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 发表于 2020-6-17 19:04:15

不可以是为非

 
<P><FONT size=4>二,汉语圣经的翻译和比较研究</FONT></P>
<P><FONT size=4>第520篇</FONT></P>
<P><FONT size=6>&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可以是为非</FONT></P>
<P><FONT size=4>&nbsp;&nbsp;&nbsp; 最近勘校一本圣经,有人提出原版本有些错别字或是重复的地方,我们复核以后,发现不是原版本有错,而是提问题的人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自己没有搞清楚。以下举例来说明:</FONT></P>
<P><FONT size=4>1,诗90:17的最后两句:‘求你促使我们所行的工作顺利成功,求你促使我们所行的工作顺利成功。’提问题的人以为是重复了,应该删去。而实际情况是原文即希伯来文圣经,这两句也是重复的。所以译本也应该重复,不可删去。和合本的译文是:‘愿你坚立我们手所作的工,我们手所作的工,求你坚立。’希伯来文为了强调或着重说明一个意思,常常用重复语句的方法。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不可轻易删去圣经译本上的任何一句话,要认真地去核对一下原文圣经。</FONT></P>
<P><FONT size=4>2,中国有些成语的用字是规范的,有的还有一些典故,因此不可凭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去改。例如有人提出要把‘信而有征’改为‘信而有证’,就是提错了。如果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就知道应该用‘信而有征’。又如有人提出把‘加意提防’改为‘加以提防’,就把原来作者和译者的意思,改得有些不同了。‘加意’有‘更加注意’的意思。又如有人提出要把‘殷鉴’改为‘戒鉴’,也是不对的。‘殷鉴’是出自《诗经·大雅·荡》中的一句话:‘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殷人(商朝的人)应该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FONT></P>
<P><FONT size=4>3,又如‘课捐’,不可改为‘苛捐’。原文仅仅是‘征收赋税’的意思,没有‘苛捐杂税’的意思。</FONT></P>
<P><FONT size=4>4,又如‘惊惶失措’与‘惊慌失措’是有一些微小区别的近义词,不必改为一样。</FONT></P>
<P><FONT size=4>5,又如‘步队’不可改为‘部队’,因为原文的意思是‘步兵’。不要误认为原译本用错了字。</FONT></P>
<P><FONT size=4>6,又如‘自决能力’不可改为‘自觉能力’,‘湮没无闻’不可改为‘烟没无闻’。‘自我决定’的能力和‘自觉性’不是一回事。‘烟没无闻’是把对的改错了。</FONT></P>
<P><FONT size=4>7,但该版本里确有几个错别字,如‘倾刻’应订正为‘顷刻’,‘邪辟’订正为‘邪僻’,‘暴燥’订正为‘暴躁’。</FONT></P>
<P><FONT size=4>&nbsp;&nbsp;&nbsp; 总而言之,勘校经典著作,特别是圣经,要特别地谨慎,切不可以是为非。遇到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先要好好查考一下原文和其他译本,以及词典、辞海等等工具书,再向其他同工请教,交流讨论;确有把握后,才能提出来。</FONT></P>
<P><FONT size=4>&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8,4,18</FONT></P>
<P>&nbsp;</P>
<P>&nbsp;</P>
<P>&nbsp;</P>
<P>&nbsp;</P>
<P>&nbs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可以是为非