他通过这样的文章在向世人表达如何正确的认识这一真正的宗教。那现在我们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知道人毕竟是少数,甚至,在一些基督徒身上,他们都也未能完全明白的时候,我们怎样去传去讲解主的福音,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作用。</div><div>  </div><div>   现在谈到信心问题。这一点,在教会内部,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不比在对于不信之人传福音上的问题小。我们在文章中已经说明了信心是一个程度的问题。信心大,是主所赞扬的,那么信心小呢?</div><div>   我认为,一个信徒信心不大,不坚定会造成三方面的影响。一、使得信仰随便化。因为他自己心里还在对于那个至高的存在有所怀疑,对于那位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察看我们的主有所怀疑,那更别说因着对于末日审判的敬畏,而可以收敛自己平日的恶习。或者说,对于主恩典的坚信,可以痛彻心扉的忏悔了。这些都变得遥遥不可及,我们只在祈求他不要放弃主恩便觉得是天大的好事了;二、异端的侵袭,让教会信徒损失巨大。当我们对于自己的信仰都没有足够的信心时——哪怕我们在选择信,但我们在怀疑:这样的方式,和教会能否让我们得救。无论谁(魔鬼)在我们旁边说一句,我们应该去哪里,我们便随风漂流了。因为,我们的根基没有在磐石上,风吹、大水侵袭,那房子便倒塌了,且倒塌的很大; 三、这是最严重的一点,因着信心小的缘故,到最后放弃了主恩的滋味。</div><div>   所以,信心的问题,是针对于已信的基督徒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让我们觉得颇为棘手。针对这一方面,在这一篇文章中,奥古斯丁主要通过对于“未见之事”告诉小信与不信的人,“未见之事”是确实的,是值得信靠的,从而让不信的人信,让小信之人增加信心。</div><div>  </div><div>  ⑵.表面是信与信心的问题,实质还是在对“未见之事”的理解上</div><div>  </div><div>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了这一点。因为我们发现,没有信的人之所以不相信,是因为他们对于“未见之事”认识有偏差,没有到位,所以觉得基督教的信仰不值得相信。而信却信心不大之人呢,也是因为对于“未信之事”认识并不充分,从而觉得我可信可不信,对于自身都是没有妨害的。也就是说,他们因为不理解,或者因为理解不足,所以,不信,不坚定。而这也是奥古斯丁在这一篇文章中从侧面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提醒。因为,如何在教会中传扬主的福音,让人归信,我想对于“未见之事”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那“未见之事”对于自己的生命生活是那么奇妙,可以想象得到能够信靠的又有几人?信了又能坚定的有几人?毕竟耶稣所夸赞的:“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 是少之又少。</div><div>  </div><div>  结语:</div><div>   在奥古斯丁《论信望爱——论信那未见之事》一书中,我们不难看到,古代教父在自己的教会生活中,信仰历程中为主的道苦苦的做着一点又一点的见证。而他们所处理的每一个问题,在实质上,我们今天也仍然在遇到。所以,我们不是无根的浮萍。我们有《圣经》做我们的引导,我们有历代为主做着见证的无数先辈给我们支撑着,这对于我们意义重大。就像《传道书》中所说“三股合成的绳子、不容易折断”(传四12),而我们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也从来不是孤身一人。至少,“在天有我的见证,在上有我的中保”。</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  参 考 书 目</div><div>  </div><div>  1. 奥古斯丁著 许一新译 《论信望爱——论信那未见之事》 三联出版社 2009年8月。</div><div>  2. 伯迪•克米特著 许一新译 《论信望爱——论信那未见之事——英译本导读》 三联出版社 2009年8月。</div><div>  3. 奥古斯丁著 许一新译 《论信望爱——论信之功用》 三联出版社 2009年8月。</div><div>  4. 奥古斯丁著 王晓朝译 《上帝之城》上 人民出版社 2005年。</div><div>  5. 金泽、邱永辉编辑 《中国宗教报告(201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八月。</div><div>  6. 国家宗教事务局 宗教干部培训中心编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宗教问题著作选编及讲解》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年。</div><div>  7. 博乐安著 《托马斯•阿奎那基督教哲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年。</div><div>  8. 《圣经和合本》 相关卷章</div><div>转载自豆瓣网: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10193/</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未见之事--读奥古斯丁《论信望爱——论信那未见之事》/钱君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