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0-6-17 21:14:47

第四届汉语基督教研究圆桌会议

  在国学盛行、大国意识崛起的时势下,为促进汉语神学与中国现代社会密切相关,致力时代主题的讨论,第四届汉语基督教研究圆桌会议于二○一○年三月二十一至二十七日在上海、苏州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三十馀位学者共聚一堂,共谋汉语神学之发展。大会以「汉语基督教研究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下设三个分议题:「汉语神学:传承与发展」、「汉语神学与中国当代学术」、「汉语神学与中国社会之变革」,历时七天,共举行十二场讨论。
一、汉语神学:传承与发展
  在第一部分,不少学者就着汉语神学运动过往十多年来的方方面面作出评论。新加坡学者锺志邦教授就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宗旨与方向作出了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张旭教授重阅十年前刘小枫所撰的「汉语神学与历史哲学」,探求汉语神学的自我定位与发展方向,而清华大学王晓朝教授则广泛地梳理了何光沪、刘小枫、李秋零等人对「基督事件」的不同理解,强调基督事件作为信仰来源的公共性。顺此,香港中文大学赖品超教授倡导把汉语神学看为一种既文化又神学的运动,由于参与者的背景、兴趣等不同,加上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影响,令这运动在发展上更为健康。
  除了回顾以外,汉语神学的参与者也是首节的焦点。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指出汉语神学首要是对文明而不是对教会负责,为非基督徒的基督教研究的合法性创造空间。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林子淳博士则以社群性为视角,追问汉语神学人的特殊社群性身份。华东师範大学李向平教授进一步指出汉语神学形成了「无形的教会」与「公共的信仰」,其「去教会性」恰好是其公共性得以建构的基本要素,更从这公共关怀讨论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公共理性应如何实践的问题。上海师範大学谢志斌教授探究汉语神学中基督教伦理研究的基本思路问题,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黄保罗教授则从多角度梳理「汉语学术神学」这个概念,并其发展所具有的活力。而香港中文大学温伟耀教授则通过比对西方神学历史的发展来讨论中国有没有神学、怎样做汉语神学及汉语神学的公共性等问题。
二、汉语神学与中国当代学术
http://www.iscs.org.hk/News/1624/2.1_s.jpg  在第二部分会议中,学者从历史、经典和思想家为题反思汉语神学与中国当代学术的关系。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深入讨论了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济大学何小莲教授则采用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文化调试理论,思考传教士自身的文化背景对于当时中国的精神历程的意义。同校的周萍萍博士以两个半世纪前的耶稣会士刘松龄(Augustin Ferdinand von Hallerstein)为例,探讨传教士在华以科技传教方式的意义与影响。北京大学孙尚扬教授以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实业家聂云台的信仰历程变化为例,理解其信仰变化过程中所体现当时社会中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并探析对汉语神学的啓示。
  在处理经典方面,针对汉语学界开展圣经研究必须面对「多元经典」处境,中央民族大学游斌教授提出以「比较经学」作为汉语基督教经学的可能途径。南京大学成祖明博士则介绍「正典进路」并其对现代儒学重建的意义。浙江大学梁慧教授探讨吴雷川如何运用孟子的历史解释方法解读《福音书》中耶稣的生平和言行。马来西亚学者余德林教授力图透过两个汉译圣经版本,思考汉语神学和语言作为思想载体之间的关系。台湾中原大学曾庆豹教授认为目前华人教会多以「道德技术理性」为主的「致用」(pragmatic)而非「经世」(public)为旨,所以神学生产多在「知识经济」的前提下强调神学或释经的实用主义倾向。
  论到个别思想家方面,同济大学冷欣博士和建道神学院郭鸿标教授皆探究了潘能伯格(Wolfhart Pannenberg)的思想。前者对其关于啓示与历史的关系以及作为间接啓示的历史之结构予以剖析和评价,而后者则将潘能伯格与云格尔(Eberhard Jüngel)作比较,指出两者都是首先设定信仰,然后用理性解说信仰的合理性。同济大学孙周兴教授讨论《哲学论稿》中的上帝问题及关于神学的沉思,同校的徐卫翔教授介绍了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思想的核心—一种以基督为宇宙核心的进化论,而浙江大学张新樟教授以沃格林(Eric Voegelin)的意识学说,阐明真理体验与教条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汉语神学建设的啓发。
三、汉语神学与中国社会之变革
  到了会议的第三部分,论文主要集中中国社会变革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周伟驰研究员讨论中国现代历史上,中国佛教和西方基督教、人文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之间的「教争」及其变化。武汉大学赵林教授探析了汉语神学面临的时代课题。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渖阳博士回顾中国人族群观念的变化,对各种民族主义情绪进行了分析,提出基于基督教-法政系的若干文化与制度的建构及意义。
  另外两篇文章则对当前基督教参与者或研究人员作了实证研究。南华工商学院易江教授对广东农民工的生存及基督教信仰状态进行了调查,以此来解读信仰对人的意义。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高莘博士则调查了中国大陆高校基督教研究领域的年青学者们,从其学术倾向、研究旨趣、信仰委身、教会隶属、专业训练等做了较为客观的概括性总结。
献议与期望
http://www.iscs.org.hk/News/1624/2.2_s.jpg  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杨熙楠总监在闭幕会上致辞,总结了汉语神学发展十五年来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赖品超教授指出在本次会议上老、中、青三代汉语神学的研究者共聚一堂,进行坦诚、平等而友善的交流,不仅讨论了汉语神学在过去的发展及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还把眼光放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强调道:本次会议的论文,尤其出自年青一辈的学者的,展示了相当多采多姿的研究路向,除了有关神学及哲学方面的切磋,更有经学方面的讨论,也有基督教史的研究,更有汉语神学公共性问题的探讨,丰富了汉语神学的讨论,并展示出新一代学人对相关研究的热诚与丰富的学术成果。
报导:于竞游博士(驻内地助理研究员)第一部分:汉语神学—传承与发展锺志邦ISCS turns fifteen: some reflections on its aim and directions赖品超从汉语神学到汉语基督宗教研究:汉语神学的传承与发展张旭基督教神学的汉语之路:走向汉语神学第二期王晓朝神学公共性视角下的「基督事件」吴飞中国学术中的基督教研究林子淳汉语神学的社群性身份李向平汉语神学:「无形的教会」与「公共的信仰」谢志斌理论和处境:汉语神学之基督教伦理研究的基本思路探究黄保罗作为汉语神学分支之一的汉语学术神学温伟耀作为「公共神学」的汉语神学:
二十年来中国本土基督宗教研究的神学定位
第二部分:汉语神学与当代中国学术李天纲论马礼逊的「中国文化观」何小莲从借医传教看文化适应周萍萍中欧文化交流的使者刘松龄孙尚扬背教者聂云台的宗教比较及其对汉语神学的啓示游斌论比较经学作为汉语基督教经学的展开途径:
兼以朱子之读经法为例成祖明走进正典文明的对话梁慧以「耶稣为人」的眼光来读福音书余德林翻译和汉语神学之镜:
论《和合本》以及《新译本》的原生神学、
文化性及神学文法的(不)可能性曾庆豹华人教会释经现象的反思性分析—以罗马书为例冷欣潘能伯格的啓示与历史观念郭鸿标「因信而知」与「因知而信」神学方法的结合︰
潘能伯格与云格尔对话的反思孙周兴后神学的神思—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中的上帝问题徐卫翔求索于理性与信仰之间—德日进的进化论张新樟沃格林论真理体验的异化
—兼论汉语神学建设对待教义的态度
第三部分:「汉语神学」与当代中国及其未来周伟驰中国现代教争与基督教赵林21世纪基督教的全球发展态势及其在中国所面临的文化挑战沈杨汉民族主义、「新儒家」与「施琅之争」易江广东农民工的生存状态及基督教信仰研究高莘中国内地基督教研究的新一代学人的初步调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四届汉语基督教研究圆桌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